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是哈佛本科課程的組成部分之一,是一種通識教育課程,體現著哈佛大學一貫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國也極具典型意義。通過分析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在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方面的特征,總結其成功經驗,以期為我國大學通識課程設計提供參考。
[關鍵詞]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通識課程設計
[中圖分類號]G649.71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4634(2010)01-0041-04
核心課程是指大學本科階段通識教育領域(非專業(yè)教育領域)的一種課程設計模式,是將一些相關領域的重要基本論題予以重新組合的一種課程安排和設計,目的是為學生提供一個共同的學識背景。這種核心課程在20世紀70年代大量地出現在美國大學或學院的通識教育實踐中,最早是發(fā)端于哈佛大學的核心課程設計。哈佛核心課程(Core Curriculum)是哈佛本科課程的三大組成部分之一(核心課程、專業(yè)課程、自由選修課程),是一種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亦譯為一般教育或普通教育)課程,體現著哈佛大學一貫的教育宗旨和理想,在美國也極具典型意義[1]。目前我國大學也在開設通識教育課程,目的是為了擴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在專業(yè)知識以外了解更多的各個領域的基礎知識。但在通識課程設計過程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通過研究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旨在為我國大學通識課程設計提供有益借鑒。
1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建立與發(fā)展
二戰(zhàn)期間,詹姆士B科南特(James. B. Conant)任哈佛大學校長,針對當時高等教育不能滿足學生通識教育的需要,在1943年主持成立了“自由社會中通識教育的目標委員會”,該委員會在1945年7月發(fā)表了頗具影響的《自由社會中的普通教育》報告,亦稱《紅皮書》。在報告中提出了高等教育應該由通識教育和專業(yè)教育組成的觀點,這個觀點奠定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基礎。在《紅皮書》中還明確闡述通識教育的目標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四種能力:有效思考的能力、溝通的能力、能做適切判斷的能力、對價值的認識能力;并規(guī)劃通識教育領城應包括3個領域:人文學科、社會學科、自然學科[2]。哈佛大學在此次通識教育改革中要求每個大學畢業(yè)生必須修滿16門課程,其中通識教育課程占6門課程。6門通識教育課程必須在人文、社會、自然3大領域中至少選一門課程?!都t皮書》提出的觀點和課程方案構建了通識教育課程的基本框架,奠定了哈佛大學以實施通識教育為其目的的核心課程的基礎[1]。
進入20世紀70年代,美國社會變動很大,教育改革迅速推進,哈佛大學通識教育也面臨著一些新情況、新問題。1973年,亨利羅索夫斯基(Henry Rosovsky)擔任哈佛大學文理學院院長,重新檢討哈佛大學的教育目的。經過多年的研討和規(guī)劃,羅索夫斯基于1978年提出“核心課程報告書”,把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開設領域分為文學與藝術、歷史研究、社會分析及推理、科學、外國文化等5個領域的內容[2]。核心課程的最終目的是要給學生確定一個知識廣度的最低標準??梢?,哈佛大學通識教育課程非常廣闊,適應現代多元文化和社會需要,這個方案在哈佛大學很快得到認同。這樣,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個“核心課程”也正式出臺并實施了。在此后的發(fā)展中,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隨著社會的不斷發(fā)展而繼續(xù)向更加完善的方向發(fā)展。
