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質純
(湖南省衡陽市石鼓區(qū)婦幼保健院 湖南衡陽 518048)
近年來,隨著子宮肌瘤、子宮癌、宮頸癌、卵巢囊腫等婦科疾病的發(fā)病率不斷的增長[1],開腹手術治療術中、術后會出現術中出血、血管損傷、膀胱損傷、術后發(fā)熱、腹壁切口感染、膀胱功能障礙、輸尿管狹窄、腸道損傷、腫瘤轉移等并發(fā)癥也隨之增長。我院自 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采用開腹手術治療婦科疾病患者1325例,其中有78例出現了并發(fā)癥,現分析、報道如下。
本組所觀察病例1325例均為在我院住院且行開腹手術治療的婦科病患者,年齡31~70歲,平均(41.8±5.4)歲;原發(fā)病:子宮肌瘤380例,子宮癌239例,卵巢腫瘤298例,卵巢癌175例,宮頸癌333例;術式:次全子宮切除術308例,子宮全切術237例,子宮肌瘤剔除術356例,卵巢畸胎瘤剝除術105例,輸卵管線形開窗術60例,附件切除術190例,探查術+粘連松解術65例。有開腹手術史者210例。
(1)本組所有患者均符合《婦產科學》[1]中子相關診斷標準;(2)所有患者均有開腹手術治療的手術指征;(3)均為原發(fā)病;(4)不伴有心、腦、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器質性病變。
(1)術前準備:所有患者均于手術前晚常規(guī)進流食,清潔灌腸,術前8h禁食。(2)麻醉:所有患者均采用連續(xù)硬膜外麻醉或全身麻醉。(3)手術方法:根據治療疾病的不同分別選行次全子宮切除術、子宮全切術、子宮肌瘤剔除術、卵巢畸胎瘤剝除術、輸卵管切除術、輸卵管線形開窗術、卵巢巧克力囊腫與單純性囊腫剝除術、附件切除術者、探查術+粘連松解術。(4)術后處理:術后7d合理的使用抗生素,以預防感染的發(fā)生,同時予以止痛、止血、補液等對癥治療。
觀察手術過程中及術后出血、血管損傷、膀胱損傷、術后發(fā)熱、腹壁切口感染、膀胱功能障礙、輸尿管狹窄、腸道損傷、腫瘤轉移等并發(fā)癥發(fā)發(fā)生情況。
本研究所涉及數據均采用SPSS 12.00軟件包處理。
本組1325例患者中有78例發(fā)生了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5.89%。其中術后腸瘺3例,占0.23%;膀胱損傷1例,占0.07%;術中出血3例,占0.23%;腹壁血管損傷6例,占0.46%;術后肩背疼痛16例,占1.21%;神經損傷1例,占0.07%;術后宮頸管殘腔出血8例,占0.60%;陰道殘端出血7例,占0.53%;腹壁切口感染3例,占0.23%;術后發(fā)熱5例,占0.38%;術后活動滲血2例,占0.15%;膀胱功能障礙13例,占0.98%;輸尿管狹窄3例,占0.23%;術后輸尿管瘺2例,占0.15%;術后靜脈栓塞1例,占0.07%;術后肺炎3例,占0.23%;腰大肌膿腫1例,占0.07%。
針對患者發(fā)生并發(fā)癥的情況分另予以對癥治療后好轉。
目前,婦科開腹手術的常用的切口有2種基本類型[2],即恥骨聯合上橫切口與臍下正中縱切口。上述2種婦科病手術切口具有很多優(yōu)點,但均有一個共同的缺點,即術中、術后的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相對較高。張巧玉等[3]通過研究對比腹腔鏡手術和開腹手術在治療婦科惡性腫瘤所引發(fā)的并發(fā)癥,結果表明開腹手術組術中出血、膀胱損傷、腸道損傷、血管損傷等術中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達6.00%,與腹腔鏡組(5.62%)相比無明顯差異(P>0.05);開腹手術組術后腹壁切口感染、發(fā)熱、輸尿管狹窄、腫瘤穿刺孔轉移、膀胱功能障礙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高達18.0%,與對照組(11.24%)相比有顯著的差異(P<0.05)。本研究結果亦表明開腹手術治療治療婦科疾病時可引起上述并發(fā)癥,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可高達5.89%,其中以術后肩背疼痛發(fā)生率最高(1.21%),其后依次為膀胱功能障礙(0.98%),術后宮頸管殘腔出血(0.60%),陰道殘端出血(0.53%),腹壁血管損傷(0.46%),術后發(fā)熱(0.38%),腸瘺(0.23%),術中出血(0.23%),腹壁切口感染(0.23%),術后活動滲血(0.15%),輸尿管狹窄(0.23%),術后肺炎(0.23%),術后輸尿管瘺(0.15%),神經損傷(0.07%),術后靜脈栓塞(0.07%),腰大肌膿腫(0.07%),膀胱損傷(0.07%)。
[1]樂杰.婦產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呂艷芳.高頻電刀與婦科開腹手術[J].中國廠礦醫(yī)學,2005,18 (2):138~139.
[3]劉彥.實用婦科腹腔鏡手術學[M].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