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 文
(山東省濟南市人民檢察院,山東濟南 250002)
辯訴交易制度若干問題研究*
盛 文
(山東省濟南市人民檢察院,山東濟南 250002)
辯訴交易制度 (plea bargaining)的字面含義是“答辯的討價還價”,我國學者將其意譯為“辯訴交易制度”。這一制度從出現(xiàn)到確立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時間,今天,它不僅已經成為美國一項重要的司法制度,而且被越來越多的大陸法系國家所接受,我國刑事法學界對此制度的關注同樣是有增無減。那么,這一制度存在的合理性基礎究竟是什么;我國是否有適合這一制度存在的環(huán)境;如果移植,又該進行怎樣的制度構建。
關于何為辯訴交易制度,學界眾說紛紜,至今也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規(guī)定。有的側重于其協(xié)議性,有的側重于控辯雙方的對價,有的強調經濟價值,有的強調交易程序。雖然學者的表述各有不同,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學界對辯訴交易制度的內容大都有著相同的認識,即控辯雙方對定罪、量刑進行協(xié)商的一種機制。這樣的共識更多地是把辯訴交易作為一種節(jié)約訴訟資源的手段,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視辯訴交易制度所蘊含的人本精神、契約觀念的問題,從而降低了辯訴交易制度的法律價值。
首先,辯訴交易制度以沉默權為前提,充分體現(xiàn)了刑事法律的價值。1898年英國《刑事證據法》最早明確規(guī)定被告人享有沉默權,該證據法稱沉默權為“不被強迫自證其罪”的特權。美國在聯(lián)邦憲法第五修正案中也明確規(guī)定:“任何人在刑事訴訟中不得被強迫自證有罪。”目前,德日等大陸法系國家以及我國的臺灣、香港和澳門特別行政區(qū)也都規(guī)定了沉默權。沉默權的確立被認為是“人類在通向文明的斗爭中最重要的里程碑之一”。辯訴交易制度中,犯罪嫌疑人接受或者提起協(xié)商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協(xié)商是否公平、公正都是以其享有沉默權為前提的。正是因為犯罪嫌疑人享有沉默權,所以在是否選擇有罪答辯的問題上,他才有自主權,才有決定權,才有可能做出“自愿”的和“理智”的有罪答辯。只有犯罪嫌疑人做出的是自愿的、理智的有罪答辯,辯訴交易才有價值,才有意義。不僅如此,辯訴交易制度還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犯罪人在刑事司法程序中的弱勢地位。它從形式上賦予了犯罪人與代表國家公權力的控方平等協(xié)商的權利。是否行使這一權利,又完全出自犯罪人的個人意愿。在以國家公權力為主導的刑事案件處理過程中,賦予犯罪嫌疑人更多的自主權,這無疑體現(xiàn)了刑法的謙抑性、人道性。
其次,辯訴交易制度蘊含著“人的自然情感”。貝卡利亞說:“一切違背人的自然感情的法律的命運,就同一座直接橫斷河流的堤壩一樣,或者被立即沖垮和淹沒,或者被自己千百萬的漩渦所侵蝕,并逐漸地潰滅?!鞭q訴交易制度恰恰符合了人趨利避害的本能要求。辯訴交易制度為處于刑事訴訟不同地位的人們能夠作出理性選擇提供了一個可以衡量的標尺,一個彈性空間。無論是犯罪嫌疑人、辯護人、公訴人、法官甚至是被害人,都可以依據自身的需求作出判斷和取舍。
第三,辯訴交易制度體現(xiàn)著對公正與效率的有效兼顧。公正與效率是司法追求的兩個基本價值。公正著眼于過程和結果,效率著眼于速度和收益,它們從不同的角度共同作用于法律制度,從而構成一對矛盾,辯訴交易制度正是試圖在兩者之間尋找一個平衡點。在這個過程中,辯訴交易制度是有效率的,因為它有效縮短了犯罪與刑罰之間的時間。而“犯罪與刑罰之間的時間隔得越短,在人們心中,犯罪與刑罰這兩個概念的聯(lián)系就越突出、越持續(xù),因而,人們就很自然地把犯罪看作起因,把刑罰看作不可缺少的必然結果”①[意]貝卡里亞:《論犯罪與刑罰》,黃風譯,中國法制出版社 2005年版,第70頁。。從這個意義上講,辯訴交易制度同樣維護了公正。
