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憲民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清朝以騎射開國,武功定天下。清乾隆帝是一個極力提倡“國語騎射”、尊崇祖制、敬天法祖的皇帝,對武備建設(shè)極為重視。乾隆帝不僅繼續(xù)倡導(dǎo)騎射這一武力特技且身體力行,而且他文武雙全,存詩最多。在其位60年中,共刊印了御制詩五集,后又印馀集,總共有詩42550首,若再加上即位前的700余首,達(dá)至43200首。[1]弘歷御制詩題材廣泛,在有關(guān)《射》、《觀射》、《閱武》、《狩獵》、《打虎行》等內(nèi)容方面充斥卷帙,其御制詩歌中反映的“”即扳指的詩句,或賦其制作材質(zhì),或使用其射鹿、虎等野獸的記載,其喜愛“”詩情更是躍然紙上,如《其相》[2]、《赤玉》[3]、《題和闐玉鏤巖居圖》[4]、《題鵒梅花玉》[5]、《題坰牧玉》[6]、《詠弋鳧玉》[7]、《題秋聲賦玉》[8]等約有二十余首。
未煩磨琢中規(guī)輪,晁采云霞襞滿身。
在擘有緣逢巨擘,卻珍無意得殊珍。
每因廉澤思觀德,詎止鉤闿詡絕倫。
比似佩環(huán)常不離,恒看佽手較來親。[9]
弓矢文皇喻政深,木求脈理正于心。
醫(yī)予職亦臨民者,良譬惟殷效法欽。[10]
依巖虬干郁蔥扶,般礴佳陰古帙俱。
舉首間間玉輪上,較于持滿定何殊。[11]
玉人巧意事雕鏤,寫出歐陽聲賦秋。
著手無他多嘆息,木蘭喜聽鹿呦呦。[12]
綠玉從來夸宋結(jié),和闐歲貢得艱斯。
希珍未可鏤圭用,量質(zhì)惟應(yīng)制韘宜。
不壟宛看布韭葉,浮奩卻訝異瓜皮。
較藝西門囗羽廿,鵠穿十九昔成詩。
卻從臂病艱命中,惜而未逢善射時。[14]
快馬飛生耳后風(fēng),浮麋數(shù)肋中無空。
漫言刻玉占佳兆,囗羽抨弦屢此同。[15]
哨鹿年來久棄之,玉工舊稿效前為。
挽弓馬上能無爾,持銃林中郙有斯。
至囗力矣中惟巧,喻語子輿猶可思。[16]
卻囗御箭中雙兔,何致夸吟薛有誠。
前日獲雙今日三,故知事以習(xí)而諳。
卻思乙亥邊中八,相較茲惟供謔談。[17]
刻畫飛馳射鹿圖,諦觀今卻不能吾。
欲詢獻巧玉人彼,抑以譽乎抑誚乎。[18]
述古由基韘刻圖,穿楊說已辨其誣。
設(shè)如指葉期必中,盡信書曾不若無。[19]
故宮博物院珍藏乾隆御制《穿楊說》屏風(fēng),此屏風(fēng)計12扇,每扇寬54厘米,高282厘米,為乾隆十七年(公元1752年)制造。屏風(fēng)下部裝裙版,均為紅漆地飾線刻戧金雙龍捧壽紋;中間為紙地墨書《穿楊說》行文,為乾隆帝御書。[20《]穿楊說》全篇共538字,分別書寫在12扇屏風(fēng)上,其《穿楊說》文與《題穿楊玉》詩注釋,相輔相成,其“百步穿楊”成語,來自《戰(zhàn)國策》其云:“楚有養(yǎng)由基者,善射;去柳葉者百步而射之,百發(fā)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過曰:善射,可教射也矣。養(yǎng)由基曰:人皆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之支左屈右。夫射柳葉者,百發(fā)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氣力倦,弓撥矢鉤,一發(fā)不中,前功盡矣?!保?1]乾隆帝墨書《穿楊說》,主要是對養(yǎng)由基能“百步穿楊”感到疑惑,特意把當(dāng)時能善射的侍衛(wèi)們召集起來進行試驗,經(jīng)實踐證明,“百步穿楊”不是射中一葉,而是射中楊樹;如果專指楊葉的話,亦非指定的一葉,而是一樹之葉。乾隆帝的《穿楊說》文,一方面是對其思考和見解進行闡述,另一方面對疏于實踐者進行批判,指出“過情之論,學(xué)者清習(xí)而不察”所致。
門前呈射年十二,蒙獎深恩識至今。
