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玲
德國教育家斯普朗格認為:“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靈的喚醒”教育最基本的目的是傳授知識??墒?我們小學、中學甚至大學,更多的時候,卻把這個最基本的目的當作了唯一的甚至是最高的目的。面對我國目前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現(xiàn)象,針對應試教育的弊端,有識之士提出了加強健康教育的口號。通過三年多來的教學實踐以及閱讀相關的書籍,對心理健康教育課有以下初步認識,希望與更多的同行分享,尤其是與剛從大學畢業(yè)走向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崗位的新教師來分享。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聯(lián)合國世界衛(wèi)生組織曾給“健康”下過一個定義:健康不僅僅指身體健康,還應當包括心理和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健全和最佳狀態(tài)。什么樣的心理才是健康的?(1)心胸開朗,情緒穩(wěn)定,能一分為二地看待社會問題,思想較成熟,性格良好,不容易出現(xiàn)偏激思想和行為。(2)耐挫能力較好,有自制力。(3)獨立能力強,不盲目崇拜別人,有較強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現(xiàn)今學生心理異?,F(xiàn)象常常表現(xiàn)為:(1)思想容易偏激,對正確的革命理想和革命教育反感,甚至喝“倒彩”。(2)法制觀念薄弱,待人處事容易沖動,往往以拳頭解決一切問題,報復心理強烈。(3)缺乏自信心,獨立思維能力差,熱衷于“追星”,良莠不分,盲目崇拜社會人物。(4)心理耐挫能力和自制力差,對人冷漠,容易出現(xiàn)行為偏差,輕則離家出走,重則自殺、殺人等。
學生為什么會出現(xiàn)如此異常的心理現(xiàn)象呢?這不能不令人反思、擔憂我們國家教育的現(xiàn)狀和前景。目前我國的教育依然是一試定終身的制度:上面,高考、中考指揮棒不停運轉;下面,學校圍繞著這指揮棒加班加點,家長則不惜重金聘請家庭教師對孩子額外輔導。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追求升學率、錄取上線率。我國教育的指導思想依然是挑選人,注重和關心的還是少數(shù)尖子學生的升學效率。它只重知識,以考試分數(shù)來定質量高低,忽視或放棄了其它方面的需要和其它素質的培養(yǎng),導致教育不能適應社會對各類人才的需要。
西南政法大學法學專家黃順康指出,學校教育的目標首先應該是為社會培養(yǎng)具有健全人格的守法公民。但在教育體制未作根本改變的前提下,真正實施起素質教育也是雷聲大,雨點小,或者只停留在教學生彈彈琴、唱唱歌、繪繪畫等表面形式上。相反圍繞著中考、高考這根指揮棒則不時出現(xiàn)一些社會悲劇現(xiàn)象:家長因孩子厭學把孩子打成腎衰竭或把孩子活活吊死,孩子因成績不好擔心母親責備而把母親活活打死或因考試不及格離家出走、自殺等。這些問題,雖然不是社會的主流,但也屢見不鮮,令人關注。它從另一側面反映了我們的教育忽略了其最高目標是喚醒人的真正人性和使人徹悟人生,使混濁的人生變得清澈,使沉睡的生命得到覺醒。換言之就是忽略我們的真正目標是使我們的年青一代健康成長,在未來平凡的工作崗位上,盡自己所能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譜寫美好的人生篇章。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魯迅先生也說:“救一個人的軀體不如先救一個人的靈魂?!笨梢娏⒌滦奚淼闹匾?。所幸的是,我國在80年代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問題。1993年更把心理教育寫進了《中國教育改革和發(fā)展綱要》。《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指出:“要通過多種方式,對不同年齡層次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指導,幫助學生提高素質,健全人格,增強承受挫折,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1999年國務院批轉教育部制定的《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再次提出,學校要進行心理健康教育。那么,作為教師,如何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按心理健康的標準育人呢?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1.把學生的人格教育擺到首位
教師,應當分析影響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各個因素。影響人格形成與發(fā)展的因素很多也很復雜,其中最主要的最不可忽視的應是社會影響、人際交往及課外生活的內容。由于學生自身發(fā)展的不成熟、辨別能力相對較差,模仿心理、流行心理、攀比心理較強,很易受到社會中消極因素的影響,這些影響主要從他們的人際交往圈中導入。古人云:“學好千日不易,學壞一日有余?!比绻處煵辉谶@些方面加以注意和進行正確引導,會使教育效果出現(xiàn)偏差。
2.給學生營造環(huán)境培養(yǎng)技能
家長和教師都要努力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學習和掌握生活技能。香港大學心理學教授翁國賓解釋說,“生活技能”是指一個人的心理社會能力,是一個人有效地處理日常生活中的各種需要和挑戰(zhàn)的能力,是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并且在與他人、社會和環(huán)境的相互關系中,表現(xiàn)出適應、溝通和積極行為的能力。具體可分解為六大能力:(1)了解自身特點,培養(yǎng)自我認識能力;(2)學會傾聽和表達,培養(yǎng)良好的人際溝通能力;(3)認識情緒,培養(yǎng)緩解壓力的能力;(4)理解支持他人,培養(yǎng)換位思考能力;(5)有效解決問題,培養(yǎng)應對能力;(6)避免攻擊性言行,培養(yǎng)自律能力。家長和教師應幫助學生逐步學習和掌握以上六種生活技能。學生有了這六種生活技能,就能對客觀實際持有“客觀”心理,以高于正常情緒反應的理性,取其合理、善意之處,忽略粗暴、糟粕之處,“寬容”而“憐憫”地對待外界的語言傷害。
3.對學生進行賞識與寬容教育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技巧的全部奧秘,就在于如何愛學生?!睙釔蹖W生是做好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熱愛學生是每一位教師的天職?!泵绹睦韺W家威譜?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則就是希望別人對自己的加以賞識”。所謂賞識就是充分肯定學生,通過心理暗示,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從而使其不僅有勇于進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斷進取的動力。
總之,中學時期是世界觀,人生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從青少年時期開始,就必須注意培養(yǎng)科學的世界觀和高尚的人生觀,才能有效地段煉自己的意志品質,在這種良好意志品質的基礎上才能學會在教師的有效的指導下,自己管理自己,自己約束自己,科學地組織計劃自己的學習和生活,擺脫青少年時期的種種心理壓力和困擾,使自己的聰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發(fā)揮,將來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