不可否認,就我國目前的司法現(xiàn)狀,引入辯訴交易制度確實存在巨大的障礙和風險:不僅法律沒有在民眾心理上樹立起絕對的權威與威信,社會大眾還遠沒有實現(xiàn)對犯罪人的基本寬容,而且制度建設滯后,使刑事司法領域的平等協(xié)商無從談起。司法從業(yè)人員的素質良莠不齊,更是難以適應辯訴交易制度的要求。但是,如果面對這些觀念、制度上的不適應,我們只是一味地裹足不前,只會使我們再次喪失與現(xiàn)代司法理念對接的機會。我們完全可以通過繼承、移植成熟的、運行良好的司法制度,縮短與先進司法理念的差距,加快司法改革的步伐。因此,我們應該加快引入辯訴交易制度的步伐,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能夠為民眾普遍接受的辯訴交易制度。事實上,我國并不缺少適宜辯訴交易制度存在的因素。
首先,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的和為貴思想,使公眾有接受辯訴交易制度的心理準備。中國傳統(tǒng)文化強調和為貴,以此為基礎,形成了獨具中國特色的調解制度。長期以來,調解在解決糾紛、化解矛盾中發(fā)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由于民眾心理中普遍存在的畏法觀念,使人們在遇到矛盾糾紛時更愿意“私了”。隨著經濟的發(fā)展,經濟賠償對被害人及其親屬影響力也越來越大。這些,都為大家接受辯訴交易制度提供了條件。
其次,市場經濟的發(fā)展與契約觀念的逐步建立,為引入辯訴交易制度提供了經濟文化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fā)展,契約自由的觀念正逐步深入人心。它所包含的自愿、平等、互利、互讓等要素正日益成為保障交易安全、穩(wěn)定,確保社會秩序和諧、有序的重要因素。公民的權利意識、自主意識、風險意識越來越強。在市場經濟中沒有人能夠只賺不賠。交易的最好結果應該是“雙贏”。而辯訴交易的本質正是一種風險交換,在決定交易之前,被告人承擔著以最嚴厲的判決定罪的風險,檢察官則承擔著高成本的審理后作無罪判決的風險,而通過自愿的交易可以造成刑事訴訟中的“雙贏”局面。②江禮華、楊誠:《外國刑事訴訟制度探微》,法律出版社 2000年版,第104-110頁。
第三,相關配套制度正在逐步建立。1998年我國政府簽署了《公民權利和政治權利公約》,2001年,我國正式加入世貿組織,中國與世界的聯(lián)系越來越密切。這種日益緊密的聯(lián)系,讓中國的法律界感到了壓力。2007年 11月,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刑事訴訟法修改課題組發(fā)起召開的刑事訴訟法修改共識研討會上,與會的全國人大法工委、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司法部、全國律師協(xié)會等法律界人士與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高校的法學界專家,圍繞著正在進行的刑事訴訟法再修改的問題,進行了積極而富有成效的研討交流。與會專家提出,無罪推定原則、不得強迫自證其罪原則、禁止非法取證原則等都將被納入此次刑訴法修改的議題??梢?法學界、實務界都越來越重視對被告人權利的保護。2008年 6月 1日起正式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律師法》第三十三條明確規(guī)定:“犯罪嫌疑人被偵查機關第一次訊問或者采取強制措施之日起,受委托的律師憑律師執(zhí)業(yè)證書、律師事務所證明和委托書或者法律援助公函,有權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并了解有關案件情況。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不被監(jiān)聽?!北桓嫒双@得完善的律師協(xié)助的權利正在成為現(xiàn)實。
