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硯,又名紫石硯。唐李肇的《國史補》中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弊阋娞拼顺幹餍小L拼姽砝钯R在其《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詩人將端硯比作紫云,又呼之為紫石,可見文人對之稱贊有加。本篇從歷史、產地、鑒賞、養(yǎng)護等方面,對端硯進行粗淺的論述,名為“紫石談”,不當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提起端硯,人們會不自覺地想起宣州的紙、湖州的筆、徽州的墨,這四樣文具被人們稱為“文房四寶”。這四樣享有盛名的文房用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早在漢朝,我國就出現了磚形硯。那時的硯臺僅供人們研墨之用,形式也比較單一,只有圓形、長方形或者方形,幾乎不加修飾。
隋唐時期,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山西的澄泥硯逐漸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愛,并被稱為“四大名硯”。
一、端硯的歷史文化
端硯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端州人們就開始開采端硯了。初唐以來,端州就已經出現依靠采集硯石、雕制端硯的匠人。清人計楠的《石隱硯談》中記載:“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中寫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臺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睆倪@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端硯經過古人的對比最終脫穎而出。
到了清代肇慶已形成了制硯行業(yè),據清代謝堃的《金玉瑣碎》中記載:“研以端州之石為最,端州今之肇慶府也。余在肇慶見以研為業(yè)者,居城之半?!?/p>
究竟是什么使得端硯如此受文人喜愛呢?
這是由于端硯具有與眾不同的石質,獨特的石品以及“發(fā)墨不損毫”的特點,錫的《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陸龜蒙的《襲美以紫石硯見贈以詩迎之》,蘇東坡的《硯銘》,陸游的《硯錄》,米南宮的《硯史》,趙希鵠的《古硯辨》等等。
因而博得了歷代文人學士的高度評價。這種評價還集中體現在他們的文字著述中,除了前面柳公權寫的《論研》,還有劉禹錫的《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陸龜蒙的《襲美以紫石硯見贈以詩迎之》,蘇東坡的《硯銘》,陸游的《硯錄》,米南宮的《硯史》,趙希鵠的《古硯辨》等等。
端硯,又名紫石硯。唐李肇的《國史補》中記載:“內丘白瓷甌,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弊阋娞拼顺幹餍?。唐代詩鬼李賀在其《楊生青花紫石硯歌》中亦有名句,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詩人將端硯比作紫云,又呼之為紫石,可見文人對之稱贊有加。本篇從歷史、產地、鑒賞、養(yǎng)護等方面,對端硯進行粗淺的論述,名為“紫石談”,不當之處,還望方家指正。
提起端硯,人們會不自覺地想起宣州的紙、湖州的筆、徽州的墨,這四樣文具被人們稱為“文房四寶”。這四樣享有盛名的文房用品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和深厚的文化底蘊。
早在漢朝我國就出現了磚形硯。那時的硯臺僅供人們研墨之用,形式也比較單一,只有圓形、長方形或者方形,幾乎不加修飾。
隋唐時期,廣東的端硯、安徽的歙硯、甘肅的洮硯、山西的澄泥硯逐漸被文人墨客所推崇和珍愛,并被稱為“四大名硯”。
一、端硯的歷史文化
端硯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一千三百多年前的端州人們就開始開采端硯了。初唐以來,端州就已經出現依靠采集硯石、雕制端硯的匠人。清人計楠的《石隱硯談》中記載:“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唐代著名書法家柳公權在《論研》中寫道:“蓄硯以青州為第一,絳州次之;后始重端、歙、臨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宮銅雀臺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睆倪@段文字中我們可以看出,端硯經過古人的對比最終脫穎而出。
到了清代肇慶已形成了制硯行業(yè),據清代謝堃的《金玉瑣碎》中記載:“研以端州之石為最,端州今之肇慶府也。余在肇慶見以研為業(yè)者,居城之半。”
究竟是什么使得端硯如此受文人喜愛呢?
