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
(大連信息高級中學 遼寧 大連 116021)
新課程強調“將學習重心從過分強調知識的傳承和積累向獲取知識的探究過程轉化,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而對所學知識加深、鞏固最有效的訓練措施是讓學生解答物理問題,讓學生在解答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樂趣;這個過程也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而審題是解答物理問題最關鍵的一環(huán),審題能力的高低直接關系到解答物理問題的成敗.因此,在物理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一般來說,學生也知道審題的重要性,但在實際解答物理問題時,往往舍不得在這方面下功夫;通常連題意尚未弄清、對題目信息感知不足的情況下,就盲目解題,其結果往往是解題受阻或導致錯解.因此,要提高學生分析解決物理問題的能力,必須從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著手,引導學生認真、準確地審題,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
【例1】一質量為100 g的小球從0.8 m高處自由下落到一厚軟墊上,若小球從接觸軟墊到小球陷至最低點經(jīng)歷了0.20 s,則這段時間內軟墊對小球的沖量為______.(g=10 m/s2,不計空氣阻力)
將此題作為堂上練習,發(fā)現(xiàn)學生錯解如下.
解:設小球觸墊前速度是v0,由v02=2gh得
v0=4.0 m/s
對小球由動量定理得
Ft=0-mv0=-0.4 N·s
發(fā)現(xiàn)這種情況后,教師要有針對性提問:在0.20 s內軟墊對小球的沖量與小球受到的沖量有何區(qū)別?
學生答:前者是軟墊給小球以彈力的沖量,后者是小球受到合外力的沖量.
此時學生就會明白上解所求的是小球受到合外力的沖量.
師問:產(chǎn)生上述錯解的原因什么?
生答:審題時誤將軟墊對小球的沖量視為“小球”受到的沖量.
此時教師應強調養(yǎng)成良好的審題習慣的重要性;還可以讓學生自己舉一個類似的例子,以提高自己的能力.
有了良好的審題習慣,還必須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怎樣審題才是科學合理呢?概括來講,是通過對題目的文字、圖表、圖象認真閱讀,并經(jīng)過周密的聯(lián)想和推理分析,對題目所敘述的物理過程,建立起一幅比較清晰的物理情景,構成解題的思維框架,直至找到正確的解題途徑.
認真審題、記錄信息,指的是要認真、深刻、準確地閱讀題目,明確研究對象,弄清題目的已知條件和題目所求,并記錄相關各物理量.
【例2】在光滑的水平面上有兩個半徑都是r的小球A和B,質量分別是m和2m,當球心間的距離大于l(l比2r大得多)時,兩球之間無相互作用力;當兩球心間的距離等于或小于l時,兩球間存在相互作用的恒定斥力F.設A球從遠離B球處以速度v0沿兩球連心線向原來靜止的B球運動,如圖1所示.欲使兩球不發(fā)生接觸,v0必須滿足什么條件?
圖1
通過讀題可知:
(1)研究對象——A、B兩個小球.
(2)已知條件——A、B兩個小球的質量分別為m、2m.球半徑均為r,A的初速為v0.兩球心距離等于或小于l時,有相互恒定斥力F.
(3)隱含條件——A、B兩個小球從有斥力開始至將要接觸這一過程要經(jīng)歷一段時間,F(xiàn)對A、B將產(chǎn)生空間累積效應.
(4)題目所求——v0的大小如何,才能使兩球不相接觸?
形成物理情景,是要求弄清研究對象所發(fā)生狀態(tài)變化的物理過程,明確研究對象與外界的聯(lián)系,并對物理狀態(tài)、物理過程進行抽象思維;然后,在大腦中形成關于物理狀態(tài)、物理過程的類比和模型化的形象.
此題物理情景可分兩部分:
(1)當A球運動到距B球l時,因受阻力F的作用,作勻減速運動,F(xiàn)對A球做負功.B球在動力F的作用下做初速為零的勻加速直線運動,F(xiàn)對B球做正功.
(2)因A、B兩球相互作用過程中不受外力作用,則在作用過程中總動量保持不變;兩球間的距離逐漸減小,當v1=v2時如果兩球不接觸,以后便不可能接觸了.
此時,學生應在大腦中產(chǎn)生如下動畫情景(可由多媒體電腦做出動畫):球A向B球運動,在A和B靠近的過程中A勻減速,而B勻加速離開.二球逐漸靠近,可能接觸,也不可能不接觸.只有當二球速度相等時,二球距離最近,此時不接觸,以后便不可能再有接觸的機會.
“深加工”是針對研究對象所經(jīng)歷的有關過程,運用有關定律、定理列方程,且對其分析、歸納,找出解題的途徑.(一般上述2、3兩步是同時進行,而不是截然分開).
對例2,根據(jù)上述物理過程可列出如下方程
A、B球在水平方向動量守恒
mv0=mv1+2mv2
由動能定理,對A球
對B球
要使兩球不相碰,應有
v1=v2l+s2-s1≥2r
經(jīng)歸納判斷,以上各式滿足求解要求(計算及結果從略).
在教學中堅持上述方法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以達到使學生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之目的.
培養(yǎng)良好的審題習慣,掌握科學的審題方法,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是一項系統(tǒng)工作,需要在教學中全方位地進行能力培養(yǎng),將能力培養(yǎng)置于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之中.
學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分析綜合能力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審題能力.而這些能力的培養(yǎng)必須在長期的知識教學中去落實.只有置能力培養(yǎng)于教學之中,才能不斷提高學生的審題能力.例如,在動量守恒定律的教學中,當完成定律的導出之后應引導學生去進一步分析:定律中的“相互作用的物體”是指參加相互作用的研究對象.“如果不受外力作用,它們的總動量保持不變”,表明被研究的系統(tǒng)必須在不受外力的條件下,才有作用前的動量和等于作用后的動量和.這是定律的字面含意.教學中還應進行下述分析:
(1)矢量性.因為動量是矢量,應用動量守恒定律列方程時要注意各動量的方向
(2)相對性.該定律由動量定理和牛頓第三定律導出,定律表達式中的速度應相對同一慣性參照系(一般以地面為參照系).
(3)同時性.動量守恒定律雖不過問中間細節(jié),但作用前各動量必須是作用過程中某個相同時刻的動量;而作用后各動量必須是作用過程中另一相同時刻的動量.如此進行深入分析,便會在知識教學中,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
習題課教學是培養(yǎng)學生審題能力的理想訓練“基地”,是教師帶學生去“下水游泳”的極好機會.習題課教學單靠教師精辟講述不行,教師應盡量創(chuàng)設情景,引導學生用所學知識去分析解決問題.同時還應對學生出現(xiàn)偏差、錯誤給予點撥指正致使學生不僅會分析解決問題,而且讓他們掌握分析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正是物理教學之根本.
綜上所述,我們只有在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審題能力,才能讓學生在成功解答物理問題的過程中,體驗到科學探究的過程與樂趣,就能達到新課程所強調的“從學生被動接受知識向主動獲取知識轉化,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敢于創(chuàng)新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