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義海
(寶應縣望直港鎮(zhèn)中心衛(wèi)生院 江蘇寶應 225800)
胃腸間質細胞(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 GIST)是胃腸道中常見的間葉組織源性腫瘤,占胃腸道腫瘤的1%~4%。過去把GIST通常歸劃為胃腸道平滑肌來源的腫瘤。隨著免疫組化技術的開展,目前認為:GIST是起源于消化道或腹部的KIT(CD117)表達陽性的、富于梭形、上皮形或多形細胞的間葉源性腫瘤。是胃腸道最為常見的非上皮源性腫瘤,具有與胃腸道典型平滑肌瘤和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不同的特點。為了拓展對本病治療的認知面,筆者對本院2002年至2009年收治的16例患者的手術和靶向治療進行回顧性分析,現(xiàn)報道如下。
本組男10例,女6例。年齡41~73歲,平均61.8歲。原發(fā)腫瘤部位:胃10例,小腸2例,結腸2例,小腸系膜1例,腹腔1例。腫瘤直徑3~26cm,全部術后病理檢查報告為GIST。
病程6個月~10年不等。主要癥狀:上腹不適、腹痛7例,慢性腹疼伴潛血陽性3例,消化道出血3例,腹部包塊2例,重癥貧血伴偶發(fā)痙攣性腹疼1例。術前檢查:胃鏡檢查11例,發(fā)現(xiàn)病變10例,B超檢查報告腹部包塊4例,鋇劑灌腸發(fā)現(xiàn)病變2例。
本組13例進行了腫瘤細胞免疫組化的檢查。結果CD117陽性12例,CD34陽性9例,SMA陽性0例,S100陽性0例。
本組全部接受手術治療。其中根治性手術11例,非根治性手術5例,非根治性手術中有1例再次手術。根治性手術中聯(lián)合臟器切除5例(胃、脾切除1例,胃、橫結腸切除1例,胃、升結腸切除1例,小腸系膜及部分小腸切除1例,回腸、結腸部分切除1例)。術后化療9例。分子靶向治療6例(2例為根治性手術,4例為非根治性手術)。
手術及圍手術期無死亡病例,無術后嚴重并發(fā)癥發(fā)生。根治性手術11例中3年生存9例(9/11),5年生存5例(5/11),與文獻報道相近。術后有6例口服伊馬替尼(Imatinib)接受靶向治療,(根治性手術2例,非根治性手術4例,其中1例為再次手術)。再手術者為腹腔GIST,首次術后11個月時出現(xiàn)腸梗阻癥狀,再手術見為局部復發(fā)并形成腸粘連,行側側吻合術,術后口服伊馬替尼至今生存良好。非根治性手術中2例未行靶向治療而接受化療,于術后18、23個月死亡。所有接受靶向治療者生存質量良好。
傳統(tǒng)上多被誤認為是平滑肌源性或神經源性腫瘤。隨著免疫組化技術的應用,目前新的診斷定義是:一組獨立起源于胃腸道間質干細胞腫瘤,是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或上皮樣細胞組成,免疫表型表達Ckit蛋白的(CD117),遺傳學上有Ckit基因突變,屬于消化道間葉源性腫瘤。由于GIST的發(fā)病無明顯性別傾向、發(fā)病年齡偏大、有一定比例的胃腸道外發(fā)病、沒有特征性的臨床癥狀和體征,以出現(xiàn)腹部不適、腹痛、腹部包塊和慢性消化道出血為常見癥狀,所以常給臨床帶來誤診和延遲治療。
3.2.1 傳統(tǒng)的治療 傳統(tǒng)的治療是標準的根治性手術。也就是說,手術是GIST首選和主要的治療手段。徹底的手術是所有腫瘤患者的基本治療原則。對GIST來說更為重要。因為(1)GIST既使是標準的根治性手術仍有較高的復發(fā)率;(2)GIST為浸潤性生長,很少發(fā)生淋巴轉移,完整切除尤為重要;(3)GIST對放療、化療均不敏感,有研究顯示,GIST對阿霉素、鉑制劑、紫杉醇、異環(huán)磷酰胺等常規(guī)化療藥高度耐藥,有效率<10%。放療不敏感,加大劑量,只增加副損傷,所以手術尤為重要。
3.2.2 分子靶向治療 靶向治療是針對細胞受體、關鍵基因和調控分子等生物靶點進行干預,阻斷腫瘤的增殖,達到靜息或阻止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促進腫瘤細胞凋亡的特異性治療。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能在細胞水平抑制Bcr Ab酪氨酸激酶,是GIST分子靶向治療的成功典范,也是治療GIST的里程碑式進展。我院從2005年至2008年有6例接受分子靶向治療,生存質量良好。(1)劑量:對非根治性手術和再手術者400mg/d;根治性手術的前3個月400mg/d,后為200mg/d。(2)不良反應觀察:共性表現(xiàn)為眼瞼水腫、胃腸蠕動增強、開始服藥惡心感較重,后漸輕并能耐受。個性表現(xiàn)為:1例皮膚瘙癢,可見散在粟粒狀疹;1例皮膚變得特別細嫩、光滑;1例肌肉酸痛癥狀重。(3)療效:例數少,時間短,不能有結論性的評價。就目前而言,生存生活質量令人滿意,有待繼續(xù)觀察。(4)制約因素:非醫(yī)保藥,價格昂貴,常人難以承受。(5)耐藥:有文獻報道有一定比例的耐藥。
手術是治療GIST首選毋庸置疑。有學者提到伊馬替尼(Imatinb)的臨床應用,外科手術受到挑戰(zhàn)。認為手術對腫瘤的治療永遠都是第一。能根治則根治,否則,減瘤、姑息、甚至取一份活檢都非常有意義。當然鑒于GIST的生長特點首次手術達到RO切除是最理想。靶向治療是分子水平治療腫瘤的體現(xiàn),也是今后腫瘤治療的研究方向。伊馬替尼(Imatinb)的臨床應用,無疑對GIST的治療是一次飛躍。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宗病例的積累和廣泛的臨床應用,對GIS T預防術后復發(fā)、提高帶瘤生存質量、贏得手術時機將會有更清晰的認識。
甲磺酸伊馬替尼(imatinib mesylate)治療GIST的總有效率就目前國內外的統(tǒng)計大致為81%,有相當比例的耐藥,耐藥機制尚不明晰。有學者提出提高伊馬替尼(Imatinb)的劑量或換用不同的靶向治療藥物可獲得較好的臨床效果?,F(xiàn)已用于臨床的蘋果酸舒尼替尼(Suntinib Malate)商品名:索坦,是伊馬替尼(Imatinb)的換代產品。蘋果酸舒尼替尼(Suntinib Malate)不同于伊馬替尼(Imatinb)是能抑制多個受體酪氨酸激酶,從而抑制腫瘤生長、病理性血管形成和腫瘤轉移,以發(fā)揮抗腫瘤的作用。有報道效果很好,尚無臨床資料。
[1]王萬川,廖國慶.基因突變與胃腸道間質瘤研究進展[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9):892~894.
[2]杜春燕,師英強,傅紅,等.胃腸道間質瘤103例預后分析[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7,27(4):297~299.
[3]杜春燕,師英強.胃腸道間質瘤治療進展[J].中國實用外科雜志,2006,26(2):158~160.
[4]牛洪欣,何慶泗.胃腸道間質瘤現(xiàn)代研究進展[J].中國普通外科雜志,2007,16(9):895~8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