步艱中鵠已常愧,馳可殪麋眾聽欽。
據(jù)考證,康熙六十一年“壬寅”(公元1722年)弘歷時年12歲,“皇祖常命試射,以示扈駕諸臣時曾屢中,每蒙天語褒嘉……”,[23]乾隆帝自“庚辰”(公元1760年)后,因臂病艱于步射,惟騎(馬)射仍可照常。但由于臂病趨于嚴(yán)重,乃至木蘭行圍亦不曾騎射,時有五年不能步射和騎射。[24]乾隆帝臂病后雖治愈,但拉弓射箭仍不能“持滿”,于是不再作步射,而是“借馬之力,磬控如?!薄#?5]步射與騎射不同,臂力更為重要,步射時要“體平持滿”[26]方可命中。能否“持滿”取決于臂力的強弱。若臂力不足,不能“持滿”則難以命中。而騎射可借馬力控射,既可緩解臂力不強的欠缺,亦可保持射箭的命中率。
中窺望月滿,外暈聹云披。
璧圭題伙見,決韘詠希聞。
儒士多輕武,熙朝率重文。
敢因家法懈,猶自獵場勤。
步射則久置,思之略愧云。[28]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聶崇正先生主編的《清代宮廷繪畫》圖錄,[29]內(nèi)選了幾幅有關(guān)清代皇帝佩戴“(以下均稱扳指)的畫卷,現(xiàn)向讀者簡要介紹如下:
(一)佚名·《玄燁戎裝圖》(軸),絹本,設(shè)色,縱112.22厘米,橫71.5厘米。愛新覺羅·玄燁是清入關(guān)后的第二個皇帝,世祖福臨第三子,生于順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8歲即位,年號康熙,卒于康熙六十一年(公元1772年)。圖中的玄燁年紀(jì)尚輕,盔甲全身披掛,佩帶腰刀弓箭。我們欣賞畫卷時會發(fā)現(xiàn)玄燁的右手大拇指上佩戴著扳指。玄燁兩旁各立兩人,形象各具特點,亦是真人肖像,在其前一位站立的侍衛(wèi),右手大拇指上也佩戴著扳指。
(二)佚名·《威弧獲鹿圖》(卷),紙本,設(shè)色,縱37.4厘米,橫195.5厘米。從該圖人物及馬匹的畫法看,有可能出自當(dāng)時供職宮廷的歐洲畫家艾啟蒙之手。全圖描繪乾隆帝弘歷馳騎挽弓而射,矢中鹿肩,即將倒斃,一位回裝妃嬪騎馬緊隨弘歷,并遞上一矢。從弘歷、回裝妃嬪面相和駿馬來看,當(dāng)出自西方傳教士手筆,而坡石、樹木是由如意書畫人所繪,應(yīng)是傳教士與如意館書畫人合筆橫幅。此畫可能是乾隆皇帝木蘭秋(指秋天打獵),某次獲鹿的真實記錄,雖然宮內(nèi)表現(xiàn)弘歷射鹿之圖尚多,但由妃嬪陪同射獵的木蘭秋圖僅此一件,尤其表現(xiàn)著回裝妃嬪追隨弘歷秋,更是難得可貴了。據(jù)考,隨行狩獵的這位女子,可能是乾隆帝的維吾爾族妃子——容妃。我們特別注意到,乾隆帝右手大拇指上佩戴著一只扳指。
(三)乾隆帝《大閱鎧甲騎馬像》,絹本,設(shè)色,縱322.5厘米、橫233厘米,是意大利畫家郎士寧的作品,他以紀(jì)實的手法描繪了乾隆帝的英姿形象。當(dāng)然,我們也注意到了乾隆帝右手大拇指上的扳指。
(四)佚名·《弘歷一發(fā)雙鹿圖》(軸),該圖像深刻地描繪了弘歷騎射拉弓射鹿的激烈場景,而且在騎馬馳騁中射中兩只鹿,可見他弓力精湛,射箭不凡。
(五)郎士寧·《弘歷射獵圖》(軸),絹本,設(shè)色,縱115.5厘米,橫181.4厘米,此圖描繪乾隆帝及隨行官員在南苑行圍的情景。圖中人物逼真生動,乾隆騎坐的馬匹名佶閑騮,為定北將軍班弟所進。作者署名雖僅郎士寧一人,但樹木坡石顯系清宮廷畫家所繪。
(六)佚名·《情殷鑒古圖》(軸),紙本,設(shè)色,縱172.2厘米,橫83.4厘米。圖中坐者為道光帝,名愛新覺羅·旻寧,公元1820年至1850年在位。旻寧身穿便服,坐于石上,手持《古史輯要》一冊。畫上有道光帝自題“情殷鑒古”四字。此圖作于道光二十九年(公元1849年),旻寧時年69歲。他雖然穿著便服,但他右手大拇指上佩戴一個半紅半白顏色的扳指。