2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的理論基礎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總的指導方針是每一個哈佛畢業(yè)生都必須在廣泛的領域里受過教育、同時又在一個特定的學術領域上受過訓練。在1978年,羅索夫斯基在《核心課程報告書》中,為大學教育提出了5個基本目標,這些目的都在于培養(yǎng)“有教養(yǎng)的人”,他們必須具備下列品質[3]: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能清晰而有效地思考和寫作;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必須對自然、社會和人文有所批判性的了解;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在20世紀的最后1/4年頭,不應該有地方的偏狹性而忽視其它地區(qū)和另一時代的文化,全面了解塑造現在和未來的其它地區(qū)和歷史上其它時代的文化和力量;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要能了解并思考道德和倫理的問題;最后,一個有教養(yǎng)的人應在某一知識領域有深入的研究,達到介于廣泛的知識能力和專業(yè)層級之間的程度。這5個目的,均與通識教育緊密聯系,實際上是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目標,是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的基本指導思想。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哲學在于認為哈佛畢業(yè)生必須受過廣博的教育……為此目標,學生需要某些知識,教師有責任引導學生成為有教養(yǎng)的人所必備的學識、智能以及思辨方法。”[4]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是依據下列考慮而設立的:“核心課程”不是要學生在知識的廣度上精熟古典名著,不是要在某一特別的知識科學方面作精深的鉆研,不是僅對某些問題作數量調查測量,它是要用教師認為大學教育不可或缺的6個領域的知識,來引導學生尋求獲取知識的途徑。核心課程是要向學生顯示在這些領域里,有什么樣的知識以及什么樣的方法,分析探討一個問題有什么不同的方法,各種方法如何被人應用,各有什么價值。每個領域內的科目多少并不完全相同,但其設計思考的重點是一致的?!盵4]
3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的實施現狀
3.1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框架結構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是從1945年的《自由社會中的通識教育》,到20世紀70年代后期,羅索夫斯基提出《核心課程報告書》,直到《哈佛1994~1995核心課程目錄》,哈佛大學核心課程領域從最初3個領域發(fā)展到6個領域,這6個領域分別是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與藝術、道德推理、科學和社會分析。近來在《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目錄》中又增加了“定量推理”,增加到7個領域。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內容也在不斷的進行改革。
3.2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的具體 內容和組織
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在7個領域要求每一位哈佛大學的學生至少應該修習通過32個科目始可畢業(yè),其中16門為專業(yè)領域,8門為選修科目,8~10門科目為核心課程,要求學生用本科學習時間的1/4左右來學習上述7個領域8到10門課程,每個領域至少應選1門,否則將不能獲得相應的學位。以下是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7個領域的具體內容[6]。
1)外國文化(Foreign Cultures)。外國文化課程的目的是要拓寬學生對人們生活形成過程中文化因素重要性的理解;這部分課程會介紹宗教和民族的價值觀,社會、經濟、政治制度,知識發(fā)展趨勢,以及文學和藝術成就。外國文化的首選內容是當代文化,尤其是當今亞、歐、非、美重要文化傳統(tǒng)代表。有些課程也討論已不存在的文化,有的是幾種文化的相互比較,有些則深入討論某一問題。
外國文化領域開設三種形式的課程供學生選擇:第一,一學期的外國文化課,這門課程所介紹的文化須與美國迥然不同,用英語講授;第二,一學期的外國文化課,這門課程所介紹的文化與美國文化一樣同源于西歐文化但又不盡相同,用非英語講授;第三,兩學期的外國文化課,用非英語講授,適合于二年級外語水平的學生選修。
2)歷史研究(Historical Studies)。開設該課程的目的在于通過歷史研究領域課程的學習使學生獲得歷史知識,學會用歷史方法以歷史的眼光去認識世界,著力點在于學會并運用歷史方法去認識問題。其課程分為A、B類,各有側重點。A類課程重點介紹現代世界中全球性或者接近于全球性的重大問題和觀點的發(fā)展狀況及其淵源。B類課程側重于一些重大事件的具體細節(jié)介紹,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對人類事務復雜性的理解-政治、經濟、文化、宗教以及重要歷史人物等諸多因素如何綜合作用形成各種事件。學生從這兩類課程中各選修一個“半課程”。
