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廣生 張 建
(山東省平陰縣中醫(yī)醫(yī)院,250400)
筆者采用頸椎動牽配合手法整復治療神經(jīng)根型頸椎病260例,療效肯定,報道如下。
診斷依據(jù):年齡23~65歲;頸、肩、臂疼痛或麻木,向上肢或枕部放射;頸部活動時癥狀加重;頸椎旁壓痛;肩及上肢感覺障礙、肌力下降;壓頸試驗或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影像學檢查異常。
本組260例,均為門診病例,男 137例,女123例;年齡最小23歲,最大65歲;病程最短32天,最長12年。頸、肩、肌力下降者 136例,上肢麻木者215例,向上肢放射者162例,向枕部放射者191例,頸部活動時癥狀加重者203例,頸椎旁壓痛者95例,壓頸試驗陽性者217例,臂叢神經(jīng)牽拉試驗陽性者196例,頸椎間盤突出者175例,鉤椎關節(jié)增生者103例。全部病例均有CR片,部分病例行CT檢查。
頸椎動牽:采用石家莊華行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JQY-IIB型多功能頸椎牽引治療儀,患者取坐位,牽引角度10°~15°(頭前傾位),設置為動牽,根據(jù)病情、年齡、體質等因素設置牽引力,牽引力上限7~10×9.8牛頓,牽引力下限 2~5×9.8牛頓,間歇時間5~10s,每次20min,日1次,5~10次為1個療程,休息2~3天,繼續(xù)下一療程。
手法整復:①頸項部松解:患者俯臥位,頭部探出床頭,前屈位,揉按頸項部5~10min,待局部肌肉放松后,術者站在床頭,一手扶持患者下頜部,另一手輕輕下壓頂枕部,助手在一側扶持患者雙肩部,令患者盡量前屈頸部,與此同時,術者下壓頂枕部10°~15°,助手向相反方向輕拉肩部,以輕柔瞬時力將患者頸部牽引,并行15°~20°旋轉,有時可聽到輕微的響聲。②整復:患者仰臥,頭頂平齊床頭,去掉枕頭,根據(jù)觸診及X線片情況而定如何旋轉整復。以棘突左側壓痛為例,術者右手食指鉤住疼痛棘突左側,拇指頂住右側橫突,左手壓在頜面部,讓患者轉動頭部20°~30°(左側痛者向左轉,右側痛者向右轉)。在患者呼氣末,醫(yī)生以輕柔瞬時力閃動手法推拔壓痛的頸椎,有時可聽到響聲。
療效標準:治愈:原有各型病證消失,肌力正常,頸、肢體功能恢復正常,能參加正常勞動和工作;好轉:原有各型病證減輕,頸、肩、背疼痛減輕,頸、肢體功能改善;未愈: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本組 260例,經(jīng) 1~3個療程的治療,結果治愈221例,占85.00%;好轉34例,占 13.08%;未愈5例,占1.92%;總有效率達98.08%。
頸椎病多見于中老年人,由于工作姿勢不正確、不良生活習慣、長期伏案工作、感受風寒及勞累過度等原因所致。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骨質產(chǎn)生退行性病變,也是本病發(fā)生的主要原因。中醫(yī)學認為,本病多因肝腎虛弱,氣血不足,營衛(wèi)失調,筋脈失養(yǎng),風濕寒邪乘虛入里,阻滯經(jīng)絡氣血所致。其臨床表現(xiàn)有頭項強痛,肩臂及手指麻脹痛,甚則牽掣胸背部,頭頸轉動,疼痛加劇。頸椎動牽加手法整復可改變受壓組織與壓迫點之間的關系,改善神經(jīng)根的血液循環(huán)及營養(yǎng),增大椎間隙和椎間孔,減輕甚至解除神經(jīng)根所受的刺激和壓迫。解除肌肉痙攣,恢復頸椎的平衡,降低椎間盤內壓,緩沖椎間盤向四周的壓力。增寬小關節(jié)間隙,解除滑膜嵌頓,恢復頸椎間的正常序列和相互關系。使扭曲于橫突孔間的椎動脈得以伸直,改善椎動脈的血供。從而消除了炎性腫脹,減輕了對神經(jīng)根的刺激和壓迫。該病治療期間,應隨時觀察患者牽引時的情況,及時調整牽引角度,手法整復時一定要輕柔,切忌粗暴操作,否則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頸椎椎管狹窄和以骨質增生為主的患者更要小心。平時防止頸部過勞和受寒,睡眠時枕頭高度要適宜,平臥時一般7~10cm,側臥時不應超過13cm,正確的工作姿勢也是預防和減少本病發(fā)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