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道鴻
我院1993年5月至2009年12月間經胃鏡、病理或手術證實的青年人(≤35歲)胃癌共29例,現對其臨床表現、內鏡特點等回顧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1993年5月~2009年12月間經胃鏡、病理或手術證實的青年人胃癌29例,其中男11例,女18例;年齡最大的35歲,最小的26歲,平均年齡31.6歲。
1.2 臨床癥狀與特點 上腹痛21例(72.4%),腹脹12例(41.3%),嘔血5例(17.2%),嘔吐8例(27.5%),食欲不振19例(65.5%),黑便10例(34.4%),貧血14例(34.4%),吞咽困難2例(6.8%),消瘦16例(55.1%),腹水3例(10.3%),腹部包塊2例(6.8%)、惡病質1例(3.4%)。診斷的主要方法是胃鏡及病理活檢。2例妊娠婦女,癥狀為嘔吐,開始診斷為妊娠嘔吐,后癥狀加重,經胃鏡確診為胃癌。確診的時間在1年以內22例,其中8例在出現癥狀6個月內就診,臨床診斷為胃炎、消化性潰瘍,但未及時行胃鏡檢查;1年以上確診的為7例。
1.3 內鏡、病理特征 發(fā)生部位:胃竇部19例(65.5%),胃體部4例(13.7%),胃底賁門部3例(10.3%),胃角3例(10.3%);大體類型:BorrmannⅡ型7例,Ⅲ型13例,Ⅳ型9例。早期胃癌2例,進展期27例。組織學類型:高分化腺癌2例(6.8%),中分化腺癌4例(13.7%),低分化腺癌14例(48.2%),未分化癌4例(13.8%),粘液腺癌5例(17.24%)。
1.4 HP感染情況 尿素酶試驗結果陽性26例,占89.6%,有3例檢測為陰性,占10.4%。
本組青年人胃癌行胃癌根治切除18例,占62.4%,姑息性切除8例,占27.7%,單純探查式短路手術3例,占9.9%;病例隨訪至2009年10月,2例早期胃癌均生存5年以上,進展期胃癌1年內死亡5例,生存2~4年者16例,生存5年以上的6例。青年人胃癌5年生存率偏低,年齡是影響早期診斷的重要障礙,確診偏晚、誤診率高是青年人胃癌預后較差的主要原因。
胃癌是臨床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消化道惡性腫瘤的首位,可以發(fā)生在任何年齡,其發(fā)病率在20歲以后逐步上升。近年來35歲以下青年人胃癌有增加的趨勢[1]。本組35歲以下胃癌29例,同期檢出胃癌486例,占5.9%。關于胃癌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尚未明了,但與幽門螺桿菌(Hp)和EB病毒感染、宿主和環(huán)境、家族遺傳傾向,胃癌前變化等多種因素有關[2]。不良生活習慣如吸煙、飲酒、高鹽飲食,喜食腌制、煙熏、油炸食品等也是重要的誘因。
青年人胃癌主要有以下特點:①癥狀隱匿,以上腹部疼痛、食欲不振、嘔吐為主要癥狀,無明顯特異表現,易誤診。②腫瘤為高度惡性,病理以低分化腺癌和未分化癌、粘液細胞癌多見。鏡下以BorrmannⅡ、Ⅲ、Ⅳ型為主,向深部浸潤,易穿透肌層,侵犯漿膜層,出現早期轉移,預后差[3]。青年人代謝旺盛,本組病例以低分化腺癌為主,約占50%,預后不良。青年人胃癌往往就診時多數有遠處轉移,手術切除率不高,5年生存率低。③病程短,進展快。出現癥狀到就診時間大多在1年內,進展快。部分病人無任何癥狀時就已有腹水及腹部包塊出現。青年人胃癌并發(fā)其他臟器功能障礙者少,對手術耐受性強,部分可以手術切除。④易發(fā)生出血。生長迅速,癌組織周圍血液供應不足,易形成潰瘍,導致上消化道出血、穿孔,且貧血出現較早。⑤女性多于男性。本組男女發(fā)病比例為1∶1.63,可能與雌激素的分泌和代謝有關。癌組織分化程度越低,血中性激素含量變化越大,癌組織中性激素受體陽性率越高[4]。目前多數學者認為雌激素可誘發(fā)胃低分化腺癌,其部分為ER陽性,且依賴激素生長。ER陽性胃癌分化差侵襲性大,且有內臟及遠處轉移傾向,所以妊娠及哺乳期女性雌激素的大量分泌可能成為青年女性胃癌的一個誘發(fā)因素。⑥誤診率高。因多數患者病程短,一般情況良好,青年人胃癌臨床無特異性,加上對青年人胃癌認識不足,常被忽視而誤診為胃炎或消化性潰瘍,有的女性合并妊娠誤診為妊娠反應。因此,應提高對青年人胃癌的警惕性,加強胃外表現和轉移癥狀的認識,重視早期診斷,對可疑病例應積極進行胃鏡及病理學追蹤。外科手術切除尤其是根治性手術,是延長生存期的極好機會。早期診斷、早期手術治療是提高青年人胃癌療效、改善預后的關鍵。
總之,應加強對青年人胃癌的認識和警惕,重視胃鏡檢查,發(fā)現有癌前病變者,應加強隨訪,每年胃鏡檢查至少2次。對被診斷胃潰瘍的青年人給予抗?jié)冎委熀?,必須強調胃鏡復查。
[1]郝洪升.消化內科速查[M].濟南: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2009:47.
[2]宋永茂,鄭樹.家族性胃癌的研究進展[J].中國腫瘤臨床2000,27(10):789-791.
[3]林三仁.消化內科學高級教程[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10:219.
[4]管四清,張開誠,夏洪志.胃癌與性激素關系的研究[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1995,4(5):271-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