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志,劉小林,徐阿娟,王 婕
(西北農(nóng)林科技大學動物科技學院,陜西省農(nóng)業(yè)分子生物學重點實驗室,陜西楊陵 712100)
炎癥是機體對外界刺激的一種防御性反應,一般會表現(xiàn)出紅、腫、熱、痛、機能障礙等局部癥狀。一般說來,可將其分為由細菌或病毒等感染引起的感染性炎癥,以及由自身免疫系統(tǒng)缺陷等非感染性因素所引起的非感染性炎癥。
在細菌感染生物機體時,機體往往會出現(xiàn)發(fā)熱,白細胞數(shù)增多(主要是中性粒細胞增多),并且血沉加快,以及多種急性期蛋白增加等癥狀[1]。當前,在對感染性病癥進行診斷治療的過程中,大多仍依賴傳統(tǒng)的方法,如白細胞計數(shù)、分類、血沉[2]等。但這些指標都有其局限及不可靠性,因為造成白細胞增多,血沉加快的因素是多種多樣的,如妊娠、激烈運動、中毒和急性出血等非感染狀態(tài)下,亦可引起白細胞數(shù)升高。另外,血沉也受與炎癥無關因素的影響(如紅細胞性質(zhì)、血清蛋白、脂質(zhì)水平、年齡、性別、貧血等)。并且,血沉對急性炎癥的反應較慢(一般2 d~3 d才開始升高),盡管經(jīng)過治療,但幾周后血沉仍不能降至正常水平[3]。因此,找到快捷可靠的炎癥診斷的敏感性指標,對患病個體進行及時的判斷和治療,十分重要。
近年來,隨著對感染性炎癥的深入研究,人們發(fā)現(xiàn)了許多受感染性炎癥影響的敏感性因子,其中的一大類就是酶類。研究表明,生物機體處于炎癥反應后,體內(nèi)的一些特異性酶,如乳酸脫氫酶、α1-抗胰蛋白酶、天門冬氨酸氨基轉(zhuǎn)移酶、過氧化氫酶、堿性磷酸酶[4]、磷酸激酶、黃嘌呤氧化酶、血纖維蛋白溶酶、乳過氧化物酶和脂酶等就會顯著的變化。因此,許多研究中,將其作為感染性炎癥的檢測指標[5]。但是,影響酶的因素同樣很多,像溫度、時間、pH、介質(zhì)中離子的濃度、底物等均可引起酶量及酶活性變化。因此,酶活性作為診斷指標也有其不可靠性。
另一大類炎癥指標物被稱為急性期蛋白(acute phase protein,APP)。它主要由肝細胞合成,但也可部分由網(wǎng)狀內(nèi)皮系統(tǒng)、中性粒細胞及血管內(nèi)皮細胞合成。當機體在感染、創(chuàng)傷或其他病癥狀態(tài)下產(chǎn)生應激反應,就會導致血液中這些物質(zhì)含量的變化。濃度增加,則稱為正性 APP,反之,為負性 APP。APP不受發(fā)熱、血沉加快和白細胞增加等因素的影響。并且,APP的測定不受抗生素、免疫抑制劑和激素的影響[6],因此,可作為炎性癥狀的可靠指標,并對于判斷組織炎癥和壞死應更有意義。
C反應蛋白(C-reactive p rotein,CRP)由肝臟合成,是一種典型的急性時相蛋白,正常血清中其含量極微,在炎癥急性期、惡性腫瘤、局部缺血、組織損傷等患者的血漿中,CRP含量可以千倍增加。在炎癥初期4 h~6 h內(nèi)即升高,36 h~50 h達到高峰。感染一旦得到控制,其含量即會迅速恢復至正常水平。Zhu J等[7]研究發(fā)現(xiàn),細菌性感染才會致使CRP水平升高,當超過140 mg/L時可基本確定細菌性感染的存在。且其水平與感染程度呈正相關;而當病毒感染時,CRP水平一般不升高(但有極少數(shù)病毒如腺病毒、皰疹病毒除外)。對于急性感染性疾病的診斷,檢測血清CRP較白細胞總數(shù)更敏感、更準確[8],更可靠[9]。并且CRP不像IL-6等細胞因子那樣,濃度會因晝夜而波動[10]。
血清淀粉樣物質(zhì)A(serum amy loid A,SAA)屬于載脂蛋白家族中的異質(zhì)類蛋白質(zhì),由被激活的巨噬細胞和纖維母細胞在肝臟中合成。半衰期極短,為50 min左右。戴利成等[11]對患感染性疾病的兒童進行研究,結(jié)果顯示,細菌感染組急性期SAA水平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及病毒感染組;病毒感染組急性期血清SAA水平也明顯高于正常對照組。M iwata H等[12]研究表明,在兒童病毒感染急性期時SAA增高,恢復期時SAA水平降至正常。而在慢性病毒感染時,SAA并不增高。且SAA與CRP在很大的范圍內(nèi)呈正相關,只是SAA增加的幅度明顯的比CRP增加的幅度高。SAA可能是比CRP更為有用的流感病毒感染的標志物[13]。
降鈣素原(p rocalcitonin,PCT)是降鈣素的前體,屬糖蛋白,半衰期25 h~30 h,在體內(nèi)外穩(wěn)定性好。生理情況下由甲狀腺的C細胞產(chǎn)生,但量極少(小于0.1μg/L)。當其量大于 0.5μg/L時視為異常。Balcl C等[14]對PCT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PCT是細菌或真菌感染早期的一個診斷指標,感染時才升高,在非感染時其水平一般并不升高,且升高值的大小與感染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盧巖[15]分別對細菌性感染和病毒性感染進行分析發(fā)現(xiàn),細菌感染時,血清PCT水平明顯升高,而在病毒感染時,血清PCT水平卻無明顯升高。另外,國外研究報道[16],PCT的升高早于CRP的上升。在局部感染時,PCT一般并不升高,CRP卻升高[17]。說明在非全身表現(xiàn)感染時,CRP可能是一個重要的觀察指標。在全身表現(xiàn)感染時,PCT可能是一個較好的指標。
