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必須從“四重四輕”入手:重整體把握,輕過細分析;重誦讀訓練,輕題海戰(zhàn)術;重形象塑造,輕詞句詮注;重個性特點,輕教參意識。
【關鍵詞】語文教學 語文能力 教學效果
要想提高語文教學的效果,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必須切實培養(yǎng)學生運用語文知識的能力,把學過的知識變成自己的技能。而如何培養(yǎng)語文能力,這是每位語文教師都不容回避的話題。經過多年的語文教學實踐,筆者認為,可以從語文教學的“四重四輕”入手。
一、重整體把握,輕過細分析
語文不同于其他學科,整體性強。我們評論一堂語文課是從整體性著眼,我們評估一個學生的語文水平也是從整體上進行,語文教學更應從整體上把握。語文教材中的每篇文章就是一個整體,因而,我們從研究教材到準備教案,到實施教案,再到課后練習,都要圍繞這篇文章進行通盤考慮。讀寫聽說能力的訓練,字詞句章的分析,主題思想的歸納,寫作風格的提煉,都要結合課文的整體進行。
然而,當前語文教學中大量存在著把完整的課文講得支離破碎的現象。不少老師過于注重課文的分析,分析細到某個句子、某個詞乃至于某個字的含義,于是乎學生把這些分析視作經典而大記特記,因為接下來的考試它們就是“標準答案”。而對這些內容在文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則茫然無知,語文課所特有的韻味,在這過篩式的分析中變得味同嚼蠟。長期下去,語文的興趣何來?語文還姓“語”嗎?筆者以為,減少過細的分析,注重語文課的整體把握,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得到多方面的訓練,是語文教學中必須注意的。
二、重誦讀訓練,輕題海戰(zhàn)術
誦讀是語文教學的傳統(tǒng)。古人云:“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可是,如今語文課上能使“其義自見”的誦讀訓練不見了。不僅老師不范讀,學生也沒有機會讀書,有的老師把誦讀異化為“看書”。更多的則是課內以講析滿堂灌,課后則輔以大量的練習,學生對課文沒多少感性認識,相當多的同學對所學的課文誦讀一遍都沒能做到。這樣怎能學好語文呢?對課文的理解首先來自于對課文的感性認識,獲得感性認識的最佳方法就是誦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的,就是把從語文課上失落的誦讀方法找回來,重視對學生這方面的訓練,拋棄題海戰(zhàn)術,必要的練習也要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增加培養(yǎng)學生在誦讀基礎上的自我理解能力的內容。
誦讀訓練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罢Z感是一種語言修養(yǎng),是在長期的規(guī)范的語言訓練中養(yǎng)成的一種帶有濃重個人經驗色彩的語言領悟能力”。學生個人對語言的領悟能力,往往表明他對語文知識的掌握程度,也直接反映了語文的教學效果。在實踐中,筆者一直把誦讀訓練作為語文教學的重要環(huán)節(jié)。課上,誦讀訓練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學生通過誦讀對課文有了感性認識,聽教師講析不僅不感到生疏,而且聽得入耳,老師講解之后學生誦讀課文其感情更充沛,對課文的理解也深了一層。課外,把誦讀融進作業(yè)中,比如作文練習,加進“讀作文”的內容,學生寫完了作文,首先自己讀兩遍(不許“看”),再用150字左右寫出對自己的作文評語。批改后發(fā)下去,在講評課上選擇有代表性的作文,再讓學生誦讀,并請同學參與老師的講評。在不斷的讀讀議議中,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得到了提高。
三、重形象塑造,輕詞句詮注
這里的形象塑造是指對課文形象材料的再塑造。形象思維是一種不離形象的思維方式,其特點是通過類比、想象、聯想等方法進行思維活動。對形象思維語文老師很熟悉,沒有了形象思維,語文的教與學也就失去了靈魂。但現在有不少語文教師在教學中忽視和丟棄了這種思維方式,而熱衷于詮注式地講解課文中的詞句意義,一詞一義,一詞多義,似乎對語文講得深,講得透。然而,這種查字典的方法對語文教學是不適宜的。
設想一下,我們如果不引導學生對“百草園”進行形象的再塑造,只給學生羅列一大串景物名稱,再冠以幾個諸如“形態(tài)”、“聲音”、“味道”等術語,學生腦子里是不可能有“石井欄”那光滑的形象的,是不可能體會出“覆盆子”那又酸又甜的味道的。如果我們不帶學生“進入”百草園這個特定的“形象”中去,學生是很難體會到其春夏秋冬那種種樂趣的,更不用說有身臨其境之感了。我們就是要在教學中運用形象思維方法,讓學生看到一幅百草園的四季圖,而不是某個景物的特寫。
對學生進行形象思維訓練的方法是多樣的。過去有人提出的排課本劇的方法,雖然在平時教學中做起來有難度,但卻是一種很好的對課文形象材料進行再塑造的方法。不管用什么方法,我們語文老師應該把對課文形象材料進行再塑造的方法教給學生。重形象塑造,輕詞句詮注,讓形象思維回歸語文課,也是我們語文教師的責任。
四、重個性特點,輕教參意識
所謂個性特點是指語文老師上課要有自己的風格。這種風格應是個人知識水平,對教材的研究程度,教學方法的使用,駕馭課堂的能力以及自身素質等諸多因素的綜合體現。
語文課不像理科課容易上,語文教師必須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借助適當的教學方法,采用富有啟發(fā)性的語言,有時甚至是體態(tài)、眼神、手勢等非語文手段,極力引導學生參與對課文的分析,最終把老師對課文的理解轉化為學生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對知識的掌握?,F時不少語文課枯燥無味,不能激發(fā)學生學語文的興趣,與語文老師上課沒有自己的個性特點有很大關系。
正如每篇文章都有寫作特點一樣,語文老師也應有自己的講課特點,沒有個性特點的課是不能吸引學生的。李吉林、錢夢龍等許多著名語文老師之所以被語文界所推崇,正因為是他們在教學中充分體現了自己的個性特點。除去名人,教學第一線的語文老師有個性特點的不多。原因雖是多方面的,但受教參影響大、缺少主見卻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原因。
筆者以為,信教參而不唯教參,更不能用教參代替自己的教案。教者應在不脫離《大綱》前提下,借助教參的指導,通過自己對課文的鉆研,寫出符合自己個性特點及學生實際的教案,這樣課上得才得心應手。我們教師要重視培養(yǎng)發(fā)展自己教學上的個性特點,切實減輕自己對教參的依賴意識,語文教學這塊園地里定能百花齊放,碩果累累。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安市清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