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統(tǒng)治世界》
[英]馬丁·雅克著
中信出版社2010.1
定價:39.00元
中國現代性的八大特性是什么?各國實現現代性的模式絕不是一種模式,中國的崛起標志著西方主導的世界已經是過眼云煙!但沒落的西方也不會就此罷止,世界將會出現新的競爭。未來的世界誰才是最終贏家?國際知名學者馬丁·雅克歷時數年精心創(chuàng)作此書,預言未來世界的發(fā)展大趨勢。本文選編自該書。
這部書包含了兩個恢宏的主題。其一,一個現代的中國將會呈現出什么樣的特征。本書認為,中國絕對不會簡單地遵從西方社會的發(fā)展模式,而是相反,中國將會展現出鮮明的中國特色,更多地反映出中國的歷史和文化。其二,中國的崛起將會如何改變世界。
這部書于2009年6月在英國首次出版,在美國是2009年11月出版的。此書出版后,引起了讀者極大的關注,并激起了空前的討論和爭辯。在我看來,這種熱潮的出現是不可避免的。直到現今,西方研究中國的主流思潮都傾向于認為,中國將不可避免地緊跟西方的腳步,發(fā)展成為一個西方式的國家。我完全不贊成這種說法,我認為以這種思路理解中國是完全行不通的。這也是西方世界對中國的預言為什么總是錯誤的原因。
實際上,西方的歷史時刻正在悄悄退去。在西方國家占主導地位兩個多世紀之后,歷史的“接力棒”正傳向東方——尤其是中國。即使是美國,由于全球金融危機的爆發(fā),也開始承認這種趨勢的變化。但展現在我們面前的新世界究竟是什么樣的?到目前為止,大多數的西方評論人士都認為,世界或多或少地都會延續(xù)當前的發(fā)展趨勢,因為中國和其他現代國家都會轉變成西方式的國家。而我認為,這完全是一種幻覺。
作為一個現代國家,中國的確將會擁有某些西方國家的特征——城市化、消費至上、不斷增長的環(huán)保意識,但她也會保留一些重要的獨特性,這源于一種高度與眾不同的歷史和文化。在我們想象未來的中國將會什么樣時,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難解的認知結構問題。
首先,這個答案必須從中國的歷史和文化中去探尋。而西方的認知結構多是不相關的,或者起不到什么作用,因為它們的認知結構主要是為了理解西方國家歷史和發(fā)展特征。事實上,非西方世界的崛起所涉及的不僅僅是深刻的經濟、政治和文化轉變,還重塑了人們的認知結構。我認為,了解現代中國的根本主要在于真正地認識中國,而不在于遵從西方的認知結構。
中國有兩個關鍵性的特征,即文明國家的觀念和朝貢體系的經歷。絕不能把中國看成是一個普通的民族國家;相反,她首先是一個文化國家,其次才是一個民族國家。中國作為一個文明國家有兩個根本性的要素:首先,是中國悠久的歷史,至少有2000年,甚至從某些方面來看持續(xù)的時間更長;其次,她的地域廣闊、人口眾多,也因此表現出了復雜的多樣性。中國所表現出來的很多特征都是文明國家的特征。比如,以傳統(tǒng)的西方觀念,是無法理解中國政體的,因為其正統(tǒng)合法性緣于中國是一個文明國家。
作為世界上最有影響力的大國,中國的崛起給世界帶來的影響將是深遠的。兩個多世紀以來,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制度、思想、價值、規(guī)范等都是和西方世界聯系在一起的——開始是歐洲,后來是美國。西方的衰落意味著它越來越沒有能力,也無法以它以前的方式去塑造這個世界。出于同樣原因,中國的崛起將意味著她的歷史、文化、公司、語言、價值和機制將會逐漸影響到全世界。如果說自從1978年世界帶給中國的改變要大大多于中國帶給世界的改變,那么這種進程將很快發(fā)生逆轉——中國帶給世界的改變將遠遠多于世界帶給中國的改變。
在中國討論我這本書的英文版時,給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中國年輕人對我那種認為一個現代化的中國究竟是什么樣的預測性判斷比較敏感,他們認為中國還面臨著很多問題。他們是對的。中國現在仍然是一個面臨著眾多挑戰(zhàn)的發(fā)展中國家,她的未來也面臨著很大的不確定性。中國的問題還是很嚴重的:一半的人口仍舊生活在農村;腐敗問題嚴重,有時甚至還變得非常糟糕;收入不平等也已經達到了讓人難以接受的程度;國內矛盾有時也比較突出等等。
誰也無法確定中國的現代化進程是一定會成功的,雖然我個人的觀點認為中國一定會取得成功。我非常贊賞這些年輕人話語中表現出來的坦率和謙遜。坦率和謙遜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作是衡量中國政府能否恰當地應對現代化進程出現的問題的標尺。作為一個全球大國,這種謙遜的態(tài)度對中國是非常重要的——將來也會是這樣,事實上,它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