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櫟仁
高尚全一生致力于我國經濟體制改革
/盧櫟仁
高尚全是我國研究經濟體制改革的著名經濟學家,曾擔任過8年國家體改委副主任,六次參與黨中央重要文件的起草。他說,我一輩子只做了一件事——改革。
現(xiàn)在,已過80高齡的高尚全仍身兼多職: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會長,中國經濟改革研究基金會名譽理事長,中國企業(yè)改革與發(fā)展研究會會長,中國(海南)改革發(fā)展研究院院長,中國國際戰(zhàn)略學會高級顧問,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南開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浙江大學管理學院院長、教授。
高尚全的主要論著有:《企業(yè)要有一定的自主權》、《有效地實現(xiàn)計劃與市場內在的統(tǒng)一》、《調整和完善所有制結構是經濟體制改革的重大任務》、《促進非公有制經濟更快發(fā)展》、《推進制度創(chuàng)新,促進我國證券市場快速健康發(fā)展》、《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國經濟制度的創(chuàng)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概論》、《中國市場經濟縱論》、《論體制創(chuàng)新》、《市場經濟與中國改革》、《改革文選》、《改革歷程》等。此外,還主編了40多本經濟體制改革和發(fā)展的經濟類書籍。
“計劃經濟的弊病在于‘統(tǒng)得過多,一統(tǒng)就死,一死就叫,一叫就放,一放就亂,一亂又統(tǒng)’,不斷地糾纏于這個死循環(huán)之中?!备呱腥f。在計劃為主流的時代,高尚全卻從世人見怪不怪的事件中發(fā)現(xiàn)了國有企業(yè)的體制弊端,其中的三段調查經歷讓他至今難忘。
1956年,高尚全在一機部工作。當時沈陽有個冶煉廠和機械廠,兩個廠之間只有一墻之隔,冶煉廠生產銅,機械廠需要銅。但是,冶煉廠屬于冶金部,機械廠屬于一機部,長期都是冶煉廠生產的銅被調往外地,而機械廠則由一機部負責從外地買進銅。由于工廠都是按指令完成生產計劃,并不考慮成本,一墻之隔的兩個企業(yè)從未想過相互交易。
另一個例子是,洛陽要建一個拖拉機廠,于是從千里之外的長春調配施工隊到洛陽,同城也有一個紡織廠要建,又由紡織部從各地派施工隊到洛陽,卻沒有考慮由城市統(tǒng)一調配施工隊伍共享資源。
第三個例子是,1956年上海的天氣很熱,企業(yè)為了不影響生產,擬購進風扇、鼓風機等為車間降溫。但是企業(yè)沒有決定權,要經過層層報批,經過了11個部門的審批,蓋了11個圖章,等最后的圖章蓋完,夏天已經過去了。
這三個不同例子分別說明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中央統(tǒng)的過多,資源得不到有效配置,企業(yè)缺乏自主權。為此,高尚全寫了一篇文章,叫“企業(yè)要有一定的自主權”,發(fā)表在1956年12月6日人民日報第二版上。后來,有人就貼大字報批判說,這怎么行呢?企業(yè)有了自主權那還了得,那不是南斯拉夫嗎?那不是修正主義嗎?這是高尚全經歷的最早的觀念之爭。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1991年這段時期,國有企業(yè)改革基本上是按照放權讓利的思路展開的。當時國家決定設立6個企業(yè)擴權試點,以此給企業(yè)放權讓利。主要以承包經營為重點,發(fā)揮經營者積極性。承包制客觀上使企業(yè)自主權擴大了,但弊端也因此呈現(xiàn):承包制包盈不包虧,企業(yè)重生產輕投資,“拼設備,吃老本”。雖然國企改革邁出了“放權讓利”關鍵的第一步,但是放權讓利未能解決國有企業(yè)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鑒于此,1991年后,國有企業(yè)改革進入到“轉換國有企業(yè)經營機制,建立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制度創(chuàng)新階段。
任何一件新事物出現(xiàn)都會帶來非議,其中有關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的爭論特別激烈。反對者認為社會主義不該有股份制,因為它是資本主義的東西。高尚全和當時國家體改委同事很著急,匯編了馬恩著作中關于股份制的論述,努力推進產權制度改革。
1991年,35歲的陳光當選為諸城市市長。從1992年起,諸城市282家國有和集體企業(yè)全部改制,其中90%以上的企業(yè)是按“股份合作制”改的,即將企業(yè)凈資產賣給內部職工,雖然效益增加了,但飽受爭議的陳光卻因此背負著“陳賣光”的批判壓力。1994年,山東省委書記邀請高尚全給五套班子做報告,主題就是國企改革。會上有人提問,山東諸城國有企業(yè)股份合作制改革的例子究竟姓資還是姓社。高尚全給出的回答是姓社!他在會上介紹了青年報的一項有300工人參加的問卷調查。問卷以“假如有人偷國有企業(yè)東西怎么辦”為題,答案一是作斗爭,二是假裝沒看見,三是你偷我也偷,結果220人選第二個,66人選第三個,僅14人選擇“斗爭”?!斑@充分說明了當時所有制結構同職工利益沒有相互聯(lián)系?!备呱腥会樢娧刂赋觯巴鈬袀€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既然通過產權制度改革能給政府減少包袱,還能增加政府財政收入,為何不支持?”
