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2年底,山東章丘市危山風景區(qū)內發(fā)現(xiàn)漢代陪葬兵馬俑坑。在對兵馬俑坑出土陶俑進行修復過程中,經過對俑體內部結構和制成材料的仔細觀察、檢測研究,明晰了立俑的制作工藝。立俑制法多采用合范法,少數(shù)部位結合雕塑,制作工藝包括前期準備,陶俑各部位的合范制作以及分裝套合、細部修整等,入窯焙燒過程和最后的表面涂飾彩繪工藝。
1 前言
危山位于山東章丘市西部,地處平原與山區(qū)的交接處,海拔高度約205米,其南側可遙見泰沂山系北側的一些山丘,四周為山前平原。2002年11月,對危山風景區(qū)內進行植樹綠化時,發(fā)現(xiàn)了漢代陪葬坑,由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濟南市考古研究所、章丘市博物館組成的聯(lián)合考古隊,對危山漢代陪葬兵馬俑坑進行了搶救性發(fā)掘。
此次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漢代陪葬坑三座,其中一號坑為兵馬俑坑,二號坑是與墓主人生活有關的俑坑,三號坑除了石棺與木棺內的零星骸骨外,出土了一些陶壺、陶盆等器物。另外還發(fā)現(xiàn)了三四十支箭頭和一些不明用途的石丸。一號陪葬坑呈南北向,其南北長約9.7米,東西寬1.9米,深0.7~0.9米。坑內擺放的兵馬車俑自南向北排列,從整體看應是反映漢代顯貴出行的兵、車、馬隊列的形式??觾雀鞣N遺物達數(shù)百件,包括170多個陶俑、50余匹陶馬、4輛陶馬車、近百面盾牌。此外還發(fā)現(xiàn)有建鼓、璧、磐、珠等與鼓樂和禮制有關的陶質遺物。所有發(fā)現(xiàn)的陶質品均有彩繪,色彩艷麗,栩栩如生。
發(fā)掘出土的人物俑從功能上分為騎兵俑、步兵俑、擊鼓俑和御車俑。從形體上可分為大、中、小三類。大型俑均為騎俑,高度為55~58厘米;中型俑可分為騎俑、立俑兩類;小型俑均為立俑,高度約40~45厘米,分布在隊列前部及后部步兵方陣。從彩繪情況看,一般大、中型的俑彩繪細致,除白彩底外,還用紅、黑兩色繪出衣服,有的面部飾粉紅色彩。小型俑一般以白彩為主,有的在衣領、袖口繪紅彩。在服飾上,小型立俑的衣領和袖口均為單層衣,頭飾平巾幘。大、中形俑均為雙層衣,大部分有冠。
本文所研究的立俑即是中型御車立俑和小型步兵立俑。立俑主要分布于以下三個方位:陪葬坑南側,即隊列前部的4個站立兵俑和東西兩側各10個站立兵俑,共有24個立俑均面向騎兵隊列;戰(zhàn)車車廂內的御車立俑;陪葬坑北側由100個陶俑組成的步兵方陣,這些步兵俑在陶俑中形體最小,高度大致在40厘米以上,身前擺放著盾牌。這120多件立俑,按照體型主要分為兩類,較大立俑的高度55厘米左右,較小立俑的高度為40~45厘米。