第四,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日趨輕緩的刑罰理念,為建立辯訴交易制度奠定了政策基礎。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作出了《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目標和措施,明確提出完善司法體制,加強社會和諧的司法保障的要求。與之相適應,推行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正在成為刑事司法領域的共識。該寬則寬,當嚴則嚴,根據犯罪嚴重性程序區(qū)別對待、差別待遇,正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主旨。2007年,最高法院一次性收回了對死刑案件的核準權,明確提出要貫徹“懲辦與寬大相結合”的基本刑事政策,“嚴格控制死刑”。刑事政策的轉變,無疑為建立辯訴交易制度提供了更加寬松的社會環(huán)境。
第五,若干特別程序規(guī)定為建立辯訴交易制度進行了有益探索。2003年 3月,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部聯(lián)合下發(fā)的《關于適用普通程序審理“被告人認罪案件”的若干意見 (試行)》規(guī)定,對于被告人對被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實無異議,并自愿認罪的第一審公訴案件,以及指控被告人犯數罪的案件中,對被告人認罪的部分,可以簡化審理方式。三部門還聯(lián)合下發(fā)了《關于適用簡易程序審理公訴案件的若干意見》,規(guī)定對符合條件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序審理。2006年 12月 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第十屆檢察委員會第六十八次會議通過關于依法快速辦理輕微刑事案件的意見。意見規(guī)定,在案情簡單,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單處罰金;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認實施了被指控的犯罪;適用法律無爭議的輕微刑事案件中,是未成年人或者在校學生涉嫌犯罪案件的;七十歲以上的老年人涉嫌犯罪案件的;盲聾啞人、嚴重疾病患者或者懷孕、哺乳自己未滿一周歲嬰兒的婦女涉嫌犯罪案件的;主觀惡性較小的初犯、過失犯;因親友、鄰里等之間的糾紛引發(fā)的刑事案件;當事人雙方已經就民事賠償、化解矛盾等達成和解的刑事案件;具有中止、未遂、自首、立功等法定從輕、減輕或者免除處罰情節(jié)的案件,應當依法快速辦理。目前,在全國 8個基層檢察院開始試點的認罪輕案辦理程序,更是帶有明顯的辯訴交易的色彩。
在我國引入辯訴交易制度必需立足于當前的司法現(xiàn)狀,制度設計的重點在于防止出現(xiàn)新的司法不公。
1.自愿、明知原則。辯訴交易制度以控辯雙方意思自治為前提,任何一方不得強迫對方進行或者接受辯訴交易。特別要尊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自主性,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有罪答辯必須在其明知該有罪答辯的法律后果的基礎上,自愿、理智地做出。
2.律師全程參與原則。完善的律師介入制度補彌了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訴訟中的弱勢地位,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愿進行辯訴交易的制度保障。因此,律師的全程參與應貫穿于辯訴交易的始終。
