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漁父》一文時,我嘗試分別從作品中的漁父、屈原以及作者司馬遷等三個不同的角度,探討了文本中蘊涵的三種不同人生選擇,并試圖以此對學生進行健康人格的教育,從課堂教學的效果來看,我們基本上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文中屈原的態(tài)度是:“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屈原對丑惡污濁的世界采取了一種決然自絕的態(tài)度。
漁父則規(guī)勸屈原“不凝滯于物”,要“與世推移”。當“世人皆濁”時,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當“眾人皆醉”時,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醨”,不要“深思高舉”,漁父具有明哲保身、隨遇而安、與世推移的處世態(tài)度,他是一位高蹈遁世的隱者形象;此外,當屈原表示不贊成他的處世態(tài)度時,漁夫只是“莞爾而笑,鼓枻而去”,“不復與言”,也刻畫出他不慍不火、不強人所難、心平氣和的超然姿態(tài)。
由屈原的以死明志我們又想到了《屈原列傳》的作者司馬遷,由“李陵之禍”而被處宮刑。司馬遷隱忍茍活的目的,就是為了創(chuàng)作完成《史記》,成就人生的事業(yè),實現(xiàn)人生的價值?!妒酚洝贰安輨?chuàng)未就,會遭此禍,惜其不成,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彼抉R遷是以生踐志,用堅韌的意志和高尚的氣節(jié),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提升生命的價值。
課文分析時我設計了幾個題目讓學生來討論解答,通過討論讓他們對人生觀和價值觀進行深入的思考,從而在面臨人生厄運時懂得如何進行正確的選擇。
問題一:屈原自沉汨羅江這一結局讓很多同學都覺得非常遺憾,他難道沒有更好的選擇了嗎?我們可以為屈原設計了幾條其他的人生道路,我們可以設想一下,屈原是否可以像司馬遷那樣隱忍茍活,以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像漁父那樣超然物外,享受山水田園之樂;或者選擇離開這個令他傷心的楚國,另謀高就,去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
學生討論得很熱烈:
學生1:我認為屈原不能選擇茍活,假如屈原沒有選擇自殺,那么,他就會眼睜睜地看著他鐘愛的楚國被徹底滅亡,他就要成為一個亡國奴,作為把高潔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屈原怎么會甘心讓自己忍受這樣的屈辱?他選擇自殺,就是要表明他既然無法挽救楚國,就會跟楚國共亡,決不會與世俗同流合污。
學生2:我還有一點要補充,屈原的死除了表明他與楚國共存亡的立場之外,我覺得他還想用死來警示當時楚國的統(tǒng)治者,既然自己無法用語言說服他們抗爭,就只能用行動來喚醒他們。
學生3:選擇隱居的話,需要一顆完全拋開世俗的心,但是屈原或許缺少漁父那樣的心態(tài),楚國是屈原的生命,他不可能忘記楚國滅亡的事實而沉浸于山水之樂中,所以他也做不到漁父那樣豁達瀟灑。
學生4:去國這條路,屈原也走不通,因為離開了楚國,就等于離開了自己的根,自己鐘愛的國家沒了,他還有什么動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他的政治抱負就是要復興楚國,到別的國家建功立業(yè),豈不更是對他的侮辱,對楚國的侮辱呢?
教師總結:是啊,屈原是不可能有其他的選擇的,我們與其把屈原的死看作是生命的終結,不如把它看作是屈原與黑暗社會的抗爭,與楚國統(tǒng)治集團徹底的決裂,他以死來捍衛(wèi)自己崇高的愛國理想,堅守自己的高潔情懷,以死來保持自己生命的純潔,所以,他的死不是怯懦,不是脆弱,不是輕生,是以死明志,是崇高而有尊嚴的選擇!
