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新聞史“知識-理論-思想”三位一體化教學模式革新與實踐的現(xiàn)實背景
1.時代對新聞人才的需求。新聞學是一門應用性學科,其與時代發(fā)展聯(lián)系緊密,新聞專業(yè)的課程設置也是以適應大眾傳媒對從業(yè)人才的實際需求為前提的。在這種情況下,作為新聞學科的三大支柱之一的新聞史,其專業(yè)核心課程的地位不言自明,但長期以來,新聞史在整個新聞教學領域處于受尊不受尊重的窘迫境地。囿于部分人對歷史的狹義理解,以及國內新聞史教研的整體狀況停留在“原始的歷史”階段,不少人對新聞史的學習產生無用的偏執(zhí)觀念,存在重“術”輕“學”的問題。而當下大學新聞教育對人才的培養(yǎng)須達到的基本標準是“能適應我國新聞傳播事業(yè)發(fā)展需要的具有理論基礎、創(chuàng)新精神、實踐能力和基本技能的高素質專門人才?!盵1]其中,新聞教育的實踐性特點與實用性是有區(qū)分的,實踐性是建立在寬厚史論基礎之上的對客觀事物的認知特點及其系統(tǒng)性,而實用性只是實際操作和應用的過程。只有新聞實踐而不具備新聞史論基礎或只有新聞史論基礎而不具備新聞實踐經驗,都不能成為理想的新聞從業(yè)人才,也不適合從事大學新聞教育工作。因此,大學新聞教育必須要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培養(yǎng)出適宜未來新聞業(yè)發(fā)展及社會需求的合格人才。從而在我國傳統(tǒng)新聞史教學體系缺陷的基礎上提出適應專業(yè)和時代發(fā)展要求的新的教學模式,樹立和貫徹從知識到理論再到思想的立體化的教學模式。
2.新聞史學科發(fā)展的需要。黑格爾在其《歷史哲學》[2]一書的緒論中曾談到,觀察歷史有三種方法,即原始的歷史、反省的歷史、哲學的歷史。所謂原始的歷史意即以考據(jù)精詳?shù)氖肥聻樽非?,以史實的梳理考證為任務,從隱晦曲折的歷史信息中建立起歷史長河的紀念碑。所謂反省的歷史,則是建立在原始的歷史基礎之上,強調對歷史的理解與反思甚至批評,這一層次的史學研究要有對歷史人物意圖、目的、動機的探求,要有對史事前因后果的反芻,更要有對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的總結和推測,研究層面由知識上升到理論。而所謂哲學的歷史,則是歷史研究的最高境界,它是對歷史的思想的考察,即“通過具體的歷史來表達并幫助人們理解歷史中所包含的普遍或一般的哲理”。也只有通過哲學的思辨才能透過歷史表面的喧囂去抓住歷史的本質。
綜觀當前我國新聞史教研的實際情況,發(fā)現(xiàn)還處在第一個層面,即原始的歷史層面。當然在這里我們要感謝老一輩新聞史學研究者在“紀念碑式的歷史”階段中所做的重大貢獻。畢竟這也是整個新聞史學研究教程中的一個必然階段,只有經過原始的歷史的積淀,才能打開反省的大門,進而抵達哲學的境界。但作為一門新聞史學學科,僅停留在這一原始的歷史階段,將會阻滯其前進的步伐,畢竟只有通過思想,歷史才能從一堆枯燥無生命的原材料中形成一個有血有肉的生命,才能產生真正的史學。
教學與研究相互促進,因此通過新聞史“知識-理論-思想”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進一步推動新聞史學研究水平的飛越。真正從新聞史學科自身出發(fā),以歷史學視角解析新聞史學的發(fā)展研究狀況,認清新聞史目前所處的分階段和位置,只有這樣才能在新聞史教學模式、教學內容、教學效果上實現(xiàn)深層次的跨越。黑格爾提出的“原始的歷史”、“反省的歷史”、“哲學的歷史”的三種觀察歷史的方法不僅是我國的新聞史教研可資參照的衡量標尺,更是一種能幫助史學教研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不同境界與追求。在此基礎上將有利于實現(xiàn)新聞史學自身的重大突破,推動我國新聞史學科體系建設與發(fā)展,[3]構建富有時代特色的新聞史課程體系。
二、實現(xiàn)新聞史“知識—理論—思想”三位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重要意義
