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小琴
(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汕頭大學文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海南瓊文話“偌 ua33”“夥 ua33”本字考釋
鄧小琴
(南京大學文學院,江蘇 南京 210093;汕頭大學文學院,廣東 汕頭 515063)
海南瓊文話中表數(shù)量疑問詞“多少”的“偌ua33多”或“夥ua33多”是高頻詞,“偌”、“夥”的本字應為“何”,是古漢語虛詞在閩南方言瓊文話中的保留。其與“多”組合成“何多”,具有與廣州話“幾多”、潮汕話“若多”一致的句法功能分布和語法化軌跡,為“結(jié)構(gòu)相同,虛詞不同”是漢語方言在語法方面的特征提供了理論佐證。
海南瓊文話;偌;夥;何;何多
海南瓊文話屬于閩南方言的一個次方言[1],主要分布在???、瓊山、文昌、瓊海、萬寧、定安、屯昌、澄邁等市縣的大部分地區(qū)和陵水、樂東、東方、昌江、三亞等縣市沿海一帶地區(qū)。瓊文話在詢問價格“多少錢”時,采用“ua33多錢”來表示,其中“ua33”音在有限的文獻研究資料中一般記為“偌”字[2]和“夥”字[3],擬音均為 ua33或 a33?!皍a33”除了與語素“多”組合成高頻使用、表數(shù)量疑問的詞義“多少”外,還可與其他語素組合成固定詞組?!皍a33”亦可單用,與形容詞組合成表人或事物性狀疑問詞組,在特定的語氣詞作用下產(chǎn)生語法化,由疑問代詞虛化為程度副詞。
筆者認為“偌”“夥”兩字,均非本字,而只是記音字。其中“夥”字記音接近實際發(fā)音特點。雖然瓊文話中各個片的 “ua33多錢”的發(fā)音基本接近,但為確保論證的嚴謹,本文實際語料考察主要定點在瓊文話標準音文昌話,以及文獻使用采用海定片的海口話及定昌小片的屯城話。
“偌”在表達數(shù)目多少或程度高的語義時,不同地區(qū)的閩南方言詞典表現(xiàn)出一致的用字,但在注音①由于不同詞典中單字調(diào)與兩字組的連續(xù)變調(diào)標調(diào)方式不同,為遵循原著,基本保留原有標調(diào)方式。本文論證采用無方框國際音標注音方式,音值標調(diào)。上卻有所不同。
從以上相關(guān)詞典考察,“偌”在閩南各方言區(qū)中,表疑問“多少”語素義時,有三種語音面貌及歸屬兩個本字的不同:
1.1.1 lua→偌→若。閩南方言詞典中,大部分約定俗成采用了“偌多”表示“多少”,只有《漢語方言大詞典》采用了“若多”。[lua]的本字應該是“若”,因為“偌”在宋元明時期才大量使用?!掇o源》:偌ruò集韻 人夜切,去,禡韻。如此,這般。王實甫《西廂記》三本二折:“偌早晚敢待來也?!?;《康熙字典》:偌 集韻 人夜切,惹,去聲,姓也。可見此字始收錄于宋代丁度《集韻》中。其義項僅為“如此、這般”,多用于早期白話文中,如“偌大”。而“若”在《說文解字》中已經(jīng)收錄:若 擇菜也,從艸,右。右,手也。一曰杜若,香艸。而灼切?!叭簟焙蠼?jīng)與其他詞(“如”“何”“幾”)高頻組合,產(chǎn)生了“組合同化”,在語言類推機制的作用下,“若何”“何若”“如何”“何如”“幾何”“幾多”發(fā)生了詞與詞組合間的語義類推,其結(jié)果是“使兩個詞由原來的組合性相關(guān)到聚合性相關(guān)”[4],由于受“何”組合性相關(guān)的影響,“若”、“幾”類推衍生出疑問語素義,其聚合性相關(guān)的發(fā)展得以實現(xiàn)。由“何”而“若”而“幾”,或者由“幾多”而“若多”而“何多”,詞義類推同化的可能性,將在后文做進一步的論證。之所以“偌”字在閩南方言文獻中使用更甚,一可能為同音假借,二與“若”虛化后由指示(“若時此時”)進而發(fā)生與“偌”同表感嘆功能不無關(guān)系,如:“若大景致,若干亭榭,無字標題,任是花柳山水,也斷不能生色”(《紅樓夢》第十七回,程乙本),“若大”:如此大、那么大。因此“若”“偌”合流使用在所難免。
盡管在閩南方言中,表疑問“多少”的方式多樣,語音演變或因擇字不同所造成的發(fā)音也不盡相同。但有一個詞卻呈現(xiàn)出發(fā)音的一致性,此詞為“無奈何”?!盁o奈何”在典籍中早已出現(xiàn)。
(1)“凡明主之治國也,任其勢。勢不可害,則雖強天下無奈何也,而況孟常、芒卯、韓、魏能奈我何!”(《韓非子》卷十六《難三·第三十八》)
(2)“通命之情者,不憂命之所無奈何;通于道者,物莫不足滑其調(diào)。”(《淮南子》卷十四《詮言訓》)