3.禁止罪名交易原則。我國刑法將“罪刑法定”作為基本原則之一。由于存在被告人的認罪態(tài)度作為酌定從輕情節(jié)的規(guī)定,所以對量刑進行交易,不會對“罪刑法定”原則造成太大的沖擊。但是如果允許控辯雙方對罪名進行交易,則會出現(xiàn)對相同行為的不同定性。因此,應將罪名交易排除在辯訴交易之外。
4.司法審查原則。在我國建立辯訴交易制度必須突出法官的地位、作用,利用審判權形成對公訴權的限制與制約,避免出現(xiàn)新的司法腐敗。
1.案件類型上的適用范圍。原則上辯訴交易制度應當適用于一切犯罪案件,但是就現(xiàn)階段而言,大范圍適用辯訴交易制度雖然可以有效提高司法效率,實現(xiàn)刑罰的輕緩化,但是會對我國傳統(tǒng)的刑事訴訟理念產生較大沖擊,社會效果并不一定好。因此,可以適當限制辯訴交易制度的適用范圍,通過對特殊案件、特殊人群的適用,摸索、總結辯訴交易制度的實踐經驗,增強民眾的承受能力,為擴大適用范圍奠定基礎。筆者認為,可將范圍首先界定在可能判處 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單處罰金的案件中。這樣做,一方面可以與簡易程序相銜接,盡快完成對簡易程序的替代;另一方面,這類案件社會危害性較小,民眾的接受能力相對較強,不致引起過激的社會反應。另外,還可以在未成年人犯罪中適當放寬辯訴交易制度的適用范圍,不受上述有關刑期、刑種規(guī)定限制。首先,我國刑法規(guī)定,對已滿 14周歲不滿 18周歲的人犯罪,應當從輕或者減輕處罰。因此,對未成年人犯罪通過辯訴交易減輕量刑,不違背現(xiàn)行法律的規(guī)定。其次,未成年人犯罪具有與成年人犯罪不同的特點,一般多是激情犯罪、團伙犯罪,人身危險性、社會危害性相對較小,更容易獲得被害人的寬恕,被害人從情感上更容易接受辯訴交易制度,這會極大地減少由辯訴交易制度引發(fā)的新的社會矛盾。第三,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辯訴交易制度減輕了對被告人的懲罰,有利于其回歸社會。未成年人的心理、生理發(fā)育均未成熟,可塑性較強,特別是在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初步建立的階段,由于控制能力等的缺乏,一失足造成千古恨。但是同時,也正是因為犯罪動機簡單、單純,決定了對他們實行個別化、社會化的矯正方式更有利于對他們人格的重塑。第四,對未成年人犯罪適用辯訴交易制度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我國自 20世紀 70年代末推行計劃生育政策以來,城市家庭多為獨生子女,通過實行辯訴交易制度,讓他們早日回歸正常的社會生活,對他們的家庭來說也是一種解脫。
2.辯訴交易制度只能在案件進入審查起訴環(huán)節(jié)之后適用,并不適用于偵查機關。對于偵查機關而言,應該竭盡全力依法、公正地行使偵查權,盡可能地讓法律真實無限接近事實真實。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講,辯訴交易不適用于偵查環(huán)節(jié)。另外,由于控方擁有提起辯訴交易的權利是基于公訴權而產生,是公訴權的一部分,因此,法官無權提起辯訴交易。
1.辯訴交易制度的首要類型是疑罪交易??胤接捎诩夹g、時機等各種因素造成的舉證不能,使案件證據沒有達到確實充分的程度,需要借助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供述完善整個證據體系。此時,控方為了避免無罪判決,會主動提出進行辯訴交易。
2.事實清楚、證據確實充分案件的交易。在這類案件中,主導方應該是辯方。辯方出于良知、出于道德的約束,主動向司法機關坦白自己的一切罪行,以換取從輕處罰。事實上,這類案件的辯訴交易是對我國“坦白從寬,抗拒從嚴”的刑事方針的制度化。
刑事案件正式由公訴機關受理審查起訴后,對符合適用辯訴交易條件的刑事案件,公訴機關應該在三日之內書面告知犯罪嫌疑人有接受律師協(xié)助的權利,有提起辯訴交易的權利。