1.對專業(yè)學生而言,可使其知識結構更趨合理。從大學生人才的培養(yǎng)角度看,不是培養(yǎng)成讀死書與死讀書的人,而是要培養(yǎng)成具備綜合分析理解的能力和聯(lián)系實際融會貫通的人才。因此,采用“知識——理論——思想”三位一體化教學乃是成功培養(yǎng)合格大學人才的科學渠道。這一教學模式關鍵是要讓學生從新聞史實中深刻領悟到知識精髓,如在講到美國黃色新聞大師赫斯特及其報業(yè)時,不僅僅停留在對黃色新聞代表人物、黃色新聞代表性報紙及黃色新聞特點的識記上,而是幫助學生從世界范圍分析黃色新聞大潮產生形成的原因、影響及趨勢,并進一步將當時的黃色新聞情況與今天新聞界實踐表現(xiàn)聯(lián)系起來思考,這樣對于今天全球傳媒娛樂化的形勢有了更充分的認識,同時對于防范娛樂化的負面影響也有了更多更深的思考。從而為其將來的新聞實踐工作指引了前進的方向。另外在談到西方國家所施行的廣播電視體制時,不只是傳授體制類型的基本知識,而著重幫助學生分析歷史上這些體制轉型的內在動因,繼而聯(lián)系實際分析這些不同體制的特點及利弊,并進一步思考中國現(xiàn)行新聞體制與西方國家新聞體制的區(qū)分及可行性,從而更好地引導學生宏觀地看待我國新聞體制優(yōu)勢及改革發(fā)展的地方。還有在講到大眾化報業(yè)或商業(yè)報紙時,會進一步談到新聞價值理論,分析思考新聞價值理論產生的條件及社會時代背景。類似的實例很多,在此不必一一說明??傊ㄟ^這樣的教學與訓練,學生不僅很好地掌握了新聞史的學科知識,同時還提升了其理論思維,真正被培養(yǎng)成為有思想的人。
2.對教學效果而言,使史學“不死”,有利于優(yōu)化課堂效應。對于史學課程,學生長期以來形成一種成見,以為不用聽課只要自己看教材即可?;谶@種現(xiàn)狀,采取“知識——理論——思想”三位一體化教學方法,可以極大程度地活躍課堂,使其充滿生氣,富有類似于其它業(yè)務課程的那種“動感”,真正讓史(“死”)學活起來。對于教材上的那些具體的新聞事件、新聞史實、新聞人物的確不需教師多說,只要稍加提示學生自然能看明白,但透過書本上的史實對于深層次本質上的問題卻需要老師綜合利用各方面知識加以解析,而這一部分的內容也正是擴充學生知識結構的,因此通過這樣的講解自然會受到學生的喜歡。如講到法國報團的形成及特點時,進一步深入開掘分析法國報團晚于英美等西方發(fā)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原因,并將歷史成因與今天法國傳媒產業(yè)發(fā)展現(xiàn)狀相聯(lián)系,從而為學生理出了一條清晰的思路,也為其思考其它國家傳媒發(fā)展現(xiàn)狀提供了有益的啟示。如是,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新聞史的學習熱情和興趣,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對專業(yè)教師而言,將有利于提升其科研和教學水平。實施“知識——理論——思想”三位一體化教學,這是一種相對于傳統(tǒng)新聞史學教學方法的高要求,而這種高要求的對象首當其沖就是教師,只有教師首先并充分地做到了“知識——理論——思想”三位一體化教學革新的準備,方可有效地施行于學生。以前我們一些新聞史教師在教學準備時,集中全部精力放在對史實資料的搜集和考證上,雖然下足了功夫,但其課堂效果并不理想。而通過這種“三位一體化”教學模式的革新,教師需要從史實到理論再到哲學思想全方位做好教學準備,這自然提升了其專業(yè)素養(yǎng)和教學技能。如在準備“大眾化廉價報紙和通訊社誕生與發(fā)展”的教學內容時,筆者本人結合新聞理論知識對新聞客觀性這一新聞學核心理論進行深入解讀,如此一方面通過“全方位知識”的傳授提升教學水平,做到了既有翔實史料的展現(xiàn)又有理論的深層次拓展;另一方面正是有了這種史論緊密結合的邏輯思維,將有利于教師在科學研究中發(fā)揮出更好水平,基本能做到縱橫捭闔。
參考文獻
[1] 轉引自陳娜:《跨越新聞史教研的三重門》,《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4期,第18頁
[2] [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8月,第1頁
[3] 陳娜:《跨越新聞史教研的三重門》,《國際新聞界》,2008年第4期,第18頁
(注:此文為湖南科技大學教研教改資助項目,編號為G30850。并為湖南省教育廳資助項目,編號為09C413。作者單位:湖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新聞系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