(3)“青云去地遠,白日終天速。從古無奈何,短歌聽一曲?!保ò拙右住抖谈枨?,《全唐詩》卷四百五十二)
(4)“歡會少,別離多。 此情無奈何。 ”(無名氏《更漏子》,《全宋詞》)
(5)“病成魔,淚如梭,凄涼無數(shù)來著末。憑誰頓開眉上鎖。咱,無奈何。愁,無處躲?!?(曾瑞《【中呂】山坡羊·閨怨》,《全元散曲》下卷)
“奈何”,《助字辯略》注曰:奈何,如何也;無可奈何,即無可如何之意[10]81-82。 “無奈何”在《辭源》中并未成為獨立詞條?!冬F(xiàn)代漢語詞典》則收錄其中:無奈何,其一義項為無可奈何,即沒有辦法。
“無奈何”在閩南方言不同地區(qū)的發(fā)音標注如下:
(1)《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何,文讀hó,白讀 wá,wá用如“何厝”wácù 地名,在福建廈門市郊)。 “無奈何”bbó da?wá(無可奈何)。
(2)《閩南話漳腔辭典》:何 uɑ2,白讀,只用于組成該詞:無奈何,無 dai6uɑ2。
在與“何”組合的相關(guān)詞語中,“何”不但在閩南方言中,甚至在整個閩語中也基本保留匣母果攝的發(fā)音特點①本文討論的是《海口方言詞典》中ua33的本字問題,故以文獻原標音為準。而對各詞典“偌”、“何”標音中主元音a或ɑ的不同,則忽略不計。。
《漢語方言大詞典》:若何多少,閩語。福建福州(nuo5uɑi232)、壽寧(nu42huɑ35)、仙游(liu31-42nɑ31)、古田(nuok2uɑi324)。
以上所列詞典的“何”字注音,基本都屬匣母果攝,除了部分地區(qū)韻尾以高音[i]結(jié)束外,ua是“何”的主要發(fā)音特點,尤其在閩南語中呈發(fā)音的一致性。
因此,海南瓊文話中ua33的本字應該可以推斷為“何”?!逗?诜窖栽~典》之所以選擇“偌”字來注ua33音,應該是受閩南方言(以廈門音為代表)各詞典“偌多”的強勢影響有關(guān),但“偌多”并不符合瓊文話發(fā)音特點及語音演變的規(guī)律。錢奠香先生以“夥”字注音,應該是比較尊重瓊文話ua33字發(fā)音的語音面貌的。
如果 “何”從音考角度可以確定為ua33的本字,那么“何”就是古漢語虛詞在瓊文話中的保留。本文擬從古漢語“何”字的語法特征及粵方言“幾”、閩南方言潮汕次方言“若”的功能分布比較,為“何”為本字的義理提供例證。
2.1.1疑問語素,與“多”組合成“何多”,表數(shù)量疑問“多少”,并可用于虛指。
(1)這只雞何多錢一斤?(這只雞多少錢一斤)
(2)汝穿何多條衫?(你穿多少件衣服)
(3)伊一日睡何多個鐘頭?(他一天睡多少個小時)
(4)這間室住何多人?(這間房子住多少人)
(5)汝一個月賺何(多)錢?(你一個月掙多少錢)
(6)喫何多就買何多。(虛指)
2.1.2疑問代詞,與形容詞組合,表人或物性狀疑問。
(1)伊有何高?(她有多高)
(2)汝行何遠?(你走多遠)
(3)飛機飛何快?(飛機飛多快)
(4)雨落何大?(雨下多大)
2.1.3 程度副詞,表強調(diào)、感嘆,其語義接近“多”、“多么”。
(1)吾何氣叻,二日無見形咯啦?。ㄎ叶嗝瓷鷼獍?,兩天都看不到人影了)
(2)天何光都不癮起床。(天多亮都不想起床)
(3)汝無知汝何聰明叻?。悴恢滥阌卸嗦斆靼。?/p>
雖然“何”字的句法特點可能還會涉及其他一些成分功能,但綜上可概括為兩種用法:一表疑問,二表強調(diào)。這與古漢語“何”字詞義與句法功能是基本相同的?!昂巍弊质菑纳瞎胖林泄艈栁镆蓡栂到y(tǒng)中使用最廣、組合能力最強的疑問詞。孫良明先生通過對“先秦典籍”和“漢人注釋”的對比研究發(fā)現(xiàn):先秦復雜的問物疑問詞系統(tǒng)發(fā)展到東漢時代趨于單一化,即 “問物代詞 ‘何’字化”。 “先秦典籍”中的“爰、曷、害、胡、奚、惡、盍、焉、安”等,“漢人注釋”均變?yōu)椤昂巍保?1]95。 可見,“何”字在中古高頻使用及生成新疑問組合形式的必然。
在考察瓊文話“何”的句法功能時,筆者對廣州話、潮汕話表數(shù)量疑問形式和程度副詞系統(tǒng)進行了平行比較,發(fā)現(xiàn)在結(jié)構(gòu)和功能相似的同一組句法結(jié)構(gòu)中,不同的方言選用了不同的虛詞來表達。正如梅祖麟先生所說:中國現(xiàn)代各地方言的語法結(jié)構(gòu)基本上是一致的,不同之處在于各方言用自己的虛詞。換句話來說,“結(jié)構(gòu)相同,虛詞不同”是漢語方言在語法方面的特征[12]251。
功能比較一:三種方言中疑問語素為不同之古漢語虛詞
