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黌諺
摘要:教師使用教材要本著尊重加創(chuàng)新的原則,努力達到得心應手的程度:才能有效服務教學。要達到得心應手,必須做到:研究教材,宏觀著眼,統(tǒng)穿成線;鉆研教材,微觀著手,分清主次;創(chuàng)造使用,舉一反三,注重遷移。
關鍵詞:使用教材;尊重;創(chuàng)新;研究宏觀;鉆研微觀
中圖分類號:G42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843(2009)06-0120-01
一位好教師。只有努力鉆研教材,才能在尊重教材的基礎上不斷創(chuàng)新,提高教學實效。教師要達到得心應手和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需要過好三道關:
第一關:研究教材,宏觀著眼,統(tǒng)穿成線。
研究教材首先應做到中國畫中的“胸有成竹”。即宏觀把握,整體梳理,目標定位,統(tǒng)籌規(guī)劃。對于教材,應基于學段從宏觀上把握,從其整體編排上梳理,每個階段應達到怎樣的目標要做到心中有數(shù)。比如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有一個固定的話題,體現(xiàn)出了內容的統(tǒng)一性和豐富性;文體上七年級現(xiàn)代文和文言文混編,三大文體并不明確區(qū)分,八、九年級則區(qū)分明確,八年級以說明文為主,九年級議論文有一個單元,文學體裁則占得較多。綜合性學習一以貫之,體現(xiàn)了成長主線,關注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這一主線梳理清楚之后,對于教學的整體安排便可做到有的放矢。
第二關:鉆研教材,微觀著手,分清主次。
一是吃透教材。為師者研究教材應該具體到每冊書、每個單元再到每課,把宏觀上要把握的內容落實到位,然后再對每課進行深入的鉆研,把每課都吃透。無論是哪一個學科,吃透教材是用好教材、提高教學實效的基礎。但在教學實際當中,各種教參、練習冊五花八門,可借鑒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教材很容易被忽視,以至于考試試卷上出現(xiàn)教材中的原題學生不會做。所以,教師應該思考,是設計自己的課堂,還是模仿別人的課堂?設計自己的課堂可以借鑒別人課堂的東西,但卻不能照葫蘆畫瓢。以語文學科為例,拿到一篇課文,是先把教材認真地讀幾遍,自己嘗試根據(jù)學生的學習實際計劃一下怎么上這堂課?還是先翻教參,翻可參考的教案,看人家讓我們怎么上;講一篇文章的時候,可以問問自己是否真的讀懂了,是否真的明確了該引領學生掌握些什么,還是模仿現(xiàn)成的教例教課。筆者認為,語文教師應該是個有獨到見解的讀者,而且能以己之讀書方法、讀書體會、讀書認知去把握教材、運用教材,以教材為媒介與學生交流,引導學生學會靈活掌握運用知識。
二是分清主次。在實際教學中,教材要挖掘的點可能很多,但一定要有重點,不能求多。如英語教學中的每一個單詞后面都有若干個用法和習慣用語;歷史教學中每節(jié)內容都有若干個故事;語文教學中每一個篇章都有數(shù)不清的教學點,分清主次很重要。筆者認為,主次把握不好,就容易成為跑題課。曾聽到一名中學生這樣評價他的語文老師:“我們老師特有才,她知識特豐富!可以說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尤其是歷史。今天老師講了好幾個歷史故事,講著講著,老師說,我怎么講上歷史了?!苯處煂W會分清教材主次,需堅持兩個原則:一要拓展延伸,但不是過寬過多;二要學科聯(lián)系,但不能喧賓奪主。
怎樣才能做到延伸但不過寬過多,聯(lián)系但不喧賓奪主,以初二語文《蘆花蕩》一課為例,文章背景、人物形象、景物描寫等都與《荷花淀》極為類似,兩篇文章同出孫犁一人筆下,恰當聯(lián)系有助于學生舉一反三,了解作者。但如果過多聯(lián)系有關時代背景的其他作品,就會喧賓奪主。
第三關:創(chuàng)造使用,舉一反三,注重遷移。
1尊重教材是得以創(chuàng)造之本。“舉一反三,注重遷移”的根本是把握教材。用好了教材中的“一”才能有效引導“反三”,務實了教材的“本”才能有效實現(xiàn)學有所用的“遷移”。
數(shù)學教學中,引領學生認識教材中描述的定理,研究探討例題的論證,并加以梳理和印證。這是學習掌握“一”的過程。在掌握這個“一”的基礎上做課后習題、補充練習冊各種題型練習,于練習中強化對前面知識梳理所得,并于練習中學會運用梳理所得獨立解決問題,才能真正實現(xiàn)對基礎的延伸——舉一反三。反之,丟了“一”,忽略了“本”,就會造成教學中的“舍本逐末”。如語文教學中,典型文章的景物描寫的作用不講,那么學生就不能舉一反三做好閱讀中的景物描寫分析賞析;數(shù)學教學中鞏固所學定理的練習題沒做,讓學生直接遷移其他題,只能是做過的就會,沒做過的就不會。那種跟著中考跑,拼命地讓學生做課外閱讀、大量地講文學名著,卻忽略了教材中的“本”的學習,顯然是在舍本逐末。
尊重教材應該避免進入誤區(qū),尊重不是死守;就教材而講教材與舍本逐末的做法一樣不可取,從某種意義講,那會剝奪學生學習的權力和機會。
2教材不是預設的“圣經”,而是待“創(chuàng)讀”的“案例”。教材是學生學習的藍本,因為它永遠可處理加工,可批判改造。學會用教材教,要學會增加、刪減、補充、更新、重組。依教材具體內容和學生實際刪繁減多;依基礎教育改革背景補充、更新;依未來學習需要重組內容。
所謂創(chuàng)造,即對于適用的要用好,不適合的不要強求。還可以以某個內容為點擴展到面,對教材重新編排。可以根據(jù)需要自編教材??傊?,不可拘泥于教材。受其限制,要靈活。
創(chuàng)造使用也要避免誤區(qū):為創(chuàng)造而創(chuàng)造。創(chuàng)造使用教材必須處理好應試任務與學生能力培養(yǎng)的關系。講好“一”,求好“本”,能夠實現(xiàn)“舉一反三”,切實做到“遷移活用”。應對考試雖然需要多做題,但不必非搞題海戰(zhàn)術。同樣在一所學校讀書,但不同教師門下的學生的作業(yè)量明顯有不同,考試結果卻不見得是做作業(yè)多的班級成績一定好。好的老師永遠都不會讓學生只知道低頭做題,不知道抬頭看路。
參考文獻:
[1]劉國正,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J],課程教材教法,1998,(5)
[2]周正逵,語文教材體系陳舊已延續(xù)了上百年[J],語文學習,1999,(4)
[3][作者不詳]多元智能教與學的策略[M]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1
責任編輯:星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