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對2008年5月20日民進黨重新淪為在野黨以來發(fā)生的政治轉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民進黨的政治轉型主要是指其為了重新贏得執(zhí)政權所做的包括政治論述、政治實踐等各種政治革新。從目前來看,民進黨政治轉型尚處于混沌階段,受限于臺獨黨綱、臺獨基本教義派、深綠選民結構以及五大直轄市長選舉等諸多因素,現(xiàn)階段民進黨的政治轉型讓位于權力爭奪就在所難免。
關鍵詞:民進黨;政治轉型;臺灣;因素
中圖分類號:D618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8-6269(2010)06-0047-03
2008年5月,民進黨不僅失去“總統(tǒng)”寶座淪為在野黨,而且“立委”席次也只剩下27席,在23個執(zhí)政縣市中只占據(jù)7席。民進黨喪失執(zhí)政權,政治實力遭遇重挫,政治聲望跌入谷底,再加上扁家弊案的爆發(fā),也重創(chuàng)其“清廉、本土、愛鄉(xiāng)”的政黨形象。民進黨10多年的努力一夜之間付諸東流,重回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的政治勢力版圖。盡管民進黨在最近的幾次地方性選舉中取得一系列勝利,但是一般認為民進黨要再度上臺執(zhí)政,就必須要進行徹底的政治改革。對于民進黨而言,現(xiàn)階段政治轉型目標具體指的是由“為反對而反對”的草根性在野黨轉變?yōu)橐浴昂徒狻獪贤ā睘閷虻木⑿蛨?zhí)政黨,由激進、冒險的臺獨黨轉化為穩(wěn)定兩岸關系、對臺灣前途負責的中道力量。2008年5月18日,蔡英文擊敗黨內大佬辜寬敏當選民進黨首位女性黨主席。2010年5月23日,蔡再次以90.29%的高票順利連任黨主席。蔡英文出任黨主席,本身就是民進黨政治轉型的一種嘗試,最大的目的在于解決派系惡斗。也可以說,蔡英文出任黨主席是民進黨內派系平衡的杠杠和政治轉型的契機。總的來看,蔡英文出任黨主席是民進黨現(xiàn)階段政治轉型的前提。
本文將對民進黨現(xiàn)階段政治轉型及其影響因素進行闡述分析?,F(xiàn)階段的時間界定以2008年5月20日民進黨重新淪為在野黨的時間開始至今。本文所指的政治轉型主要是指民進黨為了重新贏得執(zhí)政權所做的各種政治革新,包括政治論述、政治實踐等。從目前來看,民進黨政治轉型尚處于混沌階段,受限于臺獨黨綱、臺獨基本教義派以及深綠選民結構等諸多因素,再加上島內即將舉行的五大直轄市長選舉,政治轉型讓位于權力爭奪就在所難免。
一、以蔡英文十年政綱為代表的各種轉型論述紛紛浮上臺面
在蔡英文擔任黨主席期間,民進黨內要求改革轉型的聲音逐漸浮上臺面,其中較具代表性的有蔡英文的十年政綱、呂秀蓮的九六共識、“不預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說”等一系列的轉型論述。
