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春莉,崔順花,尹京淑
(吉林省延吉市延邊腫瘤醫(yī)院放療科,吉林延吉 133000)
胰腺癌是常見的消化道惡性腫瘤之一,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手術一直被認為是唯一的根治方法。由于胰腺位置深,早期缺乏特異性癥狀,且確診往往已是晚期,失去手術切除的機會,但常規(guī)放療的療效不佳,聯(lián)合同步化療,因反應大,患者及家屬不接受。筆者自2000年2月~2007年3月,用常規(guī)分割立體定向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聯(lián)合核糖核酸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36例。現(xiàn)將結果報道如下:
所有患者均經(jīng)病理或B超、CT、MRI等影像學診斷證實;年齡 36~70歲,中位年齡 56歲,卡氏評分(KPS)≥60分,無嚴重內科疾病,有可測量和可評價的病灶,血常規(guī)正常,治療前后均行CA19-9檢查,近1個月未接受藥物治療。
36例患者,其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齡36~70歲,中位年齡56歲;卡氏評分(KPS)≥60分;按UICC分期,Ⅱ期8例、Ⅲ期28例。16例經(jīng)病理或細胞學證實,其余根據(jù)臨床癥狀、體征、實驗室檢查及影像學(B超、CT、MRI等)表現(xiàn)做出臨床診斷。腫塊位于胰頭、胰頸26例,位于胰體、胰尾10例,治療前均有不同程度腹痛或腰背痛。28例使用各類鎮(zhèn)痛劑。肝功能異常12例。黃疸指數(shù)升高18例。CA19-9升高31例。
采用6MV X線立體定向適形放射治療技術。具體方法為患者取仰臥位,雙手交叉置于頭頂,真空體模固定體位,做皮膚標記,測量標桿深度,核對激光燈,然后行CT強化掃描層厚5 mm范圍病灶上下5 cm~8 cm。CT圖像經(jīng)網(wǎng)絡傳輸至三維治療計劃系統(tǒng),重建圖像。由兩名以上放療醫(yī)師和物理師根據(jù)影像所見共同確定大體腫瘤體積(GTV)和計劃靶體積(PTV),PTV 為 GTV 外放 1.0 cm;不做淋巴結區(qū)域預防照射。優(yōu)選治療計劃,設3~5個等中心適型固定照射野,通過劑量體積直方圖進行優(yōu)化,單次周邊劑量為2 Gy,1次/d,5次/周,總劑量 50~60 Gy,35~42 d內完成,同時靜點核糖核酸 150 mg,放療期間每日1次,21 d為1個周期,全部放療結束完成可靜點2~3個周期。
副反應按常見毒性評價標準(CTC3.0)分級,每周復查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治療過程中隨時檢測其他非血液性毒性。根據(jù)WHO腫瘤治療后客觀效果評分,完全緩解(CR):腫瘤完全消失至少維持4周以上,無新病灶出現(xiàn);部分緩解(PR):腫瘤消退≥50%至少維持4周且無新病灶出現(xiàn);無變化(NC):腫瘤消退<50%或增大<25%;惡化(PD):腫瘤增大≥25%或出現(xiàn)新病灶;CR+PR為有效 (RR)。臨床獲益率(CBR):疼痛藥減少≥50%,疼痛程度減輕≥50%,體力狀況改善≥20(KPS評分),體重增加≥7%;具有以上任意一項指標持續(xù)4周以上,且無一指標惡化者,均可評為臨床獲益。
全組病例隨訪至2009年3月,失訪2例,隨訪率94.4%,隨訪方式為電話及門診。統(tǒng)計采用直接法計算有效率及生存率??偵鏁r間是指治療開始到截至隨訪或患者死亡的時間。
36例全部治療結束,總劑量50~60 Gy。其中2例因嚴重腹瀉而暫停放療,給與補液、止瀉對癥治療,1周后好轉繼續(xù)放療,4例因白細胞3~4級降低而中斷治療1周,給粒細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療好轉后繼續(xù)完成放療。全部放療結束靜點核糖核酸150 mg,21 d為1個周期后行全面檢查。
21例疼痛明顯緩解,其中5例疼痛完全消失,不再用任何鎮(zhèn)痛劑,疼痛緩解率為61.8%;卡氏評分較治療前上升6例,體重增加5例;療中、療末出現(xiàn)病情進展者8例,局部區(qū)域進展者5例,局部區(qū)域進展加遠處轉移1例;2例放療后惡心、腹脹不適,患者自行終止治療,導致病情進展。穩(wěn)定5例,黃疸指數(shù)上升7例,下降5例,恢復正常6例,無明顯放療并發(fā)癥出血、穿孔等發(fā)生。臨床獲益率(CBR)67.6%。治療前CA19-9升高31例,治療結束時21例下降(1例降至正常水平),而CA19-9持續(xù)>1 000 ng/ml者均于10個月內死亡。除2例(胰體癌)在治療結束后2周和3周死亡外,其余病例1個月后CT復查結果為完全緩解(CR)4例;部分緩解(PR)12 例;無變化(NC)11 例,惡化(PD)7 例,CR+PR 率47.1%;3個月復查結果為 CR5例;PR13例;SD7例, 惡化(PD)9 例,CR+PR 率 52.9%。
