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韶偉 曹桂琴 趙丹華
河南省平頂山市平煤醫(yī)療集團一礦醫(yī)院,河南 平頂山 467000
近幾年來,免疫學分析方法發(fā)展很快,特別是在使用標記抗原和抗體的分析技術以后,使原來許多經(jīng)典的分析方法在敏感性和特異性方面都不能相比,由于酶的高效生物催化作用,一個酶分子在數(shù)分鐘可以催化幾百個低分子發(fā)生反應,產(chǎn)生了放大作用,使得原來及微乎其微的抗原、抗體在數(shù)分鐘就可以識別出來,這種技術被稱為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法 (ELLSA法)。
ELLSA法是免疫診斷中的一項新技術,現(xiàn)已成功地應用于多種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傳染病,寄生蟲病及非傳染病等方面的免疫診斷,也已應用于大分子抗原和小分子抗原的定量測定。根據(jù)三年來的使用結果分析,認為ELLSA酶標法具有靈敏特異,簡單、快速、穩(wěn)定及易于自動化操作等特點,不僅適用臨床標本的檢查,而且由于一天之內(nèi)可以檢查幾百,甚至上千萬標本。因此,也適合于血清流行病學調(diào)查,本法逼近可以用來檢測抗體,而且也可應用于測定體液中的循環(huán)抗原,所以也是一種早診斷的方法。我院從 2006年元月至 2009年元月,用 ELLSA酶標法檢測傳染病總人數(shù)為 7890人,乙型肝炎患者為 758人,甲肝患者為 10人,丙肝患者為 35人,梅毒患者 19人。用ELLSA酶標法在生物醫(yī)學領域的應用范圍日益擴大。
測定抗原體有四種方法:競爭法、雙抗體 (抗原)夾心法、雙位一步法、捕獲法。競爭法原理:將特異抗體與固相載體連接,形成固相抗體,洗滌待測管中加受檢標本和一定量酶標抗原的混合溶液;使之與固相抗體中含有抗原,則與酶標抗原以同樣的機會與固相抗體結合,競爭性地占去酶標抗原與固相載體結合的機會,使酶標抗原與固相載體的結合量減少,加底物顯色,參考管中由于結合的酶標抗原最多,故顏色最深。參管顏色深度與待測管顏色深度之差,代表受檢標本抗原的量,待測管顏色越淡,表示標本中抗原含量越多。
雙抗體夾心法原理:將特異性抗體與固相載體連接,形成固相抗體。洗滌出去結合的抗體及雜質。加受檢標本,使之與固相抗體接觸反應一段時間,讓標本中的抗原與固相載體上的抗原結合,形成固相抗原結合物,洗滌除去其他未結合物質。加酶標抗體,使固相免疫復合物上的抗原與酶標抗原結合,徹底洗滌未結合的酶標抗體。此時,固相載體上帶有的酶量與標本中受檢物質的量正相關。
雙位點一步法原理:在雙抗體夾心法測定抗原時,如應用針對抗原分子上兩個不同抗原決定簇單克隆,抗體分別作為固相抗體和酶標抗體,則在測定時可使標本的加入和酶標抗體的加入兩步并成一步。
捕獲法原理:將抗人 Igm抗體連接在固相載體上,形成固相抗人 Igm,洗滌、加入稀釋的血清標本,保溫反應后,血清中的Igm抗體被固相抗體捕獲,洗滌除去其他免疫球蛋白和血清中的雜質成分,加入特異性抗原試劑,這只與固相上的特異性 Igm結合,洗滌加入針對特異性的酶標抗體,使之與結合在固相上的抗原反應結合,加底物顯色。如有顏色顯示,則表示血清標本中的特異性 Igm抗體存在,是陽性反應。
“+”或 “—”所有超過規(guī)定的 OD值的標本均屬陽性,此規(guī)定OD值是根據(jù)事先測定的大量陰性標本所取得的,此規(guī)定是陰性標本的上限,或者以一組陰性標本 OD平均值加 2—3個標準作為陽性閾值。
直接以 OD值來表示如 0.4、0.7、1.2,OD值越大,陽性反應越強但此數(shù)值實在固定實驗室條件下,得到的結果,而且每次實驗都要有參考標本作對照。
以終點滴度表示,將標本作連續(xù)稀釋,最高稀釋度能出現(xiàn)陽性反應者 (即OD值仍大于陽性閾值,即為該標本的滴度)。以 “比值”表示,求出被檢標本的 OD值的比值。例如:為陰性標本的 2倍或 3倍,即為陽性比值小于2.1或大于 1.5為疑,〈1.5為陰性。測定標本OD值 -空白OD值∕陰性對照 OD值 -空白 OD值 >2.1
ELLSA酶標法應用范圍很廣,而且正在不斷擴大,原則上ELLSA可用于檢測一切抗原、抗體及半抗原,可以直接定量測定體液中的可溶性抗原。在實際應用方面可作疾病的臨床診斷,疾病監(jiān)測,疾病普查等,因此,它和生物學免疫學、微生物學、流行病學及傳染病學等方面,密切相關。檢查抗原和半抗原方面,在內(nèi)分泌方面,已經(jīng)用于檢測雌性激素,絨毛膜促性腺素、黃體素、胰島素、皮質醇,促甲狀腺和孕酮等。某敏感性與RIA相等。在腫瘤方面已試用檢查甲胎蛋白 (AFP)癌胚抗原 (CEA)對前面的敏感性已達到與放射免疫水平相等等。
在傳染病的診斷方面正在日益擴大,其中最滿意的是用于檢查乙型肝炎、甲肝、丙肝、梅毒、艾滋等。
[1]王穎,呂卓人,袁育康,張漢偉,等.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定血清內(nèi)源性哇巴因 [J].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98,35:763-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