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瓊 (廣東金融學院 圖書館,廣州 510521)
關于特色,有多種不同的解釋,《現(xiàn)代漢語詞典》解釋為“獨”“杰出的”等,“色”解釋為“顏色”“景象”等,進而可以將“特色”理解為獨特的、優(yōu)秀的色彩和風格;有學者將“特色”定義為“特色者,個性也”和“穩(wěn)定的個性風貌”;中國科學院院士楊叔子認為,“特色”就是高水平,就是“非我莫屬”“舍我其誰”。雖然這里對“特色”的解釋不盡相同,但從一般意義上可以這樣認為:“特色”是事物所表現(xiàn)的獨特的、優(yōu)秀的個性風貌,是一定范圍內事物與眾不同的獨特風格。同時,特色是一個富有動態(tài)變化內容的與時俱進的概念。今天的特色也許明天就不再成為特色了。因此,要使事物的“特色”得以保存,就得不斷創(chuàng)新,因為特色源于創(chuàng)新。
什么是圖書館的特色服務?目前暫無完全統(tǒng)一的概念。綜合各家觀點,對圖書館特色服務涵義的理解有三:其一,特色服務是本館“獨家經營”的服務,即“人無我有”;其二,特色服務是圖書館界“眾家經營”中的優(yōu)質服務,即“人有我優(yōu)”;其三,特色服務是圖書館系統(tǒng)化建設的綜合表現(xiàn),是建立在“人無我有,人有我全,人全我優(yōu)”的競爭基礎上,在傳統(tǒng)服務基礎上開創(chuàng)的新的服務項目、服務方式和服務理念,是圖書館服務形式、服務內容、服務效果完美統(tǒng)一的產物,具有獨特性、針對性、創(chuàng)新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因此可以這樣來理解特色服務:凡以某種特色藏書、某種特色服務形式和某一特定讀者群為專門服務對象的服務就是圖書館特色服務。從根本上講,圖書館特色服務的目的就是以“服務讀者”這一宗旨為前提,以本館的一切資源為基礎,為讀者提供系統(tǒng)的、有針對性的、富有成效的服務。由于各個圖書館在規(guī)模、地域、性質、任務、職能和服務對象等方面的差異,特色服務沒有固定的服務模式,但有其共性特征,那就是:因館制宜,結合實際,多方面、全方位圍繞特色館藏,為特定讀者開展特色服務工作。
為讀者提供高質量的文獻信息服務是圖書館服務的根本宗旨。提高讀者對圖書館服務工作的滿意度評價,是圖書館改進和完善服務策略、提高服務質量的重要舉措。那么圖書館應采取什么措施來提高讀者的滿意度呢,也就是說,什么路徑是最有效的呢?目前,圖書館界的專家學者和工作人員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許多解決的方法,進行了各種嘗試和努力。筆者認為,開展特色資源建設,提供特色服務是圖書館適應時代要求,在改革創(chuàng)新實踐中沖破落后的傳統(tǒng)觀念而開展的主動性、開放性、針對性、系統(tǒng)性的服務,是圖書館一切創(chuàng)新服務的代名詞,是信息時代圖書館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也是圖書館提高服務質量,增強競爭力的有效途徑。
英國社會經濟學家萊斯利斯克萊認為:全球化是以經濟全球化為核心,包括通訊、旅游及生態(tài)的全球化為基本內容,而以文化及社會、政治影響為直接后果的一種社會變化趨勢,它揭示的是全球不分貧富、不分種族、不分信仰、不分國界、日益密切的相互依存狀態(tài)。全球化的提出,標志著地球上人類作為這個整體的相互依存已經達到前所未有的新水平。[1]經濟和文化的全球化,更需要特色經濟、特色文化,需要服務于特色經濟和特色文化的圖書館特色服務,這是時代賦予圖書館的使命。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我國在許多領域都開始與國際接軌,而通訊和傳播技術的發(fā)展,特別是互聯(lián)網的快速發(fā)展,使不同地域的信息傳播越來越便捷,加快了國與國之間在經濟、文化、技術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因此,面對全球化趨勢,我國圖書館既要融入世界,又要保持獨特的個性。只有不同國家、不同民族最具特色的傳統(tǒng)、民俗與文化才能真正走向世界這一理念已經達成了共識。