問題二:屈原與司馬遷都是中華民族歷史上的杰出人物,一個毅然赴死,一個忍辱而生。他們?yōu)槭裁磿腥绱瞬煌娜松x擇?請同學們談談個人的認識。
同學們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屈原與司馬遷的不同,突出地表現(xiàn)在他們面對苦難的反抗方式上。屈原最終選擇了死亡,而司馬遷則選擇了奮斗。面對兩次遭流放的打擊,屈原選擇了一條向上的路,世愈濁而己愈清,人愈醉而己愈醒。忍受著巨大的孤獨和痛苦,始終不肯“變心以從俗”。最后以死明志,殺身成仁。對于他的反抗,我們只能表示嘆服與欽敬,而不能有任何指責與非議。
而司馬遷則選擇了另一條道路。遭受宮刑之后,或許,他想到過死。但如果一個人沒有彪炳史冊的成就,即使他肢體完整又能怎樣呢?事業(yè)上的侏儒不是與身體上的殘缺一樣可怕嗎?每當他想到未成之作,就有了活下去的動力跟勇氣,終于忍辱負重,完成了父親留下的修史重任。
屈原的死與司馬遷的生,是由于二人對苦難的反抗方式也不同所致。屈原志在輔國安民,政治理想是他的精神支柱,政治生命結束的時候,他自己的生命也就結束了。對他來說,辭賦只是“小道”,只是在不經(jīng)意間留下了千古絕唱。
而司馬遷志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面對苦難,他選擇了活下去,寫下去,最終完成了《史記》這部鴻篇巨著。
形雖異而道實同,同樣是為了高潔的志向,同樣是迎戰(zhàn)生活的苦難,同樣是直面現(xiàn)實的黑暗,同樣是高尚的人格、偉大的成就。屈原、司馬遷就如歷史天幕上的燦爛星斗,在我們的精神家園里熠熠生輝。
問題三:悠悠中華五千年,不同的歷史時期,有不同的人生難題,不同的人,也會有不同的選擇。屈原,司馬遷,漁父面臨困頓,選擇了不同的道路,你更欣賞誰的做法呢?請同學們說說自己的想法,并陳述理由。
學生1:我比較欣賞司馬遷,因為他選擇的生,需要比選擇死更大的勇氣,在一般人看來,與其忍辱而生,不如死去,可是那樣的話,他的人生將毫無意義。司馬遷志在“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所以面對苦難,他最大的任務就是活下來,寫下去。所以他為了這個志向活了下來,最終他成功了。他為了自己的理想,忍辱而生,以生踐志,這是多么偉大的選擇啊!
學生2:我比較欣賞司馬遷,忍辱負重真男兒!古有韓信能忍受胯下之辱最后受封王侯,牢獄中的司馬遷飽含屈辱,仍專致著述《史記》,其精神實在令人欽佩!司馬遷面對人生的厄運時能夠隱忍茍活,從而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他永遠是我們效仿的榜樣。
學生3:司馬遷固然可敬,但屈原的偉大更令我敬佩,古人向來推崇寧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屈原便是如此,這正是我們需要學習的。其實,生與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死與生的價值,“生的偉大,死的光榮”才是價值之根本。
學生4:我比較欣賞漁父,他雖然沒有前面兩者那樣高尚的情操,但他那種瀟灑豁達的超然的生活態(tài)度仍然值得我敬佩。當我們面臨困境的時候,常常是茫然或退縮,浮躁或不理智,而漁父那種灑脫,鎮(zhèn)定,超然的處世態(tài)度正是我們青年人所缺少的。作為一個社會人,我們不可避免地要面對這樣那樣的矛盾,我們只要學會適應環(huán)境、融入環(huán)境,順天應人,泰然處之,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樣才能在社會的大環(huán)境中立足。
學生5:我比較欣賞屈原,他永遠是孤高的,是超邁的,是幽獨的。他不能像莊子那樣,拋舍下這一切,在絕對精神的世界里自由翱翔;他也不能像孔子那樣,退而求其次,設杏壇傳教。他若獲得自我,將失去世界;他若去適應世界,又要失去自我。他背負著使命也背負著枷鎖,他選擇了戰(zhàn)斗也選擇了孤獨,他在生命的兩極之間艱苦的跋涉著,明知自己的志向、操守與時世不合,但決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人格,他以脆弱的生命個體與污濁不堪的社會作出激烈的抗爭,最終以毀滅生命的方式向生命存在的意義做了一次沉重的叩問!
教師總結:同學們都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啊,很多同學或許在想,三位人物,我都欣賞呵,其實他們身上都有許多閃閃發(fā)光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
屈原——壯烈的死:以死明志——不屈的氣節(jié)
司馬遷——勇敢的生:以生踐志——堅韌的意志
漁父——超然的活:以隱守志——自由的靈魂
每一種選擇都是有意義的,因為他們都從內心深處作出了對人生極度負責的抉擇,以此提升了他們生命的價值,這三種情懷構成了中華民族深沉飽滿的精神財富,源遠流長,至今不息。
問題四:那么,作為中華民族的炎黃子孫,我們在人生的十字路口應該如何做出正確的抉擇呢?
同學們討論回答,教師總結:
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像屈原那樣具有崇高的理想,并為實現(xiàn)理想而努力拼搏。當我們遭到挫折時,我們應該珍愛生命,像司馬遷那樣以身踐志,用堅韌的意志,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理想,去提升生命的價值。當然我們也可以像漁父那樣瀟灑豁達的活著,無論社會如何復雜,無論人生遭受怎樣的厄運,我們都應該沉著、鎮(zhèn)定、灑脫、超然的面對這個世界,努力做到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因此,這一堂課讓同學們對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了正確的認識,有了自己的思考和追求。但愿同學們在以后的人生中無論遇到什么樣的事情都能從容面對,做出自己正確的選擇,以此來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作者單位:江蘇省鹽城市第四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