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這幾天是入冬以來最冷的日子,但我還是執(zhí)意趁著閑暇去一趟陽明公園,它是前些年才開辟的城市花園,瀕臨的街道就叫陽明路,剛翻修不久,到處都是嶄新的面貌,老城區(qū)內(nèi)以賢達命名的道路大概就算它寬闊。
冰雨飄飄。我瑟縮地撐著一把傘佇立在王陽明先生的雕像下,大師傲魂猶存,他楷模式的示范性,讓我以大師喜歡的靜默方式仰視。是的,我為拜訪一個偉大的靈魂而來,盡管我們之間的距離相隔近五百年,但至少現(xiàn)在,空間只留給了我們兩個人,大師的目光在遠方,深沉中閃動冷峻的光芒。
沒有無聊的人在周邊走動,我閉上眼,用心去靠攏,感覺到了一絲絲的溫暖。
乙
初次聽到陽明先生的名字,是一個反派,那時候都稱他王守仁。因為是唯心主義者,又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王守仁成了“文革”時期咬牙切齒的三個字。
于是,王陽明成了心中的謎,困擾我許多年。在這些年里,也聽了許多對立的話,他到底是怎樣的人?為什么因他而嚼口舌之爭?但有一點,我可以肯定,既然連小人書都關(guān)注他,其地位非同一般。
王陽明,這個浙江人是明朝最大的奇跡。
在中國冠以先生作為特定稱謂的并不多,如孔子、孟子、莊子、朱子,子即先生之意,而王陽明世稱陽明先生,享受先賢圣人的待遇。儒家體系繼朱熹之后,他是又一巔峰人物。
我途經(jīng)余姚,曾提出去看看他的出生地“瑞云樓”遺址,智者的降生,當然駕祥云而至。那年是公元一四七二年,取名守仁,字伯安。
一個狀元的兒子,在書香中成長。
陽明先生也曾像王子安一樣在宴會上語驚四座,不過是在鎮(zhèn)江。年,僅十歲,故此我確信人的天分因素。甚至他在北京為官的父親身邊,跟隨塾師問學(xué),提了一個關(guān)于理想的話題,這個問題幾乎在所有人成長的過程中都碰見過,但塾師的回答是“讀書登第”時,十二歲的王陽明說的卻是“圣賢”,何等遠大的抱負。當他飽覽居庸關(guān)、山海關(guān)的壯景時,一顆雄心已孕育而生。以至他的狀元父親王華先生都不敢相信:“汝欲做圣賢耶!”
不錯,圣賢。王陽明一直記得自己的誓言“欲做圣賢”,雖然在這個過程中經(jīng)歷了彎彎折折,但終于抵達了理想的彼岸。
好友湛若水先生在《陽明先生墓志銘》中記錄了他人生的變遷:
初溺于任俠之習(xí);再溺于騎射之習(xí);三溺于辭章之習(xí);四溺于神仙之習(xí);五溺于佛氏之習(xí)。正德丙寅,始歸正于圣賢之學(xué)。
其實“五溺”對陽明先生日后的成就都帶來過幫助,在“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的精神指導(dǎo)下,他擎起思想的火炬,以箭的速度穿透了一個荒唐和黑暗的王朝,我們看到了智者的光芒,從古代來,射向萬世。
王陽明是中國文化在明朝最重要的選擇,而南昌承擔(dān)起他生命中極為精彩的幾個段落。
感謝陽明先生,雖然生不在南昌,死不在南昌,卻毫不吝嗇給這座古老的城市耐久的回味,盡管沒有遺存樓閣或洞天讓我們徘徊在他的精神里。品南昌人物,王陽明這一杯最濃釅,他令我們長思于黑夜,若實在要找的話,那只有鐵柱宮了。
弘治元年,即一四八八年七月。
南昌城在一片喜氣中迎來十七歲的陽明先生的婚姻大禮,“親迎夫人諸氏于洪都”,可洞房卻丟掉了新郎,荒唐公子竟在鐵柱宮與道士通宵達旦地談?wù)擆B(yǎng)生之術(shù),次日才踩著晨曦歸來。這一段情節(jié)在《陽明年譜》里作了生動的描述:“合巹之日,偶閑行入鐵柱宮,遇道士——坐一榻,即而叩之,因聞養(yǎng)生之說,遂相與對坐忘歸。諸公遣人追之,次早始還?!蓖蹶柮魇芊鹄现腔鄣挠绊戭H深,甚至曾想遺世入山,在鐵柱宮的一幕也讓南昌第一次領(lǐng)教了他的奇行。
次年,陽明先生偕夫人返回家鄉(xiāng)余姚,在上饒拜謁婁諒先生,此日的交談是王陽明求學(xué)時代極為重要的會見。婁諒,字克貞,號一齋,他說:“圣人必可學(xué)而至”,堅定了王陽明成為圣人的信念。