功能比較二:三種方言中不同虛詞充當疑問代詞詢問性狀
功能比較三:三種方言中疑問代詞語法化為程度副詞表感嘆
“何”、“幾”、“若”呈現(xiàn)出一致的句法功能分布特征及詞性轉(zhuǎn)化的共同軌跡。尤其在“有+疑問代詞+形容詞”的句法結(jié)構(gòu)中完全與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的“有+多+形容詞”句法功能相同,體現(xiàn)了近代漢語白話文語法規(guī)范滲透的強勢。而語法化需要一定的語用前提,在疑問代詞發(fā)生程度副詞的語法化轉(zhuǎn)變中,至少語氣詞的作用在本論述對象中是至關(guān)重要的。
梅祖麟先生對漢語方言結(jié)構(gòu)相同,虛詞不同的句法特征做進一步闡述時指出:漢語方言之所以語法結(jié)構(gòu)基本一致,是因為它們都用近代的——也就是唐宋時代共同語的——語法體系[12]251。 而“若何”“何若”“幾何”“幾多”“何其多”等詞的高頻搭配組合,促使 “若”“何”“幾”“多”語義及句法功能發(fā)生了同化作用。
《助字辯略》釋曰[10]81-82:
(1)如何,何如,問可否之詞。
(2)“扁鵲曰‘其死何如時? ’曰‘雞鳴至今’”何如時,猶言幾何時也。
(3)孝伯曰“人生幾何”幾何,言無多時也。
《辭源》:
(4)“何如”,如何,怎么樣。
(5)“何若”,如何。 “順天之義何若? ”(《墨子·天志下》)
(6)“何其”,多么。 用疑問表示程度。 “夜如何其,夜未央。 ”(《詩·小雅·庭燎》)[13]0102
(7)“幾多”,多少,詢問數(shù)量?!皠哟汉蜗奕~,撼曉幾多枝?”(唐李商隱《李義山詩集·三·柳》
(8)“幾何”,若干,多少。 “為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詩·小雅·巧言》)[13]0543
廣州話“幾多”顯然承繼了中古漢語數(shù)量疑問的表達方式。而“若”成為疑問詞是“何”滲透的結(jié)果,在魏晉時期開始出現(xiàn)。在《詩經(jīng)》中,還未有“何若”結(jié)合表疑問的用例,可能受“如”影響,“若”在《左傳》中與“何”能構(gòu)成“若何”、“若之何”、“若......何”等結(jié)構(gòu)表疑問。 《左傳》后的文獻,又產(chǎn)生了“何若”這一結(jié)構(gòu)形式表疑問。[11]90-91當“何”“若”“幾”均表示疑問語素后,由“幾多”衍生出“若多”、“何多”的疑問結(jié)構(gòu)也就不足為奇?!叭舳唷?、“若夥”、“若儕”是閩南方言臺灣、廈門、潮汕表疑問“多少”的主要方式,臺灣“偌濟”(音同“若儕”、“偌儕”)的擇字定型是臺灣文字整理的結(jié)果①《臺灣閩南語推薦用字(第1批)》,中華民國教育部,1996年5月。,“濟”取自“濟濟”,眾多貌。 瓊文話“何多”的考據(jù)便基于“幾多”“若多”的存在,推理并予以論斷的。
海南瓊文話 “偌ua33”“夥ua33” 的本字應為“何”,“何”是中古漢語虛詞在瓊文話中的保留,其所組成的“何多”與廣州話的“幾多”、潮汕話的“若多”具有功能分布和詞性演變的一致性,“何多”的組合不但是中古漢語“何”字高頻使用的折射,也是中古漢語雙音化進程中擇字定型,組合同化的必然。對語法結(jié)構(gòu)一致,而所選用方言虛詞不同的方言語法現(xiàn)象的關(guān)注與研究是本論文在對方言本字考釋中所引發(fā)的一個思考角度:漢語的各大方言,虛詞用法的多樣性最能顯示出方言語法的獨特性,“何多”便是閩南方言瓊文片虛詞選用不同于其他方言的例證之一。
[1]海南省地方史志辦公室.海南省志·方言志[M].??冢耗虾3霭嫔?,1994.
[2]錢奠香.海南屯昌閩語語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343.標音為:[ua33],“夥多”.
[3]陳鴻邁.??诜窖栽~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9:71.標音為:[ua ]或[a ],“偌多”.
[4]張博.組合同化:詞義衍生的一種途徑[J].中國語文,1999,269(2):129-136.
[5]袁家驊.漢語方言概要[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240.
[6]王力.漢語史稿[M].北京:中華書局,2005:152.
[7]高本漢.中國音韻學研究[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176-177.
