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從“憂患”視角解讀宋代社會

        2010-03-21 22:24:58丁海燕
        文化學刊 2010年5期
        關鍵詞:憂患國家

        丁海燕

        (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 100029)

        “憂患”作為一種以國家、民族利益為對象的心理形態(tài),能集中反映一個時代的主要矛盾。徐復觀先生于1962年在《中國人性論史》中提出,中國文化的深層特質在于“憂患意識”;翌年,牟宗三先生在《中國哲學的特質》講演中也曾闡釋同樣的觀點,他們都認為:中國文化的基本動力便是“憂患意識”。[1]憂患意識是對國家和民族的高度責任感的體現,張豈之先生曾說:“這種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境界才是古代‘憂患’意識的真諦所在?!保?]由以上各種論述可見,憂患意識是中華文化中非常值得研究的精神內容之一。宋代內憂外患不斷,因而其知識階層①憂患意識作為一種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懷,多體現于上自皇帝、下至普通士人的言行中,因而本文將這些人統稱為知識階層。的憂患意識表現得尤為明顯,從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到陸游的“位卑未敢忘憂國”,體現的都是對國家、民族前途的無盡關懷。這種憂患意識對當時社會的影響不容忽視,如吳懷祺曾指出:“宋代文化精神導源于這種憂患意識,在理學、史學、文學各個領域內都能看得到?!保?]郭學信則說:“宋代之所以能在積貧積弱、困于四境的情境下得以存續(xù)和發(fā)展,應當說,宋代士大夫的體國恤民的憂患意識,是起了很大凝聚作用的。”[4]甚至有學者說:兩宋社會處于內憂外患的煎迫之中,風雨飄搖,卻能支撐三百余年,士大夫“進退皆憂”、“先憂后樂”的“以天下為己任”的精神發(fā)揮了巨大的凝聚作用。[5]這些論斷都說明,對憂患意識的研究應是宋史研究中一個十分重要的內容。以往對宋代憂患意識的研究,多側重通過宋代社會的現實環(huán)境來分析宋人憂患意識產生的原因,[6]而本文則試圖換一個角度,通過對宋代知識階層所憂之內容的分析,來揭示宋代社會的主要矛盾。這樣的考察,作為一個觀察歷史的新視角,一定會有一些新的發(fā)現。在所采用的資料方面,除注意前人研究中已涉及到的正史及文集中的材料外,本文主要側重對宋人筆記中相關資料的考察。隨筆記述,雖帶有一定的主觀性,但卻恰好是研究時人心態(tài)的重要資料。

        一、先天下之憂而憂:普遍而深沉的憂患意識

        宋代是與遼、西夏、金等政權對峙的時代,自北宋立國以來,邊患不斷,加之其政權內部的冗官、冗員、冗費等問題,使身處其間的知識階層的憂患意識比其他朝代顯得更為突出。范仲淹憑借其“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思想及實踐成為宋代憂患意識當之無愧的典范,這個思想在宋代本朝即已受到了普遍的關注。《齊東野語》卷一《表答用先世語》條記載:

        文正范公《岳陽樓記》有云:“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逼浜髺|坡行忠宣公辭免批答,徑用此語云:“吾聞之乃烈考曰:‘君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m圣人復起,不易斯言。……”其后忠宣上遺表,亦用之云:“蓋嘗先天下之憂,期不負圣人之學。此先臣所以教子,而微臣所以事君?!贝擞质雠鹬?,亦前所未見也。

        蘇東坡這份批答的對象,也就是文中所提及的忠宣公,是指范仲淹的兒子范純仁,批答全稱為《賜新除守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范純仁上第一表辭免恩命不允批答》。元祐三年(公元1088年),宋哲宗要拜范純仁為相,而范純仁認為自己難當此任,上表推辭,這里所錄的就是由蘇軾執(zhí)筆的兩首批答中的第二首。[7]在這里,蘇東坡不僅引用原文,而且對此言評價頗高,稱之“雖圣人復起,不易斯言”,其推崇可謂無以復加。范純仁后來對此批答又作了回復,表示愿意遵循父親的遺訓,接受了宰相的任命,并決心以“先天下之憂”的行動來回報宋哲宗的信任。