(一)蔡英文強力推動十年政綱。2010年5月2日,臺獨理論大師、民進黨前“立委”林濁水在研擬十年政綱的一個研討會上表示,“黨綱是規(guī)范基本價值的長期綱領,政綱是依據(jù)基本綱領的精神而訂立的中、長期政策綱領,競選綱領只是為了滿足短期的選舉需求”。十年政綱屬于議題廣泛的政策白皮書,其位階是在黨綱和競選綱領之間,其大陸政策的指導思想是“由世界進入中國”。蔡英文力推十年政綱的目的,是確立民進黨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及其本人在黨內的領導地位。十年政綱的醞釀過程,反映了蔡英文的行事風格,其用意在于吸引中間選民,但能否為民進黨內不同派系和草根黨員所接受,值得進一步觀察。不少人士認為,十年政綱只是蔡英文身邊策士陳明通等少數(shù)學者的作為,影響有限,難以成為民進黨的指導綱領,達不到臺灣前途決議文的程度。民進黨的策士在醞釀十年政綱時,尚難擺脫意識形態(tài)的制約,考慮到其基層支持者的思維取向,十年政綱在處理兩岸關系上能否邁出新的步伐,也就更值得懷疑。民進黨失去政權后,既未能根本終結黨內派系共治的紛爭,也不能停止黨內的路線分歧,其轉型困境恐非研擬中的十年政綱所可扭轉。十年政綱是蔡英文倡導的方案,目前尚未得到其它重量級政治人物的呼應,其實際作用還將取決于黨內權力博弈的結果。以年底五都選舉為例,黨主席蔡英文被迫御駕親征參選新北市長由此可見一斑。
(二)呂秀蓮適時炮制九六共識。其主要內容是臺灣在1996年首度進行民選“總統(tǒng)”選舉,即在事實與法理上是獨立國家,而國號是中華民國,這是臺灣藍綠陣營的共識。2010年3月,呂秀蓮結合民進黨、臺聯(lián)黨及三十多個本土社團宣布成立“九六共識推動聯(lián)盟”,并發(fā)表《“總統(tǒng)”民選、臺灣獨立》宣言聲稱:“1996年3月23日臺灣第一次‘總統(tǒng)’直選日,就是‘國家主權’獨立紀念日。”呂表示,她推動九六共識就是要消弭藍綠不必要的猜測,并公開要求馬英九今后不要再提九二共識。
(三)“不設政治前提與大陸對話”說。5月2日,蔡英文在“十年政綱”兩岸議題座談會上表示:“我們不排除在不預設政治前提情況下,與中國進行直接并實質的對話”。這番言論,被視為民進黨中央與大陸展開政黨交流的一種政治試探,改變島內民眾特別是中間選民眼中民進黨拒絕與大陸接觸協(xié)商的刻板印象。但是蔡英文也坦承,拋出與大陸對話信息是為了年底五都選舉。因為五都皆為都會區(qū),兩岸政策會是選民投票的考量依據(jù),其黨內已評估過,在爭取中間選民與固守深綠支持者之間,中間選民力量將大于基本教義派,迫于形勢也不得不有所表態(tài)。
二、民進黨中央堅持頑固保守立場,地方執(zhí)政者倡導務實開放政策
大部分民進黨政治人物在客觀形勢面前,從民意考慮、從選票考慮、從政績考慮,強烈要求民進黨中央調整大陸政策。在民進黨政治人物的壓力下,民進黨開放黨的公職人員登陸交流已經(jīng)是大勢所趨。但是目前民進黨的大陸政策仍呈現(xiàn)中央冷、地方熱的態(tài)勢。
(一)民進黨中央堅持封閉保守立場
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上任后,對兩岸交流不僅不予支持,反而不斷地加以阻撓牽制,使兩岸交流的正常秩序面臨不小的困境。 2009年5月,在廈門舉辦“海峽論壇”,民進黨禁止現(xiàn)任黨公職參加,使得民進黨的黨公職在黨紀威脅下卻步。2009年7月,在長沙舉辦國共論壇,民進黨干脆禁止現(xiàn)任和卸任的黨公職出席,后來還開除民進黨創(chuàng)黨元老許榮淑、范振宗的黨籍。近一段時期來,蔡英文在不同場合分別發(fā)表了“執(zhí)政后,公投廢ECFA”、“沒有廢止臺獨黨綱的問題”等言論,一定程度上封殺了民進黨的政治轉型空間。其中以“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說最受各界關注,也引起島內輿論嘩然。