[8]北京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語言學教研室.漢語方音字匯[M].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9:39.
[9]云惟利.一種方言在兩地三代間的變異:文昌話和漳州話在本土和海外的時地差異[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4:64.
[10]劉淇,章錫琛校注.助字辨略[M].北京:中華書局,2004.
[11]石鋟.論疑問詞“何”的功能滲透[J].古漢語研究,1997(4):95.
[12]梅祖麟.梅祖麟語言學論文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0.
[13]商務印書館.辭源[M].修訂本.北京:商務印書館,1991.
[14]陳鴻邁.??诜窖栽~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7.
[15]陳正統(tǒng).閩南話漳腔辭典[M].北京:中華書局,2007.
[16]林寶卿.普通話閩南方言常用詞典[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2007.
[17]羅志海.海豐方言詞典[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0.
[18]錢奠香.海南屯昌閩語語法研究[M].昆明:云南大學出版社,2002.
[19]許寶華,宮田一郎.漢語方言大詞典[M].北京:中華書局,1999.
[20]張曉山.新潮汕字典[M].廣州:廣東省出版集團,廣東人民出版社,2009.
[21]楊揚發(fā).潮汕十八音字典[M].汕頭:汕頭大學出版社,2001.
[22]周長楫.廈門方言詞典[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8.
[23]周長楫,周清海.新加坡閩南話詞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24]朱冠民等.朱氏語料庫.
A Documentary Exploration of “偌 ua”“夥 ua”in Qiongwen Dialect of Hainan
DENG Xiao-qi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Jiangsu 210093)
(College of Liberal Arts,Shantou University,Shantou,Guangdong 515063)
“偌” (ua)and “夥” (ua)are high frequency characters in Qiongwen dialect in Hainan.These two characters are actually“何,” and they are the remnants of the ancient Chinese functional characters in Qiongwen dialect in Minnan.Together with “多,” they formulate“何多,”which have the same syntactical functional distribution and grammatical traces like “幾多”in Guangzhou dialect and“若多” in Chaoshan dialect.This offers theoretical evidence for the statement that the grammatical feature of the Chinese dialects lies in “the same structure with different functional words.”
Qiongwen dialect in Hainan;偌(ua)夥(ua);何(he);何多(heduo)
H 177
A
1001-4225(2010)03-0046-05
2010-01-20
鄧小琴(1964-),女,廣東人,南京大學文學院在讀博士,汕頭大學文學院副教授。
李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