黃宗羲先生說當時師徒二人“深相契也”,甚至認為王陽明在哲學(xué)上的成就,婁諒“為發(fā)端也”。
就在聆聽婁老師講解朱熹的“格物致知”論時,誰也料想不到,眼前這個孜孜不倦的年輕人,日后讓南昌再次領(lǐng)教他風(fēng)采的時候,竟是生擒了婁諒老先生的女婿朱宸濠。
丙
我們無法破譯的男人,只能踮著腳欣賞。
陽明先生五十七年的人生軌跡,在思想的天空上畫了一道虹,軍事領(lǐng)地里也踩下一個印。大儒,亦是兵家,中國五千年幾乎是絕無僅有,難怪他的老鄉(xiāng),當代的余秋雨先生作過這樣的評價:“王陽明作為一個世界級的大哲學(xué)家,居然又成了明代最能打仗的將軍之一,這在人類文化史上都找不到第二人?!?/p>
這是一顆高遠的靈魂,他來的時候,給這個城市帶來了喜氣,帶來了劍氣,帶來了對他生命的驚嘆。
朱宸濠的叛逆,史稱“宸濠之亂”。
《江西通志稿》曾描繪其貌:“輕佻無威儀,鷙忍漁利。”就是這樣一個人也敢在正德十四年,即一五一九年,假稱奉太后密旨入朝,斥武宗非朱氏血胤,在南昌起兵造反。
起先朱宸濠先生還能摧城拔寨,那時王陽明先生正在江西豐城,或許寧王朱宸濠最大的不幸就是遭遇了王陽明,《明史》對文經(jīng)武緯的罕世全才陽明先生,有過這樣一句夸獎:“所將皆文吏及偏裨小校,平數(shù)十年巨寇,遠近驚為神?!?/p>
蠢人遇見了神。僅僅個把月的時間,陽明先生的三千兵馬,把一支要奪取江山的部隊,打得讓他們的首領(lǐng)痛哭流涕。據(jù)說前線戰(zhàn)事火熱,王陽明卻在下棋,這種風(fēng)范就叫大師。
一個書生捉住了一個王。
正德皇帝也就是朱宸濠反的那個武宗,也不是什么好鳥,這個貪玩的皇帝常溜出京城,在平常百姓家尋找威武的快活,正是調(diào)皮浮華的主,撞上了他的長輩寧王,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爺。
南京是他們共同的老祖宗布衣天子朱元璋立國之地,他們來此地不是吊祖也不是憶苦,為了一場可愛的游戲,雖然游戲的名稱取得威嚴:獻俘闕下,玩起來卻很熱鬧。
陽明先生不愿去看武宗親手擒拿朱宸濠的鬧劇,他的心情很沉重。因為獻俘問題或者說他為大明王朝所建立的豐功偉績,遭到了一大批官僚的嫉妒,受到刁難和打擊,直到嘉靖皇帝即位,才以此功位列“新建伯”。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婁諒先生的女兒素珍姑娘的死。
王者窮途。朱宸濠被武宗在南京玩夠了,就帶回北京,于通州賜自盡。生命的完結(jié)與身份無關(guān),該死的時候就像擊殺了要下酒的狗。
他的妃婁素珍姑娘,已經(jīng)不愿等他的消息,在天堂的路上緩緩地走。婁妃自沉贛水黃家渡江中后,陽明先生嘆曰:“賢妃也,命收葬于德勝門外沿江路旁的隆興觀側(cè)?!辈⒔淮捌淠棺缘脧闹T王例”。
王陽明禮遇了婁妃,這個城市的百姓對他也是心存感激,從現(xiàn)在來看,對陽明先生的紀念從未削弱過。
丁
一個命不算太長的男人,卻給我們太長的思考。
磨難是一種財富,陽明哲學(xué)就是在千百苦難中生成。若把苦當成良藥,難當成磨刀的石,無疑陽明先生是鋒利的人,要有對手的話,那就是他自己。
“一草一木,皆涵至理”是朱熹先生的重要斷言,二十一歲的王陽明在其父官邸的庭院里“取竹格之”,試圖按朱子的話把握竹中所含的“至理”,結(jié)果事與愿違,七天七夜也沒格出至理來,反而臥倒病榻上,并逐漸在以后的實踐中,開始對程朱學(xué)說的格物窮理產(chǎn)生了懷疑。
等到一五○六年,玩世不恭的武宗登上了皇位,正值太監(jiān)劉瑾當?shù)?,正邪之間出現(xiàn)了對壘,陽明先生在明朝“以直節(jié)著”,他生命的底色是那樣的剛直。不畏權(quán)貴,甚至讓皇帝也不高興,才會在貶謫的路上奔波,恰恰這條充滿荊棘的路是陽明學(xué)醞釀的道路。