理論上,在檢察機關正式受理審查起訴之后,法院正式立案之前,控辯雙方均可向對方提出進行辯訴交易的建議。但在實踐中,由于我國刑訴法明確規(guī)定了審查起訴的期限,公訴機關一旦決定案件提起公訴,往往意味著最后的法定審查期限的到來,否則將出現(xiàn)超期羈押的問題。雖然法院有七天審查期限,但是在此期限內完成辯訴交易顯然存在困難。因此,可以規(guī)定,自一方提起辯訴交易建議時起至對方答復 (對方拒絕辯訴交易建議)或者雙方達成辯訴交易時止,此期限不計入公訴機關審查起訴期限。
為了避免案件進程中出現(xiàn)不必要的爭議,任何一方均需以書面形式向對方提起辯訴交易建議。檢察機關應制作提起或者收到辯訴交易建議的相關法律文書。法律文書一式三聯(lián),一聯(lián)為存根聯(lián),二聯(lián)由對方簽字、注明收到時間交提出方留存,三聯(lián)送達對方。由檢察機關主動提起的辯訴交易建議,控方應主動送達該法律文書。由辯方提起的辯訴交易建議,辯方應向檢察機關索要該法律文書,制作后送達控方。
控方提出辯訴交易建議前,是否進行辯訴交易應經分管檢察長批準。一般情況下,犯罪嫌疑人應在律師協(xié)助下提起該建議。犯罪嫌疑人拒絕聘請律師的,同樣有權利向控方提起辯訴交易的建議,但應在書面建議或者向控方送達的相關文書上注明。
鑒于辯方處于相對弱勢地位,筆者認為,對控辯雙方的回復時間應做不同規(guī)定,可以適當延長辯方答復的時間,確保其有充分的時間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選擇。由控方提出的辯訴交易建議,辯方可以在控方送達書面建議的第二日起 15日內給予答復。逾期不答復的,視為拒絕接受辯訴交易。由辯方提出的辯訴交易建議,控方應在辯方送達書面建議的第二日起 5日內給予答復。逾期不答復的,視為拒絕接受該建議。對方書面答復送達提出方的時間為辯訴交易正式開始的時間?;貜屯瑯討詴嫘问剿瓦_建議提起方,書面形式可以充分證實雙方意思表達的真實性,一旦一方單方面撤銷辯訴交易時,另一方可以據此提出抗辯。同時,書面形式可以有效避免控辯雙方出現(xiàn)不必要的爭議。
由于我國沒有獨立檢察官制度,因此,由辯方發(fā)起的辯訴交易,由主辦檢察官提出是否同意的意見后需報經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批準后答復辯方。辯方答復時,一般情況下,應在律師的協(xié)助下做出答復。但犯罪嫌疑人拒絕聘請律師的除外。
對方接受辯訴交易建議的,雙方隨即進行實質交易。對方拒絕辯訴交易建議的,自對方答復之次日起重新計算審查起訴期限,案件將按照法定普通程序繼續(xù)審查起訴。
控辯雙方初步達成辯訴交易合意后,即進入實質交易階段。交易方式以會談磋商為主。會談可以在公訴人、被害人 (本人或者委托的人)、犯罪嫌疑人、律師四方之間進行,或者在公訴人、犯罪嫌疑人、律師三方之間進行,也可以在公訴人、律師,或者公訴人、犯罪嫌疑人之間進行。會談次數不限,但是會談中至少有一次要有被害人本人的參與,并給予被害人充分發(fā)表意見的時間,確保被害人訴求的充分表達。
對已采取監(jiān)視居住、拘留、逮捕強制措施的犯罪嫌疑人,交易應在該犯罪嫌疑人被羈押的地方進行。對未限制人身自由的犯罪嫌疑人,控辯雙方可以對交易地點進行充分協(xié)商,可以在檢察機關,也可以在雙方認可的任何一個地點。
控辯雙方經協(xié)商一致,達成辯訴交易時,應簽署書面協(xié)議,雙方簽字。書面協(xié)議除記錄雙方達成協(xié)議的過程、內容外,被害人對辯訴交易的意見應作為特別備注記錄在協(xié)議中,并由被害人簽字。一般情況下,該協(xié)議需征得被害人的同意。但是對于一些要求明顯超出合理范圍的,可以作為被害人的保留意見記錄在協(xié)議中,但并不影響協(xié)議的成立。協(xié)議由控方主辦檢察官同意并經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批準后方可生效。對此,辯方為了避免在控方進行批準程序時出現(xiàn)對自己的不利后果,在雙方就協(xié)議簽字時,主辦檢察官應持有檢察長或檢察委員會出具的可以與犯罪嫌疑人達成量刑協(xié)議的授權委托書。
一般情況下,控辯雙方應在辯訴交易正式開始之日起一個月內達成協(xié)議。特別情況下,經雙方協(xié)商一致,交易期限可再延長一個月。交易中,任何一方均有權中止交易。一方明確提出拒絕繼續(xù)協(xié)商時,辯訴交易自一方拒絕交易之日起中止,案件將恢復普通程序審查起訴。自交易中止第二日起恢復計算審查起訴期限。
