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鳳,楊奔
(1.首都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37;2.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熔古典與現代于一爐
——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陳侃言現代詩的古典美之論
羅小鳳1,楊奔2
(1.首都師范大學 文學院,北京 100037;2.梧州學院,廣西 梧州 543002)
西江作家群代表作家陳侃言在梧州的詩歌圈子里素有著“梧州桂冠詩人”的稱號,他的詩注重古典詩學意境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鮮活的現代詩歌形式表征了頗具古典意味的純然之美,契合了古典意境與現代情愫,融匯了古典心境與現代體驗,并把現代創(chuàng)作手法熔鑄于古典意境氛圍的烘托之中,既深蘊著古典韻味,又充溢著現代氣息。
古典;現代;陳侃言;古典美之論
詩人陳侃言在梧州的詩歌圈子里素有著 “梧州桂冠詩人”的稱號,品其詩,方明白其詩歌魅力源自一種熔古典與現代于一爐的古典美。他在現代白話詩的形式下注重古典詩學意境的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鮮活的現代詩歌形式表征了頗具古典意味的純然之美,融古典與現代的雙重美于一體,其詩風徘徊于古典與現代之間,有著耐人尋味的美學韻味。古典與現代的張力,共同構筑起陳侃言詩歌多維闡釋的美,二者像兩支相向而行的力量匯聚一起,支起了其詩歌世界強勁的金字塔,讓人不禁感嘆不已。這座詩歌金字塔,契合了古典意境與現代情愫,融匯了古典心境與現代體驗,并把現代創(chuàng)作手法熔鑄于古典意境氛圍的烘托之中,既深蘊著古典韻味,又充溢著現代氣息。
陳侃言筆下層出不窮的意象和意境既具有古典情調又具有現代情緒,他化用古典文化中的詩詞典故摹寫現代生活,抒寫現實感受,使其詩歌意象與意境蘊藉深潛,讓人耳目一新;他憑借大膽的想象和非凡的才力,利用和改造中國古典文化中的意象和意境,喚起積淀在讀者心中豐富的古典文化底蘊,讓人尋味無窮。
在詩學理念上,陳侃言非常欣賞 “新古典主義”的創(chuàng)作筆法。他認為,當下很多詩人為何寫出的詩根本不像詩而不過是分行文字,一個非常重要的根源在于他們對古典主義和傳統(tǒng)文化的拋棄,很多白話詩人從不讀古典詩詞,而是一味地模仿和揀拾西方詩歌的殘言片語,在散文化傾向與口水詩之間徘徊不定。因而他覺得要想寫好現代詩,就必須從古典詩詞和傳統(tǒng)文化中吸取豐富的營養(yǎng),把古典與現代結合起來。他自己便是如此踐行他的詩學主張的,他做到了誠如鄭愁予所說的:“我熟識古典,愿意用它給我們的文學和文化的能量來創(chuàng)造新的古典”[1],他常常在詩中化用一些典故、古文、成語、古典詩歌的詩句及其意韻,營造一種古典美學意境,使其詩典雅蘊藉。如 “千里驛路/一騎紅塵/博得楊妃一次著名的笑/宋代那位蘇髯公/日啖三百顆之后/竟忘了謫罪之身/不悔長作嶺南囚了”(《古鳳荔枝》),這節(jié)詩里用了楊貴妃 “一騎紅塵妃子笑”和蘇軾 “日啖荔枝三百顆,不辭長作嶺南人”兩個詩歌典故;“雨紛紛這時節(jié)/族譜上很泥濘”(《又是清明》)化用了唐杜牧詩句 “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拾級而上/歷史性地轉過山坳/那棵松樹似乎還在/但不見了/松下那個唐朝的童子”(《也登廬山》)化用唐賈島詩句 “松下問童子”……在陳侃言的詩中,這類化用典故或古典詩句的手法隨手可見,在 《我們的封面》這首詩中可謂發(fā)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
那春來發(fā)幾枝的
那坐愛楓林晚的
那人跡板橋霜的
那淺草沒馬蹄的
那冰心在玉壺的
那酒盞十分醉的
那鶯邊人語暖的
那花氣潤吟箋的
那臨風聽暮蟬的
那日夕上樓臺的
那虛枕納溪聲的
那月明船笛起的
那坐看云起時的
他就是這樣在現代自由體新詩中直接嵌入典故或古典詩歌的詩句和語言,使古典語詞與現代話語相融匯,現代詩和古代詞熔為一爐,構筑了一個相當古典蘊藉的現代詩歌境界。
陳侃言還善于把現代情愫附載于古典意象之上,構建富有現代性的古典意境。意象是構建意境最大的具象載體,陳侃言把它作為現代情愫的寄托,又作為古典意境的呈現裝置?!耙磺谩薄ⅰ耙粔蒯壊琛?、“漁父” 、“樵夫” 、“夕陽” 、“月” 等是陳侃言筆下經常出現的意象,而這些意象均為古典詩詞積淀甚久的意象,充盈著濃郁的古典氣息,洋溢著難以言說的古典美。他用古典的意象抒寫現代情愫,創(chuàng)造了渾然一體的意境,并且從一個現代詩人對生活、時間的現代體驗的角度,深化了這些古典意象在人們心中積淀下的涵義,營造了適于現代人感受的詩歌的 “意境”氛圍。如《望月》:
這皎月
好圓
是我望圓的
以前圓過多少回?
