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分析框架和進路選擇

        2010-03-21 22:24:58李麗丹
        文化學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藝人天津文化遺產

        李麗丹

        (天津師范大學,天津 300387)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xiàn)實困境

        進入新世紀以來,特別是2005年國務院相繼出臺《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國辦發(fā)[2005]18號)和《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國發(fā)[2005]42號)之后,在各級政府部門廣泛動員、全面主導之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保護工作已在各地陸續(xù)開展起來。截至目前,已有民間文學、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音樂、民俗等十大類1175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了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或擴展名錄,更有一大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入選了?。ㄊ?、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具有中國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體系已初步建立。[1]

        但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自開展以來,一直都在希望與困難中前行。綜觀這些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工作實踐,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不斷深入,一個具有共性的問題日益凸顯出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過程中,各地政府部門往往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當成可供開發(fā)利用的“遺產”資源和品牌,更多地關注其對推進當?shù)芈糜谓洕蜆淞⑽幕蜗蟮膬r值,對促進和實現(xiàn)其傳承與延續(xù)這一保護的根本目的反而少有關注甚至完全撇開不顧。隨之而來的一個更為深層次的問題便是“政府拼命干,俗民一邊看”,政府部門在保護工作中出頭露面甚至越俎代庖(以至于保護性破壞時有發(fā)生,本文暫且不議),而作為創(chuàng)造和傳承文化遺產的主體——俗民卻基本上處于被動參與甚至缺位的狀態(tài)。

        筆者認為,這一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并將繼續(xù)使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陷入無法可持續(xù)、健康、科學發(fā)展的困境,因為從長遠來看,單靠政府部門“一廂情愿”地熱鬧推動,缺少俗民的自主、自愿、有效的參與,保護是無法向縱深推進的,更無法達至“使我國珍貴、瀕危并具有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有效保護,并得以傳承和發(fā)揚”的目標。①國務院《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設定的目標任務。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實踐也告訴我們,俗民的自主參與才是保護與傳承文化遺產的主體保障,相反,如果一個民俗事象失去了俗民的自主參與,就一定會走向枯萎,甚至滅亡。[2]此外,就我國浩如煙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而言,能夠進入各級政府保護視野的只能是極小的一部分,絕大多數(sh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仍然要依靠其創(chuàng)造和傳承的主體——普通俗民自主進行保護。因此,盡快解決俗民自主、有效參與保護程度過低問題,真正形成俗民自我創(chuàng)造、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的局面,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走出困境,實現(xiàn)全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本文嘗試引入自組織理論,通過對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良性運行個案的分析,探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組織機制,同時為該問題的研究提供一個合理、可行的分析框架。

        二、自組織理論視野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20世紀70年代以來,國際自然科學前沿興起了復雜科學研究,研究對象主要為復雜性和非線性復雜系統(tǒng),并出現(xiàn)了“協(xié)同學”、“耗散結構論”、“混沌理論”等一批新自然科學理論群,這一理論群被統(tǒng)稱為“自組織理論”。自組織理論產生后,很快被廣泛移植于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并成為炙手可熱的前沿研究領域。上世紀末,我國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也開始關注和應用自組織理論及其方法論,并取得重要進展,如吳彤將其應用于哲學研究,沈華嵩將其應用于經濟學研究、孫志海將其應用于社會發(fā)展研究等。

        自組織理論認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從無序走向有序或從低層次有序升級為高層次有序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方式是自組織,就是“系統(tǒng)在獲得空間的、時間的或功能的結構過程中,沒有外界的特定干預”,自主實現(xiàn)有序化;另一種方式是被組織(或他組織),就是“系統(tǒng)在獲得空間的、時間的或功能的結構過程中,存在外界的特定干預,其結構或功能是外界加給系統(tǒng)的,而外界也以特定的方式作用于系統(tǒng)”,系統(tǒng)依靠外界指令被動地從無序走向有序。[3]自組織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長期演化,不斷試錯而選擇的進化方式。作為一種復雜系統(tǒng)形成和演化的方式,自組織要比被組織更為優(yōu)化,更具活力,更符合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發(fā)展的脈絡和趨勢。實踐證明,市場經濟總體優(yōu)于計劃經濟,自由戀愛總體優(yōu)于包辦婚姻,前者是“自組織”的,后者是“被組織”的。同時,該理論還指出,就人類社會進化而言,很多時候自組織機制和被組織機制是并存的,各有其適用的時空范圍,相互組合共同作用于社會系統(tǒng),推動社會進步,不能無視具體的社會發(fā)展過程和歷史條件,簡單斷言哪一種組織機制更好、更有效。此外,被組織事物在一定條件下是可以轉化為自組織事物的,而只有實現(xiàn)了這種轉化該事物才能更好地“維護下去、運行下去”。