王陽明因某諫官上疏建言而獲罪入獄之事而抱不平,上奏要“去權(quán)奸”,影射了劉瑾,這個立于天子旁邊的太監(jiān)有“立皇帝”之稱,結(jié)果我們的大師遭到了錦衣衛(wèi)的逮捕,受廷杖,竟傳聞是“斃而復(fù)蘇”,發(fā)配至貴州龍場驛當驛丞。
一軸山水里賞讀陽明先生的風(fēng)骨,他是明朝最清雅的身段,屬于文化,且以高品位的取向讓我們凝視。不懼磨難的精魂呀,去問鼎哲思的高度,把生命的挫折當成脫胎換骨,煎熬不過是為了金丹的出爐。在南方行走的哲人,雨、流水和深深的遠望。
龍場磨難,按陽明先生的話說“最是動心忍性、砥礪切磋之地”。思想從寂寞的扎裹中掙出,只有積淀的存在,才有頓悟的萌生,孑然的男子,在靜默,也許正是寒星下的冷風(fēng)讓他在自己作的石墩里驚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陽明先生時年三十七歲的“龍場悟道”,如今已是哲學(xué)名詞載入史冊。
陽明先生是極其鎮(zhèn)定的人,海上刮颶風(fēng),他卻智慮無疑,這是一個大儒的鎮(zhèn)定,并吟《泛海》一詩:
險夷原不滯胸中,
何異浮云過太空?
夜靜海濤三萬里,
月明飛錫下天風(fēng)。
出身名門望族的陽明先生是真正的貴族,他那飽含智慧昂貴的頭顱去面對箭雨和暗殺,竟泰然自若,毫無懼色。一切的艱險仿佛都在大師面前逗趣。研究了一輩子的學(xué)問并未成為迂腐的呆儒,且有奇智,一生多次險象環(huán)生,尤其是劉瑾派殺手追害他時,能金蟬脫殼地逃脫,他的沉穩(wěn)機智猶同神人,境界決定行為,這源于他的心,或許能從陽明先生游南鎮(zhèn)時的一席話,找到我所需要的解釋。
有位朋友指著巖中一株盛開著花的樹木問道:“天下無心外之物,如此花樹,在深山中,自開自落,于我心亦何相關(guān)?”
陽明答曰:“爾未看此花時,此花與爾心同歸于寂。爾來看此花時,則此花顏色,一時明白起來。便知此花,不在爾的心外?!?/p>
這正是王陽明主觀對客觀介入的“外物心無,心外無事”的言說。這就是坦然的襟懷,行云流水的境界。是呵,大師用自己的智慧詮釋了他響亮的人生。
戊
人煙稠密的城市,因為王陽明在,我們開始享受精神,所有的俗氣都跪倒在那尊敬畏的塑像下。
每次我從象山路拐進陽明路時,從內(nèi)心深處都會萌動輕微的一震,意味深長的結(jié)交口。
象山先生,也就是我所傾心的陸九淵先生,從他到王陽明到底發(fā)生了什么?王陽明在朱熹和陸九淵是非問題的辯論,沒有走向黃宗羲所說的“此亦一述朱,彼亦一述朱”的朱學(xué),而是愿“冒天下之譏”,要為象山學(xué)辯怨,并以得罪天下而無恨的精神提“無實之誣,于今且四百年”,這是向早已深入人心的學(xué)術(shù)風(fēng)氣挑戰(zhàn),陽明先生的氣概和磅礴使他被塑造成文化的英雄。作為一個男人,他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勇敢,不畏懼任何人和任何環(huán)境。
一五二○年,在江西這塊土地上為《象山文集》出版寫序,并以“圣人之學(xué),心學(xué)也”開篇,公開闡明自己的心學(xué)思想源于象山學(xué)、孟子學(xué)。這是一脈的傳承,在陽明學(xué)形成的過程中,盡管王陽明本人未提及,南昌承擔(dān)了值得研究的角色,他在此揭示“致良知”學(xué)說,心學(xué)體系基本完成。
這個城市守護著讓人感到淺薄和自卑的靈魂,為思想而生,為戰(zhàn)爭而生,明朝無人出其右。
他一生都在為使命而奔走。因為軍事上的天賦,他被皇帝派到艱險的地方去血搏,每每都會捷報傳來,東征西討,疲憊得想辭官,安安心心做自己思想的教主。僅轉(zhuǎn)戰(zhàn)贛閩,一共三十余仗,戰(zhàn)功卓越,著名的“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也是陽明學(xué)中端正心術(shù)的重要精神,尤其是《傳習(xí)錄》在江西出版后暢銷天下,不少學(xué)子從朱子學(xué)轉(zhuǎn)信陽明學(xué)。
