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道結(jié)合是語文教學的基本指導思想,《全日制中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規(guī)定:“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開拓學生的視野,發(fā)展學生的智力,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健康高尚的審美觀和愛國主義精神,提高社會主義覺悟。”《大綱》強調(diào)了語文教學的思想教育作用。中學語文教材,大都是思想性強,文質(zhì)兼美的佳文,就這一點而言,在大力提倡新課程改革的今天,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
但是,中學語文教學畢竟有它自身的特點,我們不能把語文課上成政治課,也不能脫離教材的實際貼上德育標簽。教師應該深入挖掘教材的思想內(nèi)涵,并結(jié)合學生的思想實際,把思想教育巧妙地自然地揉合在知識傳授、能力培養(yǎng)之中,緣文釋道,因道解文,激發(fā)學生“對善良事物的欽佩感情和對邪惡勢力的不可容忍的態(tài)度”(蘇霍姆林斯基語),從而使學生得到潛移默化的感染和熏陶。這樣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就是德育功能在語文教學中的發(fā)揮。
什么時候發(fā)揮,怎樣發(fā)揮?這是有關發(fā)揮成功的關鍵所在。下面就語文教學過程中,用多種閱讀訓練方法發(fā)揮其德育功能略作探討。
“文章不是無情物”,作者的立場、觀點、情感,總會在字里行間表現(xiàn)出來。在閱讀訓練中,注意因文解道,以文悟道,讓學生在討論、分析、理解、消化、欣賞中去感悟課文的思想感情、形象、語言、意境等,從而陶冶情操,凈化心靈,提高政治思想和道德素質(zhì),以達到“潤物細無聲’或“一石激起千層浪”的教育效果。方法也是多樣的。例舉幾法:
一、討論突破口
一個好的突破口,是文章的樞紐??梢誀恳话l(fā)而動全身,將全文的思想內(nèi)容充分地挖掘出來。
如教學《父親》一文,筆者曾設置了突破口:可以表達父愛的事情很多+作者為什么單寫“造屋”一事,而且是從友人講父親造屋寫起?“一石激起千層浪”,同學們議論紛紛,聯(lián)系時代背景、作者生平懂得了:(1)住房乃生存的必要條件之一,現(xiàn)在有“安居”工程為民解困,而當時社會動蕩,只能靠個人奮斗。作者又顛沛流離,貧病交加,無以安身。所以父親要一心一意幫兒子造房子,想讓兒子有安定的生活。即使是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造屋。真正體現(xiàn)了“幫到老、幫到死還不足”的深深親子之情。(2)從友人的話寫起,說明很多父親都是這樣愛子女的。這就具有了時代特征,為作者贊美父親,進而贊美父輩的這種傳統(tǒng)美德作了鋪墊,使這種父愛的意義得到了擴展、升華。
二、比較閱讀
著名的語文教法專家張壽康教授曾說:“在比較中閱讀學習是行之有效的一種方法。”比較作為一種教學方法,它具有很強的啟發(fā)功能,可以引起學生的注意和思考,激活學生的探討精神,更好地認識事物的特征、本質(zhì),加深對內(nèi)容的理解。比較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可以是立意、選材、表達中心方面的,可以是體裁、表達方式、寫作手法的,也可以是綜合的。這里主要指通過思想內(nèi)容有關方面的比較,來發(fā)揮有關的德育功能。
仍以《父親》為例。在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之后,讓學生將這篇章與《我的報童夢》和《父子情》進行比較閱讀。比較點有:人物身份經(jīng)歷、選材、父愛的形式、“我”對父愛的理解,造成不同父愛的原因等+教師將這些比較點用投影出示,要求學生緊扣原文有關內(nèi)容進行比較討論。通過討論,同學們懂得了不同人物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里的不同經(jīng)歷,導致人的思想觀念也不同,因而表達的父愛就不同。同學們又就《父親》表現(xiàn)的中國傳統(tǒng)的無微不至的“幫到老、幫到死”的父愛,與《我的報童夢》中放手培養(yǎng)獨立能力的父愛,與《父子情》里中西合壁的父愛進行比較、評論,并聯(lián)系現(xiàn)代社會特征及自己生活的環(huán)境特點,談自己想得到怎樣的父愛。整個比較過程毫無著意進行德育的痕跡,卻處處在發(fā)揮德育功能,學生們理解了父愛,又懂得了應當珍惜父愛,報答父輩。真正做到了“潤物細無聲”。
三、點撥引導
有些課文跨時代或思想意義又較含蓄,學生不易理解,對這類課文,教師應加以點撥引導。點,要在關鍵之處:撥,要在難解之處,學生就能得到深刻的教育。
如《藤野先生》一文,文章要表達對藤野先主的懷念、贊美之情,為什么還要寫清國留學生的生活、匿名信、電影事件,是否有繁文縟節(jié)之嫌?學生難以把握。可以采用點撥引導,通過介紹魯迅去日本學醫(yī),是為拯治“東亞病夫”的中國人體魄,以及對有關詞句的分析,學生明白,這些筆墨看似于與寫藤野先生是閑筆,其實寫出了“我”由求醫(yī)救國一一棄醫(yī)從文喚醒國人中沉睡的靈魂以救國的思想感情的線索,也較好地襯托了藤野先生無民族偏見的高尚品質(zhì)。如不點撥的話,學生對此很難領悟,更不必說要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了。
又如《少年中國說》要學生從粱啟超期望當時中國少年要肩負少年中國之責任,進而自覺地認識到今日之中國的責任仍在我中國少年身上,也是不容易的。采用點撥引導也能達到較好的教育效果。比如介紹并分析清末國勢日衰,危勢日重,帝國主義侵華勢力正虎視耽耽,企圖進一步瓜分中國,因而制造老大帝國的輿論。作者站在資產(chǎn)階級改良主義的立場。將古老的封建帝國與想象中的少年中國加以對比,盼望中華兒女發(fā)揚青春朝氣,發(fā)憤圖強,在當時具有進步意義。而今這個少年中國已經(jīng)誕生了,但還不強盛,要真正雄于世界民族之林,還有待我今日中國少年的自覺責任。文章感情充沛,氣勢雄放,加之以朗讀指導,學生從中受到教育,也有了民族責任感。
實踐證明,語文確實是一門融語言的工具性、思想的教育性。藝術的陶冶性和審美性為一體的潛能最大、效應最大,手段最活和最有魅力的育人學科。只要我們語文教師勤于探索,勇于實踐,就能有效地發(fā)揮語文教學“以文育人”的優(yōu)勢,通過語文教學的途徑,配合學校的其他教學與德育工作,為國家培養(yǎng)出更多的德才兼?zhèn)涞膬?yōu)秀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