        自組織理論具有普遍的方法論意義,將它引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研究和實踐,無疑能夠給我們提供新視角、新啟發(fā)、新思路。依據(jù)自組織理論及其方法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也可以分為兩種機制:俗民自組織保護和外部力量被組織保護。如果俗民能夠自主、自發(fā)、完整、原汁原味且因時、因地制宜地傳承好身邊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保護就是自組織保護;反之,如果俗民通過自身力量無法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而是由政府等外部力量通過行政動員等手段“替代”俗民進行保護,這種保護就是被組織保護。從成本與收益的比較來看,自組織保護顯然優(yōu)于被組織保護,因為自組織保護成本更低而收益卻更高。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即便被組織保護一時很有成效,最終也需要轉化為自組織保護,否則,這種保護很可能只是一種保存,無法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很好地傳承、發(fā)展下去,是不可持續(xù)的。下面,筆者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津相聲的自組織發(fā)展為例,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路徑選擇作進一步的探討。

        三、以天津相聲為例談自組織傳承與發(fā)展

        (一)天津相聲傳承與發(fā)展概述

        “天津相聲”于2007年6月入選天津市第一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并于2008年6月正式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當年天津市共有4項“非遺”入選國家名錄)。從光緒初年北京藝人玉二福來津長期演出到今日“天津相聲”成為天津地方文化的一個代表,近百年的天津相聲大致經過了“傳入——繁榮——穩(wěn)定——沉寂——復興”這幾個時期。

        清末民初北京相聲名角“八德”①“八德”指裕德龍、馬德祿、李德錫、焦德海、劉德志、張德泉、周德山、李德祥8人。頻繁地往來于京津之間,天津相聲逐漸興盛起來。直到上世紀20年代至新中國成立前,天津相聲才進入繁榮發(fā)展階段,主要表現(xiàn)為一大批著名相聲演員的涌現(xiàn),如李德錫、張壽臣、馬三立、侯寶林、常寶堃、郭榮起等,他們生于天津或長于津門,都在這一時期穿行于京津兩地表演。

        新中國成立至上世紀60年代初,相聲平穩(wěn)發(fā)展。一方面是新的傳承人加入,如蘇文茂、高英培、李伯祥、魏文亮、馬志明等。這一時期,不少傳承人被納入政府組建的文藝團體,如馬三立進入天津市曲藝團,郭榮起加入天津廣播曲藝團,后又轉入天津市曲藝團。另一方面是相聲創(chuàng)作的穩(wěn)定發(fā)展。以侯寶林、馬三立先生為代表的相聲藝人為適應新時期新文化的需要,對相聲進行改革,一方面整理和改編傳統(tǒng)相聲,從表演形式和思想傾向上對相聲進行改革,去除相聲早期因“撂地攤”而帶的各種粗口,如侯寶林對《改行》、《關公戰(zhàn)秦瓊》等傳統(tǒng)相聲的改編。[4]另一方面又以時事入相聲,以增強相聲的時代性。

        自上世紀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天津相聲漸趨沉寂,不少藝人受到政治運動的沖擊,或者下放農村,或者進工廠,如1971年馬三立和馬志明被送到了農村,高英培被送入工廠鍛煉。直到上世紀80年代,天津相聲才開始進入復蘇時期。相聲藝人逐漸恢復演員身份重新投入到藝術表演,如馬三立、馬志明、李伯祥、高英培等相繼回到文工團,但演出活動仍是以文工團的劇場演出為主。

        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津相聲逐漸復興,主要以相聲藝術專業(yè)團隊的形成和固定的茶館相聲表演為標志。1987年,群眾性文藝團體哈哈笑藝術團成立;1998年,中斷已久的相聲大會在相聲藝人的策劃下開始逐漸恢復;1999年,相聲藝人們才開始有意識地組建相聲團隊,如哈哈笑相聲隊、眾友相聲隊;2004年,哈哈笑藝術團又成立了哈哈笑群星相聲隊;2005年,九河相聲團成立等。這些相聲團隊近百名相聲演員穿梭于各個茶館之間,為熱愛天津相聲的人們感受原汁原味的茶館相聲而奔走。