高新技術的發(fā)展,網絡環(huán)境的變化,數(shù)字圖書館的崛起,信息市場的形成和信息咨詢的興起,使圖書館管理的外部環(huán)境和內部環(huán)境都發(fā)生了急劇的變化。在文化傳播載體數(shù)字化和傳播方式多元化的影響下,圖書館的網絡化建設有了長足的發(fā)展,現(xiàn)如今的圖書館已不再是一個封閉的知識寶庫,而是一個通過一定通訊網絡與地區(qū)、國家乃至世界各地相連接的社會化大圖書館。這個社會化大圖書館,尋求圖書館之間的分工、合作和協(xié)調,資源共享已達成共識。要實現(xiàn)資源共享,就必須做好資源共建,而資源共建中,發(fā)展特色館藏,提供特色服務是其最佳策略。
在網絡環(huán)境下,圖書館的服務對象范圍不斷擴大,讀者需求出現(xiàn)了新的變化,呈現(xiàn)出多元化、個性化、專門化的趨勢,讀者不再滿足于獲得某一信息載體,而是更需要某一方面知識單元的提供;所需信息的形式由原來單純的文字信息需求,擴展為集文字、圖像、聲音于一體的多媒體形式信息需求;對網絡信息資源的要求日益強烈。面對用戶需求的新變化,圖書館只有主動提供質量高、及時準確、專業(yè)性強、知識超前的信息服務,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yōu)、人優(yōu)我特”,這才是充分發(fā)揮館藏文獻信息和數(shù)據(jù)庫信息資源作用的主要途徑和關鍵。因此,圖書館立足于網絡時代,開展特色服務勢在必行。
隨著信息社會的發(fā)展及信息資源共享趨勢的加強,用戶不僅對信息的需求量增大,對信息的需求層次也趨于深化。在這一需求背景下,涌現(xiàn)出了多種信息提供者,各種信息產品呈現(xiàn)在用戶的面前。圖書館如何在市場化競爭中體現(xiàn)自己的優(yōu)勢,成為各館思考的重要問題。建設特色館藏,提供特色服務恰能更好地解決這一問題。由于各館在地域、類型和讀者對象等方面的不同側重使各館或多或少擁有自己的館藏特色,這些獨有的或者相比之下更為豐富的館藏,正是讀者希望共享的信息資源。因此,圖書館可以充分利用自己的科研和技術優(yōu)勢,將特色館藏進行系統(tǒng)化、有序化加工整理和深層次挖掘,做成新穎獨特的信息產品,形成自己的館藏品牌,開展特色服務。如廣東金融學院圖書館的“貨幣金融博物館”、廣州體育學院圖書館對于體育研究信息資料的收集、廣東嘉應學院圖書館對客家文化研究資料的收集等等。這些圖書館無論在館舍、藏書量、人員、技術等方面都無法與大館相比,但他們都有自己獨特的館藏,憑借著這個優(yōu)勢向讀者提供特色服務,既彰顯了自身的優(yōu)勢,也成為圖書館進一步發(fā)展的基石。
特色服務重在服務,貴在特色,其“特色”主要體現(xiàn)在服務內容、服務方式、服務對象三個方面。
特色服務是建立在特色館藏基礎之上的,也就是說,特色館藏是特色服務的物質基礎。對于特色館藏的內容,由于各館的客觀環(huán)境不同而各有差異。沈繼武和肖希明先生在《文獻資源建設》一書中將其概括為專業(yè)特色、地方特色、文獻類型特色和文種特色。[2]
特色服務沒有固定的服務模式,各館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采取靈活多樣的特色服務方式,因館制宜,結合實際,將常規(guī)服務與現(xiàn)代化信息服務融合在一起,針對不同讀者的不同需求,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全方位的服務體系,為特定讀者開展特色服務工作。服務項目除傳統(tǒng)的借還書刊、定題服務、跟蹤服務、參考咨詢服務外,還包括組織有專業(yè)特色的講座、開展視頻服務、進行知識競賽、開發(fā)特色信息產品等;在服務過程中應盡量利用計算機網絡進行文獻資源的管理、開發(fā)和利用。
特色服務對象是指特定的讀者群。特色服務對象一般包括重點讀者,多是指那些在某一專業(yè)或某一領域具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專業(yè)工作者、決策者,或是對此感興趣的讀者,他們利用特色文獻的目的是為了研究和學習。同時還包括某些特殊對象,如盲人、聾啞人、病人、犯人、老人、小孩等。
“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始建于1995年9月,現(xiàn)有藏品3.5萬枚(其中貨幣實物2.5萬枚),占地面積達1500平方米,展線1000多米。該博物館在館藏規(guī)模、涵蓋內容、科研成果、數(shù)字化發(fā)展以及金融教育資源共享等方面都有較大優(yōu)勢,是華南地區(qū)收藏最為豐富的貨幣金融博物館。