蔡英文在出席臺灣教授協(xié)會一項新書發(fā)表會時,聲稱“中華民國是一個流亡政府”。蔡英文曾明確表示,民進黨“臺獨”主張“讓支持者引以為榮,必須驕傲地堅持下去”。過去施明德、許信良都提出過轉型,結果在民進黨中被逐漸邊緣化,甚至走向民進黨的反面;陳水扁多次提出過轉型,結果反而是越轉越變本加厲,不斷地滑向深綠路線;蔡英文出任黨主席兩年多來,幾度推動轉型,結果是光打雷不下雨,相反卻不時有驚人之語,這次的“流亡政府說”就是其中之一。據(jù)島內學者分析,“臺獨”勢力十分青睞“流亡政府說”原因有三:一是“流亡政府說”否認“中華民國政府”的存在,引出臺灣沒有合法政府統(tǒng)治,呼應了“臺獨”分子“臺灣地位未定論”的重要主張。二是借“流亡政府”將“中華民國”定性為來自中國大陸的“外來政權”,突出臺灣這塊土地與中國大陸無關,從地理上對兩岸進行切割。三是強調所謂“中國性”與“臺灣性”,宣稱“中華民國”流亡政府帶來的文化是外來的中國文化,對兩岸進行文化切割。國民黨籍“立委”邱毅痛批“流亡政府說”說時稱“蔡英文明明是很聰明的人,怎么一到強盜窩里,頭腦就不清楚了?!眹顸h籍“立委”李慶華則形容蔡英文“已被陳水扁附身”。
(二)民進黨籍縣市長主張開放交流政策
民進黨最近針對兩岸互動做出決議:中國政策不辯論,黨公職訪問中國“不訂注意事項、不陷入政治操作、事前向中央報備、采取個案判斷”。會后并表示,民進黨對中國戰(zhàn)略有高度共識,體現(xiàn)在黨綱黨章和臺灣前途決議文,針對黨內歧見,將進行意見征詢或舉行座談解決。言下之意,民進黨認為既有戰(zhàn)略已經(jīng)足以面對兩岸,現(xiàn)階段除了反對開放、反制中國、聯(lián)署ECFA公投之外,并無醞釀兩岸新思維必要,因此也把黨內歧見個別處理,不打算提升到路線辯論或中常會決議層次。黨公職參訪中國也傾向非政治化和有條件開放,并不打算對兩岸參訪賦予戰(zhàn)略布局,例如民共兩黨論壇、議會黨團互訪、執(zhí)政縣市交流或高層會談。臺南市長許添財堅持到廈門參加首屆兩岸的帆船賽。呂秀蓮多次表達訪問大陸的意愿,高雄市長陳菊首度公開訪問北京,更是民進黨籍現(xiàn)任黨公職訪問大陸的最高首長。
三、政治轉型困難重重,各種因素相互掣肘
(一)新潮流系掌握黨機器成為影響民進黨政治轉型的黨內因素
首先,權力至上的新潮流系是政治轉型的派系障礙。早在民進黨成立之前,新潮流系就已經(jīng)存在。民進黨歷任黨主席,不論黨主席選舉時是否與新潮流對立,往往上任后均大量任命新潮流系成員擔任秘書長或黨務主管,新潮流系也均能與之合作愉快、各取所需。該派系早年的主要政綱為臺灣獨立、群眾運動路線以及社會民主,近年則以務實為導向。明確的政綱與強而有力的派系紀律,使該派系成為黨內最具實力的派系。目前民進黨的秘書長正是新潮流系大佬吳乃仁,由此可見一斑。以新潮流系為代表的黨內菁英以權力為念,崇尚“先有權力才能實踐理念”的思維,原本倡議路線辯論的黨內改革派,也都急于權力爭逐,無心思考路線方向。年底五都選舉在即,再加上在中常委改選中成為最大贏家。新潮流系更是傾巢出動角逐權位,充分暴露出其追逐權力的狂熱。