這些立俑材料一般是泥質灰陶。在制作前先對陶土原料進行淘洗沉淀,然后采用模制的方法制作成型。模制則是先將陶俑分成頭、軀干、雙腿、手等部分,分別用模具制成后,在未干前用粘泥將它們全粘接一起,經過細部修整后即成俑體初型。當俑體晾干后再入窯以1 000℃以上的高溫焙燒。出窯后最后一道工序是彩繪,由于陶俑多為模制,少數(shù)結合手塑,彩繪成為立俑面貌各異的關鍵環(huán)節(jié)。
2 立俑俑體制作前期工藝
立俑的制成材料一般是泥質灰陶,里面夾雜的雜質極少。從俑體表面和斷面可以看出泥質非常細膩,顯然采用特定的粘土經過淘洗制成。從陶窯分布方位和窯址內有較厚的原生土層可以斷定陶土原料應取自附近。在危山北坡的中部和西側各有一條南北向的大沖溝,可為取水之用。水源充足可以保證陶土的淘洗、泥胎的成型等陶俑制作以及制俑工匠的日常生活供應。陶土經過多次淘洗,細膩的粘土經過沉淀而形成粘泥,雜質被淘汰出來,可以保證俑體材料密度、硬度的均勻性,避免在燒制過程中由于雜質存在而受熱不均從而導致俑體產生扭曲變形。
制作俑體的陶范發(fā)現(xiàn)極少,均為燒制溫度較高的夾砂陶。陶俑一般是合范制作而成,因而范模的制作是制俑的關鍵基礎。陶范是用當?shù)匾环N質地細膩的粘土,經過淘洗再沉淀而成的粘泥做成,只有當制范的泥質細致到一定程度時,才適于雕刻繁縟復雜、豐富多變的花紋圖案。陶范材料與陶俑相差不大,僅僅是在里面加入石英砂,調和而成以減少陶范燒制成型過程中的收縮率和變形程度,提高陶范的機械強度和穩(wěn)定性。陶范制作時,由工匠先以手塑的方式做出若干種形態(tài)不同的立俑,然后制范工匠根據立俑的表情形態(tài)在其外面貼附夾砂粘泥做出范模,經過細部修整以后入窯燒制而成。當然也可能以手塑的方式直接做出范模,但是這種需要特別熟練的技藝,而且很難保證陶俑身體各部位比例恰當合適,因此使用手塑直接做模的幾率很小。
3 立俑俑體制作具體過程
大部分陶俑在出土時基本上都已破碎,這為我們觀察其制造工藝提供了方便。在清理和修復陶俑的過程中,經過一件件的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由于參加制作俑的工匠并非唯一,而各人的做法并不完全相同,使用模具也有多套,最后成型的立俑在面部、軀體和服飾都有較大的區(qū)別。立俑制作大體上有個共同的規(guī)律,即頭、軀干上部、腰部和雙腿分別是單獨使用兩塊合范制作,然后組裝套合一起;之后對粘接縫隙和范縫進行第二次復泥以加固修飾和刻畫細部。連帶手腕的雙手應是獨立雕刻而成。立俑的上肢部分插接兵器而貫穿軀體前后的孔洞和雙手插入前臂的孔洞,應是在軀干上部成型后以減泥的方式雕塑而成。就俑的整體來說,制造方法是塑模結合,以合范模制為主?,F(xiàn)將各部分制作以及最后的組裝套合、細部修整過程分別作以介紹。
3.1 立俑俑頭的制作過程
俑頭都是用合范法制作而成。將俑頭分為前后大致相等的兩半,分別用單片模制作,在模內鋪細泥,用手按壓使之與模密合,俑頭內壁的按壓指紋清晰可辨。然后將兩片單模相合粘結在一起成為頭的大型,把模去掉后,俑頭面部的大型即成。在損壞的俑頭中,幾乎都在合模線處有裂縫出現(xiàn),或者從此處開裂。具有相同工藝的中、大型騎俑,更是明顯地由合模線處裂開。
