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河南大學淮河醫(yī)院RICU 河南開封 475000)
呼吸機相關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是患者接受機械通氣治療48h后和停用機械通氣,拔除人工氣道48h內發(fā)生的肺實質的感染性炎癥,是接受機械通氣患者常見醫(yī)院內感染。國外VAP發(fā)病率達9%~70%,病死率高達50%~69%,機械通氣每增加1d,發(fā)生呼吸相關肺炎的危險性增加1%~3%[1]。下面就目前相關VAP的危險因素、預防及護理綜述如下。
機械通氣患者多為高齡合并多種慢性疾病,長期應用抗生素,營養(yǎng)狀況差,機體免疫力低下。
長時間臥床使得呼吸道分泌物難于咳出,淤積于中小氣管,成為細菌的良好培養(yǎng)基,增加了細菌被移位并定植的危險。
ICU病房的患者多為重癥感染者,病室空氣污染相對嚴重,細菌數(shù)目增多,菌種復雜且多為耐藥菌株,且機械通氣患者氣管插管或氣管切開后下呼吸道與外界相通,失去了上呼吸道對空氣的加濕濕化和過濾作用,外界環(huán)境中的異常菌群易侵入下呼吸道而并發(fā)感染。
1.4.1 呼吸機管道污染 呼吸機管道和濕化器是細菌易滯留及繁殖的場所。下呼吸道的細菌隨著呼出的氣流種植于呼吸機管道內,呼吸機再次給患者輸送氣體時,細菌隨著噴射的氣流形成的氣溶膠進入氣道,造成肺部感染。
1.4.2 冷凝水的污染 在接近插管處的冷凝水中平均細菌濃度可高達2×105cfu/mL[2],呼吸機管道內冷凝水傾倒不及時,導致患者持續(xù)大量吸入含菌濃度高的霧粒,極易引起VAP。
1.4.3 氣道損傷 (1)有創(chuàng)性操作比如吸痰、氣管鏡檢查導致粘膜損傷,粘膜的屏障保護作用削弱,細菌直接侵襲粘膜下組織;(2)由PVC材料制成的氣管導管,細菌易在其表面粘附寄植而形成一層氣管導管表面細菌生物被摸(biofilm,BF),BF移位、堆積或脫落,易進入下呼吸道,使宿主直接接種高濃度細菌,導致VAP反復發(fā)生和難治[3]。
1.4.4 返流誤吸 重癥患者長期臥床、胃腸蠕動減慢使胃內容物返流幾率大大增加,而放置鼻胃管會減弱食管括約肌功能,并不能有效的避免返流,且存在潛在病原微生物定植增多的問題。胃內細菌隨返流食物或胃液進入呼吸道,使定植菌逆行和移位,易引起誤吸和VAP。
醫(yī)護人員的手是傳播VAP病原菌的重要途徑,有關資料表明洗手率提高10%,感染率下降35%[4]。教育醫(yī)護人員從思想上提高對洗手的認識,嚴格執(zhí)行手衛(wèi)生規(guī)范,接觸患者的各項治療、護理操作,特別是接觸體液、血液、分泌物應洗手或戴手套。配備具有空氣凈化裝置的通風設備或至少要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條件。保持患者的床單位的清潔無污染,每日用消毒劑擦拭物體表面。遵守各項操作規(guī)程,嚴格無菌技術,預防因操作不規(guī)范而引起的感染。
可選用易變曲、小口徑(直徑為3mm)的鼻胃管進行間隔分段喂食或留置鼻腸管。每次鼻飼前先檢查胃內有無潴留(如有暫停鼻飼),并抬高床頭30~45°,慢速鼻飼,鼻飼后保持該體位30min鐘后平臥,盡可能減少胃液返流,口咽部細菌誤吸的發(fā)生。
研究發(fā)現(xiàn)7d或更長時間更換1次管道,并不增加VAP發(fā)生率,反而輕微減少其發(fā)生率[5]。在室內使用空氣濕化器保持空氣濕度為60%~70%,應用濕化罐濕度為31~35℃,濕化器、霧化器內所裝液體每24小時應全部傾倒,更換滅菌蒸餾水,管道用蒸餾水徹底清除其中的分泌物、痰痂、血漬和其他殘留物,后各連接部件脫開消毒,再次蒸餾水沖洗晾干備用。壓縮空氣機上的空氣過濾網(wǎng)每日除塵、清潔1次。
吸痰原則為先吸氣管內的分泌物,再吸口鼻部分泌物。采用翻身、叩背及物理治療后要保持側臥8~10min再吸痰,所用負壓成人0.033~0.053Mpa,每次吸痰的時間不超過15s,吸痰前給予100%氧氣吸入且持續(xù)2min;無呼吸機者確保吸氧。吸痰后再次給患者吸純氧,至患者呼吸平穩(wěn),指端氧飽和度100%或無缺氧表現(xiàn)約30s~1h,調節(jié)氧濃度至原吸氧濃度。使患者鎮(zhèn)靜,減輕痛苦,以避免情緒波動及血壓升高。
綜上所述,在預防VAP發(fā)生的措施中,加強呼吸機管道的管理,減少口、咽及消化道的細菌定植,防止口鼻腔和胃內容物誤吸是預防VAP的幾個關鍵。但是醫(yī)護人員的衛(wèi)生規(guī)范教育及醫(yī)療環(huán)境的清潔、消毒是有效控制院內感染的基礎,是控制VAP的最佳策略。
[1]Visnegarwala F,Lyer NG,Hamill Rj.Ventilator associated pneamoia[J].Int J Antimicrob Agents,1998,10(3):191~205.
[2]錢燕,張姿英,楊錦江.新生兒呼吸道革蘭氏陰性桿菌感染[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00,10(2):83.
[3]何權瀛.呼吸機相關肺炎的流行病學特點[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2001,24(6):326.
[4]匡章華,王龍鳳.呼吸機相關肺炎的臨床分析及護理[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3,3(4):626~627.
[5]張延霞,時鳳麗,袁康.醫(yī)院內呼吸機相關肺部感染的調查與預防[J].中華醫(yī)院感染雜志,2001,11(5):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