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網絡已成為大學生參與公共輿論、影響社會生活的主要平臺。校園網絡輿論空間因其參與主體的平等性、輿論活動的開放性、參與方式的互動性,作用變得日益強大。但校園網絡輿論空間仍存在著輿論參與主體不具有代表性、網絡輿論主體責任與權利不對等、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網絡言論統(tǒng)一性不強等問題。因此,要采取建構理性的網絡輿論文化、把握引導校園熱門話題的主動權、增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有效性、構筑高校管理者與大學生協(xié)商交流的網上互動通道、加強高校網絡輿論空間倫理道德建設等措施,強化對校園網絡輿論空間的引導和管理。
關鍵詞:高校 網絡輿情 管理
互聯(lián)網技術的迅猛發(fā)展,致使建構在互聯(lián)網基礎上的網絡空間(又稱“賽博空間”)全方位地介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極大地改變著人們的思維方式、行為方式、生活方式乃至工作方式。調查顯示,網絡已經超越報紙、廣播等其他校園媒體成為青年大學生參與公共輿論,影響社會生活的主要平臺,校園網絡輿論的熱點涉及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反映出大學生群體的各種思想動態(tài),甚至會形成引發(fā)群體性事件的輿論危機。因此,研究高校網絡輿論空間的生成及基本特征,動態(tài)分析校園網絡輿情,科學把握網絡輿論的發(fā)展規(guī)律,妥善引導網絡輿論、處理輿論危機,具有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高校網絡輿論空間的生成及基本特征
高校網絡輿論是與高等學校校園內外的熱點事件密切聯(lián)系在一起的。這些熱點事件通常是社會生活或校園生活中的各種新問題、新現(xiàn)象和新變化的集中反映,對于思維敏銳而活躍的大學生來說,這些熱點事件正是他們所關注和思考的焦點,而圍繞著這些熱點事件便會在網絡上形成輿論場。近年來,隨著社會各類網站的不斷發(fā)展以及校園網絡的日趨完善,使得校園輿論借助網絡渠道而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表達空間,形成了日益強大的網絡輿論空間。
一般來講,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積極參與對校園熱點話題或公共事務的討論主要通過以下方式實現(xiàn):一是通過網絡論壇BBS、聊天室、各種貼吧。二是博客、播客。博客、播客等現(xiàn)已成為公共表達的重要途徑,這些在網絡私人空間上的表達影響的范圍相對較小,關鍵是這些話語能夠被更多人注意,并通過網友的交流被放大到更多的場域,產生較大的影響力。
高校網絡輿論空間有三個基本特征:一是參與主體的平等性。在網絡輿論空間里,每一個參與者之間,其地位是平等的,既不存在等級之分、身份之別,也不存在權力約束。任何一個參與主體都有充分表達自己意見的自由,都可以就自己關心的事務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并且在相互呼應中造成令人矚目的聲勢。二是輿論活動的開放性。相比于校園中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傳統(tǒng)媒體存在著“把關人”,網絡輿論空間沒有圍墻,沒有“守門人”,網絡輿論參與主體可以不分男女老幼,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自由出入。而且還表現(xiàn)在探討主題的多樣性、隨機性與多變性等。三是實現(xiàn)方式的互動性。這是網絡輿論空間一個極其重要的特征。網民投入其中,成為虛擬網絡輿論空間的一分子,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緒。這種表達不是徒勞的單向活動。相反,信息傳遞及時且高度共享,他人的反饋也將在某種程度上觸動自己,或多或少地影響自己的言行舉止。每一個參與主體就共同關心的事務相互探討,既可共同行動,又可各自單飛;既可持久關注,又可過后即忘。網絡輿論空間參與主體間的互動交流,不僅極大拓展了彼此的交往空間,而且有效推動了共同關注的事務從量變到質變的轉換,甚至能夠促進有關決策的制定和改變。