面部的模較之后腦部分的模要寬很多,但是前后方向的厚度要小。由于俑頭均佩戴平巾幘,將耳朵遮擋起來,因此耳朵不可見。這樣也就在制模和脫模時節(jié)省了突出雙耳所產生的額外環(huán)節(jié),節(jié)省了制作俑胎的時間和精力。合模線多數(shù)位于耳前部位,少數(shù)亦有在耳的中部者。合模線比較整齊,并無交錯結構痕跡?!┵割^出土時,合??p處已裂開。
俑頭的胎壁有厚有薄。薄者,面部僅0.6~0.8厘米厚,腦殼部分0.6~1.0厘米厚,頭頂部分0.6~0.8厘米厚。厚者,面部1.0~1.5厘米厚,腦殼部分1.0~1.3厘米,頭頂部分1.0~1.3厘米厚。薄者為一次復泥,泥質較細,厚者是先鋪一層細泥,經過按壓待其與模密合后再粘附一層薄夾砂粗泥,以加固胎壁,胎壁內側可見到遺有手抹的指紋。
俑頭借助于模制成初胎后,要進一步貼接上脖頸,并進行面部五官的細部刻畫等。俑頭的脖頸,大部分都是用兩片模和腦殼一起拓出,因此用此法制作脖頸都是空心頸,也有少數(shù)在俑頭脫模之后用手塑成型。俑頭細部的雕飾,重點是面部五官和頭頂?shù)钠浇韼?。平巾幘頭頂邊緣部分向外稍微延伸,在后腦部位處飄起。五官在模制基礎上再經過精心雕刻、修飾,以表現(xiàn)人物不同的性格和心理特征。有的俑鼻子、嘴、眉毛陰線雕刻不太明顯,表現(xiàn)了溫和的表情;有的采用大膽夸張的手法,在額頭水平向貼接泥塊,把額頭塑成高凸起的效果;有的眉毛雕成凸起狀,雙眉緊鎖,更是增加了立俑的威嚴,借以顯示人物性格的粗獷豪放。
3.2 立俑軀干的制作過程
立俑軀干大致可以以雙臂肘部的水平面為界分為上下兩個部分,軀干下面部分從衣服下擺處再次分界,露出雙腿。
較小的俑肩寬為11.5~13.5厘米,胸部前后的厚度為6.5~7.5厘米左右,穿單層上衣,衣服緊貼身體,因此軀干各部位顯得比較精干瘦小。雙肩與肘部比較圓滑,肩部、上臂接近于弧形向下延伸,前臂與上臂成垂直方向向前伸出。前臂前部缺失,在中部成一橫向截面,截面接近于圓形,直徑約4~5厘米。截面中間預留一直徑約2厘米的圓孔,以備插入俑手,圓孔深度約2~3厘米。右手手肘內側靠近腹部有一孔洞貫穿身體,為插入兵器之用??锥闯尸F(xiàn)不規(guī)則橢圓形,前面最大徑約4厘米左右。后背處孔洞在后肘彎處出露,低于前面孔洞約5厘米左右,呈現(xiàn)不規(guī)則圓形,最大徑約1厘米左右。由于衣服緊貼身體,腰部顯得比較瘦圓,因此左手手肘與腹部之間亦有凹坑出現(xiàn)。軀干下部戰(zhàn)裙由腰部向外微微展開至膝蓋處,左右方向呈“八”字形,后面內斂微向前凹成弧形。戰(zhàn)裙分單層和雙層,穿雙層者內層下垂較多,戰(zhàn)裙下擺在最下端的截面為近似長方形或左右方向為最大徑的橢圓形。露出雙腿高度大約為5~7厘米,雙腿形狀無明顯左右特征,極有可能是根據同一套模具制作。