結(jié)合珠蛋白(hap toglobin,HP)又稱觸蛋白,是人血清中能與游離的血紅蛋白結(jié)合的一種急性時相反應蛋白。有研究表明[18],奶牛最為敏感的急性期蛋白是結(jié)合珠蛋白和血清淀粉樣蛋白,在急性炎癥時它們大量增加,或可高達100多倍。焦連國等[19]通過乳頭管給奶牛接種金黃色葡萄球菌后,檢測出在2 d和8 d后,奶牛的奶樣中兩者的含量均明顯升高。
a1酸性糖蛋白(al acid glycoprotein,AAG)主要由肝巨噬細胞和粒細胞產(chǎn)生,在正常人體內(nèi)含量較低,被認為是反映炎癥活動或急性狀態(tài)的敏感指標。張建江等[20]對患者血液中的AAG進行研究,發(fā)現(xiàn)兒童感染性疾病中,細菌感染組患者AAG明顯增高,與正常對照及病毒感染組差異顯著,而病毒感染組與正常對照組的AAG差異不顯著,且細菌感染組CRP與AAG呈正相關。另有研究表明,AAG在慢性乳腺感染情況下會明顯的增加。
銅蘭蛋白(cerulop lasmin,CP)在肝臟中合成。新生兒血中銅蘭蛋白的濃度很低,以后逐漸增加,至12歲時達到成人水平。它具有亞鐵氧化酶活性,可清除體內(nèi)的超氧自由基并抑制脂質(zhì)氧化。在感染性急性炎癥時,其濃度在12 h~24 h內(nèi)即上升,至72 h~96 h時達到最高。CP作為急性時相蛋白在感染、心肌梗死等炎性疾病中明顯的增高[21]。
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g)由肝臟實質(zhì)細胞合成,半衰期為3 d~4 d。是所有凝血因子中含量最高的一種凝血蛋白,其形成后進入血循環(huán)。劉景利等[22]研究表明,在急性炎癥、心血管疾病、惡性腫瘤中,血漿纖維蛋白原含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
前白蛋白(p realbumin,PA)由肝細胞合成,是一種非特異宿主防御物質(zhì)。半衰期很短,僅約12 h。在急性感染時PA在血清中的濃度迅速降低,以細菌性感染更為明顯。趙蓬波等[23]對30例細菌感染患者和26例病毒感染者的PA進行檢測,得出急性細菌感染時,PA的含量會降低,且與感染程度有一定的關系。而在病毒感染組和正常對照組中,PA的含量無明顯降低。
瘦素(leptin)是由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肽類激素,營養(yǎng)不良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一般較低。血清瘦素的缺乏會增加機體對感染和炎癥刺激的易感性。程玉先等[24]用免疫放射法測定細菌感染患兒leptin,結(jié)果顯示重癥感染組患兒血清瘦素水平明顯低于普通感染組,且急性期血清瘦素水平與TNF-α成負相關。
白蛋白(albumin,A lb)又稱清蛋白,由肝實質(zhì)細胞合成,在血漿中的半壽期約為15 d~19 d,是血漿中含量最多的蛋白質(zhì)。趙香汝等[25]用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M 41株對雞進行攻毒,然后檢測其血清生化指標的變化情況。結(jié)果表明,攻毒組雞血清中白蛋的含量顯著降低。
血漿纖維結(jié)合蛋白(p lasm a fibronectin,P-FN)是一種非特異性調(diào)節(jié)素,在組織修復、免疫調(diào)節(jié)、肌體抗感染等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張彥林等[26]用火箭免疫電泳法對54例感染新生兒進行P-FN含量測定,發(fā)現(xiàn)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兒感染期P-FN含量明顯低于健康組,當進入恢復期后,其含量逐漸升高。
綜上所述,炎癥標志物(特別是急性時相蛋白)的檢測,對許多感染性疾病的觀察、診斷、治療等均具有良好的指導作用。目前,對炎癥個體的相關性研究中,往往只注重檢測少量、單一的指標,很少進行系統(tǒng)全面的檢測,也很少分析多種炎癥敏感因子之間的變化及其相互關系??梢灶A見,如果同時監(jiān)測、動態(tài)觀察多種主要標志物,聯(lián)合檢測,并結(jié)合臨床,應會更有助于觀察疾病的演變和發(fā)病機理,且更易了解抗生素等抗炎性藥物對病癥的藥效。
[1]戰(zhàn)玉喜,李建新,潘 莜.血清C反應蛋白測定在診斷小兒疾病中的應用[J].檢驗醫(yī)學,2006,21(3):1161
[2]湯小芳,汪 強,王 寅.482例急性感染者 APRP與白細胞數(shù)在檢測診斷中的價值[J].全科醫(yī)學臨床與教育,2007,5(5):397-398.
