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詩歌鑒賞是高考語文試卷中的一個重點題型,也是學生最易失分的題型。本文答題原則、答題模式、答題要求和答題方法等四個方面詳細論述了回答這類問題的一些基本技巧,有助于學生規(guī)范答題,有效地提高高考語文成績。
【關鍵詞】高考語文 詩歌鑒賞 答題方法
在高考語文中,詩歌鑒賞既是個重點,也是個難點。說它是個重點,是因為它除作文外分值最高的題型。說它是個難點,是因為它也是學生最容易失分的題。之所以難拿到分,固然是因為學生的鑒賞能力不夠強,但在很多情況下卻是因為答題不規(guī)范造成的。因此,要想提高詩歌鑒賞的得分,除了要提高鑒賞能力外,還必須加強優(yōu)劣分辨,強化答題規(guī)范。
第一,答題原則。概括起來,主要有三點:一是怎么提問就怎么答。二是怎么要求就怎么答。三是怎么提示就怎么答。比如,閱讀武衍的《宮詞》:“梨花風動玉闌香,春色沉沉鎖建章。唯有落紅官不禁,盡教飛舞出宮墻?!比缓蠡卮饐栴}:這首詩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作用?提供的答案是:運用了反襯手法。落花能夠飛出宮墻,無人禁止;而宮女們卻身鎖重門,人不如花。這里以落紅飛舞出宮墻反襯宮女的身不由己。從答題優(yōu)點來看,提問與回答相符。題目問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回答用了反襯手法。其二,要求與回答一致。題目要求回答三四兩句的表現(xiàn)手法,回答十分切題,符合答題的第二條原則。其三,能分析具體運用。在點出反襯手法后,能結合具體詩句,分析反襯在詩中的具體運用。就答題不足而言,主要有三點:一是分析有誤。點出反襯后,接下去的兩個分句分析的不是反襯,而是對比。如果是分析反襯的話,那應該這么說:用落花能飛出宮墻,反襯宮女的身鎖重門;用落花無人禁止,反襯宮女的失去自由;用落花行動自由,反襯宮女的空有愿望。二是漏掉對比。一般說來,反襯與對比是一對孿生兄弟,有反襯就有對比。如果把對比列為獨立的一點,那就可以這樣回答:運用了對比手法。落花能飛出宮墻,無人禁止;而宮女卻身鎖重門,失去自由。通過對比,表現(xiàn)了強烈的宮怨。三是作用未答。問有什么作用,但答案中卻沒有回答。如果補上的話,那應該是:通過反襯,更加突出了宮女對自由的渴望。由命題欠缺來說,至少有兩點:一是有歧義。是要談三四兩句詩的作用,還是要談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按照主語承前省略,那應該是問三四兩句詩有什么作用;但如果按照前面問的是表現(xiàn)手法,那應該是問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作用。二是不嚴密。嚴格地說,單就三四兩句詩,不能說有什么反襯。因為無論是反襯,還是對比,都是與第二句形成的。正因為這樣,就必須加上“結合全詩”,也就是加個“答題提示”。具體一點,就是將題目改成“結合全詩,說說三四兩句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如此,命題就更加嚴密了。
第二,答題模式。詩歌鑒賞的類型很多,每一類都有自己的答題模式。比如說,技巧型的答題模式,大體上就可分為三步:第一步,指出其手法。第二步,分析其運用。第三步,點明其作用。就其實質而言,第一步是論點,第二步是論證,第三步是升華。例如,閱讀李商隱的《夕陽樓》:“花明柳暗繞天愁,上盡重城更上樓。欲問孤鴻向何處?不知身世自悠悠?!比缓蠡卮饐栴}:“花明柳暗繞天愁”一句運用了什么手法?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給出的答案是:這句運用了反襯(襯托、對比)的手法;以花明柳暗的春色反襯自己的一腔哀愁,表達了一種愁苦之情。就答題規(guī)范而言,對第一問的回答符合答題模式。先是點出了反襯手法,然后分析了反襯手法在詩歌中的具體運用,最后點明了反襯手法的作用。從答題不足來說,主要有兩個方面:第一問上,至少有兩點:一是遺漏對比?!盎髁怠笔菢肪?,“繞天愁”是哀情。用“花明柳暗”與“繞天愁”進行對比,也就是用樂景與哀情進行對比。二是表述不準。在“反襯”后面的括號里,還列有襯托。嚴格地講,這種表述是不準確的。因為襯托包括正襯和反襯,而這里沒有正襯,只有反襯。第二問上,主要有兩點:一是作用未答。第二問是要回答對表情達意的作用,但答案中也沒有回答。二是題意不明。是要談首句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還是要談手法對表情達意有什么作用?具體一點,根據(jù)主語的省略規(guī)律,第二問的主語應是首句,照理就應該是前者;但按照前面講手法,似乎下面就應該講手法的作用,順應是后者。如果是前者,那就應回答為:調換了生活次序,將觸景生情句放在首句,突出了登高望遠的無邊愁緒,為上樓的敘述帶上了濃郁的抒情色彩。如果是后者,那就應在“對”前補上“其手法”,并回答為:運用反襯,更加突出了“繞天”的憂愁;通過對比,鮮明地表現(xiàn)了無邊的愁緒。