較大的俑肩寬15厘米左右,胸部前后的厚度為8~9厘米左右,穿雙層上衣,衣服寬松,尤其是前臂部分的袖口更是寬松,豎直下垂約5~7厘米,成雙層褶皺,胸口的衣服褶皺棱角分明。軀干各部位顯得比較寬闊,肩寬臂長,軀干也相應增大。肩部與上臂接近于45度,上臂和下臂豎直向下,前臂與上臂垂直方向向前伸出。俑手前臂之間結合緊密。軀干下部的戰(zhàn)裙與小型俑的類似,只是內斂和展開不充分,露出雙腿的高度大約為6~9厘米。
根據立俑俑體的身體形態(tài)和特征可以看出,較小的俑軀干上部由于前后厚度較小,所有俑大部分多是實心,只是結合不太緊密,也有少部分為空心,空腔的空間很小。較大的俑則相反,由于前后厚度較大,所有大部分多是空心,只是空腔內空間也很小,未見實心,保存完整的俑情況不明。俑體軀干上部都是采用合范法制作,而且所有部位在制作時并不考慮軀體和前臂上的孔洞。前后分開,分別用單片模制作,在模內鋪細泥,用手按壓使之與模密合,內壁指抹紋清晰可辨,然后將兩片單模相合緊密粘結在一起,把模去掉后,俑體軀干上部初胎即成。俑體軀干下部和雙腿,由于前后厚度較小,所以不論俑體大小均是實心,實心俑體相對比較牢固。俑體軀干下部亦是采用軀干前后方向合范法制作,部分俑從腰部可以看見明顯的合范線。露出的腿僅是小腿部分,腿和腳應是采用左右方向合范法制作。
3.3 立俑手部的處理作法
俑手的制作都是采用捏塑、雕刻相結合的方法,很難看出使用了模具來制作。手的姿勢很多,有的手掌稍微彎曲;有的半握拳,指尖與手掌并未閉合;有的僅僅露出半個手掌,連大拇指都藏在袖內;有的緊握拳,指尖與手掌完全閉合呈環(huán)狀,中間圓孔直徑約1厘米左右,應是插入兵器之便。較小的俑,手腕后端留有約2厘米左右的長度為方便插接入前臂圓孔,腕部直徑1~2厘米,前臂圓孔直徑與腕部直徑相差較大,腕部插入前臂圓孔后,留有很大余地,因此很多俑手極易從前臂脫離。較大的俑,手腕腕部直徑較大,約1.5~2.0厘米,前臂圓孔直徑與腕部直徑相差很小,腕部插入前臂圓孔后,二者結合很緊密,俑手基本上不會從前臂脫離。
用泥條盤筑法或者將泥塊搓成手腕和手掌,然后把腕部和手掌粘接在一起。手指很細,一般直徑為0.4~0.7厘米,應是用泥條捏塑而成,然后與手掌相粘接。較大俑的手可能是在組裝套合的過程中就已經把俑手插接入前臂孔洞內,因此俑手與前臂結合緊密。而較小的俑,應是在俑體和俑手分別入窯燒制成型后,最后把俑手的長柄插接入前臂圓孔內,用雜物塞實,日久天長雜物腐爛,二者之間的縫隙變大,因此俑手易從前臂脫離。俑手是在安裝到俑身上以前修飾的,細部刻畫比較精致,刻畫出指甲、關節(jié)、手紋走向以及筋骨和皮肉的關系。手掌和指肚用細泥抹光顯得肌肉豐滿,指節(jié)刻得筋骨嶙峋。拇指翹起者,把虎口削成硬直的三角形凹窩以顯示筋肉繃緊;伸掌者,骨節(jié)平緩,半握拳者,骨節(jié)隆突。俑手的雕刻做到了“皮肉明備,骨節(jié)暗全”,合乎解剖原理。
3.4 立俑俑體的組裝套合
立俑俑體的組裝套合是在俑體軀干各個部位晾干后由下而上逐段疊接而成的。立俑無論俑體大小,采取的組裝套合工藝基本相同。