這是由于端硯具有與眾不同的石質,獨特的石品以及“發(fā)墨不損毫”的特點,因而博得了歷代文人學士的高度評價。這種評價還集中體現在他們的文字著述中,除了前面柳公權寫的《論研》,還有劉禹錫的《唐秀才贈端州紫石硯以詩答之》,皮日休的《以紫石硯寄魯望兼酬見贈》,陸龜蒙的《襲美以紫石硯見贈以詩迎之》,蘇東坡的《硯銘》,陸游的《硯錄》,米南宮的《硯史》,趙希鵠的《古硯辨》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關于端硯的美麗傳說。這其中最著名的要數“包公不持一硯”了。這個傳說,據說發(fā)生在宋仁宗慶歷二年,當時包公奉命調來端州任知郡事。包公愛好書法,又非常喜歡硯臺,于是很多下屬、地方豪紳都爭相送上好的端硯給他,包公正直廉潔哪肯接受,堅持不取一塊硯臺。在當時端硯已經被當作貢品,可見其價值之高。貪官污吏以端硯升官發(fā)財,必然給端州老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包公不取一硯就是要以身作則,此舉深得民心,百姓為之歡欣鼓舞。后來包公調任他職,離任之日,百姓爭相送行。當包公乘坐的船只駛出羚羊峽時,江面上突然狂風大作,波濤翻滾,烏云蔽日。包公站在船頭仰天長嘆道:“我包拯為官清廉,奈何天欲難吾?!闭f罷立即讓隨從仔細搜索船艙看看是否有污穢之物。隨從戰(zhàn)戰(zhàn)兢兢地捧送給包公一塊用麻布包著的東西。包公打開一看,原來是一方雕琢精美的端硯,一問才知是鄉(xiāng)親饋贈之物,隨從瞞著他收下的。包公二話沒說,便把端硯扔到了洶涌澎湃的江中。說來也怪,硯落江中,頓時狂風平息,碧波萬頃,云消霧散,陽光普照。而江心卻慢慢浮起一個美麗的綠洲,后人就把這個綠洲叫做硯州。至今這個傳說仍在當地流傳著。
二、端硯的產地
端硯產于廣東省肇慶市(古端州)羚羊峽的斧柯山端溪一帶。
端溪一帶分布著數十個端硯名坑,最著名的就是水巖。水巖又名老坑(晚唐時期該坑硯石所制之硯被列為貢品,清朝稱水巖為老坑)?!督鹩瘳嵥椤分袑懙?“如購一尺之研不過一、二百文,配一檀木研匣亦不過一、二百文?;蛞谎邪俳鸩豢鲜?。何以?言蓋一山有三坑焉,其最上一坑即上巖?!彼畮r硯石是目前所有硯坑當中出產硯質最優(yōu)的。有所謂“端溪下巖舊坑卵石黑如漆,細潤如玉;叩之無聲,磨墨亦無聲”的盛譽?!豆懦幈妗愤€有所謂“隆冬極寒,他硯常冰,而水巖獨否,呵氣成水,貯水亦不涸”。
水巖硯石屬泥質、硅質絹云母板巖,為余泥質結構、粉砂質結構、隱晶質結構,平行構造。礦物成分為:泥質、絹云母及硅質膠結而成,并含有少量氫氧化鐵,以及石英、白云母、電氣石、鋯石與綠泥石。
水巖硯石呈紫藍色,石質細膩潤滑,致密堅實。假如用手心輕輕按在硯堂中,不久就會出現水汽。水巖硯長期吸收地下水,黏土礦物質為地下水所溶解,因而石質變軟,硯石才得以潤滑細膩。此外由于含有較多泥質,致使硯石缺少鏗鏘之聲,且質地堅硬耐磨。由于有如此優(yōu)質,水巖硯逐漸成為貢品,文人墨客更是以有水巖硯為榮。