第三,答題要求。雖說每個題目都有具體要求,但最最根本的,不外乎以下三點。一是準確,二是全面,三是通暢。譬如,閱讀杜牧的《題揚州禪智寺》:“雨過一蟬噪,飄蕭松桂秋。青苔滿階砌,白鳥故遲留。暮靄生深樹,斜陽下小樓。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比缓蠡卮饐栴}:尾聯(lián)“誰知竹西路,歌吹是揚州”運用了什么表現(xiàn)手法?請結合全詩簡要分析。答案是:襯托(或“以樂景襯哀情”、“反襯”、“對比”)。以樂襯哀,用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反襯出禪智寺的靜寂,更突出了詩人孤獨凄清和失落的心境。但如果按照答題要求,細細一琢磨,就覺得很有問題:一是不夠準確。因為準確地說,尾聯(lián)運用的手法不是襯托,而是襯托中的反襯;是以樂景反襯哀情,是用揚州的歌吹反襯禪智寺的靜寂,是用歌舞喧鬧反襯詩人的孤獨凄清,是用市井繁華反襯詩人的有所失落。二是不夠全面。因為就表現(xiàn)手法而言,不光有強烈的反襯,而且還有鮮明的對比:有那樂景與哀情的對比,有那揚州歌吹與禪智寺靜寂的對比,有那歌舞喧鬧與詩人孤獨凄清的對比,還有那市井繁華與詩人有所失落的對比。因而,只說有反襯手法,那顯然是不全面的。三是不夠通暢。究竟是用什么反襯什么?是用歌舞喧鬧、市井繁華的揚州反襯出禪智寺的靜寂,還是用揚州的歌舞喧鬧、市井繁華反襯出禪智寺的靜寂?具體一點,是用揚州反襯寂靜,還是用揚州的歌舞喧鬧反襯禪智寺的寂寞,用揚州的市井繁華反襯禪智寺的冷靜?因為揚州與禪智寺相對,歌舞喧鬧與寂寞相對,市井繁華與冷靜相對。
第四,答題方法。在具體答題過程中,比較實在和有效的方法,主要有三種:一是抓關鍵詞。二是前后聯(lián)系。三是上下比較。請看下題:閱讀楊炯的《從軍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比缓蠡卮饐栴}:簡要賞析“雪暗”和“風多”這兩句詩的表現(xiàn)手法和表達效果。參考案為:這兩句詩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了將士們冒雪戰(zhàn)斗、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就答題方法而言,主要有三個問題;一是未能抓住關鍵詞語“旗”與“鼓”來分析。因為“旗”與“鼓”具有特定含義,代表著軍隊。二是未能將“雪暗”句和“風多”句聯(lián)系起來談,只是講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描寫了壯烈場面。三是未能將“雪暗”句、“風多”句與前面的“牙璋”句、“鐵騎”句進行比較。如果稍一比較,你就會知道,前面講將士出征,包圍了敵人,后面講“雪暗”和“風多”,那顯然是渲染了戰(zhàn)斗環(huán)境的惡劣,突出了冒雪戰(zhàn)斗的英勇。從答題本身來看,主要有兩個問題:一是不夠規(guī)范。雖然指出了手法,但沒有進行相應的歸納,上升到理性的高度。根據(jù)“從視覺和聽覺兩個角度”,可歸納上升為:視聽結合。如果進行分析,那應該分析為:“雪暗”句為視覺形象,“風多”句為聽覺形象;二者結合,描寫了將士們冒雪戰(zhàn)斗、奮勇殺敵的壯烈場面。如果點明其作用或效果,那應該這樣表述:突出了環(huán)境的惡劣和戰(zhàn)斗的激烈。二是不夠全面。其實,就表現(xiàn)手法而言,還應該有兩點:其一是極力渲染。因為無論是“雪暗”句,還是“風多”句,都渲染了戰(zhàn)斗環(huán)境的惡劣。其二是物象典型。因為詩句中的“旗”與“鼓”具有特殊意義,象征著軍隊。通過它們,表現(xiàn)了將士們在軍旗引領下的冒雪戰(zhàn)斗,在戰(zhàn)鼓激勵下的奮勇殺敵。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qū)木瀆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