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文”“言”并重,應“文”先于“言”,以對“文”的領悟帶動對“言”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古人圣賢的高貴品質,學習他們關注國事、關注民生的思想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學到真正的古文“精髓”。
【關鍵詞】文言文教學 “文”“言”并重 “文”先于“言”
在文言文教學中,存在著重“言”而輕“文”的偏向。這里的“言”即詞句的含義,“文”即文章的立意、作者的思想感情等等。這種偏向是不利于文言文學習的,更不利于傳統(tǒng)文化的有效傳播。在文言文教學中,我們更應該“文”“言”并重、“文”先于“言”,以對“文”的領悟帶動對“言”的理解。因為文章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評價、文化素養(yǎng)、生活積淀、審美情趣的集合體,是文章的血脈和精髓,而不是一詞一句的堆砌物。而文章的詞句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載體,“文”才是最堅實的根基。如果只著眼于詞句本身的學習,而忽略了它所承載的豐富的思想感情,那必然是舍本逐末,最后連語言本身也學不好。
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如何以“文”的領悟帶動對“言”的理解呢?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重視對課文的誦讀
古人寫文章注重音律,文言文駢句居多,駢散結合,長短句交錯,平仄錯落有致。許多文章讀起來,有的瑯瑯上口,有的如行云流水。在誦讀中,讓學生陶醉“巴陵勝狀”的美景之中,隨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詞句同作者一道或喜或悲;在誦讀中,被“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無私奉獻精神所折服;在誦讀中,被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深地感染,隨作者的思想感情或起或伏。
二、以一兩個關鍵性問題為契機,激活學生領悟文章主旨、作者思想感情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興趣引導學生去把握文章主旨,觸摸作者的思想感情,更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發(fā)揮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當然,教師必須在熟悉教材的基礎上,結合文章的特點,精心設計好問題。如上《閑情記趣》前可討論:“你小時候有哪一次奇思秒想(或惡作劇游戲)讓你記憶猶新?”使學生饒有興趣去了解周圍同學和小沈復的童年趣事,因為文中的“群鶴舞空圖”、“神游山林圖”、“二蟲爭斗圖”幾乎是學生童年趣事的回放。學生用自己的親身體驗和感受,支配自己對文中所描述的畫面進行理解,許多詞句根本不需老師講解,學生自會理解。老師只對生難詞句稍做點撥即可。
三、借助形象化的手法加強學生對詞句的理解
人們接受事物總是由形象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中學生的心理特征決定了他們對形象的、感性的事物比抽象的、理性的事物興趣濃,理解得快,記憶得快,記憶得深。如上酈道元《三峽》前,可先讓學生收集有關長江三峽的畫片資料,然后將其中彩色的畫面與課文內容有關的如峽谷、峭壁、瀑布、江水、樹木等匯集起來,做一塊展板放在教室里,讓學生先熟悉圖片中的形象。上課時讓學生用文中的句子給這些圖片標上名稱,有“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懸泉瀑布”、“清榮峻茂”、“沿溯阻絕”等等,再一一講解出畫面的景物和景觀,在講解的過程中學生理解了詞句的含義,并對畫面的景觀借助自己的想象進行描繪,真可謂“文”“言”同解,一箭雙雕。
四、設置一系列問題,引導學生的思維由表象向縱深發(fā)展
這種方法適用于初學文言文的學生,他們對文言文的語法、句式還沒有足夠的積累,教師若只“放”不“扶”,學生恐怕很難學會“走”。如上《童區(qū)寄傳》這一課可設置這些問題:區(qū)寄是哪里人?他是干什么的?那兩個人為什么要幫他?他逃跑了幾次?是怎樣逃跑的?通過這些問題,使學生掌握文中記敘的基本要素,當然詞句的意思也不必教師一一講解。接著再問:區(qū)寄為什么能逃跑?他兩次為什么不用同一種方式逃跑?學生經過討論,知道了區(qū)寄之所以能跑掉是因為他鎮(zhèn)定、大膽、細心、勇敢、機智,這樣就掌握了人物性格。學生經過爭辯,認為區(qū)寄不采用同一方式逃跑的原因是兩次逃跑的環(huán)境、條件不一樣:第一次是在無人的山洞里,只有一個竊賊;第二次是在人多的集市旁。
五、善用歸類、比較法進行詞句的教學
任何語言的語法都是有規(guī)律可循的,文言文也不例外。只要找到了語法規(guī)律,就好似掌握了學習文言文的“金鑰匙”,許多詞句的含義就會迎刃而解。教師在每篇文言文教學后期,將已經學過的語法現(xiàn)象進行整理、歸類,如文言文中的倒裝句、省略句、判斷句、通假字、古今異字、一詞多義、詞類活用等等。經過一段時間的訓練后,可放手讓學生自己歸納總結。相信經過較長時間的訓練,學生對詞句的理解自然而然地就會提高了。
總之,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除了教授給學生必要的文言基礎知識外,更要注重對“文”的理解,從而引導學生理解古人圣賢的高貴品質,學習他們關注國事、關注民生的思想意識。只有這樣,學生才有可能學到真正的古文“精髓”。
★作者單位:寧夏回族自治區(qū)海原縣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