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絕情》寫于四年前,完稿后,一直存在電腦里,沒有拿出來的原因是有顧慮。所謂顧慮,主要擔心讀者是否能夠接受這篇小說。愛情、親情、友情是人世間的真情大愛,是維系家庭與創(chuàng)建和諧社會的親和劑,突然看到這樣一篇另類小說,讀者能否接受確實是個問題。
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jié),并非個人杜撰,在現實中都有具體參照,因為受篇幅和功力的限制,有些人物與情節(jié)只能一帶而過,有些人物深層次的挖掘還不到位。現實中,主要人物絕情的起因和表現,遠遠甚于文中所寫,現實中的“魏嘯林”甚至起了殺心弒母,當然“魏嘯林”只是說說而已,并沒有真正行動。這樣的細節(jié)若是出現在文中,太殘酷了。一處處沒有交待清楚的情節(jié),是遺憾,也是空白,現在想想,并非都是憾事,權當給讀者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間吧。
“魏嘯林”父母的愛情基礎并不牢固,很脆弱,生出這樣的惡果,并不僅僅是物質匱乏等外力原因,主要是真情的缺失。家庭的產生,以愛情為基礎,缺失了真情,家庭也就不復存在了,大愛也就斷裂了。許多破裂了的家庭,當事人及子女,情感多數會扭曲,這是不爭的事實。
如果細心觀察將會發(fā)現,現實生活中,真情大愛的缺失并不罕見,有可能在離你不遠的地方已經發(fā)生這樣的事情了,電視與報紙等媒體不時的報道就是明證,雖說類似事件是個別的,并不代表社會主流,但也應當引起人們的重視與關注。當今社會節(jié)奏太快,人們沒有時間與精力去觀察和思考相干或不相干的問題,這并不代表人們變得越來越麻木,生存與思考,畢竟生存是第一位的。
寫這篇小說很折磨人,因為太過投入,我由一個寫作者、旁觀者,變成了親歷者,淚水一次次不受控制地流出眼眶,待穩(wěn)定情緒后才能繼續(xù)寫作。稿子完成后,修改了多次,每一次重溫,都會悲從心起淚水上涌,不是小說寫得成功,而是真情大愛缺失的悲劇讓人情不自禁。如果連自己都不能感動的作品,如何去感動讀者呢?,F實中的“魏嘯林”并沒有去為母親送行,文中有悖于真實的情節(jié),是經過了改動,我覺得,如果不改動,就真的太絕情了。這種改動是人性的表現,還是畫蛇添足,只能請讀者評判了。
不事聲張的、不以個人情緒逾越于生活之上,弱化故事,強化細節(jié)的深度,用平凡和精細寫出的作品,絕對是好的作品,那是需要理性的思維和深層的挖掘,是需要技巧和功力的。不過,生活中有和風細雨,偶爾也會有霹靂閃電,與生活的千姿百態(tài)相對應,作品的表達方式也應該有所不同,如果每篇小說都是和風細雨,就會給人千人一面的感覺,進而產生審美疲勞。當然,總是霹靂閃電,讀者也會膩煩。好比一個總是和顏悅色的人,也會有若干次的激動或沖動,乃至憤怒,能說這個人修養(yǎng)欠缺嗎,肯定不能,這正說明這是一個真實的不摻虛假的人,一個可信的人,一個可愛的人,當然沖動和憤怒指向對象的感觸另當別論。
通過寫作和思考,我覺得,一個初學者,應該做多方面的嘗試,不應該總是重復一種寫作模式,哪怕是獲得了認可的寫作模式,重復的結果會加深作品的深度,但也會產生一種慣性或是懶惰,在一個習慣的小圈子里轉,不再有勇氣進行圈子外的探索,正是有了這點認識,于是便寫了《絕情》。
責任編輯 何凱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