        (二)天津相聲之自組織實踐

        天津相聲興起、繁榮、穩(wěn)定發(fā)展、歸入沉寂的這段旅程是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命運,其緩慢復興則是在多種力量博弈后產生的結果。天津相聲在峰回路轉后不僅僅是成為一個保護名錄、一段歷史,而是天津人休閑生活中的文化選擇:時尚的青年和鐵桿相聲迷們一周兩三次去茶館聽相聲,影視迷收看天津電視臺的“魚龍百戲”專欄,網(wǎng)民點擊天津相聲網(wǎng),出租車司機長期鎖定“FM92.1”天津相聲頻道,甚至坐公交車時也能聽到十七八歲的小伙子熟練地唱太平歌詞,打聽一下原來是想進戲曲學校學相聲……以相聲作品為基礎的衍生產品也不斷產生,如相聲劇、相聲的動漫配圖等。天津相聲在沉寂后能夠得到有效的傳承、保護與發(fā)展,大致有以下幾種路徑:

        第一,相聲藝人自發(fā)組織相聲團隊,在城市現(xiàn)代化過程中完成市場化生存的回歸

        自上世紀90年代哈哈笑相聲隊、眾友相聲隊、九河相聲團成立以來,津門較為成熟的相聲演員基本薈萃于此,2009年還新增了女子相聲隊、群芳社等。據(jù)調查,這些只是目前在天津市能夠產生較大影響的民間相聲團體,其他還有各區(qū)文化宮的相聲團體。

        藝人自發(fā)組成的團隊對相聲從沉寂走向復興至少發(fā)揮了以下作用:一是適應茶館表演的需求,為相聲成功回歸市場贏得機會。相聲平穩(wěn)發(fā)展時期依附于綜合性晚會而只能在劇場表演,而團隊則可完成一場兩至三個小時的專場表演,符合茶館表演的時間與內容需求。團隊的成立增加了演員的演出機會,自然有利其生存。名流茶館、中華曲苑、謙祥益啜茗閣茶園、燕樂茶社、中國大戲院小劇場、樂海茶社等是以上相聲團隊固定的演出場所。茶館根據(jù)座次、時間和相聲藝人的知名度來定票價,一般每場從10元至60元不等,茶館一場可以容納80至200人左右,每天一至兩場不定。再加之電臺、電視臺、節(jié)慶演出等,為相聲藝人的基本生活提供了保障。其二有利于相聲的傳承。相聲團隊成立之初帶有藝人自娛和相互交流的性質,如哈哈笑相聲藝術團,但后來無論是專業(yè)團隊還是業(yè)余表演團,都有幾名自己團隊的“攢底演員”,①相聲表演講究“攢底”,在一段相聲結尾最強烈的“包袱”,把整段相聲推向高潮,而技藝達到一定高度的好演員常被作為一場相聲表演的“攢底演員”來壓軸,許多相聲迷常常也是沖這些演員而跟蹤場次。如眾友相聲隊的尹笑聲、黃鐵良、佟手本等,哈哈笑相聲藝術隊的佟有為、馬樹春、劉文步等?!皵€底演員”對于相聲隊演出的聲譽、團隊內新進人員的表演技藝的提高等都有重要的作用。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是傳承人的保護和文化空間的存在,傳承人的良性傳承應該是一種自愿傳承,且是符合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的傳承,而文化空間更應如此,現(xiàn)在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雖被列入名錄,卻無法改變逐漸消亡的命運,就在于傳承的消亡和文化空間在整個社會的現(xiàn)代化過程中無可避免地消失,盡管政府出人、出力、出錢,給傳承人一定的經濟補助,建立民俗博物館等,甚至組織一些節(jié)慶活動為文化展演提供變異的空間,但被組織起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卻不能恢復元氣,甚至日漸消亡。天津相聲較早地自發(fā)組織成團隊,并較適時地抓住茶館表演的機會,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完成了市場化生存的回歸,為傳承贏得了時間和機會。