1例4級白細胞下降;3例3級白細胞下降;2例3級血小板減少;余均為1~2級骨髓抑制;2例3級腹瀉;1例放療結束后十二指腸梗阻,出現(xiàn)輕中度腹脹、惡心、嘔吐等胃腸道反應,經(jīng)對癥處理后未影響治療。
采用直接法計算有效率及生存率。1、2年生存率分別為30.6%和 8.3%,中位生存期 9.5 個月,臨床獲益率 67.6%。 共死亡33例,均為胰腺癌相關死亡。
由于胰腺癌早期缺乏典型的臨床表現(xiàn),待明確診斷時往往已屬晚期,故胰腺癌手術切除率只有10%~15%。如何提高晚期非手術治療的療效,盡快緩解疼痛是提高胰腺癌患者生存質量和生存率的關鍵。胰腺癌對放療中度敏感,單純放療劑量需高達70 Gy或更高,但與胰腺毗鄰的胃、小腸、肝、腎以及脊髓等正常組織放射耐受量較低,使得放射治療的劑量很難提高,從而影響療效。以健擇為基礎的同步放化療可以提高局部晚期胰腺癌的中位生存期,緩解疼痛癥狀從而提高臨床獲益率,成為局部晚期胰腺癌的標準治療手段[1]。文獻報道,盧寧寧等[2]對41例局部晚期不可手術胰腺癌三維適形或調強放療的臨床分析.單純放療劑量≥45Gy中位生存期9.6個月,1年生存率為27.8%,同步以健擇為主化療中位生存期9.3個月,1年生存率30.2%。與筆者組1、2年生存率分別為30.6%和 8.3%,中位生存期 9.5 個月,接近。王俊杰等[3]術中超聲引導放射性125I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胰腺癌中,12例Ⅱ~Ⅲ期中位生存期8個月,1、2年生存率分別為25%、15%,Ⅳ期1年生存率為8%,中位生存期5個月;但術中組織間植入近距離放療治療,雖然可以提高腫瘤劑量和減少正常組織和器官的射線劑量,可是實施過程復雜,不易廣泛開展。朱慧等[4]報道采用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健擇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療效分析,1、2生存率分別為22%和9%,中位生存期9個月,有效率39%,臨床獲益52%;研究健擇聯(lián)合放療組有效率、臨床獲益率比健擇聯(lián)合氟尿嘧啶組高,采用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健擇治療局部晚期胰腺癌的療效,可讓更多患者癥狀尤其是疼痛緩解,對于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潘德鍵等[5]報道健擇單藥聯(lián)合伽馬刀治療18例晚期胰腺癌療效觀察中,伽馬刀邊緣劑量達到40~50 Gy,中位生存期11.8個月,1年生存率47.3%;好于朱慧等的報道,但伽馬刀設備和技術基層醫(yī)院不能廣泛開展。在臨床中很多患者不接受化療,筆者采用常規(guī)分割立體定向適形放療聯(lián)合核糖核酸治療晚期胰腺癌 36例,1、2年生存率分別為 30.6%和 8.3%,中位生存期9.5個月,臨床獲益率67.6%。放療消化道反應輕,腹痛退黃緩解明顯,對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核糖核酸為免疫調節(jié)藥,提取健康牛胰臟存在于淋巴細胞中,可使未致敏的淋巴細胞轉變?yōu)槊庖呋钚约毎哂幸欢ǖ奶禺愋?,且不受動物種屬的影響,能傳遞抗腫瘤的特異性免疫反應,適用于惡性腫瘤的治療具有提高機體細胞免疫功能和抑瘤作用[6]。有效率和1、2年生存率均優(yōu)于單純放療和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健擇化療組接近。因病例數(shù)少,隨訪時間短,還不足以對遠期生存期做出明確評價,但從可評價的近期資料中分析具有很好的姑息止痛療效,可提高患者生存期,部分局部晚期患者可獲得長期生存。因此,常規(guī)分割立體定向三維適形放療聯(lián)合核糖核酸治療胰腺癌療效較好,可作為晚期胰腺癌的一個治療選擇。
[1]殷蔚伯,余子豪,徐國鎮(zhèn),等.腫瘤放射治療學[M].4 版.北京∶中國協(xié)和醫(yī)科大學出版社,2007∶837-840.
[2]盧寧寧,金晶,李曄雄,等.41例局部晚期不可手術胰腺癌三維適形或調強放療的臨床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9,18(2)∶120-123.
[3]王俊杰,修典榮,冉維強,等.術中超聲引導放射性125I粒子組織間植入治療胰腺癌[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7,16(1)∶34-37.
[4]朱慧,郭洪波,于金明,等.局部晚期胰腺癌治療方式的評價和分析[J].中華放射腫瘤學雜志,2006,15(5)∶362-363.
[5]潘德鍵,王標,周錫建,等.健擇單藥聯(lián)合伽馬刀治療18例晚期胰腺癌療效觀察[J].中國腫瘤 2007,16(9)∶741-743.
[6]陳新謙,金有豫,湯光,等.新編藥物學[M].1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6∶7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