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里的“天堂”一詞,來自古希臘的payadeisos,而這個詞又來自古波斯文pairidaeza,意思就是“豪華的花園”。
古希臘神話中的“愛麗舍田園”;基督教所說的“伊甸園”;伊斯蘭教所謂的“天堂”;佛教所說的“凈土”,實際上都是指的園林。
傳統(tǒng)的西方園林,以意大利臺地園;法國古典園林以及英國風景式園林為代表。
看了圖片,同學們肯定會奇怪,這樣的園林里怎么到處是幾何圖形啊?
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實行封建領主制,每個貴族在他的領地里,都是世襲的當權派。他們在莊園里建造園林別墅,把園林作為露天起居場所、建筑物的延伸,用于尋歡作樂。這些以磚石為材料的主體建筑,幾何性很強,又相當封閉沉重,因此,很難與自然形態(tài)的風景協調。作為一個過渡環(huán)節(jié),最方便的辦法,就是把自然因素建筑化。也就是把山坡、樹木、水體等等都圖案化,嚴格服從于對稱的幾何構圖。離別墅越近的部分,建筑味就越濃,漸遠則漸淡,到接近大自然的地方,就是一些人工味凈盡的樹木或樹叢。
既然是按照這樣的思想建筑構圖規(guī)劃設計的,數和幾何關系就控制了園林的全局。修剪過的樹木,砌筑的水池、臺階、植壇和道路等,它們的形狀和大小、位置和相互關系,都推敲得對稱、均衡,極具秩序感。
這些園林建造在丘陵山坡上,順地形分成幾層臺地,從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臺地”園。站在建筑物上,園林整體之美盡收眼底。其空間向大自然敞開、延伸,視野更為開闊。
法國的古典主義園林,其造園要素都是意大利式的。到了17世紀下半葉,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比意大利的更幾何化,更人工化了。意大利園林里常有的,做點綴用的小叢林和零散的幾棵形態(tài)自然的樹,在法國園林里也被排除掉了。
法國人并不欣賞鮮花自身的美,他們只不過將其與染色的卵石、碎磚及矮桿黃楊等一起,作為植壇內編排圖案的材料使用。他們欣賞的是幾何圖案的美。
17世紀下半葉,路易十四徹底鞏固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君主專制制度,把絕對君權推到了頂峰。如同其他的古典主義文學藝術都為路易十四歌功頌德一樣,法國的古典主義造園藝術也主要是為君主服務的。
路易十四以及豪門權貴在園林里過的,不是中國士大夫們標榜的悠閑吟詩作畫的生活,也不是意大利貴族隱秘尋歡作樂的日子,而是盡日價熱熱鬧鬧地大講排場、夸豪斗富的生活。路易十四要求凡爾賽宮花園能同時容納7000人玩樂。擺酒宴、放焰火、開舞會、演戲劇,每天車水馬龍,猶如盛大節(jié)日一樣。他自己則是一切活動的中心。凡爾賽宮園林,“適合于炫耀一位國王的威權,根本不是隱居、悠閑、思考哲學的處所?!?/p>
為了充分突顯絕對君權的政治理想,凡爾賽宮園林占地面積竟達670公頃之多。它的總體布局頗似建立在封建等級制之上的君主專制政體的圖解。宮殿統(tǒng)帥一切,3000米長的主軸線雄踞中央,最華麗的植壇、最輝煌的噴泉、最精彩的雕塑、最壯觀的臺階等等,一切最好的東西都置其兩側。兩側的園林則切割成12個小園林,各自設立水劇場、機關水嬉、迷陣等,夜幕降臨,各種各樣精巧新奇的燈燭齊明,宛若天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