其次,臺獨黨綱和臺灣前途決議文是政治轉型的制度約束。每次提到民進黨轉型,都無法回避民進黨黨綱和臺灣前途決議文,而這兩個綱領性文件都離不開新潮流系的主導和參與。該黨綱是1991年10月第五屆民進黨第一次全國黨員代表大會通過的綱領性文件,其草案由創(chuàng)黨黨員、前黨外編聯(lián)會(新潮流系前身)會長林濁水等人起草。該黨綱明確主張建立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并制定新憲法,最后交由臺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方式選擇決定。2000年,民進黨之所以能夠上臺執(zhí)政,也在于一次成功的政治轉型,而決定其轉型的綱領性文件就是臺灣前途決議文。民進黨內不少黨員干部的認知是決議文的效力等同于黨綱,這個認識是基于黨章第十四條規(guī)定:“經(jīng)全國黨員代表大會就國家重大政策所做之決議文、競選綱領,視為本黨綱領之一部?!钡峭饨巛^普遍的看法仍認為,“臺獨黨綱”不僅是歷史文件,也是全黨的精神象征,仍有普遍約束力,承認“中華民國”體制僅是因應現(xiàn)狀的戰(zhàn)術調整??偠灾?,臺灣前途決議文對于民進黨員具有普遍約束力,已經(jīng)成為黨內各個派系的最大共識。
(二)標榜藍綠立場、占據(jù)統(tǒng)獨光譜的兩黨政治格局是影響民進黨政治轉型的島內因素
單一選區(qū)兩票制實施以來,臺灣政治逐漸呈現(xiàn)兩岸政治的基本格局,國民黨與民進黨分別占據(jù)藍綠、統(tǒng)獨相對政治光譜的兩端,兩大黨在島內頻繁選舉的態(tài)勢下儼然成為兩大選舉機器。奪取地方執(zhí)政權和中央執(zhí)政權是島內兩大黨的共同目標,也是政黨政治的題中之意。獨派陣營并非民進黨一家,別無分店。以臺聯(lián)黨為首的獨派政黨和外圍團體對于民進黨的政治轉型形成了極大的牽制和掣肘,每次民進黨陷入低谷之時,為其搖旗吶喊、煽風點火的正是這些看似已經(jīng)泡沫化的獨派社團。諸如ECFA議題,臺聯(lián)黨振臂一呼,率先走上街頭,極力推動反ECFA公投聯(lián)署,迫使民進黨亦步亦趨。像《自由時報》等獨派媒體更是鼓噪一時,極力夸大簽署ECFA的負面效應,強化綠營選民的反對立場,混淆中間選民的視聽。從目前的實際效果來看,民進黨盡管并不完全反對ECFA,但是基于最大的反對黨的基本立場,為了反對而反對,展現(xiàn)與國民黨分庭抗禮的角色分工,淪為在野的杯葛的一方。這也正是兩黨政治在臺灣最生動的教材。一旦民進黨拋棄綠營基本盤,就可能被其它獨派政黨或本土社團取而代之,泛綠陣營的頭牌就只能拱手讓人了。
(三)具有鮮明國共色彩的“九二共識”政治前提是影響民進黨政治轉型的大陸因素
自從2008年3月臺灣政局發(fā)生重大變化,兩岸交流突飛猛進,兩岸人民“大交流、大合作、大發(fā)展”的趨勢成為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新形勢下不可阻擋的潮流。眾所周知,“九二共識”是現(xiàn)階段兩岸政治互信的戰(zhàn)略模糊,也是大陸海協(xié)會和臺灣?;鶗貑㈩ミ`已久的協(xié)商談判的政治前提。但是在民進黨看來,“九二共識”是馬英九核心幕僚蘇起創(chuàng)造的一個政治名詞,帶有鮮明的國民黨色彩,在島內朝野互信嚴重不足的背景下,要求民進黨接受國民黨的“九二共識”難度很高。因此,在島內兩黨政治成型的背景下,民進黨反國民黨甚于反共產(chǎn)黨,畢竟共產(chǎn)黨并不直接參與島內選舉。再加上兩岸關系和平發(fā)展期的初級階段重點在于修復國共兩黨的關系、建立兩黨的互信,因此兩岸兩會協(xié)商談判、國共平臺等等兩岸交流合作平臺無形中排斥了民進黨的參與,再加上臺獨立場和臺獨基本教義派的因素,使民進黨退縮在40%的深綠基本盤里動彈不得。
責任編輯:林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