        第二,天津相聲傳承既保留傳統(tǒng),又兼具創(chuàng)新,傳承方式趨向多樣化

        歷史上的相聲傳承有著嚴格的師徒體系和門第規(guī)矩,②相聲藝人在過去只有舉行拜祖師爺、拜師父的儀式,立字據(jù),鞠躬叩頭,“擺知”吃酒,要“三年零一節(jié)”方能出師,且拜師必須要有引師、保師和代師,在賣藝的過程中也必須遵守各種規(guī)矩,如不能搶同行的飯碗,不能說唱同行的經典段子等。并常伴隨著家庭傳承。如相聲名家的馬氏與常氏,都是父子、兄弟,甚至祖孫三代為相聲藝人,如馬德祿、馬三立、馬志明。施愛東在對郭德綱的相聲進行研究時,曾列出了七代“相聲界族譜”,[5]有些相聲迷在網(wǎng)絡上對相聲傳人的代際則已推至九代。以近十年的拜師情況來看,這種傳承依舊興盛,如2000年,臺灣相聲藝人朱德剛拜天津著名相聲藝術家魏文亮為師;2006年,于琪、呂小品、李蘇、王悅、李慶豐五人拜李伯祥為師;2007年4月,劉春慧拜張文霞為師;2007年6月,于磊拜宮蘭欣為師;2007年8月,于浩成為相聲名家劉聘臣的弟子;2008年4月,王閏、李業(yè)勝、郭全偉、吳鋼、曲玉亮拜杜國芝為師等。但拜師的內涵和方式已經發(fā)生了很大變化,除了學藝,更多的是一種身份的認定和提高知名度的方式。

        從上個世紀50年代開始,相聲出現(xiàn)一種“復合”傳承的趨勢,即家庭影響、拜師學藝與專業(yè)學校學習集相聲藝人于一身。如馬志明先生既受家庭氛圍的影響,又曾于1957年進入天津戲校學習,又于1962年加入到天津曲藝團,20世紀80年代由侯寶林先生代收師弟,拜已故相聲前輩朱闊泉先生為師。而青年相聲藝人楊化然則可視為“80后”新一代相聲藝術傳承人的代表,他出生于相聲世家,其祖父楊少華、其父楊威和叔叔楊議均為相聲演員,曾就讀于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大專部,在學校教育中自然能師從多人,且獲得了正式的曲藝學校的“文憑”,又于2008年拜第七代相聲藝人佟守本為師?!皬秃稀笔絺鞒兄校瑤煶械闹v究不再是學藝和賣藝的必經手段,而成了提高技藝和增加知名度的方式。

        傳承方式多樣化主要是源于相聲傳播方式的多樣化和政府積極參與和支持相聲曲藝的傳承。電視、電臺、錄音、錄像等增加了相聲愛好者的自學渠道,大學校園相聲協(xié)會成員和許多業(yè)余相聲演員多是通過這些方式開始學習相聲,大大擴充了相聲傳承的隊伍,為專業(yè)相聲藝人儲備了力量。如南開大學國樂相聲社團的裘英俊,由愛好相聲,到拜師姜寶林先生,最后在擇業(yè)上成為相聲主持并穿行于各個茶館間說相聲。另有2009年成立的“女子相聲團”,五位女傳承人都是從業(yè)余起步,并拜師魏文亮先生。

        第三,天津市民自主、自愿參與相聲的傳播、傳承與保護

        現(xiàn)階段,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困難常常被描述為傳承人的困境,劉錫誠先生指出:“由于生存環(huán)境的不同,在長期的發(fā)展嬗變過程中,大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農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有差異的,即使同源的項目,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中也會發(fā)生異變。……大都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其發(fā)軔期無一例外地都是為謀生的手段”。[6]作為大都市的文化事象,受眾的參與程度直接關系到相聲傳承人的生存。正如相聲藝人常寶華所認為的,聽眾(觀眾)是自己的衣食父母。有活力的文化事象應是傳承人與受眾間的有效互動,只有雙方受益的傳承才能持續(xù)有效地生存下去。天津市民多樣化地參與到相聲的傳承與保護中,主要表現(xiàn)除了前文提到的諸多方式外,還有市民從幼兒、青年至老者對相聲傳承與保護的廣泛參與,這種參與正是市民自組織傳承的選擇。