只有牽??椗?/p>
只有長安的杜甫知道
只有牧羊的蘇武知道
只有寫胡笳十八拍的蔡琰知道
只記得
我那個月亮
在李白的酒杯里圓過
在蘇東坡的水調歌頭圓過
在徐志摩的翡冷翠圓過
在我和她
相遇的雨巷里
圓過
圓到那一年
就缺了
缺成一葉飄然的孤舟
載不動許多愁
今夜 這皎月
又圓了
是她的郵戳蓋圓的呵
我不知
接
還是
不接
“月”是中國詩歌中一個審美物象,經歷代詩人反復吟唱成為積淀著中國人獨特審美趣味的一個蘊藉深厚的意象。李白的 “舉頭望名月,低頭思故鄉(xiāng)”,王安石的 “月是故鄉(xiāng)明”、“明月何時照我還”,蘇軾的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這些無不把 “月”作為懷鄉(xiāng)思親的寄托。但陳侃言在他的這首詩中并不一味承襲這種古典傳統(tǒng),而在古典意象的背后灌注了現代人的感受,詩人以 “月圓”為契機,把古代到現代的許多與“月”有關的故事鏈接在一起,從牽??椗膫髡f到蘇武牧羊,從杜甫到蔡琰,從李白到蘇軾,從徐志摩到戴望舒筆下的雨巷,讓人在詩行間仿佛看到一輪明月經過歲月的滄桑,從古代到現代,最后牽到“今夜”的月——“是她的郵戳蓋圓的呵”,這種穿越時空縱貫古今,牽引上下的筆法,讓讀者的視線亦浸透了古典氣息,最后又落腳在現實的現代感受,古典意境與現代情愫渾然契合。
陳侃言先生不僅是一位詩人,還是一位攝影家。觀其畫,如品香茗,在繚繞清逸的茶香中,一幅幅澹然寧靜的畫讓你紛紛擾擾的思緒瞬間淡泊恬定;他的詩亦如此,讀之,塵世的喧囂洗凈,俗事的紛繁飄遠。因為他的詩是古典心境與現代體驗的交融,是在如激流湍瀑的現代生活背后“心遠地自偏”的澹泊與寧靜心態(tài)的凝結。
古代詩學理論對于詩歌創(chuàng)作提倡一種 “虛靜”心態(tài),陳侃言便具有這種虛靜的創(chuàng)作心境。虛靜,是指詩人排除外界事物的干擾與內心雜念的糾纏,專心致志地投入創(chuàng)作的虛空、寧靜的心理狀態(tài)。虛靜的理念來自荀子的 “虛一而靜”[3],是審美心理和創(chuàng)作心理的共同追求。后來宗白華異曲同工地提出 “靜照”:“藝術心靈的誕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剎那,即美學上所謂 ‘靜照’。靜照的起點在于空諸一切,心無掛礙,和世務暫時絕緣。這時一點覺心,靜觀萬象,萬象如在鏡中,光明瑩潔,而各得其所,呈現著它們各自的充實的、內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謂萬物靜觀皆自得。這自得的、自由的各個生命在靜默里吐露光輝?!盵3]虛靜、靜照,都是創(chuàng)作的一種古典心境。陳侃言寫詩自謂曾經屬于那種激情勃發(fā)然后一揮而就的詩人,年歲漸長便悟心性,要經過凝神靜想,在比較平和寧靜的心態(tài)中進行創(chuàng)作,謂之 “參禪”。他把對現代生活的體驗交融在古典心境里,一些充滿古典韻味的詩句便涓涓地流淌出來,且是一氣呵成。如 《雨約》一詩,真堪稱古典與現代結合的典范,前幾句詩 “空蒙/一望城與廓/紅也濕/綠也濕/簾外點點滴滴/一街婉約的音符/一街飄動的花傘/把小軒窗鑲滿春色/可惜/井邊梧桐/少了兩聲黃鸝/多了幾分朦朧”營造了一種婉約蘊藉的古典意境,充滿了古典韻味;而后面幾句 “我只關心/老街那盡頭/柳橋煙淡雨未消處/巴士開過/的士開過/摩托車開過”卻盡顯現代生活氣息,把讀者的視線從古典意境里拉扯到現代生活的現實場景里;但品讀的觸角在這種現代場景里尚未扎穩(wěn),結尾的 “終于/得得有蹄聲/紅篷的馬車載她來了”又把人推回古典意境里去了。如果詩人沒有一種虛靜、靜照的平和心態(tài),如此超塵脫俗細膩婉轉的詩語便不可能在詩人筆下流淌。
讀陳侃言的詩,總會產生一種跳躍的感覺,無論怎樣集中注意力都無法跟上詩人詩思的跳動,好像他的詩每一行之間的關系銜接都不大協(xié)調,但是通閱全詩后又能通過詩中的某個意象隱隱約約領會出詩人營造的詩味。這種詩味是需要讀者用自己的人生經驗與人生思索共同參與到閱讀過程之中才能感知的一種詩歌意境。如 《掛失》前半首:
在 《詩經》里找
在王維的絕句里找
在李商隱的無題詩里找
眾里尋覓了千百度
燈火闌珊了
衣帶漸寬了
是李清照的舴艋舟載走了么
是陸游沈園的東風吹走了么
是朱自清的槳聲劃走了么
