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織部長》
大木著
群言出版社 2009.11
定價:25.00元
1956年,王蒙帶著《組織部新來的年輕人》闖進了文壇,時隔半個世紀,在官場打拼數十年、已官至江蘇省廳級干部的大木先生也選擇了神秘莫測的組織部成就了他的三部曲。雖然時代不同,組織部的作用也已然不同,但同樣的是都引起了大眾讀者的興趣與眼球。閱讀《組織部長》,仿佛就是跟隨著年輕的組織部長賈士貞置身于人事關系錯綜復雜的市委組織部,慢慢撥開烏云。
作者對主人公賈士貞的雕刻尤顯深情。隨著在前兩部《組織部長》的鋪陳,在這部大結局里面,故事更加精彩,高潮迭起。面對公開選舉,省市縣三級黨委政府的人都被攪動起來,這是組織部長賈士貞事前沒有想到的。但他堅信,在干部選拔制度上的公開和公正,符合黨的基本宗旨,遇到再大的困難自己都要走下去。在這次公選中,市委常友連書記的秘書程文武、組織部原機關干部科長張敬原,以及縣區(qū)干部科長莊同高三人成為這次人事改革的直接受沖擊者。如按老制度辦,三人都將按部就班地晉升官階,新的選拔制度一實施,三人的工作安置卻成了問題。在賈士貞出國考察期間,組織部新調任的副部長韋旭也同樣不簡單,他代表著保守派的思路,反對變革。于是,韋旭常給賈士貞設置難題,二人關系貌合神離。但是,改革得到了省委和省政府領導的支持,縣級黨委政府的一把手,也決定通過公開選舉進行。于是,走關系的,做說客的,下黑手的,故意搗亂的各色人等悉數登場,好一副官場眾生相。
普通人讀官場小說,總是離不開一種仇視與窺視的心理。揭露官場的腐敗和斗爭,反映領導的工作與生活,了解政府的內幕和潛規(guī)則,是大部分官場小說的內容。看到對腐敗的批判和打擊,讀到對貪官的懲處與揭露,人們就感到解恨,就感到興奮,就滿足了一種仇視和窺視心理。評論家解璽璋認為,官場小說與民國時期的“黑幕小說”相類似,“展示罪惡和官員的腐敗生活,尤其我國政治有如鐵幕,有人捅開一點,大家就很愛看。所以,官場小說一開始流行,跟滿足了這種窺視心理有關?!苯觋懱烀?、周梅森的官場小說十分暢銷,便是一個很明顯的佐證。然而,大木更有一種與眾不同的觀點,“說實在的,我覺得他們寫得還是不夠原汁原味,因為他們并沒有在官場上實實在在地待過,而我自己就在組織部干過?!被蛟S正是這樣的獨特之處,大木近年來寫過多部官場小說,素來以刻畫真實著稱,許許多多故事都是生活中鮮為人知的真實片段提煉而來,讀來讓人拍案叫絕。情節(jié)生動逼真,故事跌宕起伏,懸疑疊生,環(huán)環(huán)緊扣,更重要的是他的小說顯現的是“原汁原味”,在滿足讀者的閱讀心理上似乎更勝一籌。
另外一方面,大木的官場小說在某種意義上來講,已經跨越了以往官場小說的模式和套路,夾雜著政治小說的身影,這是《組織部長》的難能可貴之處。賈士貞由一名普通的黨校教師被借調到省委組織部,并登上組織部長的寶座,隨之而來的是宦海浮沉、欲望沖突和人性掙扎,經歷了意氣風發(fā)、困惑迷惘、忐忑不安,最后走向人格完美,這個組織部長具有一種人性之美。有人說,官場小說的出路是向政治小說轉變,要有勇氣觸碰那些最堅硬的問題。一直以來,組織部對各級干部的選拔都倡導任人唯賢,但“賢”字的標準從何而定,評價機制在何方?官場內外的人都不愿深究,也不敢深究。但是,大木在《組織部長》里意味深長地提出了這樣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這時不得不提一提大木寫三部曲的主旨——向大眾介紹中國的官員選拔方式,展示矛盾沖突中的真實人性,并揭示干部人事組織工作的主要弊病,即決定權過于集中,缺乏足夠的民主決策過程。一種利于國家發(fā)展的人才選拔機制,是小說里組織部長賈士貞的愿望,或許也是多年從事組織工作、選拔干部工作的作者大木的愿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