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于澤
歷史文化不是裝飾
文/楊于澤
政府修仿古街區(qū)真實目的是招商引資,開發(fā)商重建古建筑只是炒作概念,其實那既沒有歷史,也不是文化
《中國青年報》日前報道,湖南多地拆古建筑,修仿古街區(qū)。衡陽拆掉紀念周敦頤的“愛蓮堂”,先開發(fā),再在附近擇地重建。長沙市政府曾明確要保護一批歷史文化街巷,包括蘇州會館、游擊坪4號公館等“不可移動文物”,現(xiàn)在當?shù)貐s將它們拆了。而在不遠處,就是政府花巨資打造的仿古街、仿古建筑。
政府一邊拆掉古建筑,一邊修仿古街,明顯是價值分裂的,就像《化身博士》里的杰奇醫(yī)生有著雙重人格一樣。不過,也容易理解,政府要賣地,增加收入,于是將歷史文化街巷、古建筑拆掉;但政府也希望城市有點歷史文化氛圍,所以另建仿古街區(qū)和仿古建筑。既拆遷賣了地,又“保留”了文化,兩全其美。
開發(fā)商似乎也面臨兩難,既要搞房地產(chǎn)開發(fā),又要以歷史文化為號召力,把購房者吸引過來。他們把歷史掃進垃圾堆,騰出場地起高樓,而通過重建古跡,給人一種有文化的印象,如此則財源滾滾。衡陽開發(fā)商拆掉“愛蓮堂”,同時又把它植入樓盤廣告中,就是他們對一個有歷史文化的樓盤的想象。
從政府與開發(fā)商的“人格分裂”中,我們看到了人們對歷史文化的愛好,如果大家不在乎城市的歷史與文化,也就不會去做重修與仿建的工作。人們希望城市是有歷史厚重感的,是有文化積淀的,不是那種“樓很新,樹很小,街道剛修好”的“暴發(fā)戶”城市。但有些城市對歷史文化的看重是以悖論的形式呈現(xiàn)出來的,它以拆卸、拆遷為前提,先斷然毀棄歷史與文化,再行重修仿建。如果你在乎城市的歷史文化,你就要有耐心和胸懷,能夠忍受他們的粗暴,甚至野蠻。
但歷史文化不是一堆裝修材料,可以由著人們大拆大卸,搬來運去,重新拼裝。城市的歷史文化附著于那些舊街老巷,體現(xiàn)在古建筑的本色中,在時間與空間中有著自己的固有位置,在空間上“不可移動”,在時間上也不可更改。異地重建,其實是宣判歷史文化的“死刑”,無論人們?nèi)绾巍靶夼f如舊”,修復的也只能是其外形,它的精氣神已死,給人的感覺是不真實。
我們可以設想,一個有錢有勢的美國房地產(chǎn)商把巴黎圣母院切割成部件,運到紐約,進行重建,宣稱那就是巴黎圣母院。全世界的人包括中國人,都會認為那是在胡鬧。在中國,不是真有地方政府憑借雄厚財力,復制了白宮和天安門嗎?但沒有人會天真地認為,在美國白宮、北京天安門之外,還有中國白宮和外地天安門。
也許將來衡陽真的重建“愛蓮堂”,長沙市會打造更多仿古街區(qū),把歷史文化“保護”在高樓大廈環(huán)抱中。但重建古建筑也罷,修建仿古街區(qū)也罷,于歷史文化保護都是一種自欺欺人。政府修仿古街區(qū)真實目的是招商引資,開發(fā)商重建古建筑只是炒作概念,其實那既沒有歷史,也不是文化??赡艽_實有人覺得自己保護了歷史文化,但此時的歷史文化幾乎變成了一個商業(yè)的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