        如果說范仲淹和范純仁之間是由于父子關系而產生思想上的影響的話,那么范鎮(zhèn)的例子則可以表明這種憂患意識在宋代社會的一種普及。范鎮(zhèn)在與王安石發(fā)生激烈的意見沖突后選擇致仕返鄉(xiāng),在臨行前給皇帝的謝表中,他明確表達了“雖曰乞身而去,敢忘憂國之心”的意思,史稱“時人壯之”。[8]這與范仲淹“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精神是一脈相承的,而“時人壯之”則表明這種憂患意識在當時得到了許多人的共鳴。

        值得注意的是,宋徽宗以及被稱為“六賊”成員的梁師成和蔡京也曾談論過范仲淹的這句名言。《獨醒雜志》卷二記載:

        徽宗嘗內宴,顧問梁師成曰:“先王樂以天下,憂以天下。今西北既賓服,天下幸無事,朕因得游宴耳?!睅煶蓪υ唬骸俺悸勈ト讼忍煜轮畱n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上問蔡京曰:“師成之言如何?”京曰:“樂不可極爾。”上喜曰:“京之言是也?!?/p>

        梁師成完整地引用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但將其稱為“臣聞圣人……”,這里就會稍有歧義,似乎此語出自圣人之口,其實此語最早應該就是范仲淹說出來的。不過無論如何,雖然徽宗及梁師成等更關心個人的享樂,并不十分強調憂患,但這兩句話能進入他們的談論范圍,則足以說明憂患意識在宋代社會已廣為傳播。

        “先天下之憂而憂”在宋代主要被詮釋為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是先天下而后個人,二是見盛觀衰。

        (一)先天下而后個人

        由于種種原因,個人有時會因其身處的具體環(huán)境或境遇而面臨個人利益與公共利益的選擇,在這種情況下,多數宋代士人均給予天下利益以更多的關注,如《澠水燕談錄》卷三《奇節(jié)》評石介即云“雖在下位,不忘天下之憂”,稱贊石介不因個人境遇不理想就放棄對天下大事的關心。

        宋代的士大夫們并沒有把這種憂患僅僅停留在意識層面,在面對具體的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的抉擇時,他們總是毫不猶豫地選擇首先保證國家利益。李綱的《靖康傳信錄》卷三載:“進退者,士之常,此不足道。但國家艱難,宗社危急,扶持天下之勢轉危為安幾成,而為庸懦讒慝者壞之,為可惜也。”這段話寫于靖康二年(公元1127年)二月二十五日,幾天之后,即三四月間,金兵退師,將徽欽二宗及宋宗室后妃數千人驅擄北去。由此推測,李綱寫這段話的心情是極其沉痛的。國已破,而國破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沒有采納自己所贊同的主戰(zhàn)派的意見。靖康之變前,李綱以尚書右丞為親征行營使,積極備戰(zhàn),逼使金軍撤退,但不久卻被權臣以“專主戰(zhàn)議、喪師費財”[9]等罪名罷免。這直接導致了二帝受辱的結果。在這種情況下,李綱并沒有去計較個人的得失榮辱,而是深為“國家艱難,宗社危急”而焦慮,這正是對“先天下之憂”的行動闡釋。

        (二)見盛觀衰

        除對已出現的問題表示深切的關注外,宋代士大夫還提倡見盛觀衰的先見之憂。真宗時的名臣李沆因居安思危而被時人多所稱許?!稘扑嗾勪洝肪矶睹肌贩Q:“李文靖公為相,王魏公旦方參預政府,時西北尚用兵,或至旰食。魏公嘆曰:‘我輩安能坐致太平,得優(yōu)游無事耶?’文靖公曰:‘少有憂勤,足為警戒。它日四方寧謐,朝廷未必無事。’其后,北戎講和,西戎納款,而封禪祠祀、搜講墜典靡有虛日,魏公始嘆文靖之先識過人遠矣?!薄朵乘浡劇肪砹洠赫孀诩扰c契丹和親,王旦問李沆其結果如何,曰:“善則善矣,然邊患既息,恐人主漸生侈心耳”,可謂有先見之明。這兩個記載應當是指同一件事,但詳略有別。其均要表明,邊患暫時安定,舉國歡慶,但李沆卻能察盛觀衰,敏感地提出恐人主生侈心。李沆是一個深具憂患意識的人,《邵氏聞見錄》卷七引他的話說:“國家有強敵外患,足以警懼,異日雖天下平,上意浸滿,未必能高拱無事?!弊髡呱鄄疁匾喾溆邢纫娭?。筆記中對李沆其事的反復記載正體現了時人對見盛觀衰的先見之明的推崇與嘆服。

