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蘭華
(永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湯姆·索亞與哈克貝利的形象
石蘭華
(永州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湖南 永州 425100)
馬克·吐溫是一位公認的出色的兒童作家,他在代表作《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塑造了兩個小主人公湯姆和哈克的形象躍然紙上。本文將從社會環(huán)境,教育體制,家庭背景及社會經(jīng)歷四個方面分析這兩個富有生命力和冒險開拓精神并代表著美國氣質(zhì)的兒童——湯姆和哈克的形象,通過孩子的視角揭示了南北戰(zhàn)爭時期美國現(xiàn)實中的陰暗面以及哈克與湯姆對腐朽的社會制度、刻板的傳統(tǒng)教育、壓抑童心的宗教禮儀反抗的必然性。
馬克·吐溫;湯姆·索亞;哈克貝利;兒童文學
馬克·吐溫(1835-1910)原名塞繆爾·朗荷恩·克萊門斯SamuelLanghorneClemens)是17世紀后期美國著名的現(xiàn)實主義作家。他以其對美國文學發(fā)展的卓越貢獻奠定了他在美國文學乃至世界文學領(lǐng)域中的地位和聲望。馬克·吐溫又是一位公認的出色的兒童文學作家,主要代表作有《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芬歷險記》。本文將通過對馬克·吐溫筆下的同處于在南北戰(zhàn)爭時期兩部兒童歷險記中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他們 社會經(jīng)歷的不同來分析兩個富有生命力和開拓精神代表了美國氣質(zhì)的兒童[1]——湯姆和哈克的形象。在《湯姆·索亞歷險記》中馬克·吐溫塑造了一個天真,幼稚,吹牛撒謊,頑皮淘氣機智敏捷,善良正義,多愁善感,富于想象,樂于冒險的典型男孩形象。而在《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馬克·吐溫刻畫了一個天真大膽,講求實際,能辯明是非善惡的哈克。他們既是普通的孩子,又有各自獨特的性格,是有血有肉,躍然紙上的典型兒童形象。以下將從三個方面來探討生活在南北戰(zhàn)爭時期的湯姆和哈克因為美國的資本墮落和種族歧視,迫使他們對社會環(huán)境和傳統(tǒng)文化的反思使得他們本能地要求擺脫傳統(tǒng)思想和文化教育的束縛,自由的去認識世界和體驗生活。
每個人都離不開他所生存的社會環(huán)境,兒童也不例外,他們更容易受社會的各種各樣社會現(xiàn)象的影響。故事《哈》發(fā)生在19世紀南北戰(zhàn)爭之前。當時蓄奴制在南方各州盛行,黑人是白人奴隸主不容侵犯的私有財產(chǎn)。幫助黑奴逃跑比偷、搶的罪行還要嚴重很多倍是永遠都無法擺脫的罪行。耳濡目染之下,哈克自然沾染上了傳統(tǒng)觀念。在對待逃跑的黑奴吉姆時,哈克經(jīng)歷了幾次內(nèi)心中激烈的思想斗爭,從哈克寫信準備舉保吉姆到毀信再到謊稱染上“天花”救吉姆,無不反映出南北戰(zhàn)爭前奴隸制觀念在一個孩子身上所投下的陰影。我們不難看出,奴隸制度正是當時那個文明社會的基礎(chǔ),一個白人孩子要想從奴隸制偏見的束縛中解脫出來是多么的不容易[2]。與《哈》不同的是《湯》著重寫了湯姆·索亞童年時代在密西西比河沿岸過的田園詩般的鄉(xiāng)村生活。馬克·吐溫將湯姆等孩子的活潑、富有生機的兒童心理與環(huán)境和壓抑著他們天性發(fā)展的呆板的傳統(tǒng)教育以及死氣沉沉的小鎮(zhèn)生活加以鮮明對照,從而揭露了社會生活的陰暗面,從來造就了湯姆追求自由生活、反抗傳統(tǒng)的性格特征。雖然馬克·吐溫在《湯》諷刺了鍍金時代小市民的庸俗保守、貪婪以及道德和宗教的虛偽,但卻沒有像《哈》那樣批判一些更深刻的主題,如:奴隸制種族問題等。
正是因為當時畸形的社會和人們畸形的心態(tài)迫使湯姆和哈克不得不去反抗它。沉悶的鄉(xiāng)村小鎮(zhèn)則是湯姆對社會叛逆的主要根源不同的是湯姆是與他的監(jiān)護人,學校的老師以及一些腐朽社會習俗的對抗。哈克則敢于向蓄奴制宣戰(zhàn)。因此哈克的叛逆更激烈更徹底。
湯姆是幸運的盡管他失去了父母卻有慈愛的姨媽疼愛他。表面上湯姆和姨媽在家里是對立的,實際上他們彼此之間卻是忠誠的互愛的。從小說中,我們不難看出姨媽嚴厲面孔下隱藏著的充滿慈愛的心。特別是當他們經(jīng)歷了‵湯姆的假死風波′后,倆人深刻的感受到了彼此之間不舍的親情。與湯姆相比哈克是不幸的。哈克出身于白人社會的最底層。雖然有親生父親,但從父親那得到的永遠是咒罵和鞭打。在小說的開頭道得格拉斯寡婦試圖“改造”哈克,也讓他暫時逃離父親的虐待。盡管哈克最終接受了一些教育和宗教知識但他仍未能像中產(chǎn)階級社會主流的孩子湯姆那樣受到關(guān)于社會價值觀的熏陶。