麻子坑在水巖的南邊,所產硯石為泥質砂質絹云母板巖,致密堅實,為變余泥質、隱晶質結構,平行構造,物質成分為泥質、絹云母與硅質三者膠結而成,并含有微量氫氧化鐵、石英、綠泥石等。
據說在乾隆年間一位姓陳的工匠歷盡千辛萬苦才發(fā)現這個坑,采出了硯石,因其臉上有麻子,后人為了紀念他,所以給這個坑取名為麻子坑。
麻子坑的硯石可與老坑相媲美,石質堅實,細膩潤滑,石色接近于水巖硯。有諸多石品,如蕉葉白、魚腦凍、火捺等等,更有許多石眼,適于制作高檔雕花硯。
宋坑位于肇慶市北嶺山一帶,因于北宋時發(fā)現,所以命名為宋坑。宋坑硯石為石英砂粉質、絹云母泥質頁巖,為變余泥質結構、平行構造。硯石主要的成分為黏土、絹云母、氫氧化鐵等。
宋坑硯石不如老坑、麻子坑細膩潤滑,但發(fā)墨卻比兩者稍快,這是因為宋坑硯石中含有特殊的“金星點”。硯石石色紫紅如豬肝。
坑仔巖硯石含有英粉沙的絹云母泥質頁巖。硯石的主要成分為黏土、絹云母、石英、氫氧化鐵、電氣石、綠泥質等。質地優(yōu)美,紋理細膩堅實,石色介于水巖與麻子坑之間。石品以石眼多著稱。
綠端開采自北宋時期,色澤青綠,微帶黃色,石質細膩堅實。上等綠端硯石,色澤青綠,晶瑩無暇,石質純凈優(yōu)美。
三、端硯的石品
“石品”是指對端硯硯石天然花式的品評。端硯石品各有特點,且種類繁多,現在就其中較常見的做一個簡單的介紹:
魚腦凍 魚腦凍為老坑、坑仔巖、麻子坑等硯石所獨有。它在硯石中像受凍的魚腦、又像天上潔白的云霞。吳蘭修《端溪硯史》中描述為“團團奕奕”、“白如晴云,吹之欲散,松如團絮,觸之欲起”。有魚腦凍的硯式,一般情況下都帶有火捺,而且這種火捺色澤鮮艷,呈現出深紫紅色,比一般火捺要名貴。
青花 所謂青花是指在硯石中呈現出青黑中有白點如排粟星斗的現象。古人認為,青花石是硯石中的精華。唐吳淑《硯賦》里說:“點滴青花一語,以證古硯青花子石,然只云有青點如筋斗大,其點如碧玉晶瑩。”趙希鵠《洞天清祿集》說:“色青黑,細如玉,有花點如筋斗大?!币话惴植加谒畮r、麻子坑及坑仔巖硯石中。
蕉葉白 特點如蕉葉出展,一片嬌嫩,色澤白而帶青黃。蕉葉白的四周大都有紫紅色的火捺。有的成片,有的散碎。蕉葉白與魚腦凍乍看起來很相似,但仔細觀察還是有所不同的。魚腦凍是半圓形、圓形的。而蕉葉白是成片的。
天青 在端硯石質中純潔無瑕疵的叫做天青,上品天青“如秋雨乍晴,蔚藍無際?!碧烨噍^為名貴而少見。
火捺 也稱火烙。色澤紫紅微黑,仿佛硯石被火烙過一樣?;疝嘤址蛛僦疝嗪婉R尾火捺。所謂胭脂火捺是指火捺中心部位色澤較深,外圍逐漸淡去,如胭脂般由深至淺。馬尾火捺顧名思義就是像馬尾巴一樣,分散飄逸。
豬肝凍 色澤如豬肝色,形狀為圓形或橢圓形,中心部位比火捺的顏色還要深。
金星點 金星點是宋坑硯石中所獨有的石品。如星斗般灑滿硯石的表面。在陽光下,閃閃發(fā)光,猶如黑夜之中明星耀空。有金星點的硯臺易于發(fā)墨,美觀而實用。
金銀線 金銀線是老坑硯石中獨有的一種石品。像線條般分布在硯石之中,黃色的線條叫做金線,白色的叫做銀線。它與硯石本身硬度相同,起裝飾作用。