量刑是辯訴交易的重點。筆者認為,引入辯訴交易制度不宜過于擴大檢察官的自由裁量權,應明確限制辯訴交易中的量刑幅度。這樣做,一是可以與現(xiàn)行制度充分銜接,二是可以避免新制度引入可能造成的混亂。
對于已達成辯訴交易的案件,合議庭按照簡易程序依法公開開庭審理。在審理中,至少要包括以下程序:①法官告知被告人的權利。詢問被告人是否是自愿、理智做出有罪答辯,詢問被告人是否了解有罪答辯的法律后果。②被告人陳述。由被告人就辯訴交易的真實性進行全面陳述,并當庭陳述其認罪的全部內容,法庭需對此全部記錄在案。③法官就辯訴交易的真實性詢問控方。④控方需向法庭提交證實所控犯罪成立的全部證據,法庭應逐一記錄在案,但不再進行法庭質證。⑤法官應對提出保留意見的被害人進行詢問,被害人可充分發(fā)表自己的意見。
自控辯雙方簽署辯訴交易協(xié)議之日起 15日內,公訴機關應將案件全部證據材料及辯訴交易協(xié)議移送法院審查。法院自收到相關案卷材料之日起 3日內應告知被告人,10日內組成合議庭就是否接受辯訴交易公開開庭進行審查。對涉及國家秘密、個人隱私等情況的案件,可以不公開開庭。自開庭之日起一個月內,合議庭應以裁定的方式做出是否接受辯訴交易的裁決。
法庭做出接受該辯訴交易裁定的,應該全面、無條件接受控辯雙方達成的協(xié)議,并按照協(xié)議內容對被告人定罪量刑。法庭拒絕接受時,應詳細說明拒絕接受的理由。
法庭經審查后,認為該辯訴交易不是基于被告人自愿、理智而做出的有罪答辯的、該辯訴交易構成對被害人權利的實質性損害的,或者該辯訴交易有悖社會公德及公共利益,可以拒絕接受該辯訴交易。法庭做出拒絕接受辯訴交易的,自做出裁定之日起二日內退回公訴機關,恢復普通程序繼續(xù)審查起訴。但是自辯訴交易正式開始之日起至法庭做出裁定之日止不計入法律規(guī)定的審查起訴期限。法庭拒絕接受辯訴交易的,應當庭告知被告人有權撤回有罪答辯。并告知被告人,如其拒絕撤回,該有罪答辯將會作為指控他的證據被法庭采信,由此,被告人將面臨對他更為不利的法律后果。在裁定之日起五日內,被告人有權撤銷有罪答辯。被告人撤銷有罪答辯的,對該有罪答辯適用證據排除規(guī)則,不能再作為本案中指控被告人的證據。
被告人一旦做出有罪答辯并經法庭裁定確認后,一般不允許其撤回。除非被告人有證據證實自己是在受到不公正的對待、誘惑甚至被強迫的情況下做出了有罪答辯。對此,被告人有權在收到法院裁定之第二日起 15日內向該法院或上級法院提起上訴。對此,法院應該按照上訴審程序依法審理。二審裁定駁回被告人上訴的,被告人有繼續(xù)向同級或上級檢察院、法院申訴的權利。15日內未提出上訴的,被告人有權向同級或上級檢察院、法院申訴。檢察院、法院收到被告人申訴后,15日內書面答復被告人。申訴被正式受理的將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提起再審,重新審理該辯訴交易的合法性。
對控辯雙方達成辯訴交易時簽署保留意見的被害人,可以在簽字之第二日起 5日內向該檢察院提起復議。檢察院應在收到被害人復議申請之第二日起 5日內書面答復被害人。被害人可以在收到書面答復之第二日起 10日內向上級檢察院提請復核。上級檢察院應在收到被害人復核申請之第二日起 5日內局面答復被害人。對控辯雙方經辯訴交易后檢察院做出不起訴決定的,應在決定做出之第二日起 5日內送達被害人。被害人對不起訴決定有疑義的,可以根據上述期限提起復議、復核。檢察院維持不起訴決定的,被害人可依據刑訴法第145條規(guī)定,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自訴。被害人對法院裁定確認辯訴交易有疑義的,有權向檢察院、法院提起申訴,申訴一旦接受,將按照審判監(jiān)督程序依法審理,重新審查該辯訴交易的合法性。
(責任編輯:周文升 wszhou66@126.com)
D925.2
A
1003—4145[2010]03—0089—05
2009-11-22
盛 文,山東省濟南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