        自組織傳承也有被組織的參與,就學校教育而言,天津市民從幼兒園至大學,都不缺乏接觸相聲的機會。一方面是政府通過開辦學校、成立曲藝團等方式支持相聲傳承,在正規(guī)的學校教育中列入相聲曲藝,如南開藝術小學、中國北方曲藝學校、天津藝術職業(yè)學院都有相聲的教學;另一方面,孩子們也可以自由選擇拜師學藝、參加各種曲藝競賽。相聲的普及和教育對相聲的普遍接觸最直接的一個成果反映在天津高校的社團中。大部分高校以及中高職專都有自己的相聲社團,如南開大學國樂相聲隊、天津大學北洋相聲隊、天津財經大學博樂相聲社、天津工業(yè)大學同樂相聲社團、天津師范大學相聲協(xié)會、北方曲校的春林社等。這些社團由學生自發(fā)組織,學習和表演相聲,部分成員因為杰出的才藝而參與到能獲取報酬的茶館相聲表演,甚至有的還拜師學藝并在畢業(yè)后以其為職業(yè)。其他中小學也有相聲團體,它們是近年來天津相聲藝術普及與復興的明證,也是來天津相聲在年輕市民中受喜愛和支持的表現(xiàn)。

        父母積極支持小孩學習相聲表演,大學生積極參與相聲創(chuàng)作和表演并樂此不疲,這是天津相聲能夠在相聲藝術發(fā)展不利的形勢下逆勢繁盛的思想基礎,也就是費孝通先生所稱的“文化自覺”。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的普遍困境就是缺乏年輕一代的參與,而天津市民自主、自愿參與相聲的傳播、傳承與保護,為遺產的保護提供了新鮮的血液,也為其發(fā)展準備了后備力量。

        (三)個案簡評

        縱觀天津相聲的發(fā)展之路,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參與程度和天津相聲的發(fā)展直接相關,政府不管不問與過度參與都對其發(fā)展不利。20世紀五六十年代吸納相聲藝人進入文工團等政府組織的團體,從保證藝人生活與表演場地、建曲校幫助藝術傳承等方面為相聲傳承提供支持,鼓勵和要求相聲的創(chuàng)作和革新等,因此相聲能得到平穩(wěn)的發(fā)展。20世紀六七十年代政府干預太多,藝人四散,相聲的發(fā)展不僅停滯,而且是斷層,傳承靜止。一旦政府不再過度干預,回歸到自身應處的位置,積極參與,有力支持,相聲就能夠順應自身發(fā)展的脈絡健康發(fā)展。

        近二十年來,政府等外部力量的參與包括從學校教育的發(fā)展上支持相聲藝術的傳承以及從宣傳的角度與市場運行上支持各種賽事以擴大相聲的影響等。相聲是天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的第一批項目,而進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也是地方政府支持的結果。除此之外,在天津市政建設的整體規(guī)劃上,把相聲視為可開發(fā)利用的資源嵌入整個經濟文化建設的發(fā)展戰(zhàn)略中,也是作為外部力量與相聲內部自身發(fā)展相結合的重要渠道,如2009年天津市推出的“津味相聲風景線”中的謙益詳茶社與已有近十年歷史的名流茶館等都與天津市的旅游項目結合在一起,為天津相聲爭取更大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盡管目前天津相聲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新相聲段子的創(chuàng)作不盡如人意,茶館相聲容量有限等,但各方力量的匯集為相聲的發(fā)展提供了更好的文化空間,而不是被動地成為歷史,被存入博物館。