讀到此處,依然無法知道詩人到底要 “掛失”什么,詩人筆下的 《詩經》、王維的絕句、李商隱的無題詩與李清照的舴艋舟、陸游沈園的東風、朱自清的槳聲讓讀者的閱讀視線大幅度高頻率跳躍,但幾乎都找不到彼此有何關聯(lián)。直到:
兩千年前
你執(zhí)手相贈的那一顆
紅豆 不見了呵
于是 我只好
站在這里了
一站就是兩千年
站成了
一株臺灣相思
兩千年一開花
兩千年一結果
血凝的心誓掛滿樹
等你來
只等你來
認領
方才知道詩人是在尋找一顆 “紅豆”,才知道詩人為了尋找這粒紅豆,一開篇就跌進古典詩詞意境里,從 《詩經》到王維的絕句到李商隱的無題詩尋了千百度,燈闌珊了,衣帶漸寬了,人憔悴不堪,但依然沒有找到,接下來詩人失望而急切地連發(fā)三問:“是李清照的舴艋舟載走了么”“是陸游沈園的東風吹走了么”?“是朱自清的槳聲劃走了么”?可見,前半首詩乃是詩人在著意精心營造一種古典意境和氛圍,這樣濃彩重墨地營造古典意境是為了烘托后半首詩人對愛情的癡心不改,一粒遺失的 “紅豆”貫穿古今與愛情相關的文字,不正道出古今愛情的共同宿命么?
當然,陳侃言詩歌中的古典因子是糾合在現代性之中的,在典雅的古典情懷之外,更有著陡勁的現代風格,他善于營造古典意境,更善于把它與現代創(chuàng)作手法結合起來,而且在謀篇布局上善于從古典詩詞汲取營養(yǎng),把卒章顯志的古典詩詞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使其詩歌魅力別具一格。
首先,在句型的設計上,陳侃言善于文白交融,中西合璧,雅俗共濟。他不僅大膽地使用和改造文言句法,如 “掛個程控電話約約李白/此兄酒量近來佳否/下周 ‘詩之歧路’座談會/留有他的講題/什么!不能來?/奉命要陪楊貴妃?/哼 逼詩作面首 可鄙/問她知否/詩人自古有骨氣/舉杯 邀不來明月相嬉/可奈我何”(《酒入人生》),文白交雜,亦雅亦俗,讓人讀來暢快淋漓;他還吸收歐化的散文化、插句、倒裝等句法,如 “突然/有軍車疾馳/魚貫入城/快門咔嚓地顫抖一下/以一個民族的血肉筑成之豐碑/在今晚的底片里/能還原/歷史的本色么/什么時候/再以血肉筑你一次/呵/我的/長城”(《長城》)。
其次,在表現手法上,他善于采用隱喻、比喻和比擬的手法,這是現代派詩歌與古典象征傳統(tǒng)的一個重要區(qū)別。古典詩歌的象征意蘊主要是通過具有近似表征的物象比擬——比興手法而獲得的,被比事物或情感與比喻事物經常同時出現,而且所用比興物象多已具有定型化趨勢,而現代派詩歌則多采用隱喻、比喻和比擬。在陳侃言筆下,這些創(chuàng)作手法運用得臻于圓熟,如 “鴉背馱著夕陽遠去”(《長城》) 、“這一天/中國的河流/都成了高速公路/傾城空巷 涌向岸邊/同滴汗的太陽擠在一起/爭看四千年前/一個古老悲壯的傳說”(《端午的中國》)、“圓到那一年/就缺了/缺成一葉飄然的孤舟/載不動許多愁”(《望月》)、“全世界都踮起腳跟/呵端午的中國”(《端午的中國》)……盡顯成熟詩家的語言魅力與文字功力。
另外,在謀篇布局上,陳侃言的許多詩采用了 “卒章顯志”的結尾筆法,塑造了一種峰回路轉、異峰突起的別樣藝術效果?!白湔嘛@志”是古典詩詞,尤其是四言絕句的一個慣用手法,即末句或末段點明題旨。陳侃言的許多詩讓人乍看似乎漶漫無羈,但到結尾卻看到詩人一網收束,提綱挈領、點睛畫眉,詩旨倏然立起。且看 《又是清明》的結尾:我卻分明聽到/山上有哭聲/墳里的祖先/在哭我們。這首作于1989年的詩之結尾讀來讓人覺得清明的雨嘎然而止,裊裊香燭頃刻消散,一個聲音讓人揪心般疼痛。因為詩人通過這個結尾告訴人們,經過文革折騰,整個民族的球籍都成問題了,還有人以為是談體育,難怪墳里的祖先為這代人而哭了。詩的意旨突然拔高,升華到一個全新的高度,真可謂匠心獨運。古代著名詩論家嚴羽主張 “言有盡而意無窮”[4],陳侃言筆下“卒章顯志”的結尾便真是言盡旨遠,讓人回味無窮。再如 《也登廬山》的結尾 “猛然間/一聲驢鳴/失蹄處/跌倒一個叫李白的詩人/我扶不起他/我扶不起一個盛唐”發(fā)人深省,詩外之音叩問著每個中華子孫:當今中國,誰扶得起一個盛唐?《望月》的結尾 “今夜這皎月/又圓了/是她的郵戳蓋圓的呵/我不知/接/還是/不接”把一種想愛而不能、欲罷而不成的依戀與失落淋漓盡致地展露于紙面,輕輕地掠撥著每位讀者的心弦;其余的 《茶思》、《讒言》、《夜市茶座》、《嶺南荔枝》、《瀑布》等等莫不如是。如此布局,結尾收束,或顯突?;蛞娬嬷B或頓開茅塞或警人深思,均可謂蘊藉深沉,耐人尋味。
