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次,筆者有幸被一家語文學術機構邀請觀摩習作課。筆者聽取了九節(jié)習作指導課,不管是老師們的課后反思還是專家評課,聽到最多的一個詞是“貼近兒童生活”。這一點,看出我們的習作教學觀念的一個重大改變,糾偏以往過度拔高“立意”的傾向,無論從理論上還是在實踐中,都符合新課程提出的“兒童作文要貼近生活現(xiàn)實”。然而,聽完指導課,筆者有意再查閱兒童的課后習作,一些話如鯁在喉,有不吐不快之感。我們以五年級和六年級《媽媽的童年》和《下雨后……》兩節(jié)課中學生習作各一個片段為例:
習作片段一(《媽媽的童年》):今天,老師布置我們去調查媽媽的童年,我特意邀請了外公到我家做客,我采訪了外公。外公笑著對我說:“媽媽小時候一個月只能吃一次肉。有一次,他的舅舅外面買肉回來,媽媽吃了三碗飯。”外公還告訴我由于當時糧食也緊張,外公只能讓我媽媽吃了,外公只是吃了稀飯。他們生活真的苦……
習作片段二(《下雨后……》):下雨了,大家都等著自己的父親和母親來接自己。操場上布滿了紅色和綠色,挨挨擠擠。我邊在教室里做作業(yè)邊等,反正我知道我爸媽下班遲,下這么大的雨我看也一定會來接,不用緊張。做了半個多小時了,學??帐幨幍模皇O挛乙蝗肆?。值日教師也在清校。我只好用學校的電話掛給了我母親,正當我掛完電話時,爸爸開著車在校門口一直按喇叭,我知道一定是爸爸,于是我像箭一般沖出校門……
上面兩個片段,可以說,學生選材都貼近了生活,語句通順、流暢,作為兒童作文,也沒有什么可挑剔的??晌易x完,總感覺缺少了什么。你看看,作為孩子媽媽的童年時代,難得吃上一次肉,而小作者身處幸福的生活中,難道不會對當初爸媽辛酸生活發(fā)出內心的感嘆嗎?難道不會對照自己的童年生活發(fā)出內心的遺憾或內疚嗎?再看“片段二”,下大雨,大家都回家了,對于小學生來說本來是一件緊張的事,這個片段中沒有見到這個學生的內心描述,當時真不緊張?當然,我們沒有理由責怪學生寫作時一定要刻劃自己心理。我們是從另一個角度思考,如此作文,兒童心靈往哪去了?
習作表達要“貼近生活”,本當之無愧,也是我們所提倡的兒童作文理念之一。近幾年,人們關注也很多。但把生活當作兒童習作的客觀對象,認為習作是客觀事物的反映的同時,忘卻兒童對事物(生活)的心靈反映或兒童主體精神欲求,會使兒童的靈氣喪失。我們不妨舉個例子:山野中一棵樹在隨風擺動,如果兒童只看到了樹在擺動,也就是說樹在孩子的心中還是一棵樹,也不過是客觀事物(樹)在孩子們心中的客觀反映,那就一點也不動人。如果這棵樹真正走進了兒童的心靈,觸發(fā)“景語”,孩子們內心就出現(xiàn)這樣的“情語”:風婆婆為樹姑娘按摩起來,你看,樹彎下腰來表示道謝!也有這樣想的:你看,春天來了,樹低頭傾聽小草的綿綿細語,想用自己的手輕輕觸摸大地,向小草致以節(jié)日的問候!這樣的表達才富有靈動,才是兒童式的表達,才是心靈的表達!可惜我們的孩子往往沒有這樣的感受,以“樹”寫樹,毫無動人之處。
二