石眼 是天然長在硯石上如眼睛一樣的“石核”。別致的石眼,有多重暈色,而且?guī)в型?,看上去活像某種鳥獸的眼睛。端硯石眼質地高潔、細潤,晶瑩有光。所以長有石眼的端硯十分寶貴難得。《金玉瑣碎》中如此描述:“舊坑之石,其色青黑,溫潤如玉,上生石眼。有青綠五六暈,而中心微黃,黃中有黑點,形似鸚鵡之眼,故名鸚鵡眼。眼分三種:暈多晶瑩者謂之活眼;眼朦瞳而昏滯者謂之淚眼;雖具眼形,內外焦黃無暈者謂之死眼。死不如淚,淚不如活,所評舊矣。又以眼在池上為高眼,池下者為底眼。底不及高,所評亦舊矣。然所評乃宋時上巖石也。今之中巖之石間亦有眼,或三、或五、或上下、四傍、參差錯落者。眼皆無暈?!薄抖讼幨贰分袑懙?“圓暈相重,黃黑相間,有瞳在內,晶瑩可愛,謂之活眼。眼以活眼為貴?!?/p>
四、端硯之鑒賞
首先要用手撫摸。一方上好的硯臺,石紋細膩而潤滑,致密而堅實。粗看起來似乎很重,但上手把玩后卻又覺得輕了許多,這就是古書中所提到的“體重而輕”。用手撫摸“若小兒肌膚”則為上品。如果上手后感覺粗糙,則石質較差,為普品。還要看硯臺是否易于發(fā)墨,易于發(fā)墨者則為上品。宋人蔡襄認為:“發(fā)墨非易磨墨。在硯中生光發(fā)艷,隨筆旋轉,滌之泮然立盡,乃石性堅潤能發(fā)起,不滯于硯耳。故識者以易磨墨為下墨(落墨),墨如油泛為發(fā)墨。硯之佳者下墨、發(fā)墨二者相兼?!?/p>
而后是輕輕敲擊,聽其聲,端硯以木聲為上,金聲瓦聲為下。這是因為石質結構細密緊湊,發(fā)出的聲響就顯得深沉,石質干燥粗松發(fā)出的聲音就顯得浮躁。清人計楠在《端溪硯坑考》教人用輕敲硯石辨其聲響的方法,來鑒賞石質。他說:“石之嫩者,其聲清遠。嫩如泥者,其聲靜穆。東坡(蘇軾)稱其聲磐,米史(米芾)稱下巖石細扣之清越是也。”
當聽完了硯石的聲音后,還要觀其顏色。端石以紫藍色為基調,但各坑硯石顏色又有所差異,即使是同一礦脈所開采出來的硯石顏色也有所不同,需要仔細辨別。端石一般以青紫色為最佳,如果硯石顏色呈現枯黃色則說明這方硯臺石性枯燥為下品。此外還有翠綠色的綠端,在端硯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欣賞雕刻也是一個重要鑒賞面,端硯雕刻題材廣泛,與玉石雕刻有相通之處,都能通過雕刻掩藏石質中的瑕疵,凸現出優(yōu)質花紋。比如在大的石眼附近刻上浮云,營造出彩云追月的詩境。在一些流傳下來的名硯上雕刻的硯銘內容豐富,也是鑒賞端硯的重要內容之一,有些出自書法名家之手,使硯臺增色不少。蘇東坡曾在他的一方端硯后銘文“其色溫潤,其志古樸;何以致之,石渠密閣;永宜寶之,書香是托”。
還有就是要將硯臺進行清洗,去掉墨痕,還原硯石的本來面目,容易分辨出硯臺是否有損傷,是否有過修補。清洗還有一個好處,就是可以清晰地觀察端硯的石品。
五、端硯的選擇
端硯之所以傳承千年而不衰,并享有“四大名硯之首”的美稱,就是因為它的石質要優(yōu)于其他三種硯石。