        《鶴林玉露》乙編卷三稱王荊公論末世風俗云:“‘賢者不得行道,不肖者得行無道;賤者不得行禮,貴者得行無禮。’其論精矣。嗟夫!荊公生于本朝極盛之時,猶有此嘆,況愈降愈下乎?”王安石身處北宋極盛之時,卻如此精辟地總結出了末世所具有的風俗,這也是典型的見盛觀衰。蘇軾也曾借古諷今,表達對見盛觀衰的先見之明的推崇,其云:“古之君子,必憂治世而危明主,明主有絕人之資,而治世無可畏之防。”[10]其中的“憂治世”正是對見盛觀衰的具體要求。

        以上種種身居和平之世而心懷憂患的例子,向我們展示的正是宋代士大夫深沉的愛國憂民之情,這種深情在終宋一代不曾有所削弱,即使到了南宋晚期,士大夫仍深切關懷著國家民族的命運,如周輝就在其《清波雜志》卷三《朔北氣候》中感嘆:“以中原復中原,信自有時。恨輝老矣,其及見諸侯東都之會耶?”從這種心憂天下而又余日無多的傷感中,我們可以再次體會到這種深沉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憂患意識。

        二、冗官弱兵:宋代憂患的核心所在

        宋代給人的印象大多是內憂外患交困,那么時人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在他們眼中本朝所面臨的主要問題是什么?從筆記中所記載的時人所擔憂的問題中我們可以將宋人總結的本朝的問題大致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文武輕重,孰先孰后?

        范仲淹是“先天下之憂而憂”的典范,但在宋代史料中,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比他更早有憂患意識的人,宋太祖便是其中之一。他在立朝之初,便開始關心如何“息兵定長久之計”,《邵氏聞見錄》卷一記載:“太祖初受天命,誅李筠、李重進,威德日盛,因問趙普:‘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生靈涂地,其故何哉?吾欲息兵定長久之計,其道何如?’”宋太祖的疑問被解釋為“這種憂患意識相當深刻,而且已經普遍成為人們自覺的思考起點,無論在皇帝或在大臣中都是如此”。[11]不過其所憂的主要還是自己的皇位,這個提問直接導致了“杯酒釋兵權”事件的發(fā)生。此中可以看出,宋太祖出于對穩(wěn)固皇權的考慮,主張削弱武將勢力。

        宋太祖的繼任宋太宗承繼了其兄“息兵”之理念,認為:“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保?2]可見北宋之初的最高統治者最關心的是其統治內部的安定,其所憂所患重在解除朝廷內部武將對其政權的威脅。

        皇帝之外,最關心國家命運與天下興亡的當是諸多國家事務的決策參與者——名公重卿這一階層了,所謂“任天下之憂者,相天下者也”,[13]即朝廷重臣是天下之憂的主要擔負者。出于對國家安全的考慮,重臣們意識到了加強武備的重要性。呂夷簡與范仲淹曾就如何加強武備進行過激烈的爭論?!度辶止h》記載:慶歷初,西夏不斷挑釁,呂夷簡時為宰相,認為屢戰(zhàn)失利的原因在于“四帥皆儒臣,于軍政非便,俸祿又薄于偏裨,遂皆除觀察使,欲責其成功”。此時范仲淹“帥環(huán)慶,為呂所惡,及授任,乃抗章辭讓”。在這篇奏章中,范仲淹列舉了呂夷簡的決定會給國家所造成的六大危害,其云:“況今用兵之際,事系安危,今日之命,受有名利,臣若嘿嘿而兼之,一則失朝廷之重勢,二則減議論之風采,三則發(fā)將佐之怒,四則鼓軍旅之怨,五則取夷狄之輕,六則貽國家之患”。[14]由此可以看出,呂夷簡已認識到文臣治武事的弊端,但他只是想到了通過加官晉爵的方式來刺激文臣在武事上有所作為,這無疑有點緣木求魚的意味,因此激起了范仲淹的強烈不滿。這段記載反映出,北宋社會的主要矛盾之一是文臣強而武備弱,過分強調文人治國而給宋代社會帶來的危機,在當時已被注意到。

