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玉紅 劉潔穎 金淑芹 呂立英
外周置入的中心靜脈輸液導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主要用于中長期靜脈輸液治療,或用于需要靜脈輸注高滲性及刺激性藥物。因其操作簡單、安全,導管留置時間長等特點而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1]。自2008年2月至2009年3月,在玉田縣醫(yī)院神經(jīng)、腫瘤外科治療中,PICC置管術124例,進行回顧總結(jié)分析如下。
1.1 臨床資料
PICC導管置入患者共124例,男66例、女58例,年齡18~86歲,其中重型顱腦損傷12例、高血壓腦出血21例、乳腺癌18例,食管癌22例,腸癌20例,肝癌15例,肺癌14例(其中肺癌腦轉(zhuǎn)移5例),淋巴瘤2例;保留時間1周~7個月。
1.2 操作方法
1.2.1 材料
選用法國美德公司生產(chǎn)的PICC導管,型號為4F,全長60cm,3M無菌透明貼膜一塊,無菌紗布,彈力繃帶。
1.2.2 靜脈選擇
首選粗大并順直的貴要靜脈,次之為肘正中靜脈,盡量避免頭靜脈[2]。
1.2.3 穿刺技巧
置管體位:患者取平臥位,穿刺上肢外展90°,頭偏向穿刺側(cè),下頜向下緊貼肩膀,防止導管誤入頸內(nèi)靜脈。對于無意識的患者,協(xié)助擺放體位或用手壓迫穿刺側(cè)頸內(nèi)靜脈[3]。嚴重呼吸困難不能平臥者可采取半坐位置管,穿刺側(cè)手臂與軀干垂直。新生兒取穿刺側(cè)上肢與軀干成45°體位置管[4]。置管時機:惡性腫瘤患者最好在化療前2d給予PICC置管,使機體對導管適應后再化療,避免化療藥物和導管本身同時作用于血管,而增加靜脈炎的發(fā)生率[5]。穿刺時穿刺點最好選擇在肘正中上下2cm處[6],消毒范圍10cm×10cm,待干2min,由助手打開PICC包,用生理鹽水預沖導管和穿刺針,扎止血帶于上臂中部,用左手固定皮膚,右手持止血帶,進針角度15°~30°[7]。穿刺看回血后將穿刺針與血管平行,繼續(xù)推進1~2mm,保持針心位置,輕松止血帶,以左手固定,撤離穿刺針芯,將導管緩慢勻速送入管鞘 ,直入所需長度,用20mL生理鹽水以脈沖式?jīng)_管,接正壓接頭,針眼處用無菌紗布覆蓋,透明貼膜固定,必要時以穿刺點為中心用彈力繃帶適當加壓包扎24h,防止血液滲出。繃帶的松緊以穿刺肢體皮溫、顏色正常、動脈波動良好及患者舒適為準。
1.2.4 導管維護
采用正壓封管,每次輸液完畢用20mL肝素鹽水正壓脈沖式封管[8],邊緩慢推注邊退出,使針頭退出過程中導管內(nèi)始終保持正壓狀態(tài)。每次應用完畢務必封管。每次靜脈輸液、給藥、輸血、或血制品、輸注TPN等高黏滯性藥物必須立即沖管。治療間歇期每7d沖管、換肝素帽、敷料一次。
1.3 觀察指標
1.3.1 置管成功率
一次置管成功是指一針見血或3次以下的皮下探測血管動作,并順利置入導管;二次置管成功是指另選穿刺點穿刺,包括3次以下的皮下探測血管動作。
1.3.2 不良反應
是指置管過程中出現(xiàn)局部感染、穿刺口滲漏及靜脈炎等。局部感染指穿刺口皮膚發(fā)紅、腫脹、疼痛。穿刺口滲漏是指有少量淡黃色組織液從穿刺口漏出。靜脈炎評價參照WTO標準:0度:無不良反應;Ⅰ度:沿靜脈走向疼痛≤2d;Ⅱ度:疼痛3~5d和(或)紅、腫或有水皰;Ⅲ度:疼痛>5d和(或)紅、腫或有水皰;Ⅳ度:疼痛不能忍受而停藥。
1.3.3 導管留置時間
從置管當日至拔管當日計算。
1.3.4 認可率是指向適合患者宣教使用新技術人數(shù)和實際使用人數(shù)比率?;颊叱鲈呵鞍l(fā)放滿意度調(diào)查表,了解使用滿意情況。
124例患者中,一次置管成功118例,占95.16%,二次置管成功6例,占4.84%,總置管成功率100%;導管保留時間為7~210d;穿刺部位感染0例,穿刺點滲血2例,靜脈炎3例,靜脈血栓1例,導管堵塞1例,占5.6%;患者及家屬認可率和滿意度分別為100%和97.8%,護士工作滿意度98.2%。
3.1 PICC并發(fā)癥少,文獻報道頸內(nèi)靜脈插管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為20%[9],本組并發(fā)癥總發(fā)生率僅為5.6%。且感染率低,操作方便,易于掌握,CVC需要醫(yī)生操作,容易出現(xiàn)血氣胸、誤傷動脈等。PICC穿刺如同外周靜脈穿刺一樣,是在可見的血管內(nèi)穿刺,成功率高,護士能單獨完成,導管留置時間長,減少患者頻繁穿刺的痛苦和不適,避免藥物引起的外周靜脈炎及組織外滲性損傷,并且始終保持靜脈通暢,有利于化療周期的順利完成,從而提高了化療患者的生存質(zhì)量。