由此,貼近生活,不是呆板地看生活,更重要的是用心感受生活。單純強調貼近生活,也就意味著要多觀察生活,往往造成觀察的表面化,表達的模式化?,F(xiàn)實的習作教學中,我們的老師無不強調學生要多觀察,且要仔細,然而同寫一篇《美麗的秋天》,兒童的觀察驚人相似,“秋高氣爽”、“萬里無云”、“果實累累”、“到處一片金黃色”,提筆即用此類詞已不是個別現(xiàn)象。這樣的表達,實屬概念化,因為兒童往往先入為主,生活還是生活,生活尚未進入兒童個人的內心。一旦貼近兒童心靈,也不缺有獨特敏感力的句子,你看有一個學生這樣寫道:秋天,收獲的季節(jié)。這里的秋天不如家鄉(xiāng)的秋天,地處平原,沒有了秋風掃落葉,沒有了金風送爽。天氣依然炎熱,似乎夏天的錦旗還沒有和秋天相交接。你看,樹不顯春天季節(jié)的綠色,草不露春天的茂盛,蟲子不顯春天的動聽。不知為何,秋天變了,一切都顯得枯燥無味。
你看,這位小作者自我感受獨特,沒有重復別人的感受,用自己的心靈表達自己的世界。仔細考究,大量的觀察無質量,緣于沒有用自己心靈的眼睛去碰撞,失去了自我,這也就是學生習作造成千篇一律的根本原因。歸根到底,找不到對象的特點,是因為找不到自我的特點。從寫作實踐來說,未經(jīng)主體,(或者自我)情思同化的,不帶作者特別的痛苦和歡樂的生活,就不能算是真正有意義的生活。習作中的生活,不能沒有作者特殊的體悟和發(fā)現(xiàn)。因而,貼近生活的前提不能不是貼近作者的自我,不能貼近自我活躍的心靈,則永遠也不能貼近生活,有也是膚淺的。
三
再次,“貼近生活”的理論應遵循兒童認識事物的規(guī)律,用兒童的眼光看問題,否則,習作一旦缺乏兒童的想象,容易染上成人化的色彩,教師也就難免以成人固定的觀念扼殺孩子的心靈?!昂⒆痈惺堋⒂^念不同于成人,最集中的表現(xiàn)就是其想象遠比成人自由、多元”。要貼近孩子的自我,就不能不貼近孩子年齡特點,也就不能不貼近孩子的想象。也就是說,兒童那種不拘一格的想象,往往是文章的亮點。筆者有意就一個問題分別問孩子和成人:早晨,陽臺上的菊花開得特別鮮艷,你猜猜是為什么?成人的回答單一,即菊花經(jīng)過露珠的滋潤,顯得特別精神。而孩子的回答五花八門:有的說,菊花提足精神,更好地追隨太陽,花兒笑了;有的說,因為昨夜睡懶覺,早上伸懶腰;有的說,菊花經(jīng)過雨露的滋潤,想展示它們的身段。成人用了科學思維,而兒童貼近了自己五花八門的想象。也就是說人們越生活化,貼近現(xiàn)實,就容易走向對事物的科學認識。這樣,“貼近生活”就成了惟一正確的答案,所表達的語言也就十分枯燥了。
從寫作實踐來說,真實的生活和心靈,是絕對離不開想象的。貼近生活,不可忽視兒童的想象空間。比如某地的旅游景點一定是秀麗的,我們就要求兒童寫作時要寫出景色的美麗,表達祖國山河的壯觀。不這樣,似乎習作不求真。長期如此,兒童觀察景點時有一種先入為主的現(xiàn)象,不知不覺之中,就變成了一種理想化的、固定的、統(tǒng)一的模式,學生們豐富多彩的感受,往往被視為不真實,或者“立意不高”。殊不知,文章不是生活真實的照抄,而是兒童個體生命感觸真實的提純。當然,文章中真實,是在想象中提練過的,這種想象往往貼近兒童心靈。所以,我們說想象有兩種,一種是貼近孩子心靈的想象,一種是貼近僵化概念的想象。前文也談及,有時我們的作文課堂中,把兒童的想象概念化了,如寫到老師就想到蠟燭,寫到母親就想到“無私奉獻”的品格,這實際上是排斥了孩子的靈氣,而把僵化的、模式化的、概念化的生活當作本質。
我們不是否定“貼近生活”。寫作,我們更應強調貼近兒童的心靈,只有貼近兒童心靈,才能有個性表達。這一點,對于改進小學作文教學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