        王安石在《上皇帝萬言書》中,對當時的內外矛盾進行分析,闡述了他對當時社會的種種憂慮:“顧內則不能無以社稷為憂,外則不能無懼于夷狄,天下之財力日以困窮,而風俗日以衰壞,四方有志之士,葸葸然常恐天下之久不安。”內憂社稷,是對神宗朝政權本身穩(wěn)固性的擔心,外懼夷狄,則主要是對當時與宋政權對峙的遼、西夏等少數民族政權之威脅的憂慮,這兩者交互作用,導致國家財政吃緊,社會風氣頹敗,從而危及宋朝政權的安危存亡。此中可以看出,北宋神宗朝時的內憂外患已比較嚴重了。在大臣這一層面,除關心內憂外,也深切感受到外患不可輕視,為解決這一問題,他們必然會主張加強武備。

        宋代開國之初,太祖、太宗二位皇帝為穩(wěn)固自己的統治,采取了削弱武將權力的諸多措施,但隨著少數民族政權對宋朝政權威脅的不斷加劇,這種削武重文政策的弊端不斷浮現,逐漸成為危及宋朝政權安穩(wěn)的一個重要問題。了解上述這些爭議,也可以使我們了解到宋代所謂的“重文”更多的是皇帝為鞏固自身統治而采取的措施,而在名公大臣的層面,出于對國家民族利益的考慮,對此政策卻有不同意見。

        (二)冗官冗員,痼疾難除

        除對重文輕武所引發(fā)的武備危機的批評外,宋代士大夫也對文官政治所造成的國家政治生活中的種種弊病表現出強烈的關注?!度蔟S四筆》卷十四《王元之論官冗》云:

        開寶中,設官至少,臣占籍濟上,未及第時,止有刺史一個,李謙溥是也,司戶一個,孫賁是也。近及一年,朝廷別不除吏。自后有團練推官一人,畢士安是也。太平興國中,臣及第歸鄉(xiāng),有刺史、通判、副使、判官、推官、監(jiān)軍,監(jiān)酒榷稅算又增四員,曹官之外更益司理。問其租稅,減于曩日也,問其人民,逃于昔時也,一州既爾,天下可知。冗兵耗于上,冗吏耗于下,(《宋史》列傳第五十二《田錫王禹張詠》所載為“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盡取山澤之利而不能足也。觀此二說,以今言之,何止于可為長太息哉!

        開寶是宋太祖的年號,指公元969年—公元976年,太平興國是宋太宗的年號,指公元977年—公元984年,在這二十幾年里,僅濟州一地的官吏就由兩員增加至近十幾員。就絕對數來看,這或許還不算一個太驚人的數字,但如文中所說“一州既爾,天下可知”。宋代版圖全盛時(宣和四年,公元1122年),分26路、254州、30府、54軍、4監(jiān),[15]各級建置官吏人數都不斷地成倍增長,這種情況再配以租稅不增,人民日減,整個政府的運作想不出問題實在是不可想象。所以王元之(王禹,字元之)當時就發(fā)出了“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此所以盡取山澤之利而不能足也”的感嘆。其后幾十年,包拯在其《論冗官材用》中也曾重申這一觀點:“臣以為冗吏耗于上,冗兵耗于下,欲救其弊,當治其源,在乎減冗雜而節(jié)用度?!笨上н@種疾呼在宋廷顯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王安石就曾在《上神宗皇帝言事書》中說:

        然而世之識者,以為方今官冗,而縣官財用已不足以供之,其亦蔽于理矣……自古治世,未嘗以不足為天下之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耳。今天下不見兵革之具,而元元安土樂業(yè),人致己力,以生天下之財,然而公私常以困窮為患者,殆亦理財未得其道,而有司不能度世之宜而通其變耳。誠能理財以其道而通其變,臣雖愚,固知增吏祿不足以傷經費也。

        王安石否認冗官會造成國家財用的消耗,認為宋廷窮困的原因是在于“理財未得其道”,并且想當然地認為增加官吏的奉祿不足以傷及國家的財政。也許正是在這種想法的庇護下,宋代的冗官問題才愈演愈烈。