        四、余論

        總體而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式有兩種,一種是靜態(tài)保護,即博物館式保護,也就是對一些不符合現(xiàn)代生活需要、瀕臨失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搶救式搜集、整理,保存在博物館或“集成志書”;另一種是動態(tài)保護,即活態(tài)保護,也就是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賴以存在的“生態(tài)場”,使其保持生命力,活在民間,傳承下去。[7]以自組織理論觀之,靜態(tài)保護應以政府力量為主導和主體,而動態(tài)保護應以俗民為主體,以俗民自組織為基礎。但是,由于全球化、現(xiàn)代化、城鎮(zhèn)化、市場化、信息化進程加速,俗民的生產、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審美觀已經或正在發(fā)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創(chuàng)造、傳承、保護和發(fā)展的意識日漸式微,甚至消亡,因此,要想真正達至俗民自組織保護狀態(tài),需要一個較長的引導、培育過程。通過對天津相聲傳承與發(fā)展的自組織實踐的探討和分析,筆者認為,要想盡快建立以俗民自我保護為基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自組織保護機制,目前至少需要解決以下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首先,要喚醒俗民的自組織保護意識。當下,要通過加強教育引導、加強對傳承人保護等措施,喚醒俗民特別是杰出傳承人的自主、自愿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意識,讓其認識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關乎其個人,更是關乎我們的精神家園和中華民族的精神脊梁。其次,要培育和發(fā)展俗民自組織保護的民間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經驗告訴我們,在現(xiàn)代社會,民間組織能夠有效彌補政府、市場在保護的某些方面“失靈”的不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和中堅力量。因此,大力培育和發(fā)展俗民自組織保護的民間組織,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可持續(xù)、健康發(fā)展具有深遠意義。再次,要正確處理俗民自組織保護和政府被組織保護的關系。自組織的形成雖是自創(chuàng)生的過程,但仍需要一定的外部條件,不可能是“無米之炊”。外部環(huán)境的物質、能量和信息等要素的輸入是至關重要的。具體到我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就是要正確處理俗民自組織保護和政府被組織保護的關系問題。由于目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仍處于初期階段,俗民自組織保護意識不強,自組織保護能力和經驗缺乏,因此依然需要政府這只“看得見的手”的積極有力的支持。需要強調的是,政府支持的方式不是具體的包辦替代,而是從宏觀層面做好引導、指導、服務等工作,促進俗民自組織保護機制的形成。

        [1]劉守華.“非遺”保護熱潮中的困惑與思考[J].文化學刊,2009,(2):4-7.

        [2]賀學君.韓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啟示——以江陵端午祭為例[J].民間文化論壇,2006,(1):67-75.

        [3][德]H.哈肯.協(xié)同學[M].上海:上??茖W普及出版社,1988.29.

        [4]田莉,侯寶林的相聲藝術及其文化史意義[J].中國文化研究,2003,春之卷:168-173.

        [5]施愛東.郭德綱及其傳統(tǒng)相聲的“真”與“善”[J].清華大學學報,2007,(2):49.

        [6]劉錫誠.傳承與傳承人論[J].河南教育學院學報,2006,(5):24-36.

        [7]段寶林.保存與保護——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誤區(qū)[J].上海工藝美術,2006,(4):12-13.

        猜你喜歡
        藝人天津文化遺產
        如果天津有“畫”說
        藝術啟蒙(2022年9期)2022-10-08 01:33:06
        與文化遺產相遇
        小讀者(2021年6期)2021-07-22 01:49:46
        酌古參今——頤和園文化遺產之美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8:59:08
        非物質文化遺產欣賞
        ——圍棋
        天津卷
        學生天地(2019年30期)2019-08-25 08:53:22
        《天津之眼》
        老藝人的匠心
        學生天地(2018年32期)2018-11-07 12:19:32
        王君安:尹派守藝人
        海峽姐妹(2018年8期)2018-09-08 07:58:48
        天津
        汽車與安全(2016年5期)2016-12-01 05:21:56
        花燈藝人
        草莓视频中文字幕人妻系列| 亚洲a∨无码男人的天堂|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999小说| 欧美高清国产在线播放| 特黄三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岛国一区二区三区| 少妇被又大又粗又爽毛片| 久久av高潮av无码av喷吹| 国产成人综合久久久久久|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中文字幕久久| 中文字幕av一区二区三区人妻少妇| 人禽无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精彩无码天堂| av在线入口一区二区| 亚州性无码不卡免费视频| 日日鲁鲁鲁夜夜爽爽狠狠视频97| 国产三级精品美女三级| 日韩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国产a在亚洲线播放| 理论片87福利理论电影| 国产精品98视频全部国产| 美女视频在线观看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在线一区 | а天堂中文在线官网| 尤物视频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高清乱码毛片| 99e99精选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毛片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8x视频网站入口| 亚洲一区二区av免费观看| 99精品视频69v精品视频| 亚州少妇无套内射激情视频| 亚洲Av无码专区尤物| 香港三级日本三韩级人妇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电影欧美 | 国产在热线精品视频| 日本真人做人试看60分钟| 免费观看国产精品| 亚洲中文有码一区二区| 国产av自拍视频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