除了清宮書畫反映清代皇帝喜愛扳指外,他們在風(fēng)水堪輿、選定陵寢方面也有使用扳指作為信物裁定的記錄。據(jù)史料記載:清初,順治帝經(jīng)常外出狩獵。一天,眾多侍衛(wèi)大臣和八旗簇?fù)碇贻p的天子,直奔京東的燕山一帶行獵。他們縱馬揚鞭,搭弓佩劍,穿林海、攀長城,興沖沖地來到豐臺嶺之巔。順治皇帝登臨極目,向南望,平川似毯,盡收眼底;北看,重巒如涌,萬綠無際。日照闊野,紫靄飄渺,風(fēng)吹樹海,碧影深疊,真是山川壯美,景物天成。順治帝左右環(huán)顧,發(fā)出由衷的贊嘆。他翻身下馬,在豐臺嶺下選擇一塊向陽之地,十分虔誠地向蒼天禱告,然后相中了一塊風(fēng)水相宜的地勢,將大拇指上佩戴的白玉扳指輕輕取下,小心翼翼地扔下山坡,靜默片刻,他莊重地向身旁的群臣宣詔“此山王氣蔥郁,可以為朕壽宮;落處為佳穴,即可以起工”。群臣遵旨,順著扳指滾下去的方向?qū)ひ挘K于在草叢中找到了,于是在扳指停落的地方打樁做記,后來,在這里建立清東陵的第一陵寢,即順治帝的孝陵。
由于清代皇帝十分喜愛扳指,為迎合皇帝的旨意,王公大臣乃至地方官員們紛紛將各地珍貴的扳指進貢宮廷,甚至在扳指面上飾以浮雕紋飾,雕有“萬壽無疆”、“古稀天子”及御制詩等。這在乾隆時期表現(xiàn)得更為突出,以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春乾隆皇帝東巡山東為例,據(jù)清代《內(nèi)務(wù)府奏底檔》記載,沿途有蒙古王公、巡撫官員、各處鹽政、織造等,陸續(xù)“恭進”金錠、朝珠、衣料等大量財物,當(dāng)然其中也少不了扳指。如泰安府九江關(guān)監(jiān)督全德恭進掐絲琺瑯扳指20個、達(dá)爾漢扳指20個、洋彩竹黃扳指20個、花斑石扳指20個;泰安府廣東總督李侍堯進子兒皮釘花扳指50個、象牙扳指50個等等。僅以上檔案記載,足以說明清代皇帝對扳指十分喜愛嗜好。
但是,值得指出的是,自清代乾隆、嘉慶朝以來,由于太平盛世,國泰民安,扳指實用性逐漸喪失,而以裝飾性為主,愈發(fā)精益求精,質(zhì)料十分講究,初有玉石之品,繼之翡翠、瑪瑙、珊瑚、茶晶、墨晶、水晶、發(fā)晶、象牙、琺瑯、花斑石、金、銀、銅、鐵、瓷之屬均有。如用在拉弓上,玉、石、金屬品尚可,余則易于損壞,徒有虛名而已。況價昂質(zhì)脆,為人所惜,特別是清道光、咸豐朝以來,男子喜以扳指為飾,相習(xí)成風(fēng),用各種美玉材料制作。此時的扳指不能用在挽弓,亦成為純粹裝飾品了。
[1]萬依,王樹卿,劉潞.清代宮廷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0.299.
[2]清高宗(乾隆)御制詩二集·卷四五[M].
[3]清高宗(乾?。┯圃娙ぞ砣澹跰].
[4]清高宗(乾隆)御制詩三集·卷三六[M].
[5][11]清高宗(乾?。┯圃娙ぞ砦逅模跰].
[6][7]清高宗(乾隆)御制詩四集·卷九一[M].
[8][13]清高宗(乾?。┯圃娝募ぞ砭虐耍跰].
[9]清高宗(乾隆)御制詩二集·卷四八[M].
[10]清高宗(乾?。┯圃娝募ぞ戆硕跰].
[12]清高宗(乾?。┯圃娝募ぞ戆怂模跰].
[14]清高宗(乾?。┯圃娙ぞ砦灏耍跰].
[15]清高宗(乾?。┯圃娙ぞ砦迦跰].
[16]清高宗(乾?。┯圃娝募ぞ矶跰].
[17]清高宗(乾?。┯圃娝募ぞ戆似撸跰].
[18][23][24]清高宗(乾?。┯圃娾偶ぞ硪凰模跰].
[19]清高宗(乾?。┯圃娢寮ぞ矶唬跰].
[20]胡德生,錢九如.乾隆御制〈穿楊說〉屏風(fēng)[J].紫禁城,1987,(3).
[21]乾隆帝御制《穿楊說》文[Z].
[22]清高宗(乾?。┯圃娝募ぞ戆巳跰].
[25][26]欽定熱河志·卷六[M].
[27]清高宗(乾隆)御制詩四集·卷三九[M].
[28]清高宗(乾?。┯圃娢寮ぞ砣跰].
[29]故宮博物院.清代宮廷繪畫[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