        在《容齋續(xù)筆》卷四《宣和冗官》條中,洪邁錄臣僚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言官僚冗濫之敝疏云:“自去年七月至今年三月,遷官論賞者五千余人?!劣腥胧瞬哦?,而轉十官者?!笨梢姶藭r官冗問題之嚴重,這引起了徽宗皇帝的憂慮,他下詔三省樞密院令遵成法,不得逾越原有的編制限額,但這時冗濫除官已形成了尾大不掉之勢:“然此詔以四月庚子下,而明日辛丑以賞西陲誅討之功,太師蔡京、宰相余深、王黼,知樞密院鄧洵武,各與一子官,執(zhí)政皆遷秩?!焙檫~對此扼腕痛惜,他沉重地哀嘆:“天子命令如是即日廢格之,京之罪惡至矣?!边@種情況表明,北宋皇朝在其內部政治上已走向了沒落的邊緣。

        而更讓他心灰意冷的是他自己所處的時代,《容齋四筆》卷四《今日官冗》中記載從紹熙二年(公元1191年)到慶元二年(公元1196年),國家的官吏員數由3.3516萬員(已是“冗倍于國朝全盛之際”)暴增至4.3萬員,“比四年之數增萬員矣,可不為之寒心哉!”洪邁評此:“蓋連有覃霈,慶典屢行,而宗室推恩,不以服派近遠為間斷,特奏名三舉,皆值異恩,雖助教亦出官歸正,人每州以數十百,病在膏肓,正使俞跗、扁鵲,持上池良藥以救之,亦無及已。”由于推恩及特奏名等特殊制度,這一時期的官員增長速度驚人,州官已從立朝之初的二人增加到近百人,其膨脹以幾十倍計,洪邁在這里的口氣是近乎絕望的,表達了一個曾為朝廷重臣的老人對國家命運的悲嘆。這時距南宋滅亡的時間還有八十余年,但洪邁已清醒地認識到這個朝廷已病入膏肓,這既是一種遠見卓識,又是一種對國家命運的深沉憂患。從洪邁的這些記載中,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冗官問題是困擾宋代社會始終的一個痼疾,是宋代內憂的典型問題。

        (三)兵者大事,不可不慎

        宋代由于邊患不斷,因而人們對國家軍事決策的關注頗多,這里面也體現出明確的憂患意識?!渡凼下勔婁洝肪砹d趙普憂國愛君札子,反映了趙普對宋太宗預備討伐幽燕之舉的扼腕之痛。這篇札子是勸阻太宗皇帝伐燕的,趙普認為此舉“則何異為鼷鼠而發(fā)機,將明珠而彈雀,所得者少,所失者多”,因為宋廷內部并不富裕,而敵人則兵強馬壯,以此征伐難有勝算;同時他也對皇帝身邊的奸佞小人提出批評,稱:“大凡小輩,各務身謀,誰思國計?或承宣問,皆不實言;盡解欺君,嘗憂敗事。得之則奸邪獲利,失之則社稷懷憂?!边@表明,皇帝的軍事決策牽扯的往往不僅是外部入侵的問題,更與朝廷內部不同派別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為了打破這種束縛,以便幫助皇帝作出真正有利于國家利益的決策,趙普毅然選擇了冒死進諫,稱“往哲臨終,尚能尸諫,微臣未死,爭忍面諛?”有這種死且不懼的精神,趙普自然是無愧于“憂國忘家”之稱了。從趙普札中所言,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趙普為挽救國難,不惜將個人名譽地位悉數拋開的赤誠,抄錄此札的邵博也稱贊“其憂國愛君之深,言出乎文章之外者”。

        從趙普對軍事決策中小人的批評來看,軍事決策可謂是一個兼及外患與內憂的問題?!惰F圍山叢談》卷二記載了真宗和神宗兩位皇帝對國家軍事部署上的一些具體謀劃,從中也可看出他們對國家命運的一些憂患意識,其中說:

        真廟時,澶淵之役與敵講解,后命輔弼各具上其備御策。上曰:“朕求大臣計議,因自為之畫付卿等,可面授諸將也。大致以真定為本,敵若犯河間,則中山策應,……若犯中山,則……?!贝苏鎻R之親為圖者甚悉。又神廟朝益修武備,邊防雖糗畢具,歲必命中使就三帥,監(jiān)出乾,新舊以相易,且曝之焉,顧他器仗又可知矣。嗚呼,累朝規(guī)模宏遠,皆若是也。又后金人寒盟,所謂大臣者皆阿諛后進,而握兵柄主國論議者,又多宦人,略不知前朝區(qū)處用心,貽厥之謀,但茫然失措,束手待斃,遂終誤國家大計,可傷也。