一方硯臺最能體現出石品、石質的地方就是硯堂。硯石無論出自端溪哪個坑洞,硯堂石質一定要純凈無瑕滋潤細膩。除去視覺上的感官,還要撫摸硯堂。古人稱端硯“呵氣成水,便可研墨”,雖有夸張之處,但上品端硯用手按住硯堂須臾,即會出現水汽,這卻是不爭的事實。
此外還要觀察硯臺的雕刻以及裝飾,端硯的雕刻風格迥異,且細膩獨到。因是文人案頭之物,常對其審美有極高的要求,往往一方好的硯臺集詩、書、畫、印于一身。
端硯有實用硯和觀賞硯之分,實用硯最基本的要求就是“發(fā)墨不損毫”。這種類型的端硯裝飾往往比較簡單,品種多為淌池硯、走水硯、太史硯、門字硯等。硯石多以宋坑、古塔巖等作材料,要下墨快則首選宋坑。對于裝飾簡單的實用硯,需要觀察其硯臺是否平整,硯臺四周線條是否剛勁平滑。
第二類是觀賞硯。這種硯臺裝飾性強,且做工繁復,作為案頭擺設,藝術性極強。觀賞硯首選水巖、麻子坑、坑仔巖這三大名坑的硯石,尤以水巖硯為最貴。在硯臺外部的裝飾中,最好池頭或硯邊有翠綠晶瑩的石眼,硯堂中更希望有名貴的石品花紋。另外,硯臺的雕工是否細膩、繁復而不冗雜,硯臺外形設計是否能凸顯主題,表現出應有的文化氣息,也是很重要的。
在這里不得不說的是一種出現在明朝的“平板硯”,雖然它是觀賞硯,但卻不著一點修飾。所謂“平板硯”就是硯石一塊,加工成長方體,六面磨制平滑即可。往往平板硯都帶有名貴的石品,諸如蕉葉白、魚腦凍、火捺、青花、石眼等等。平板硯雖無精致雕花,但以石質優(yōu)美取勝,價值極高。
六、端硯的保養(yǎng)
一方上等的硯臺,如果保養(yǎng)得當,可以傳承數輩人,反之,則會毀之朝夕。
古人很重視硯臺的保養(yǎng)、使用和收藏,并且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都埬P硯箋#8226;硯箋》中說“硯池水不可今干日易”,“以清水養(yǎng)硯”,“磨墨處不可貯水,久浸則不發(fā)墨”。墨堂不能長久的貯水,但是墨池卻要養(yǎng)水,以保持硯石的滋潤。新用的端硯,如果不發(fā)墨,可以用木炭粉刷一遍,然后洗滌干凈,即可發(fā)墨,又叫“發(fā)硯”。
在《紙墨筆硯#8226;硯箋》中還記載了關于洗滌硯臺的方法,書中說:“日用硯須滌去其墨敗水,則墨光瑩潤,若過一二日則墨色差減,春夏二時霉溽蒸濕,使墨積久則膠乏滯筆,又能損硯精彩?!边€記載了洗硯用的物品“以皂角清水滌之為妙,或以半夏切片擦硯極去滯墨,或以絲瓜穰滌洗或蓮房殼滌洗,去垢起滯又不傷硯”。
又有《硯林拾遺》寫道:“用硯但數洗滌,不留宿墨為佳,諺云:‘寧可三日不洗面,不可一日不洗硯’。余友有硯癖者,每晨盥面水移注木盆,滌以蓮房浸良久取出,風干,水氣滋漬,積久有光,俗所名包漿也,忌柬帖紙拭,能傷硯鋒?!笨傊?,端硯使用后一定要冷清水洗滌,必須用柔和的纖維物擦拭,而后陰干。這樣才能使硯石保持滋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