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三中學(215001) 葉曉平 王晨光
建構主義指導下的地理難點突破策略
江蘇省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第三中學(215001) 葉曉平 王晨光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有效掌握新知識,必須與已有知識和經驗有機結合,將之納入已有知識體系,高中地理中的一些傳統(tǒng)難點往往是因抽象不易感知,學生無法將之與已有知識或者相應生活經驗對接。因此,認真分析學情,有效地引導學生調動相關知識和經驗,找準新舊內容的結合點,合理設置系列問題,在已知和未知之間搭建好橋梁,小坡度,快節(jié)奏,是突破難點的關鍵。下文以高中地理中的幾個傳統(tǒng)難點為例,談談難點問題的解決策略。
(一)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初中物理的學習,初步了解大氣壓強的有關知識;具有關于氣壓、密度的生活經驗和基礎知識。
(二)難點解決方案
1、討論問題,調動有相關知識。
(1)高山上雞蛋為何煮不熟?(高處大氣稀薄,氣壓低,水的沸點低)
(2)登山運動員爬山過程中空氣密度與氣壓有何變化?(大氣密度減小、氣壓降低)
(3)熱氣球為何會上升?(空氣受熱,密度變小,產生浮力)
(4)松開口,氣球里的氣體為何外泄(氣球里空氣密度大、氣壓高;外部密度小,氣壓低,空氣從壓強大的地方流向壓強小的地方。)
以上問題,學生借助已有知識與生活經驗,可順利解決。
2、利用示意圖或者動畫,形象說明熱力環(huán)流的形成過程。
(1)近地面空氣密度大,壓強也大,密度與氣壓向上遞減。
(2)相同情況下,同高度氣壓相等。因此等壓面水平且向上數值遞減。
(3)甲地變熱,空氣受熱膨脹上升;近地面密度、氣壓變小,形成低壓;高空密度、氣壓變大,成為高壓。乙、丙地變冷,空氣受冷收縮下沉;近地面密度、氣壓變大,成為高壓;高空密度、氣壓變小,形成低壓。
(4)近地面與高空,空氣在水平方向上由高壓流向低壓,從而形成熱力環(huán)流
(注意:A、所謂“高”壓與“低”壓系同一高度上的氣壓比較而言。
B、熱力環(huán)流中,近地面與高空的氣壓狀況相反。近地面為高壓,高空則為低壓。
C、高壓處,等壓面上凸;低壓處,等壓面下凹。)
3、反饋加深
讀下圖回答問題:
(1)圖中各點氣壓相等的是 ________ ,氣壓最高的是_______ ,最低的是__________ 。
(2)A、B兩地受熱的是________,氣流下沉的是_______ 。
(3)標出熱力環(huán)流的方向。
答案:(1)①③⑤ ② ④ (2)A B (3) 順時針方向
4. 原理演繹:城市風、海陸風、山谷風
(一)學情分析:學生對太陽的視運動現象及太陽高度有感性認識,但光照圖中的正午太陽高度角太抽象,學生很難與感性認識相對應。教師要通過示意圖搭建起兩者之間的橋梁,從而利用光照圖研究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與變化規(guī)律。
(二)難點解決方案
1. 指導學生觀察。
太陽升起落下的方位、太陽在天空的運行情況,在下圖中表示出太陽在白天運行的軌跡。
2. 讀圖說明概念。
太陽高度:任一時刻觀察太陽的仰角(即太陽光線與地面的夾角)。
正午太陽高度:地方時12點時的太陽高度角,它是一天中最大的太陽高度角。
3. 讀圖分析問題。
出示二分與二至日太陽運行軌跡圖,指出正午太陽高度的不同。聯(lián)系生活中的有關現象(如樓房采光)提出問題:一年之內正午太陽高度角為何有變化?
4. 在夏至日光照圖中,示意正午太陽高度的表示方法。
下圖中最右側的經線BAC地方時為12點,各地的地平面即該點的切面。太陽光線平行地射向地球,各地正午太陽高度角就是此時(正午)太陽光線與地平面的夾角。
5. 分析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
上圖中北回歸線為90度,向南北極遞減。
然后利用二分日、冬至日光照圖,分析正午太陽高度的分布規(guī)律。(略)
6. 小結:太陽直射緯度的正午太陽高度為90度,由直射緯度向南北兩側遞減;離直射緯度越近,正午太陽高度越大。
7. 知識運用:
回憶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規(guī)律,分析一年內北京、赤道正午太陽高度變化規(guī)律。
8. 原理演繹:
合理樓間距、太陽能熱水器的傾角變化、正午日影的長短變化。
(一)學情分析:
高一學生受所學物理知識的限制,很難理解地球上水平運動的物體為何會發(fā)生偏轉。對此難點可回避,只要知道偏轉的事實并能應用就可以了。
(二)難點解決方案:
1. 看地球經緯網地圖,提出問題:A與B在同一條經線上,從A瞄準B發(fā)射一顆炮彈,能否打中?
2. 指出由于地球的自轉,炮彈在運行過程中要發(fā)生偏轉,不能打中。
3. 偏轉的規(guī)律是北半球右偏,上題中的炮彈將打在B點以東;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轉。
4. 圖示偏轉的規(guī)律(圖中虛線代表原運動方向,實線代表偏轉的方向),強調應以原運動方向為基準,向左或向右偏轉。
5. 應用舉例:風的偏轉、河流水的偏轉及其影響。
(一)學情分析:
大氣環(huán)流是宏觀的大氣運動,難于直接感知,學生掌握有困難。運用大氣環(huán)流知識解釋氣候的形成分布與特點,必須搭好階梯,逐步引導。
(二)難點解決方案
1. 熱帶雨林氣候
(1)指導學生看三圈環(huán)流示意圖中側面的剖面圖。提出問題:
赤道及其兩側地區(qū)常年受什么氣壓帶控制?垂直方向上空氣如何運動?
該地的氣溫與降水有何特點?
(2)閱讀熱帶雨林氣候的氣溫降水圖,讀出氣溫與降水數值,總結其氣候特點。
(3)讀世界氣候分布圖中該種氣候的分布地區(qū)。
2. 溫帶海洋性氣候
(1)在世界氣候圖中找到英國,估計其大致緯度為多少?想想此地受何風帶控制?
用箭頭表示出該地風向。
(2)該地西風從哪個大洋吹來?西風能否帶來降水?降水季節(jié)變化大嗎?
(3)冬季吹來的西風冷暖如何?夏季冷暖如何?總結該地的氣溫變化特點。
(4)從氣溫降水圖上分析總結溫帶海洋性氣候的特點;觀察世界氣候分布圖中該種氣候的分布地區(qū)。
3. 季風氣候
(1)讀1月東亞季風圖,亞歐大陸上為什么氣壓?
東亞吹什么方向的風?風從哪里吹來?冷暖干濕性質如何?
(2)讀7月東亞季風圖,亞歐大陸上形成什么氣壓?
東亞吹什么方向的風?風從哪里吹來?冷暖干濕性質如何?
(3)從相應的氣溫降水圖上分析總結溫帶季風與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
觀察世界氣候分布圖中該種氣候的分布地區(qū)。
難點突破最重要的原則是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幫助學生在新舊知識間搭建好橋梁,形成有機聯(lián)系。而不能以教師感覺怎樣好為準。因此, 我們平時要深入研究學情,做好教學反思,不斷積累改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