        從這里我們也許可以改正一些認為宋代皇帝文弱的偏見,除太祖太宗外,至少還有真宗和神宗是積極于武備的。他們之所以會有這樣的表現,其動因在于金人的侵擾危及了他們的皇權,但其能將軍事準備做到如此詳盡的地步,說明他們的憂患意識也是非常深厚的。文末作者蔡絳所發(fā)的感慨也值得注意。他斥責北宋末年主掌朝政者未能繼承先朝的遺策,又缺乏合理的謀略,致使國家遭逢不幸。這也說明,宋廷軍事上的軟弱,除了宋軍相較于遼、金、西夏等少數民族軍隊而言實力較弱外,也與宋廷的不當決策有很大關系。另外,這段話出自蔡絳之口,也著實讓人詫異。蔡絳為蔡京的季子,也是最得寵的一個,蔡京晚年老眼昏花、不能視事,正是蔡絳日夜伴其左右,充當耳目之用,甚至有些決定就是由蔡絳自己作出的。他們的這些活動與北宋滅亡有直接關系。而此時蔡絳卻也能說出如此忠肝義膽的話來,排除其推諉罪責的因素,我們不防將其理解為蔡絳對國家命運的哀嘆。這種可能是有的,因為蔡絳在《鐵圍山叢談》中多稱引元祐諸人,這與其父將元祐之人稱為奸黨大異其趣。蔡絳的哀嘆可稱為一種對本朝命運的“憂傷”。

        還有一些筆記對宋廷屢更軍令提出批評?!毒缚祩餍配洝肪砣Q:“近降指揮,減罷防秋之兵,臣所以深惜此事者,一則河北防秋闕人,恐有疏虞;一則一歲之間,再令兵起,又再止之,恐無以示四方大信?!ザ鹑藢⒎戈I,詔起勤王之師,遠方之兵踴躍赴難,至中途而寇已和,有詔止之,皆憤惋而適。今以防秋之故,又起天下之兵,良非獲已,遠方之兵率皆就道,又復約回,將士卒伍寧不解體。夫以軍法勒諸路起兵,而以寸紙罷之,恐后時有所號召,無復應者矣?!边@是對國家的軍事信譽的深深憂慮,朝令夕改,如是者三,引得作者不得不以烽火戲諸侯為喻,深為國家在用兵政策上的反復而感到擔憂。

        由以上這些例子可見,宋廷軍事上的軟弱更多的是由其軍事決策的不當所造成的。正是由于軍事決策中有許多的漏洞,才引發(fā)了上自皇帝,下自臣僚對軍事的普遍憂慮。

        (四)結盟修好,邊備勿弛

        宋代由于與遼、西夏及金的長期對峙,其間戰(zhàn)和交替頻繁,戰(zhàn)時憂患的焦點在于對軍事決策的關注,而在結盟修好之時,對盟友的防備也成為新的憂患焦點?!渡凼下勔婁洝肪砭庞浉诲稣Z稱:“虜既通好,議者便謂無事,邊備漸弛。虜萬一敗盟,臣死且有罪。非獨臣不敢受,亦愿陛下思夷狄輕侮中原之恥,從薪嘗膽,不忘修政?!备诲霾粌H表達了自己對邊患的擔心,而且還提醒皇帝要不忘中原之恥,時時準備收復?!犊资想s說》表示了對匈奴問題的擔憂,其書卷四中比照唐時回鶻狀況提出警示:“今匈奴之盛久矣,其勢將衰。萬一潰突入邊郡,則朝廷未有處之之策,此當無事之時,不得不深慮也?!弊髡呖灼街偈怯⒆凇⒒兆跁r人,他通過對唐時應對回鶻內擾經驗的總結,聯系北宋的邊患問題,提醒執(zhí)政者應當早作防備。這段論議體現了宋代士大夫之憂患意識的一個特點,即他們的憂患不是沒有根據,而是建立在對歷史經驗和當前現實的充分考慮之上的。《藏一話腴》甲集卷下則記載了岳飛從一個軍事家的角度所發(fā)出的擔憂,其稱:

