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桂圓
(浙江省榮軍醫(yī)院,浙江嘉興 314000)
手術患兒入手術室,因與家人的分離,表現(xiàn)出異常緊張、恐懼,劇烈哭鬧[1],并拒絕接受靜脈通道的開放,使麻醉不能實施;由于患兒哭鬧,導致呼吸道分泌物增加,易發(fā)生窒息。為了避免患兒哭鬧,取得患兒的主動配合,2008年5月至11月,本院手術室嘗試由1名家長陪伴患兒進入手術室,實施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 對象 本組60例,其中男43例、女17例;年齡6~9歲;斜視矯正15例,先天性白內障8例,疝氣修補11例,包皮環(huán)切17例,隱睪下降固定5例,交通性鞘膜積液開窗4例。按手術順序分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0例。兩組均在全麻下行眼科或外科手術,無神經系統(tǒng)及其他疾病,一般資料經統(tǒng)計學處理,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實施 對照組:按常規(guī)順序操作,患兒單獨隨護士入術前準備室,護士核對患兒的姓名、床號、手術名稱、手術部位、術前醫(yī)囑等,對患兒進行常規(guī)宣教、開放靜脈通道等。觀察組:手術室護士接患兒入準備室時,請1名家長更換手術衣褲、戴帽子、口罩及穿鞋套后陪同,經麻醉誘導入睡后請家長離開手術室,陪同期間護士履行常規(guī)操作,家長可不斷鼓勵患兒,給予情感支持。
1.2.2 評價 比較兩組靜脈穿刺時的配合程度、哭鬧例數(shù)及術中痰鳴音、脈搏、氧飽和度(Sp O2)情況。需肌內注射氯胺酮入睡后再開放靜脈通道視為穿刺不配合、哭鬧;Sp O2<95%為Sp O2下降。
1.2.3 統(tǒng)計學方法 兩組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兒哭鬧及不配合穿刺例數(shù)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患兒哭鬧及不配合穿刺例數(shù)比較
2.2 兩組患兒術中有痰鳴音及Sp O2下降例數(shù)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患兒術中有痰鳴音及Sp O2下降例數(shù)比較
患兒進入手術室后哭鬧、焦慮、躁動不配合的因素可能與父母分開有關[1]。進手術室后,由于環(huán)境陌生,面對的是穿白大衣、戴口罩的阿姨,患兒失去了安全感,心理緊張,常以哭鬧進行反抗。胥焰等[2]認為,家長陪伴患兒度過麻醉誘導期的做法可稱之為一種醫(yī)療手段,手術前麻醉是醫(yī)療過程中主要的階段,這一階段家長是完全可以參與其中的。有調查顯示[3],麻醉誘導期有父母陪伴,患兒不安情緒減輕,且家長也熱心陪同孩子。本院開展手術患兒由1名家長陪伴入手術室,直至麻醉誘導后患兒進入睡眠狀態(tài),充分滿足了患兒心理上的戀母(父)情結,可降低患兒緊張、恐懼情緒,提高患兒靜脈通道開放配合度,同時,避免術中低氧血癥的發(fā)生,降低了窒息風險。
[1]黃東玲,許小霞,陳莫異.心理干預對學齡前期患兒基礎麻醉加骶管麻醉的影響[J].護理研究,2006,20(12):2579.
[2]胥焰,單東青,石珂.手術患兒在家長陪伴下進入手術室的探討[J].中華護理雜志,2003,38(3):225.
[3]王慕逖.兒科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6:1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