3)文學和藝術(Literature and Arts)。該領域的課程基本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情趣,對文學藝術作品的批判理解能力,也就是對各類文學藝術作品的認知分辨以及鑒賞和批判能力。分為A(文學)、B(美術和音樂)、C(文化背景)三類,所有學生必須在每類中各選修一門。A類課程主要進行文學作品和文學分析方法的學習。該類課程為學生提供一系列文學批評和分析方法及一些理論問題的討論結果。B類課程主要進行美術手法、視覺藝術、音樂風格等方面的介紹,目的在于發(fā)展學生理解和欣賞藝術作品的能力。C類課程主要探討文化史上特定時期及藝術作品在特定社會中的作用。
4)科學(Science)。科學部分課程的共同目的是傳授對科學的一般理解,獲得觀察人自身和世界的方法??茖W領域的課程分為A、B兩類。A類課程主要是通過定量方法處理和研究自然現象與自然規(guī)律。開設的課程主要有“相對論和量子物理學”、“大氣”、“太陽和眾星”等14門課程。B類課程涉及那些難于作定量處理的自然現象,對其提供描述性的、歷史的、動態(tài)的定性說明。如“地球和生命的歷史”課等。
5)道德推理(Moral Reasoning)。道德推理部分各課程的共同目的,是討論人類經驗中重要的經常出現的有關價值和抉擇方面的重要問題,目的是在于探索出道德和政治性的理性選擇方法。為了實現這個目的,這些課程努力使學生熟悉已往關于如何做選擇的重要思想傳統(tǒng),幫助學生正確反思和理解這些觀念,如公平、責任、公民的權利和義務、忠誠、勇氣和個人責任。課程內容大多選自西方思想傳統(tǒng),也包括一些非西方的思想傳統(tǒng)。如“倫理學與國際關系”課,對哲學家和思想家在某些問題上的觀點加以比較,闡明缺乏統(tǒng)一的道德認識將對人類命運造成的威脅,揭示了人權、正義、道德責任感的涵義。
6)社會分析(Social Analysis)。社會分析部分課程的目的是使學生熟悉社會科學的某些主要概念和方法,并顯示這些方法怎樣加強我們對當代人們行為的理解。社會分析課程并不全面研究某個特殊學科,而是顯示如何把分析方法應用到與人相關的重要問題。如“經濟學”一類的基礎課程重點是研究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合理選擇”問題的性質、前提及其后果。另外諸如“心理學”、“社會學”、“人類學”的課亦如此。
7)定量推理(Quantitative Reasoning)。定量推理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向學生介紹數學或定量模式,有些課程著重于數學理論部分或者統(tǒng)計推理,如關于數字理論和演繹邏輯。這個領域的其它課程則探究了定量方法應用于解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或者人文學科的問題,如關于不確定條件下的決策或人口趨勢分析的課程。
4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的特征分析
簡單地說課程設計就是對課程內容、形式和結構的組織和安排。通識課程設計是指根據通識教育的目的、內容和特點,對通識課程進行體系構建和具體設計。通識課程設計包括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課程實施和課程評價四個方面。下面主要從通識課程設計所包括的四個方面,來總結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的經驗,以期對我國大學通識課程設計有所啟發(fā)和借鑒。
4.1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目標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設計所依據的基本觀點是,確信哈佛的每個畢業(yè)生不僅要在某個專門學科或專業(yè)受過訓練,而且應當接受廣博的教育。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目標大致圍繞著三個目標展開:①認識性目標,通過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的方法論或探究方式的認識,以培養(yǎng)學生的批判思維能力、溝通表達能力;②價值性目標,要讓學生了解自身的政治責任,認識民主政治,能夠作出道德判斷,擁有健全的人生觀,關注人類共同面對的困境;③文化性目標,要讓學生了解自己的文化傳統(tǒng),認識其它文化,具有欣賞文學藝術作品的能力。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努力向學生介紹獲得必不可少的各個方面知識的主要途徑,主要目的是顯示在這些領域有些什么性質的知識和什么樣的研究知識的方法;可以得到怎樣不同的分析方法,它們是如何應用的,價值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科學技術飛速發(fā)展,知識信息量猛增,讓學生全面掌握紛至沓來的知識已不可能,重要的是交給他們學習和掌握知識的方法。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擺脫了把學生看作“知識容器”的傳統(tǒng)觀點,重視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培養(yǎng)具有深刻思維力和明智判斷力的人。