        岳鄂王飛《謝收復河南敕及罷兵表》略曰:“夷狄不情,犬羊無信,莫守金石之約,難充溪壑之求。暫圖安而解倒垂,猶云可也;欲長慮而尊中國,豈其然乎?”……未幾虜渝盟,河南復陷。

        作為一個軍事家,岳飛看待金人的眼光非常準確,他早就知道和解只是一時之事,想以此來獲得長治久安是根本不可能的。但可惜的是當時的朝廷一心求和,對岳飛“愿定規(guī)于全勝”的報負根本不予重視,而終于招致了不久金人毀約,河南再度淪陷的慘局,此中的教訓是相當慘痛的。葉夢得《避暑錄話》卷下中也對時人不注重武備提出批評:

        三十年間士大夫以諱不言兵為賢,蓋矯前日好興邊事之弊。此雖仁人用心,然坐是四方兵備縱弛,不復振器械,教揚鞠為蔬圃。吾在許昌親見之,意頗不以為然,兵但不可輕用,豈當并其備廢之哉?乃為新作甲仗庫,督掌兵官復教場,以日閱習。一日王幼安見過曰:公不聞邢和叔乎?非時入甲仗庫檢察,有密啟之者,遂坐謫。吾時中朝不相喜者甚眾,因懼而止,后聞有欲以危語中吾者偶不得此,亦天也。然自夷狄暴起,東南州郡類以兵不足用,且無器甲,望風而潰者皆是,恨吾前日之志不終。然是時吾欲忘身為之,不過得罪,終亦必無補也。

        由這段議論可以得知,北宋滅亡前很長一段時間里,朝廷論議都是不愿談及用兵的,這種現象的直接后果是造成兵備松弛。葉夢得敏銳地意識到這種現象的危險性,他出于對國家命運的憂心而私自做了一些軍事上的準備,但懾于朝廷里主和派的勢力而放棄。不久夷狄暴起,金兵內擾,兵不足用的嚴重后果一下暴露出來,至于“望風而潰者皆是”,這種結果使葉夢得懊悔沒有堅持當年的主張。不過近十年之后,①《避暑錄話》倒數第三條中作者自言“吾明年六十歲”,葉夢得生于1077年,由此知此書成于1136年。當他寫下這段文字時,已經漸漸可以接受這個事實了。他明白當時北宋朝廷大勢已去,自己縱以身赴死,亦于事無補了。

        以上各例表明,在結盟修好之時,宋廷大多是松弛武備的,這引發(fā)了不少憂國之士的憂患,但宋廷主導力量的求和傾向往往使此類加強軍備的議論被忽視,從而最終導致一系列的軍事失利。

        宋人所憂的四方面的問題,總結起來可劃分為“冗官”及“弱兵”兩大類(此處的“兵”泛指國家軍事),這些問題其實是相互關聯的,重文輕武的政策導致了冗員的出現,冗員的日益增多加大了文官的勢力及政府的內耗,抑制了國家軍事實力的增長,虛弱的軍事力量引發(fā)了許多對國家軍事政策的擔憂,而宋廷所面臨的復雜多變的外部環(huán)境及本身抵御外患力量的不足,又促成了人們對結盟修好的不信任。這些問題,都是內憂和外患交織在一起而產生的,兩者之中,外患所引發(fā)的憂慮更多一些,這與宋代所受外部侵擾較多有關。

        三、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宋人具有深沉的憂患意識,這在上自皇帝,下至普通臣僚的廣大知識階層中普遍存在。其所憂的焦點集中在文武輕重、冗官冗員、勵精圖兵、結盟備患等方面,這些焦點表明:宋代社會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是由內憂外患交織而成的,重用文官還是武官,看似是個內政問題,但其會直接影響到國家武備的實力,雖然在宋代治國政策中有重文輕武的傾向,但我們可以看到,在當朝有不少對這種政策提出質疑的聲音;冗官冗員,是宋代重文政策下的一個副產品,其冗員之耗嚴重影響了國家經濟實力的增長;長期面臨的外敵入侵的威脅迫使宋廷不斷擴充軍隊人數,而盲目地追求數量營造了一個軍隊龐大的假象,但實際上卻是不堪一擊,大量冗兵的存在是導致其軍事上接連失利的重要原因之一;為抵御外族侵擾,宋代也曾做過認真的軍事準備,但可惜的是這些悉心的準備由于各種原因而未派上用場;在與外族的結盟過程中,雙方都難以給予對方全部的信任,因此,暗地里進行武備是必要的,但宋廷在此方面卻貪戀短暫的和平,對此不甚用心??傮w而言,宋人的憂患更多是因“外患”而生,這種擔憂貫穿兩宋社會始終;而其“內憂”,即冗官冗員問題,則有一個明顯的生成過程,其自太宗時開始顯露端倪,徽宗時較嚴重,而到南宋晚期才突顯出來。就時間而言,北宋的內憂外患要比南宋輕一些;就影響大小而言,“外患”要大于“內憂”;這兩點也可以解釋為什么宋代有“積貧積弱”之印象,卻能綿延國祚320年,而又在文化上獲得了輝煌的成就。其外部環(huán)境雖紛爭擾攘,但在內部,相對而言是一個矛盾比較平緩的時代,因而得到了較好的發(fā)展。