貨幣博物館館藏分為中國館與外國館兩大部分。中國館陳列有中國古代貨幣、民國政府時期貨幣、革命根據(jù)地時期貨幣、人民幣系列貨幣、廣東歷史貨幣以及貨幣防假反假、識偽防假儀器部分等,其中珍貴的館藏有先秦貨幣(三孔布)、西漢王莽時期的“一刀平五千”、我國1948年12月發(fā)行的第一套人民幣、1985年發(fā)行并且流通期僅57天的廣東省本票。外國館目前已陳列了18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的貨幣,展有珍貴的澳大利亞銀幣,以及世界上最大面額的紙幣——南斯拉夫的5000億第那爾紙幣。
博物館建立以來,立足于貨幣金融的行業(yè)特色,利用館藏資源,提高學生認識貨幣、辨別貨幣及研究貨幣的能力,以了解中外貨幣文化的悠久歷史和豐富內涵。同時,學院充分利用博物館這一教學平臺,開創(chuàng)貨幣研究,成功申報了多項各級課題,取得一大批科研成果。2002年經廣東省文化廳立項,注冊為“廣州貨幣金融博物館”,2006年受批成為“廣州市天河區(qū)科普教育基地”,開始向社會公眾開放,2008年1月受批為“廣州市科普教育基地”。
館藏建設是任何一個圖書館完成其基本任務的最根本的物質條件,也是圖書館開展其他業(yè)務活動的工作基礎。貨幣金融博物館的特色資源建設沒有局限在為讀者準確地提供某個信息點或知識點,更重要的是對信息資源進行了深入的揭示,為讀者提供知識鏈和信息鏈的個性化服務。為了讓讀者更好地利用這些特色資源,我們不僅對這些貨幣實物標注了文字說明,還為貨幣館配備了較高素質的專業(yè)人員進行管理和對外服務,堅持以人為本,提高服務水平。
特色資源建設講究持續(xù)和完整,只有不斷建設發(fā)展才具有生命力。我們在不斷補充貨幣館實物藏品的同時,也加大了對經濟金融類以及相關學科紙質圖書的采購力度,著力為讀者展示一個較完整的知識鏈。我們在特色資源建設的同時,注重特色數(shù)據(jù)庫的研制開發(fā)。2004年,針對學生讀者群,我們依托學院的校園網,以原始的收藏為基礎,建立了“中國貨幣金融博覽”專題學習網站,成為廣東高校共享的貨幣金融教學資源。它不僅豐富了讀者獲取信息的渠道,作為一個完整、系統(tǒng)的特色資源整合,也成為我館長足發(fā)展的一個亮點。
博物館不僅作為學院貨幣理論、貨幣反假教學的實習實踐基地,也是兄弟院校貨幣文化交流基地和銀行反假幣的培訓基地。學生通過對貨幣實物的學習,提高了認識貨幣、了解貨幣、鑒賞貨幣、識別貨幣、辨別貨幣、收藏貨幣、研究貨幣的能力和水平,并通過建立“中國貨幣金融博覽”學習網站,加強了貨幣文化交流,弘揚了傳統(tǒng)優(yōu)秀文化,提高了學生貨幣文化的綜合素質和反假識假技能,更加全面并深刻了解了中國貨幣文化的內涵與本質。1995年至今,貨幣博物館已接待學生和社會觀眾數(shù)十萬人次。作為反假幣的培訓基地,貨幣博物館經常為廣州轄區(qū)內銀行舉辦反假培訓班。為充分利用該博物館資源開展錢幣研究,還與廣東省錢幣學會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廣東錢幣》雜志。依托該博物館特色資源開展特色信息服務正在成為我館信息服務的重要品牌,在我省和銀行、金融領域產生了重要影響,成為當前圖書館特色服務和特色數(shù)據(jù)庫建設的典范。
建設特色資源,是時代賦予當今圖書館的責任;開展特色服務,是提高圖書館服務質量最好的路徑抉擇,是服務社會、滿足社會個性化需求最有效的方法。以科學發(fā)展觀為指導,以服務社會為目的,以“壟斷”性的特色資源為依托,向社會提供系統(tǒng)、針對性強、富有成效的服務是圖書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基石;以特色館藏為主、以主動服務為主、以開放服務為主、以讀者服務為主的特色服務必將在滿足社會個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時,促進圖書館事業(yè)在服務中創(chuàng)新,在服務中提升,在服務中發(fā)展。
[1]梁新華.論圖書館特色化建設[D].湘潭:湘潭大學,2003.
[2]劉莎莎.福建高校圖書館館藏資源特色化建設研究[D].福州:福建師范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