俑體雙腿明顯比俑體軀干下部小,可以推斷在俑腿的上端應有圓形或橢圓形突起,相應在俑體軀干下部的對應部位亦有圓形或橢圓形凹坑,突起高度和俑體下部凹陷深度可能較大。晾干后的俑腿插入俑體下部后,首先校正兩腿高度以適合俑體,不至于出現(xiàn)兩腿高度不等的情況,然后在俑腿上端和俑體軀干下部的凹坑內涂抹粘泥,連接后稍稍用力按壓使兩者緊密結合,最后在兩腿間塞泥,使兩腿連接起來。這種方式應該是俑腿比較牢固的連接組裝辦法,因為迄今為止很少有俑腿從俑體軀干下部分離的現(xiàn)象。
俑體軀干下部上端是俑體的腰腹部位,直徑較小,而上部是胸腔部位,直徑和厚度都較大。俑體軀干上部和下部的連接方式也是采用軀干下部上端有圓形或橢圓形突起,相應在俑體軀干下部軀干上部的對應部位亦有圓形或橢圓形凹坑的方式來實現(xiàn)。二者之間的連接部位位于兩肘之間的水平面之上,腰部上移進入胸腔約1厘米左右。連接處微微突起,被恰當處理成了上衣和下身戰(zhàn)裙之間的連接褶皺。俑體軀干上部和下部的組裝套合方法與前面提到的俑腿與軀干下部的方法應該相同。體型較大的立俑因為著裝不同,上衣兩袖下垂較多,而且上衣與下身衣服分界不明顯沒有褶皺的原因,合范線適當下移處理。
在立俑的損壞方式中,俑頭從軀干上脫落是最為常見的情況,由此可以大致看出兩者之間的連接方式。軀干的脖頸部位一般是做封閉處理,這是由于俑體前后的厚度較小,同時也增大了軀干之間的連接力。俑頭與脖頸之間的橫截面近似于環(huán)形,而且俑頭厚度較薄,這樣在粘接時俑頭與軀干的連接部位相應也就很少。使用粘泥將兩者粘接時,由于接觸面積有限,而且俑頭的體積、重量較大,因此俑頭與軀干之間的粘接很難達到軀干部分一樣的牢固。脖頸可能在粘接俑頭后在表面二次復泥,將肩部、脖頸和俑頭連接在一起以增加俑頭與軀干之間的連接強度。
3.5 立俑俑體的細部修整
立俑俑體的各部位組裝套合以后,在細部還存在很多細微變形和需要修飾的地方。立俑俑體的細部修整主要包括面部修飾、軀干上部插接兵器孔洞的制作、前臂前端雙手手腕插接孔洞的制作、合范線的表面處理、衣服紋飾的處理等。
雖然立俑俑體大部分是以合范法制作,然而在成型過程中,立俑的各細小部位會發(fā)生細微變形,連接組裝的縫隙表面也是需要再次修飾才能達到統(tǒng)一的修飾效果。俑頭部位平巾幘的厚薄、額頭和眉骨的突起、眼睛的若隱若現(xiàn)、鼻梁的高低、嘴巴的大小、下顎的微微前翹都是經過二次修整的效果。立俑面部表情的恬靜自然、莊重嚴肅、悲郁肅穆、生動活潑都通過細部修飾而淋漓盡致得到呈現(xiàn)。衣角、褶紋、衣領采用淺浮雕的技法,衣襟、袖口的紋飾做成淺浮雕的效果,風格簡潔、單純。較小俑的衣服效果以平滑為主,衣服折紋比較模糊,折角不明顯,很少有陰線雕刻,而較大俑的衣服折紋均比較明晰,折角明顯,陰線雕刻較深,線條較粗,呈現(xiàn)出莊重肅穆的形態(tài)。
軀干上部插接兵器孔洞和前臂前端雙手手腕插接孔洞的制作應是使用銳利工具掏挖而成??锥吹膬缺砻?、前臂前端的截面能夠清晰地分辨出使用工具刮削修整的痕跡,孔洞邊緣亦是非常尖銳,根本不可能是在模制過程形成。合范處的細部修整也是在縫隙處通過二次覆加粘泥,使用工具修整才能夠使俑體的整體達到協(xié)調統(tǒng)一的效果。最后,整個立俑的表面都要經過抹光或者壓光處理,以保證俑體表面光滑平整。