4.2哈佛大學核心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內容,跨學科性的內容分量較大,重視加強有關道德、文化、藝術方面的內容。哈佛大學核心課程內容基本涵蓋了如下幾個學科大類的知識:人文藝術、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包括數學)、道德推理、基本技能(包括計算機技術、語言能力、定量處理)等五大類。哈佛大學允許學生在每個必修領域里進行自由選擇課程。
哈佛大學2005~2006學年核心課程發(fā)展到7個領域:外國文化、歷史研究、文學和藝術、自然科學、道德推理、社會分析和定量推理。哈佛學生必須用本科學習時間的1/4左右來修習核心課程的7類領域的8~10門課程,但每個領域的具體課程可以自由選修。從課程安排的時序上,主張把通識教育貫穿在大學四年的學習中,因為通識教育是人一生中的一個重要內容,整個大學階段都要接受通識教育。
4.3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實施
課程實施是指將課程計劃付諸實踐的過程,它是達到預期的課程目標的基本途徑。一般來說,課程設計的越好,實施起來就越容易,效果越好。
哈佛大學每學年所提供的核心課程目錄會有所不同,每個領域皆有十數門的具體課程,供學生自由選擇。哈佛大學核心課程教學計劃和教學大綱是極其詳細和完備的,每一門課程都包含課程安排、課程介紹、授課形式、考試評分、必備教材、參考書目和教學進度安排等內容,并在網上公布,學生在選課之前就可了解到某門課程的全部情況。
哈佛大學設有大學教育委員會,負責大學生的教育與輔導;還有核心課程委員會,負責推動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發(fā)展。哈佛大學能把通識教育思想滲透在整個教育過程中,他們認為學生應該了解所有方面的爭議,教師要做的是解釋,而不是將自己的觀點強加給學生。他們相信,通過良好的教育方式,不僅可以使學生牢固徹底學習到他未來職業(yè)的課程,而且可以使學生廣泛涉獵其它學科。
4.4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的評價
通識教育作為大學課程體系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其質量和實施效果對人才培養(yǎng)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哈佛大學設有專門的通識課程評價機構,通過正確的評估體系保證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學保障體系的高效運轉,并發(fā)揮其導向作用。
哈佛大學強調設立教育質量的高標準,然后幫助學生達到這些標準。評價教育質量的標準著眼于學生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指知識、能力和技巧方面的成績,也包括學生成長的其他方面,如自信心、毅力、領導才能、同情心、社會責任感以及對不同文化和學術流派的理解能力。
當前我國許多大學都開設了通識教育課程,盡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成績,但在通識課程設計上更多的是對原有專業(yè)教育課程進行一些調整和修飾,在通識課程設計的各個環(huán)節(jié)還存在一定的問題。而哈佛大學核心課程經過了幾次改革逐漸趨于完善,在其通識課程設計的目標、內容的選擇和組織、實施和評價方面都取得了成功的經驗。我國大學在設計通識教育課程時可以參照哈佛大學的經驗,再結合我國大學的實際情況,設計出適合本國和本校的通識教育課程。
參考文獻
[1]李曼麗.哈佛核心課程述評[J].比較教育研究,1998,(2):30-33.
[2]黃坤錦.美國大學的通識教育:美國心靈的攀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15,26.
[3]Rosovsky,Henry.The University-An Owner's Manual[M].New York:W.W.Nortoncompany,1990:105-107.
[4][美]羅索夫斯基.羅索夫斯基論通識教育與核心課程(下)[J].黃坤錦譯.臺灣通識教育季刊,1994,(2):36.
[5]李曼麗.通識教育——一種大學教育觀[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