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惠敏
(泰山醫(yī)學院附屬泰山醫(yī)院,山東 泰安 271000)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對母嬰危害較大,可導致產后出血、新生兒顱內出血等,為此,本文回顧性分析2001年6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的64例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資料?,F(xiàn)報道如下:
2001年6月~2008年9月我院收治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孕婦(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共64例。孕婦平均年齡25.4歲(20~39歲),平均孕周37周+4(32~42周),初產婦47例,經(jīng)產婦17例,孕前有血小板減少病史5例,產前檢查57例,住院后發(fā)現(xiàn)4例。
孕期兩次血小板計數(shù)<100×109/L診斷為血小板減少,有凝血功能障礙除外。妊娠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PAT)[1]診斷標準:既往無血小板減少病史,在妊娠中首次發(fā)現(xiàn)血小板<100×109/L,其余實驗室檢查均正常。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特發(fā)性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ITP)、再生障礙性貧血、妊娠合并肝病等參閱產科、內科學的相關章節(jié)。
64例患者中牙齦出血6例,鼻衂3例,皮膚有散在出血點及瘀斑者4例,其余患者均無臨床表現(xiàn)。8例合并不同程度貧血,Hb在(60~100) g/L。病因及血小板計數(shù)情況,見表1。
表1 64例血小板減少孕婦病因與血小板計數(shù)
有表中可以看出64例患者中PAT39例,占61%,是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主要原因,其次為ITP9例,占14.06%,妊娠期高血壓疾病8例,占12.5%。
對于血小板>50×109/L、且無出血傾向者,常不需特殊治療;對于血小板計數(shù)<50×109/L、臨床有出血傾向或血小板計數(shù)<30×109/L,應采取積極的治療措施。常用方法為:強的松10 mg,3次/d,口服;免疫球蛋白100萬U皮下注射,隔日1次,共3~5次;手術分娩時輸入濃縮血小板或新鮮血等支持治療。
血小板>50×109/L根據(jù)產科指征決定分娩方式,血小板在30~50×109/L伴有出血傾向的或血小板<30×109/L的行剖宮產,術前輸注濃縮血小板,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情況見表1。
表2 分娩方式及產后出血情況
64 例產婦中,剖宮產26例(40.63%),陰道分娩38例(59.38%)陰道分娩者有兩例陰道壁血腫。產后出血的發(fā)生率為9.37%,明顯高于正常占分娩產后出血率2%~3%。血小板>50×109/L的患者中陰道出血的發(fā)生率為3.12%,而39例PAT患者中有37例血小板>50×109/L,兩例血小板<50×109/L的PAT輸注血小板后手術,均出血<200ml,所以妊娠相關性血小板減少癥產后出血的風險不高。但ITP、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等產后出血率較高,應予以重視。
64例患者中, 38例經(jīng)陰分娩, 26例剖宮產,產后出血6例,新生兒顱內出血1例,為經(jīng)陰分娩胎頭吸引器助產者。64例中新生兒無1例死亡,出生體重2900~4500 g。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的原因很多,但以PAT、ITP、妊娠期高血壓疾病最常見。國內外許多學者認為,PAT婦女為妊娠血容量增大,相對血小板減少,而不是血小板破壞增加引起[2]。此類患者血小板計數(shù)一般>70×109/L,既往無血小板減少的病史,多出現(xiàn)于妊娠晚期,與新生兒血小板減少無關,一般不需特殊處理,分娩后自愈。該組資料中有39例符合PAT,妊娠期血小板計數(shù)為(72±19)×109/L,產后恢復(133±52)×109/L,它是一個良性過程。ITP多數(shù)是由于免疫機制引起,其特點是血小板壽命縮短,伴有巨核細胞成熟障礙,血小板相關抗體增多,糖皮質激素治療有效,患者的血小板抗體可通過胎盤,致胎兒或新生兒血小板減少。本資料ITP 9例,有一例新生兒顱內出血。妊娠期高血壓疾病也常并發(fā)血小板減少,與原發(fā)病有關,隨著產后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好轉,血小板逐漸恢復正常。該組資料妊娠期高血壓疾病 8例,妊娠期血小板明顯低于PAT組,但產后恢復正常,新生兒無血小板減少。
有資料認為,孕婦無癥狀,血小板超過50×109/L時,不需治療。血小板低于50×109/L但無癥狀的孕婦,可行常規(guī)產科檢查,補充鐵劑、葉酸、維生素,孕晚期每兩周監(jiān)測血小板一次,若伴有黏膜出血或出血高危因素時應予糖皮質激素及丙種球蛋白治療[3]。分娩手術時如血小板< 30×109/L,或有出血傾向,可輸濃縮血小板、新鮮血、新鮮冰凍血漿。
關于血小板減少孕婦的分娩方式尚有爭議[4]。如血小板>50×109/L,無產科并發(fā)癥時可陰道分娩,產程中注意防止產程延長或急產,盡量避免手術助產和軟產道損傷,仔細檢查、徹底止血。血小板≤50×109/L,尤其是合并ITP患者,應剖宮產終止妊娠。剖宮產時,當血小板>50×109/L時,可行硬膜外麻醉,當血小板< 50×109/L時,以局麻加靜脈麻醉為宜。
ITP患者由于妊娠期母體血液中的血小板抗體可通過胎盤進入胎兒循環(huán),可引起胎兒或新生兒血小板減少,但多為暫時性,隨著體內抗體水平下降,血小板計數(shù)一般在出生后2~3個月恢復正常,新生兒血小板減少通常無須治療,但若有出血傾向須積極治療。該組資料1例ITP患者,新生兒血小板減少并顱內出血,經(jīng)積極治療,血小板逐漸恢復正常。
[1] 嚴衛(wèi)華,范麗安.人類白細胞抗原-G與母耐受[J].中華婦產科雜志,2002,37:567.
[2] 姚榮欣,林蓮蓮,王玉環(huán). 妊娠合并血小板減少癥的臨床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 2003, 11 (1): 105.
[3] 黃健,朱付凡,丁依玲,等.106例妊娠血小板減少臨床分析[J].湖南醫(yī)科大學學報,2003,28(5):544.
[4] 喬麗雅,李亮亮,呂秋蘭,等.妊娠期血小板減少128例臨床分析[J].中國優(yōu)生與遺傳雜志,2005,13(1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