高校網絡輿論空間存在的問題
輿論參與主體屬于少數(shù),不具有代表性。一些研究者認為,大學生中的少數(shù)人構成了網絡空間的輿論領袖。課題組在省會多所高校進行的調查顯示,參與網上討論的學生往往只是全體學生中的一小部分,一般是由校園上的活躍者群體或者與輿論客體有著密切關系的大學生群體組成。在大學生中,最喜歡在網上“參與討論”者只占35%左右的比例,“主動引發(fā)討論”者只占16%。網絡輿論空間是一種“物以類聚,人以群分”的場合,大學生網民往往傾向于聚集到與自己觀點、價值觀、意見看法相一致的論壇、貼吧、聊天室、博客群等,這種情況下即使形成“共識”也具有很強的狹隘性,只是少數(shù)人利益、喜好的表達。
網絡輿論主體匿名性,導致責任與權利不對等。大學生是網絡輿論表達的主體,在網絡輿論活動中是一種具有隱匿性的電子人的身份。網絡中并不需要網民的真實姓名,網民沒有明確需要承擔的義務或責任,討論者來自本校、外校甚至全國高校,身份均不可知,隱匿性的電子人的身份,使得他們脫離了社會身份意識的自我約束和社會監(jiān)督,更加自由、自主、真實、大膽地表達自身的觀點。這是網絡話語權保障的關鍵,但“電子人”這種新的身份維度恰恰成為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保障了網民的自由表達權利,另一方面卻使得享受自由所必須承擔的責任與義務無從追溯。
理性與非理性的交織,致使可信性缺失。網絡中的討論不可否認參與者的理性成分,但也存在著許多非理性的言論。正如人們看到的那樣,網絡輿論空間中各種言論泥沙俱下,許多真知灼見淹沒在無聊的口水戰(zhàn)中。人數(shù)的多寡往往被簡單地等同于正確與否,聲勢取代了分析與探討。令人憂慮的是,網絡輿論空間中的許多爭論或者討論暴露出明顯的非理性傾向。謠言、謾罵、賭氣、恫嚇、人身攻擊以及其他種種過激言辭大量存在。這對于輿論主題,顯然是一種損害。
網絡言論隨意自由,統(tǒng)一性不強。高校網絡輿論空間的開放性,使得以往在傳統(tǒng)傳媒上無法實現(xiàn)的個人表達自由和言論自由得到空前展現(xiàn),大學生有了自由發(fā)表意見的平臺,任何人只要進入網絡便可無所不言、暢所欲言,網絡輿論空間已經成為網民表達意見、發(fā)表見解的“自由廣場”,這就造成了網絡輿論的奇觀——狂歡化,來自四面八方的參與者聚集在這里,歡呼雀躍、同仇敵愾或者起哄嬉鬧。所有人都可以發(fā)言,七嘴八舌,議論紛紛,眾聲喧嘩。這是民意的直率表現(xiàn),同時也表明了深思熟慮的匱乏,直接影響了討論的深度與廣度,往往留下了沒有共識和結論的爭奇斗艷。
校園網絡輿論引導與管理的著力點
高校網絡輿論空間作為一個開放的公共輿論平臺,其作用是多方面的。正面而言,它不僅匯聚了各種有益于高校發(fā)展的意見和建議,而且還可以起到輿論監(jiān)督的作用。但負面影響也同時并存:“惡意灌水”、集體抗議、散布謠言、攻擊誹謗等,加之不穩(wěn)定的因素、社會思潮和輿論動向等都會在網絡上首先反映并迅速擴散開來。如果處理不當勢必引發(fā)輿論參與者的不滿與對抗情緒,甚至可能演變成一場網絡輿論危機,引發(fā)高校的不穩(wěn)定,甚至會給高校的改革與發(fā)展帶來嚴重后果。因此,做好網絡輿論引導工作,妥善處理網絡輿論危機是當前高校面臨的一項十分緊迫的現(xiàn)實課題和戰(zhàn)略任務。
建構理性的網絡輿論文化。對于網絡輿論,高校應秉承公開、透明、包容的公共管制之道。傳統(tǒng)上,高校的管理者對于新生事物的出現(xiàn)總是存在一種怕出事的心理,總是擔心其負面作用超出了正面效應,總是希望將新生事物掌控在管理者可控的范圍內,甚至對于一些負面的信息、批評采取圍追堵截的方式,其結果往往是適得其反,甚至引發(fā)更大的事端和后果。現(xiàn)在,個別高校關閉本校的BBS,把大學生推向社會網站,反而增加了對網絡輿論管理和引導的難度,實在是不明智之舉。實際上,網絡輿論空間是一個了解民意的最為重要的窗口,至少在今天,沒有哪一個敏銳的高校管理部門或管理者會對網絡上的輿論視而不見。理性的網絡輿論文化的建構,需要我們合理區(qū)分合法與非法的界限,及時制定和完善相關法規(guī)制度,提高駕馭網絡輿論空間的能力,有效整合和提升高校應對網絡輿論危機的能力。
