SW同學,IQ僅為60。作為一個隨班就讀的學生,我以為只要讓他不被同學欺負,不出安全問題就算盡了本分,至于學業(yè),與其他人(包括他父母)看法一致:沒指望。的確,按心理學的常識,他已經(jīng)錯過了具可塑性的“敏感期”(0—9歲)。然而,事實并非完全如此,有兩件事情可作明證。
一、順手關門
上學期期中考前,他來到(一)班的教室門口,像以前一樣地朝門內(nèi)張望。我不耐煩地揮揮手,讓他別在這里打擾上課。班上的學生厭惡地沖他嚷“叫你滾遠點”“你聽不見嗎”,可是他仍固執(zhí)地站著,朝我打著類似招呼狗一樣的手勢,班上的學生又哄堂大笑起來。我極為不安:“有事嗎?請進來說?!?/p>
他表達了好一會才結(jié)束,班上的學生已經(jīng)等得非常不耐煩了??墒?,他還不識趣地順手把門關上——那時的天氣多熱呀。于是教室里就傳出各種不滿意的聲音:“憨包!”“白癡!”“叫別關門!”“叫你以后別來我們班……”
等各種聲音結(jié)束,我嚴肅地,“冷漠”地,一字一頓地說:“是我教他這樣做的!”趁學生發(fā)愣時,我提高音量道:“出門隨手關門,有多少人可以做到?”沒等大家反應過來,我就放下此事繼續(xù)上課——我怎么放得下。我擔心我會指責眼前這些人的冷漠,而我何嘗不是個“別樣”冷漠的人?
我以前對他不抱任何希望,表現(xiàn)出了何等之麻木。他課后總是不厭其煩地來問有什么作業(yè)(作業(yè)抄在黑板上,他看不懂),此時我要么說“等一會”(天知道等多久),要么就說“問同學去”(又有誰會好好對他說),或者就笑笑地看著他,偶爾也說“沒作業(yè)”……應付他問作業(yè)已然成了每天的頭痛之事,因為我總自以為是地想:他根本沒能力做,何苦來問?
可在他“關門”的瞬間,學生的麻木激發(fā)了我的敏感:我“敏感”地意識到我忽略了對他情商的培養(yǎng)。對他來說,一句無心插柳的“順手關門”竟被記住并內(nèi)化,這說明,情商是可以培養(yǎng)的。而對我自己來說,“情商理論”卻是有意栽花的心理常識,知道了并沒內(nèi)化,這種麻木實是不可饒恕。
二、講自己的故事
此前課上學習鄒韜奮的《我的母親》這篇文章。上課的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請大家講一講與母親相處的小故事”。等待了兩分鐘,還是沒人舉手。于是我拋磚引玉地講了一件往事:小時候,我覺得鄰家的大哥哥真了不起,居然敢叫父母的名字,被打的時候叫得更厲害。一天,媽媽坐在院子里剝豆,我就從盆子里抓出些豆子在地上玩,被媽媽打了一下并沒收了豆。我正玩得高興呢,受此對待,我就仿效鄰家哥哥當了一次“英雄”:喊了媽媽的名字,然后害怕地跑了,是從這么高的石坎上逃跑的(我打著手勢)……
故事剛講完,SW第一個站了起來:“老師,我有個故事。有一回,我回家晚了,吃了很多飯。我媽就說‘飯脹日膿包’,我就說‘你才是日膿包’,就被我爸爸打了一巴掌(他也打著手勢,并真的重重地打在臉上)?!彼v完后,掌聲響起,為他的真誠。
誰想過,平??邶X不清、表達費時費力的他一反常態(tài),如此流利而又生動地講述了切題的往事?一直以為,智商提高太難,我能幫助他在情商方面有所成長就已很了不起。這是多么蠢的自鳴得意呀,我再一次感覺自己敏感力的不足。
兩件事讓我僵化的思維有了新的突破,讓我深刻地體驗了何謂“生命在場”,讓我真正理解了竇桂梅老師所言:“不要因你的經(jīng)驗贊同你,掩蓋你的局限;不要因你的責任心同情他,掩蓋了你的問題?!庇捎谧约旱摹笆韬觥保曳艞壛藢λ樯痰呐囵B(yǎng);由于“習慣”認為他不行,我又放棄了智商的培養(yǎng)。這一切都源于迷信兒童“敏感期”理論,而忽略了自己教學狀態(tài)的“敏感期”。
孩子的一次關門,關閉了我的麻木之門;孩子的一個故事,甩給了我一巴掌。是的,這兩件事讓我重新審視了自己在習以為常之下所犯的“麻木不仁”之錯,這讓我對“敏感”更加敏感起來。先前,我對敏感一向有著傾向性的厭惡,比如,我常對愛人說的話之一就是“不必太過敏感”;又如,大張旗鼓地寫倡導“鈍感”的文章?,F(xiàn)在重新審視,發(fā)現(xiàn)先前的認識僅停留在回避“消極敏感”上,沒能從“積極敏感”方面得到充分體驗。現(xiàn)在,我可以對自己說:我“敏感”,我幸福!
的確,這兩件小事非同尋常。如果“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有幾分道理的話,我以為,對普通教師而言,對自身利益未必缺少敏感,而對他人所需卻可能缺乏敏感。因此,如何尋找生命在場,設身處地為人著想,才是積極敏感的健康心理所需。
(作者單位:云南昆明市盤龍區(qū)茨壩中學)
責任編輯趙靄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