活在他的思想里,靜坐。一個爭辯不休的人,爭辯不休的思想,讓世世代代都說王陽明。他的思想永遠在被討論和傳播,他的智慧也永遠占據(jù)中華大智慧的一方領(lǐng)地,于是,他永生,不朽。
本是很安靜的哲人,卻指揮人馬玩著血腥和殺戮,兩種矛盾的狀態(tài)奇怪地在一個人身上集結(jié),他有滋有味地進行著動和靜,游刃有余地玩轉(zhuǎn)他試圖想玩的一切,后輩的領(lǐng)袖和大師都以望其項背為快。因為憐愛蒼生,他才去教化,才去出兵,他用最高尚和最猙獰的雙手去托起蕓蕓眾生,沒有一絲的輕蔑。
只要人類的記憶不會覆滅,人類的語言不會斷流,奔波在南方的陽明先生的名字就不會失傳。
王陽明是不罷休的人,攻陷的感覺讓他快樂。一生的對手沒有一個讓我們小覷,哲學(xué)的朱熹已是定式,他不屑于這種定式,他活著就是自己,對權(quán)威的挑戰(zhàn)使他的陽明學(xué)在爭執(zhí)中光榮地誕生;政治上的劉瑾,他硬是從這位立皇帝翻云覆雨的手中逃脫,在逃的路上充滿了智趣;軍事上的朱宸濠,就像在下一盤不公平的棋,僅用單馬就三下五除二地將死了對方。中國竟有這樣的天才,在逃也在追,南方的山嶺和江河邊,那樣的瀟灑,我敢肯定他是中國歷史上最有風(fēng)度的男人。
我想起許多關(guān)于大師的流言,時代的眼睛有時候很淺。無論是王陽明的批評者還是推崇者,歷史最終給了先生久久的掌聲,這是對生命厚和重的禮贊。
蔣介石是陽明先生隔朝弟子,執(zhí)意在南昌留下王陽明路,甚至把臺灣的草山改成陽明山,還讓軟禁中的張學(xué)良先生讀王陽明,試圖把立為自己終身警句的陽明圣言傳染給這位曠世的民族英雄。
我居住的這個城市,當它的記憶靠近陽明先生的時候,會屏住呼吸,以聆聽的姿態(tài)去問候一個先哲的偉大。
己
寬闊的道路車水馬龍,無數(shù)個凡人一年、兩年、三年、十年,幾十年行走在大師名字的路上,若都能誦念陽明先生的四句教:“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蹦鞘郎弦獎h除幾多浮華。我的腦海里閃過“滿街人都是圣人”的話,不免一笑,陽明先生不正是一個大凡人,亦是大圣人嗎?
征戰(zhàn),講學(xué)乃至身死,縱橫一時,他的每一足跡都讓我回味。江湖上飄蕩的純凈的男人,處處都當成舞臺,拎出來的不是劍就是筆,在賊面前他是捉賊的貓,在貓面前他是不可觸摸的虎,在虎面前他是騎虎的圣人。
陽明先生因病就危,被人以“擅離職守”之罪,削去了“新建伯”的爵位,直到隆慶年后,才昭雪洗冤。
公元一五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中國哲學(xué)史上含淚的日子。
王陽明自知不久于人世,對在當?shù)卣疄楣俚拈T生周積說道:“吾去矣?!眴柶溥z言,大師在微笑中說了他人世間最后一句經(jīng)典:“此心光明,亦復(fù)何信!”
辰刻,即上午八時,獨步大明王朝的陽明先生與世長辭,享年五十七歲。
巨人已離我們四百八十余年,他在江西南安青龍浦的一條船上合上他躍動智慧光芒的雙眼時,我們的上天以恩寵的方式讓他享受了人生的傳奇。
我愿推開時光的阻隔,就在南昌城外的路口等他,無論他是領(lǐng)著兵馬還是家眷,只要有那么一次探訪,就是精神的幸福。
大師手植的柏樹已長得很高,這是魂靈的成長。肉身滅了,思想火花卻讓后世的人們眺望。
他是弟子的導(dǎo)師和哲人。
他是敵手不可戰(zhàn)勝的神。
我仰視他的塑像,同時也在仰視書法圣手和詩人。
隱居過,逃遁過,又被人們喋喋不休爭論過的陽明先生,哪怕就是三十年前,他還是鎮(zhèn)壓農(nóng)民起義的劊子手,是唯物主義者抨擊的十惡不赦的魔。
這就是王陽明。
閱讀他吧,如同一團火,從此再有黑暗的黑和寒冷的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