把握引導校園熱門話題的主動權。高校管理者可以因勢利導,積極營造校園網絡輿論空間中的熱點信息,主動引導校園熱點話題的構建,從而為大學生的日常話題設置“議程”。應適時準備論壇話題計劃,選擇一些貼近社會現(xiàn)實、貼近大學生生活的熱點問題作為論壇主題,根據(jù)討論熱烈程度按一定時間推出,努力將學生討論話題從無聊、不健康或不利于穩(wěn)定的話題轉移到有價值有意義的主題中來。高校管理者要注重對網絡輿論空間中熱點話題的調控,對可能帶來不良影響的負面信息要及時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并主動在網上發(fā)布正面、積極的新聞事件信息。
增強網絡輿論引導工作的有效性。高校管理者必須不斷學習和掌握科學的理論和方法,充分運用這些規(guī)律來開展網上宣傳和輿論引導工作。例如,一些錯誤言論在“沉默的螺旋”機制下往往成為網上輿論主流,容易對廣大學生產生思想誤導,高校管理者要重視對校園網絡輿論的主動參與,并注重激發(fā)和引導多數(shù)學生的“理性聲音”的力量,避免由偏激的意見和觀點所導致的不良輿論的發(fā)展。又如,輿論的“二級傳播”現(xiàn)象,使得作為校園網絡輿論制造主體的少數(shù)學生能夠對多數(shù)學生產生影響,因此,高校管理者要有意識地培養(yǎng)鍛煉一支思想理論水平高、網絡技術能力強的網絡評論員隊伍,主動占領網絡輿論陣地,不斷增強他們在網絡輿論空間的凝聚力和影響力,使之成為網絡輿論空間的“領袖”。在各種校園輿論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通過他們發(fā)布分析透徹、說服有力的言論,從而引導校園網絡輿論的發(fā)展方向。要注重發(fā)揮學生骨干隊伍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把學生干部和黨員骨干組織起來,積極參與校園網絡熱點話題的建構與討論。教育他們樹立網上工作的意識,在網絡上做好“上情下達、下情上達”,以學生影響學生,努力營造積極向上的網絡輿論氛圍。
構筑高校管理者與大學生協(xié)商交流的網上互動通道。謠言止于公開和透明,智慧起于包容和海涵。一些未經證實的謠言和小道消息,往往會引起網絡乃至整個校園的不穩(wěn)定。情況越不明朗,越容易讓學生產生好奇,也給了各種謠言可乘之機。這時,高校管理部門或高校管理者要直接介入網絡評論和引導工作,通過網絡與大學生進行平等協(xié)商和交流,坦露心聲。這樣不僅可以把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通過互動接觸的方式傳達給大學生,以自身的實際行動有機地詮釋服務理念,而且可以有效地回應大學生的實際需求,化解大學生的心理困頓,穩(wěn)定學生情緒,從而化解輿論危機,為高校的改革與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加強高校網絡輿論空間倫理道德建設。在網絡輿論空間,由于是虛擬平臺,意味著信息的傳播與交流缺少必要的約束。我們有必要教育大學生,作為網絡輿論空間的主體應該具有為自己傳播的信息負責任的態(tài)度和精神,在自主表達各種利益訴求、進行網絡議論和網絡評判時,必須把握好分寸。尤其是在面對各種可能對他人和社會利益造成危害的信息時,要學會運用理性來甄別和判斷,而不要人云亦云,使他們認識到理性、嚴肅不僅是一種社會責任,同時也是對自己的保護。[本文為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08年度課題(2008-JKGHAZD-178)研究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胡玲:《網絡公共表達離“話語民主”有多遠?》,《新聞愛好者》,2009(8)。
2.王彥林:《呼喚網絡空間的理性時代》,《新聞愛好者》,2009(9)。
3.張瑜、焦義菊:《高校網絡輿論的傳播特點、影響機制及其引導策略》,《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6(8)。
4.唐亞林:《網絡政治空間與公民政治參與》,《文匯報》,2009年3月19日。
5.南帆:《虛擬的意義:社會與文化》,《東南學術》,2009(1)。
6.姚鵬:《加強高校BBS引導,扎實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文教資料》,2007(1)。
(作者單位: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
編校:張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