華為原本是小企業(yè),職工沒幾個,但發(fā)展卻很有生命力,采取職工持股等激勵措施后,解決了7萬人就業(yè),而國家沒有投入一分錢。1998年華為就成了中國最大電信供應商,IT百強納稅第一。2007年華為公司向國家上繳稅金49億元。當時有人說深圳華為姓資。高尚全專門與時任深圳市委書記厲有為一同進行調查。并通過參加討論和修改十五大報告,肯定“勞動者的勞動聯(lián)合和勞動者的資本聯(lián)合是一種新型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為華為這樣的企業(yè)產權制度改革鼓與呼!
高尚全認為,現(xiàn)代產權制度是現(xiàn)代企業(yè)制度的新發(fā)展。市場經濟如果沒有明晰的產權制度這塊基石,是建立不起來的。中央提出“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流轉順暢”,為什么會有大量的資本外逃呢?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們的產權保護不嚴格。修改憲法的主要內容就是要保護私人的合法產權,不然,就會有大量的資本外流。同時,產權如果不流轉,就不能達到保值、增值的目的。以往,國有資產是固化的,并由于固化產生了“冰凍”現(xiàn)象,嚴重制約了資產的流動。產權制度確立后,歸屬清晰、權責明確、保護嚴格的產權如何才能流轉順暢呢?他認為,第一,就是要建立多層次的產權市場,為產權的流動創(chuàng)造條件。第二,對產權流轉要有一個科學的評估體系。大家擔心在產權流轉過程中,國有資產會流失,這個擔心是對的。但是,產權不流動所造成的流失或者損失,卻往往被忽視。所以,要保障產權在流轉當中資產不會流失,就要經過科學的評估,包括買賣雙方合理的定價。同時,一定要透明公開,不能搞暗箱操作。
高尚全指出,“權錢交易”和公共領域“缺失”恰恰是市場經濟不成熟的表現(xiàn),是市場“邊界”不清的結果,不能作為指責市場經濟的依據(jù)。他認為,解決“權錢交易”要從兩方面著手:
第一是調整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要明確政府與市場的邊界,經濟發(fā)展的主體力量在市場,企業(yè)和老百姓才是創(chuàng)造財富的主體,政府應該是創(chuàng)造環(huán)境的主體。政府的職能要轉到為市場主體服務、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上來,主要通過保護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和公平競爭,激發(fā)社會成員創(chuàng)造財富的積極性,增強經濟發(fā)展的內在動力。要走出集中體制“能辦大事”的認識誤區(qū)。市場經濟客觀上要求分散決策,如果政府存在很強的“集中偏好”,就難于根據(jù)走向市場經濟的實際進程切實轉變職能,反而會把不適當?shù)臎Q策“強加”給市場,甚至代替市場選擇。這顯然不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fā)展。
第二是“縮小”和“減少”政府干預。只要走向市場經濟,就必須確立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方面的基礎地位,這是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F(xiàn)實中的諸多矛盾更主要的是由于市場經濟不成熟、市場機制作用不充分所致,并非所謂的市場機制“缺陷”。歷史和現(xiàn)實已經證明,“好的市場經濟”一定是與有限政府和責任政府相聯(lián)系。經濟體制改革要順利推進,必須加快政府改革。
高尚全先后參加過六個中央文件的起草,其中有三個是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第一個是在1984年參加起草的《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了“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第二個是在1993年參加起草的《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他負責起草的市場體系部分,將“勞動力市場”的概念寫入其中。第三個是在2003年參加起草十六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為建立以人為本的科學發(fā)展觀積極出謀獻策。
高尚全總結自己參與起草幾個《決定》的經歷,認為體會最深的有四點:一是改革開放的過程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每次改革開放的重大突破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進而實現(xiàn)體制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二是中國改革開放主要通過中央的重大決策、決定,自上而下推動。三是改革是漸進式的,通過實踐的試驗,自下而上推開。四是改革的目標是為了解放和發(fā)展社會生產力,為了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為了使人民富裕起來。
半世紀以來,高尚全一直是推進中國改革的一員虎將。高尚全認為,中國30多年的改革開放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績。30年改革的經驗、教訓深刻地啟示人們,中國的改革開放不能停止,更不能走回頭路,因為“停頓和倒退沒有出路?!?/p>
中國新階段的改革,要突破難點,要加快步伐,努力在五個方面推進。(1)加快推進市場化改革。必須加快推進國內資源要素領域的市場化,大大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2)加快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中國農村改革目前正處于第三步,需要推進以改革農村上層建筑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盡快建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制度保障。(3)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對外開放。目前中國已開始大量使用國際資源來發(fā)展自己,中國只有更加積極主動地推進對外開放,才能更好地利用全球化的各種機遇,提高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4)加快推進社會體制改革。當務之急是提高政府的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中國還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會利益整合和協(xié)調機制。社會管理方式還較落后,不少方面仍保留著計劃經濟時代的色彩。(5)深化政治體制改革。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是政治體制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深化全面改革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當前要加快政府轉型,完善公共服務體系,正確處理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使各項制度逐步完善起來。
“改革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人民。”高尚全提出,要通過繼續(xù)擴大和深化改革,在中國建設共同富裕、社會和諧、公平正義的社會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