3.2 PICC管化療患者與外周靜脈化療的患者,減少了患者惡心、嘔吐的現(xiàn)象及白細胞下降的程度,因為藥物由上腔靜脈直接進入心臟,減短了靜脈停留的時間,直接進入血液循環(huán)由代謝排泄,減少了對外周靜脈血管的刺激,保證了化療安全順利,降低了護理風險。
4.1 術前
PICC是玉田縣醫(yī)院新開展的技術,患者持有懷疑態(tài)度,易產(chǎn)生恐懼心理,因此根據(jù)不同的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解除患者緊張,焦慮的心理,講解PICC置管的優(yōu)點及必要性,護士必須熟練掌握PICC置管的操作技術,及其相關知識,熟練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增加患者對護理人員的信任度。
4.2 術后
4.2.1 患者置管當日不可劇烈運動或過度用力,以防穿刺點出血,盡量避免在置管側(cè)肢體測血壓,適當活動手臂,不負擔重物,洗澡前用保鮮膜包住術肢穿刺部位,兩端用防水膠布固定,保持穿刺部位干燥。
4.2.2 每周測量管道外露部分的長度及穿刺點上方10cm處手臂周徑兩次,并記錄在PICC觀察項目記錄本上或是護理記錄單上。
4.2.3 護士在患者離院前應檢查管道是否固定牢固,肝素帽是否套緊,并給予封管,檢查敷料是否干潔、有沒松脫。囑患者按時回病房更換敷料及封管,教會患者自我護理,保護好管道,保持敷料干燥清潔,防止潮濕引起感染,留管的上肢避免重力勞動,如有敷料松脫、導管脫出、出血等立即返回病房處理。
4.2.4 加強對患者及家屬健康宣教
每個患者發(fā)放健康手冊,建立健康檔案,矚患者及時換藥,到期不來者電話通知。
腫瘤患者化療周期長,需長期攜帶PICC導管,經(jīng)過筆者的專科護理和健康指導,124例患者中114例化療順利結(jié)束后拔管,減輕了患者的痛苦和經(jīng)濟負擔,也提高了治療信心,取得了滿意效果。PICC是高科技時代在醫(yī)療護理領域開發(fā)的一門新技術。是中心靜脈輸液的可靠渠道,也是當今先進護理的必經(jīng)之路。這條新技術的開展標志著本院的靜脈輸液治療已與國內(nèi)先進技術接軌,值得推廣應用。
[1] 魏志華. PICC置管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護理對策[J].臨床醫(yī)學,2005,25(12):96-97.
[2] 宋敏,喬峰.應用PICC化療時相關并發(fā)癥及分析護理對[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5,9(21):25-262.
[3] 陳向榮,王曉婭,倪柳琴,等.外周中心靜脈導管置管并發(fā)癥原因與護理[J].護理學雜志,2003,18(11):844.
[4] 劉紅,李可話,劉靖媛,等.外周導入中心靜脈置管術在新生兒監(jiān)護病房的應用[J].中華兒科雜志,1999,37(8):497.
[5] 吳紅娟,陳雪峰,張美英,等.PICC置管常見并發(fā)癥及相關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43(2):135.
[6] 胡君娥,呂萬麗,陳道菊,等.PICC置管后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對策[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6):554-555.
[7] 徐波.腫瘤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145-146.
[8] 孫杰,姚秀霞,張祥.PICC在神經(jīng)外科常見并發(fā)癥的原因分析及處理[J].河北醫(yī)藥,2009,31(8):10.
[9] 張采紅,李彩英.PICC插管與頸內(nèi)靜脈插管的應用比較及護理[J].護士進修雜志,2007,22(24):2293-2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