        [1]龐樸.憂樂圓融——中國的人文精神[A].劉貽群.龐樸文集·第3卷·憂樂圓融[C].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05.217-218.

        [2]張豈之.歷史上的憂患意識[J].炎黃春秋,2000,(11).

        [3]吳懷祺.中國文化通史·兩宋卷[M].北京: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2000.35.

        [4]郭學信.時代遷易與宋代士大夫的觀念轉變[J].文史哲,2000,(3).

        [5]諸葛憶兵.宋代士大夫的境遇與士大夫精神[J].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01,(1);張淑紅.試論宋代史家的憂患意識[J].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08,(3);范建文.宋代士大夫的精神風貌與傳統民族精神[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8,(3).

        [6]李馥明.宋代“二程”的國家憂患意識及其對時代挑戰(zhàn)的回應[J].洛陽大學學報,2004,(1).

        [7]蘇軾.蘇軾文集·卷四三·內制批答[M].北京:中華書局,1986,1252.

        [8]邵伯溫.邵氏聞見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129.

        [9]脫脫等.宋史·卷三五八·李綱上[M].北京:中華書局,1977.11250.

        [10]洪邁.容齋續(xù)筆·卷五·漢唐二武[M].長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94.212.

        [1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二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70.

        [12]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卷三二[M].北京:中華書局,2004.719.

        [13]劉敞.公是先生弟子記[A].中華野史·宋朝卷[C].濟南:泰山出版社,2000.743.

        [14]田況.儒林公議·卷上[M].北京:中華書局,1985.

        [15]脫脫等.宋史·卷八五·地理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7.

        猜你喜歡
        憂患國家
        國家公祭日
        永不言棄
        畫里有話
        國家
        學生天地(2020年22期)2020-06-09 03:07:52
        樹一樣的生活
        草堂(2019年11期)2019-11-13 23:50:55
        哲理漫畫
        青春1919:心懷憂患、擔當奮斗的湖南青年
        能過兩次新年的國家
        憂患、悲憫、歷史滄桑感——我讀楊強詩詞
        中華詩詞(2017年6期)2018-01-22 02:19:24
        把國家“租”出去
        華人時刊(2017年23期)2017-04-18 11:56:38
        国语对白做受xxxxx在| 国产女人av一级一区二区三区 | 精品亚洲国产成人| 欧美xxxx黑人又粗又长精品| 日韩免费高清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一区二在线观看| 国产av熟女一区二区三区| 丁香花在线影院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综合第一夜| 伊人狼人激情综合影院|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水蜜桃| 国产精选污视频在线观看| 91情侣视频| 中文字幕日韩精品中文字幕| 欧洲乱码伦视频免费|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日本免费播放一区二区| 日韩欧美aⅴ综合网站发布| 一本大道东京热无码| 2022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麻传媒亚洲av国产| 欧美日韩精品久久久免费观看| 伊人久久综合影院首页| 白色月光在线观看免费高清|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恐怖片| 在线高清理伦片a| AV教师一区高清|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三| 妺妺跟我一起洗澡没忍住| 婷婷成人基地| 免费国人成人自拍视频|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久密臀九色 | 国产xxxx99真实实拍| 精品人妻少妇一区二区中文字幕| 人妻系列中文字幕av| 寂寞少妇做spa按摩无码| 欧美aⅴ在线| 久久综合久中文字幕青草| 国语自产精品视频在线看| 女人夜夜春高潮爽a∨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