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云:“墨要陳,茶要新?!边@大概是很多茶人都認可的說法。茶以新為上,大抵是在散泡綠茶興起以后才形成的觀念,因為綠茶要保持其嫩綠和鮮香,這才有了“寧飲清明前,不喝谷雨后”之類茶俗??墒欠床枋肪蜁l(fā)現(xiàn),綠茶的興起其實是很晚近的事情,萌芽期固然可以上溯到唐宋,但蔚為風氣應當是在明清之際,相比于擁有數(shù)千年歷史的中國茶史而言,綠茶實在是個晚輩后生。這也就是說,以新茶為上的風氣,其實并不古老。
近年來,從南到北興起了一股陳茶之風,先是普洱茶揚起了“陳年為上”的大旗,接著各種茶類都有跟風的跡象,武夷巖茶、鐵觀音也都開始倡導隔年乃至多年老火陳茶的韻味,前不久,深圳還有一家茶館打出了陳年碧螺春的招牌??磥恚虏枧c陳茶的對壘將使未來中國茶界越來越熱鬧了。
本以為陳茶之興乃是最近幾年的新鮮事,然而,讀了剛剛收到的《郎鴻葉書法集》才知道,原來倡導陳茶并非始于現(xiàn)代,而是古已有之的。郎鴻葉先生在書法集中收錄了一首清代學者周亮工的茶詩:“雨前雖好但嫌新,火氣難除莫近唇。藏到深紅三倍價,家家賣弄隔年陳?!崩上壬€在詩后寫下一段考證跋語:“清人周亮工詩為最早記載茶葉香久益清、味久益醇、越陳越貴重的文字。武夷民間素有一年是茶,三年是藥,十年變寶的傳說?!边@令我感到十分新奇——一本書法作品集,卻包含著如此專業(yè)、如此廣博的學術含量,這不僅昭示著書者的藝術造詣,更顯示出這位書者與時下走紅的所謂“流行書法家”確實判然有別。
我與郎鴻葉先生從未謀面,卻在兩個方面志趣相投心曲相通。一是我們都愛茶如命,不只喜歡品飲茶香,更看重茶的品格和茶的韻味。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是因茶而結緣的,中介人就是央視的著名導演張子揚。子揚兄也是愛茶之人,2007年我的茶文化專集《品茶悟道》出版后,我第一時間就給他寄了一本。過不多久就接到子揚兄的電話,說是我寄的茶書被一位茶友看中了,非要拿走不可。他舍不得割愛,問我能否再寄一本轉贈之。我當時手邊尚有余書,當即又寄去一本。記得子揚兄讓我在扉頁上題贈的名字,就是郎鴻葉先生。這,應該算是我與郎鴻葉先生的初識了。大概兩個多月后,我忽然收到一篇寄自山東威海市的文稿,作者正是郎鴻葉,那是他的大作《品茗賦》。我展讀之后,不禁心生共鳴,尤其喜歡其中的那些佳聯(lián)妙句:“興來做賦,三杯筆下千言;苦后回甘,七碗風生兩腋。杯傾逸趣陶然,興闌余香未盡。觀日影方知時換,睹倦鳥始悟當歸。”寫的都是真正的茶人心曲。這樣的原創(chuàng)妙文實在難得一見,我當即安排編發(fā)在深圳特區(qū)報的《羅湖橋》副刊上。隨后,我寫了一封短信,把樣報給他寄回威海。由此,我們開始了遠隔千里的文字之交。
其二,我與郎鴻葉先生都酷愛書法,當然,他側重于創(chuàng)作,我側重于鑒賞。但是我們的藝術觀念卻驚人的相似。這個發(fā)現(xiàn)是我從他的這本書法集中讀出來的。他在該書的后記中論及自己的書法觀念:“而今,作為書寫工具,毛筆已經淡出了人們的生活。古時由一筆一劃的童子功練起,堅持不懈終至有成的習字道路,已難為今人所仿效。多元化、快節(jié)奏的生活,迫使人們去尋找成功的捷徑,并曾經形成這樣的書法潮流——即通過擺布、變形、再加以若干‘構成’、‘抽象’等當代藝術理念,即能‘創(chuàng)造’出書法作品來。而遵循古人,把字寫得漂亮、好看,反倒成了錯失與不足;學習傳統(tǒng),甚至竟然成了保守、陳腐的代號。孫過庭在《書譜》中曾批評過這樣的人:‘薄能草書,粗傳隸法,則好溺偏固,自閡通規(guī)’。換成今天的話說,就是剛剛了解了草書的筆劃結構,僅僅知道了隸書的基本法則,就頑固地以自己的好惡為評判標準,而難以領悟書法的普遍規(guī)律及欣賞法則??雌饋?,這種華而不實、投機取巧的作風,在唐代就已經頗有市場,并為孫過庭所厭棄了。#8943;#8943;
關于當代書法的風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但我寧愿囿于自見,堅持把字寫得好看、容易辨識。現(xiàn)在還時時有朋友勸我‘變法’,但當我從劍拔弩張重回溫潤內斂的軌道時,心中有一種平和與愉悅,是否為風氣所容,已不在思慮之中了。”我由此而將郎先生引為同調。讀他的書法作品,只覺得端莊秀潤,大大方方,絕無忸怩作態(tài)、故作乖張驚人之狀。其書風既有王趙之古韻,兼具蘇黃之瀟灑,充溢著傳統(tǒng)的文人意趣與書卷之氣??计鋾鴮憙热?,則茶詩茶文之外,更有大量自創(chuàng)自書的詩詞文章,從中依稀可見千百年來中國文人書家們信筆揮灑,酬唱抒懷的古風遺韻。當今之世,由于傳統(tǒng)文人階層的百年凋殘,這種古風已經日漸式微,因而,當我讀到郎鴻葉先生其詩其文其書作時,禁不住心生感動,好似與某一位明清先賢偶然相逢。這種遙遠的文化親近,使我真切地感受到一種復歸古典的“平和與愉悅”,這種感受與郎鴻葉先生從容書寫這些書作時的心態(tài),大抵是相近乃至相同的。
飲茶,由崇新而尚陳;書法,由追新而尚古——這兩者看似風馬牛不相及,實則理念相通也。我們偏嗜陳年老茶的醇厚雋永,自然也會從郎鴻葉的書作中品出悠遠而深厚的綿綿古韻。這種古韻,實在是久違了!
郎鴻葉先生在自己的書作中,數(shù)次提到我的茶書,如在《墨韻茶魂》長卷之后,他寫道:“讀侯軍先生著《品茶悟道》一書,甚有所得。雖尚未至悟道之境界,亦大暢吾懷。因擇書中所引之詩詞曲聯(lián)之佳句書之?!睂憰娜?,最大的幸福就是能有讀者喜歡你的書。我深知自己寫的絕非暢銷書,有知音三五若郎鴻葉先生者,則余有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