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艷林
河南省糧食局衛(wèi)生所 鄭州 450003
腓總神經由L4~S3組成,在股部下1/3自坐骨神經分出,在腓骨頭處轉向前方分出腓腸外側皮神經分布于小腿外側,再分成腓淺及腓深神經,前者支配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后者支配脛骨前肌、長伸肌、短伸肌和趾短伸肌,使足背屈、外展及內收、伸趾。腓總神經繞過腓骨頸處最易受損,腓淺神經和腓深神經可因外傷或牽拉受損[1]。腓總神經損傷導致的足下垂、踝關節(jié)跖屈內翻使病人的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受損,使病人的步行能力下降,嚴重影響生活質量。我們對12例腓總神經損傷病人應用肌電刺激與運動療法治療,取得滿意療效,現(xiàn)報道如下。
1.1一般資料我科2008-04~2010-03共收治腓總神經損傷病人12例,男 9例,女 3例,年齡 21~37歲,病程 1~24月。發(fā)病原因:長時間蹲位所致5例(均為雙側腓總神經損傷),腓骨頭骨折所致6例,外傷所致 1例(為單側腓總神經損傷);全部病例均經臨床及肌電圖證實。
1.2臨床表現(xiàn)足和足趾背屈不能,足下垂,呈跨域步態(tài),肌電圖結果顯示腓總神經運動傳導速度減慢、波幅明顯降低。均常規(guī)給予營養(yǎng)神經、改善循環(huán)、促神經代謝藥物應用、運動療法、肌電中頻刺激治療,時間38~55 d,平均45 d。
1.3治療方法在常規(guī)內科冶療與運動療法基礎上,采用洛陽康貝醫(yī)療設備公司研制并生產的CNC-3II超反射腦磁治療儀進行肌電刺激治療,肢體電極安置于:一組置于患側下肢腓骨長肌和腓骨短肌運動點上,一組置于脛骨前肌運動點上。機器參數(shù)設置:頻率50 Hz,肌電刺激模式,強度為3~6(以患者能耐受,且出現(xiàn)最佳踝背伸、外翻動作為宜),通電30 min/次,2次/d,15 d為1個療程。同時進行運動療法治療。運動療法包括:良肢位的擺放,下肢關節(jié)的主動、被動運動,楔形板站立,肌力訓練,運動控制訓練,移動、靜態(tài)、動態(tài)平衡、協(xié)調訓練,1次/d,30~45 min/次。
1.4評估方法采用手法肌力評定(M MT)檢查[2]評定在入院后48 h內進行,3個療程結束后進行再次評定,2次評定均由同一治療小組完成。
初次評定脛前肌肌力I級 4例,II級 8例;腓骨長短肌肌力I級10例,II級2例。治療后評定脛前肌肌力IV級7例,V級5例;腓骨長短肌肌力IV級11例,V級1例。
腓總神經損傷易導致踝關節(jié)跖屈內翻,而踝關節(jié)是人體步行姿勢及穩(wěn)定性的一個微調樞紐,踝關節(jié)背屈能否出現(xiàn),對下肢運動功能,步態(tài)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患者在行走過程中,當患側下肢向前擺動時,如果足尖不能離地且伴足內翻,則身體重心不能充分轉移,影響平衡能力與步態(tài)。對有踝背屈障礙的腓總神經損傷患者加以肌電刺激治療,不僅可防止因恐懼摔倒,拒絕走路而產生的廢用性肌萎縮,促進肢體血液循環(huán),促進伸趾肌的功能,減輕踝背屈障礙及足下垂、內翻的程度,而且能觸發(fā)本體反射機制,促進功能重建。操作時宜找準刺激點,以出現(xiàn)踝背屈和輕微足外翻動作為佳。另外,運動療法促進中樞神經對周圍神經再支配的產生。訓練以不同的方式誘發(fā)踝關節(jié)分離運動,促使踝關節(jié)主動背屈運動的形成,楔形板可持續(xù)牽伸跟腱。如此反復的功能強化訓練,向中樞神經無數(shù)次重復傳入練習模式的信息,促進突觸聯(lián)系[3]。
中頻電療通過刺激周圍神經和肌肉,促進局部血液循環(huán),加強局部營養(yǎng)和物質代謝,有鎮(zhèn)痛和鍛煉骨骼肌的作用[4-5],肌電刺激能對周圍神經肌肉以不同頻率的刺激,使之興奮,使肌肉產生有節(jié)律的神經收縮,強度由小變大,肌肉收縮力量也由弱變強,從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促進局部神經和肌肉功能的恢復[6];超反射腦磁治療儀采用電脈沖刺激肌肉神經,產生生理反射運動,促進損傷神經元的重建恢復,改善肌張力和肌力,激發(fā)肌肉神經的生理反應。作用過程中,可觀察到腓骨長肌與腓骨短肌產生收縮,產生足背屈,從而改善足下垂的跨域步態(tài)。經上述病例觀察,調制中頻電療和功能強化訓練比單純應用常規(guī)康復能更好地改善腓總神經損傷患者踝關節(jié)背屈功能,有利于患者下肢運動功能、平衡功能及步態(tài)的恢復。能夠加快康復的進程,使病人早日回歸家庭,回歸社會。
[1]王維治,羅祖明.神經病學[M].第5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4:96.
[2]南登崑.康復醫(yī)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5:41.
[3]吳玉玲,王水平.調制中頻電療加功能強化訓練治療腦卒中偏癱患者踝背屈障礙的臨床觀察[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6,28(2):143.
[4]陳景藻.現(xiàn)代物理治療學[M].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3:136-137.
[5]王俊紅,康捷.健康教育對腦卒中患者康復的影響[J].中國現(xiàn)代醫(yī)生,2007,45(17):98-99.
[6]馮雪梅.應用電刺激結合康復訓練治療足內翻、下垂臨床觀察[J].遼寧醫(yī)學院學報,2007,828(4):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