[3]王英俠,寧依群,吳芳麗.血清C反應蛋白在鑒別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性疾病診斷中的應用[J].現(xiàn)代檢驗醫(yī)學雜志,2007,22(6):127.
[4]Babaei H,M ansouri-Najand L,Molaei M M,et al.A ssesscment of lactate dehydrogenase,alkaline phosphatase and 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ctivities in cow'sm ilk asan indicator of subclinicalmastitis[J].Vet Res Comm un,2007,31(4):419-425.
[5]高樹新,王國富,邵志文,等.奶牛乳房炎乳的危害及檢測方法探討[J].中國乳品工業(yè),2008,36(2):58-64
[6]沈?qū)殱?C-反應蛋白在新生兒感染性疾病診療中的價值[J].實用醫(yī)技雜志,2008,15(19):2497-2498.
[7]Zhu J,Quyyum i A A,Norman J E,et al.Cy tomegalovirus in the pathogenesis of atherosc lerosis:the role of inflammation as reflected by elevated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J].J Am Coll Cardiol,1999,34(6):1738-1743.
[8]王玉蘭,段連寧,王照峰,等.C反應蛋白檢測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意義[J].人民軍醫(yī),2007,50(7):419-420.
[9]王佩芬.下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C反應蛋白測定的臨床價值[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6,4(4):363-364.
[10]Ewart H K M,Rider P M,Rifai N,et al.Absence of diu rnal variation of C-reactive protein levels in healthy human subjects[J].Clin Chem,2001,47:426-430.
[11]戴利成,沈水榮,吳階明,等.聯(lián)合檢測SAA和CRP對小兒感染性疾病的早期鑒別診斷價值[J].上海醫(yī)學檢驗雜志,2003,18(4):227-228.
[12]M iwata H,Yamada T,Okada M,etal.Serum amyloid A p rotein in acute viral infections[J].A rch Dis Child,1993,68(2):210-214.
[13]王懷蓮,李 敏.小兒流感病毒感染后C反應蛋白和Serum amyloid A變化的比較[J].中國醫(yī)藥導報,2008,5(2):43
[14]BalciC,Sunguu rtekin H,Gu rses E,etal.Usefulnessofp rocalcitonin for diagnosisof sepsis in the in tensive care unit[J].C rit Care,2003,7:85-90.
[15]盧 巖.感染性疾病中血清降鈣素原和C反應蛋白檢測的臨床意義[J].沈陽醫(yī)學院學報,2006,8(2):114-115.
[16]M onneret G,Labaune JM,Isaac C,et al.Procalcitonin and C-raective protein levels in neonatal infections[J].Acta Paediatr,1997,86:209-212.
[17]單海燕,張偉利,儲淞雯.測定全身嚴重感染的一個新指標-降鈣素原[J].上海醫(yī)學,2001,24(11):699-701.
[18]Donaszi IA,Scharekp P,Falus A,et al.H epatic acute-phase reaction in histamine-deficient gene targetedm ice[J].Inflamm opharm acology,2004,12(1):47-55.
[19]焦連國,王九峰,馬金磊,等.奶牛金黃色葡萄球菌性乳房炎檢測的敏感指標探討[J].中國獸醫(yī)雜志,2006,42(5):31.
[20]張建江,易著文,羅雪梅,等.血清C-反應蛋白、α1-酸性糖蛋白和前白蛋白的檢測在兒童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中國綜合臨床,2006,22(5):470-475.
[21]張名均.婦科疾病血清銅蘭蛋白檢測及臨床意義[J].實驗與檢驗醫(yī)學,2008,26(1):78
[22]劉景利,王彩云.血漿纖維蛋白原水平升高在臨床的應用價值[J].檢驗醫(yī)學教育,2008,15(1):44-46.
[23]趙蓬波,張立江.血清前白蛋白和C反應蛋白檢測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應用[J].臨床輔助檢查,2005(7):45
[24]程玉先,常久利,李雨生,等.細菌感染性疾病患兒血清瘦素、腫瘤壞死因子的改變及意義[J].山東醫(yī)藥,2004,44(19):6-7.
[25]趙香汝,蘇 杰,李喜旺,等.人工感染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毒對雞血清生化指標的影響[J].安徽農(nóng)業(yè)科學,2007,35(11)3267-3268.
[26]張彥林,袁顯文,延海秀.新生兒感染時血漿纖維結(jié)合蛋白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原醫(yī)刊,2004,31(4):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