在家庭道德教育背景這一主題中,由于湯姆和哈克年齡還小,他們的行為具有一些玩耍的意味,這就在某種意義上開脫了他們,同時也加強了小說對奴隸制度和社會評價的深度。從側(cè)面反映了他們周圍的環(huán)境和教育并沒能給他們正確的引導(dǎo)。正是如此才有了湯姆對一切按部就班的家庭所做出的惡作劇和哈克對這個冷漠、沒有人情的“家”的逃離。與哈克相比湯姆是幸運的,畢竟他有個幸福的家,有疼愛他的親人。
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和哈克,各有其鮮明的特色。湯姆和哈克是南部美國傳統(tǒng)教育中“壞孩子”形象。他們有著不同于同齡人的豐富的社會經(jīng)歷。在他們的冒險經(jīng)歷中,可以學到許多課本上沒有的知識,也最終讓他們成熟起來。
哈克一直享有相對的自由,他可以穿著破舊的衣服,餓了就吃一點,想睡哪就睡哪。常年的獨立生活使哈克擁有豐富的常識和實際能力。這種能力對湯姆那與現(xiàn)實格格不入的幻想是種補充。但使哈克真正成長的是與蓄奴制的斗爭。在幫助黑奴吉姆逃跑的過程中,他遇到了形形色色是人和事。在這些人身上哈克從未感受過人世間最起碼的溫情,迫使他對先前所認同的東西再一次產(chǎn)生質(zhì)疑。在多次承受畸形社會的壓力后,最終他內(nèi)心深處善良的本質(zhì)戰(zhàn)勝了畸形的心態(tài)[3]使他能夠按照自己的邏輯準則來看待身邊的問題,變得善于思考,富有感情,而不甘成為一個社會機器的齒輪。
湯姆最初的經(jīng)歷就是和他的姨媽斗智斗勇,他總會想盡一切辦法不讓姨媽發(fā)現(xiàn)他犯的錯誤。盡管總是制造麻煩,幸運的是他總能一次又一次地躲過懲罰,也不時地表現(xiàn)出成熟的一面。湯姆也是個浪漫的人,同時湯姆也是個體貼的小男人。為了不讓心愛的女孩受罰而代受罰,在山洞里對貝基細心倍至的照顧也證實了這一點。除此之外湯姆也有正直的一面。當他目睹了兇殺后;他應(yīng)該相信迷信,遵守誓言,顧及個人安危,但經(jīng)過內(nèi)心激烈的思想斗爭他還是決定去指證真正的壞人。這對湯姆來說絕不是輕松的決定、[4]。隨著湯姆歷險過程的進展,他已不再是不聽大人話的頑童,而是一個維護尊嚴,富有責任感的人。
湯姆和哈克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壞孩子”,[5],相反他們才是最終是勝利者,他們的種種社會經(jīng)歷讓他們得到很多啟發(fā),使兩個孩子慢慢成長起來,成為了人們心目中偉大的英雄。
馬克·吐溫的兩部歷險記《湯姆·索亞歷險記》和《哈克貝利·芬歷險記》中的小主人公湯姆和哈克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家庭背景以及社會經(jīng)歷下,造就的兩個性格迥然不同的孩子。這三個方面的因素是辨證統(tǒng)一,緊密相連,息息相關(guān)的。他們的聰明,正直,純樸,富有同情心又有點迷信的性格無不代表著當那個時代典型的美國兒童形象。他們一次又一次的對文明社會,傳統(tǒng)教育以及壓抑他們發(fā)展的叛逆是南北戰(zhàn)爭時期各種因素所造成的必然結(jié)果.湯姆和哈克對傳統(tǒng)文化,宗教,學校的叛逆是一代又一代孩子們敢想而又不敢做的。這也奠定了他們的光輝形象在美國文學史上的永恒魅力。
[1]陳小紅.馬克·吐溫和他的兒童藝術(shù)形象塑造[J].佛山科學技術(shù)學院學報,2004,(3).
[2]王曉莉.《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中的種族沖突與融合[J].遼寧師專學報,2000,(5).
[3]尼瑪布赤.簡評《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J].西藏大學學報,2002,(1).
[4]閻玉敏譯.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M].天津:天津科技翻譯出版社,2003.
[5]起永疆.“博學”的頑童——再讀《湯姆·索亞歷險記》[J].重慶師專學報,1992,(4).
(責任編校:王晚霞)
I106
A
1673-2219(2010)02-0034-02
2009-09-07
石蘭華(1983-),女,湖南永州人,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