陳侃言先生是一位具有多重學養(yǎng)的詩人,對從自己筆蕊下流淌出來的每一首詩,他都把它當作一件傳世的工藝品巧妙設計,精雕細琢,把平生的學養(yǎng)、修為、識見、智慧、德行都鉚了進去,以建構自己獨特的詩歌堡壘。其詩筆就是在這種打磨雕琢中形成了自己別具一格的審美風貌,古典與現代的結合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副筆墨。古典與現代的合味,構筑起了詩人充滿古典韻味而又泛溢著現代氣息的詩歌風景,這道風景雖然在某些地方尚嫌雕琢堆砌或生硬滯澀,但其藝術魅力與詩歌內蘊是亮麗而持久的。
[1]鄭愁予.典故的文學性與趣味性[J].聯(lián)合文學,2003(2):70.
[2]賴力行.中國古代文論史[M].長沙:岳麓書社,2000:29.
[3]宗白華.美學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20.
[4]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
Blending Classical Poetry w ith M odern Poetry——A Princip le of Classical Beauty in the M odern Poem s by Chen Kanyan,a Representative of the Xijiang Group ofW riters
Luo Xiaofeng1Yang Ben2
(1.College of Liberal Arts of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China)(2.W uzhou University,W uzhou 543002,China)
Chen Kanyan,a representative of the Xijiang Group ofWriters,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Wuzhou Poet Laureate”in the circle of poetry.His poems focus on th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of the artistic imagery in classical poetry and convey the pure classical beauty by using the vivid forms ofmodern poetry,which blends classical imagery withmodern emotion,classicalmood withmodern feelings.He appliesmodern writing skills in an atmosphere of classical imagery,whichmakes his poems not only imply classical charms butalso overflow withmodern flavours.
classical;modern;Chen Kanyan;principle of classical beauty
I207.25
A
1673-8535(2010)02-0025-05
羅小鳳(1981-),女,湖南武岡人,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詩歌研究。
楊奔(1964-),男,漢族,廣西北流人?,F任梧州學院副院長、教授,梧州學院社會科學界聯(lián)合會主席,梧州學院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主任,梧州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梧州學院學報》主編。研究方向:語言和應用語言學。
(責任編輯:高 堅)
2009-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