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那天第三節(jié)是英語課,大約上課還不到20分鐘,英語老師便怒氣沖沖地回到了辦公室,向我告狀:“李老師,你班的英語課我沒法上了!連考試卷都敢撕,這幫學生簡直是無法無天!”這段時間,我也明顯感覺到自從撤換了英語課代表后,班級里各種事件就頻發(fā)不斷。
王小凡從三年級起就擔任我班的英語課代表。她特別霸道,班里有三個女生和兩個男生常心甘情愿被她呼來喝去,對她言聽計從,于是形成了一個“六人幫”,不少學生都懼怕他們。英語老師特別關注英語成績,天天逼學生早自習背英語單詞,午休時又留許多英語口頭作業(yè),挨個“過篩子”。王小凡對英語老師不滿,開始是以“六人幫”不完成作業(yè)等消極形式與英語老師對抗,最后竟發(fā)展到鼓動全班學生英語課上不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如果誰敢舉手答題就在課后孤立誰,大家都不與他說話、玩耍。鑒于這些情況,英語老師在征求我的意見后,罷免了王小凡課代表的職務。
“六人幫”成員,都是王小凡前后左右桌的同學,只要她遞過一個眼神,他們都會心照不宣,分頭行動。英語老師是個大齡姑娘,快30歲了,還沒找到對象,于是,王小凡就開始向同學們散布一些什么“英語老師沒人娶,是剩女”的言論。也不知她怎么知道了英語老師的QQ號,隔三差五就發(fā)布她和英語老師的聊天內容。隨著王小凡和英語老師的矛盾激化,班級里的英語課堂從此不再平靜。
為了妥善處理這一事件,我直接找到王小凡,開門見山地指出:最近班級發(fā)生的一系列事件都和她有關,因為別人沒有這么大的號召力。她沒有做任何反駁。接下來,我給她分析英語學不好的嚴重后果,告訴她這樣做只能是在害己的同時也害了全班同學。事后,我通過英語老師知道了王小凡的QQ,當天我就以“我的學生我的班”為昵稱,和她在網上進行了傾心長談。我們從尊重網友的隱私談起,我還從網上搜集了有關如何度過叛逆期的文章,同時,又和她共同研究了師生之間做好溝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我向英語老師建議:全班共分成六個英語學習小組,王小凡的“六人幫”分為一個小組,組長由王小凡擔任。為了更好地協(xié)調王小凡和英語老師的關系,我每天回旋在兩個人之間,最后終于出現(xiàn)了王小凡向英語老師道歉和英語老師反思自己過激做法的喜人場面。
其實,學生之間形成的“小團伙”總是在積極和消極之間徘徊,關鍵是班主任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癥結,積極進行心理疏導,引導他們跨過一道道生活和學習的坎兒,變“小團伙”為推動良好班風形成的動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