俑體的整體制法雖系模制為主,局部結合雕塑,但是經過細部雕飾,模制意味已很淡薄,很難找到兩個完全相同的面容。加上制作俑體的模子有許多不同的形態(tài),因而陶俑形象豐富多姿。即使是使用同一套范制作的俑體,必須加以仔細分辨,才能夠看出細微之處的差別。
4 立俑俑體燒制成形過程
待立俑俑體的胎質完全陰干后即可放到窯里焙燒。在危山半山腰發(fā)現(xiàn)燒制陶俑的陶窯三座,窯內及周圍發(fā)現(xiàn)的殘破陶俑與一號坑基本一致,說明危山兵馬俑是在這幾座陶窯內燒制的。窯整體為半地下土式拱頂結構,由操作間、火塘、窯床、煙囪等部分組成。其中兩座陶窯共用一個燒火操作間,操作間平面呈圓角長方形,火塘口呈拱形頂,外側有豎直煙道,坑壁內斜,東北角有一臺階便于添柴燒火。從操作間、火塘、窯床及煙囪等各部分觀察,窯的各部分結構與整體結構都是非常合理有效的。焙燒燃料系木柴,火膛、窯床較大,火膛能夠吞吐大量的木柴,可謂木柴風大火焰高。窯室內溫度始終保持均勻性,充分反復利用火溫,使其將器物燒結。窯內被點燃后,均須四種火勢:微火、中火、大火和猛火。從兵馬俑坑發(fā)掘出來的立俑許多突出的各部位局部觀察,未見猛火焙燒過的“黑色硬傷”,大部分陶俑沒有發(fā)現(xiàn)開裂現(xiàn)象,可以斷定窯床上的火焰不是來自從下往上直沖陶俑的立式火焰,而是當時流行的半倒焰式陶窯,只有這樣的半倒焰陶窯,才會降低兵馬俑變形開裂的幾率。
立俑的陶質幾乎是清一色的灰陶,而且顏色純正,應是普遍采用還原氣氛燒成,燒成溫度較高達1 000℃ 以上。陶俑胎體燒成后,即堵塞出煙口,再用水噴淋窯床,使窯內轉變?yōu)檫€原氣氛,俑體還原為灰色。窯溫的不同導致了俑體表面的色差和質地的差別。為了燒好陶俑,工匠除了在火候上嚴格把握外,在制作工藝上也為燒制創(chuàng)造了條件,即盡量減少俑體泥胎厚度,如將俑頭做成空心,軀干上部貫穿軀干的孔洞和前臂前端的孔洞可以在入窯燒制過程通火透氣,避免俑體受熱膨脹和后期收縮過程中形體改變,保證俑體燒制質量。泥胎干燥程度,窯爐中火位選擇,點火預熱時間,升溫快慢,燒成溫度極限,保溫、冷卻時間都決定了立俑的燒成質量。
5 立俑俑體表面涂飾彩繪
陶俑從窯中取出后,表面涂飾彩繪是最后一道重要工序。通過對所有出土立俑的觀察,可以看到絕大多數(shù)立俑表面殘留最多的顏料是通體涂飾的白色顏料層,而且這層白色顏料是最貼近俑體表面的顏料層。因此,在使用顏料對陶俑進行細部涂飾彩繪以前,陶俑俑體表面應首先通體涂飾白色顏料層。
表面涂飾白色顏料層是起著固彩和膩子的作用。因為陶俑在制作泥胎時,表面都是經過抹光、壓光處理的,出窯后絕大多數(shù)陶俑表面細膩光滑,加之俑體彩繪顏料基本是天然無機礦物原料,如朱砂、石青、石綠、磷灰石、雌黃等,這些顏料溶液的粘性很小,如果直接涂飾在這些細膩光滑的陶俑表面,晾干后彩繪就容易剝落。因此,工匠在彩繪這些陶俑的過程中,首先在陶體表面施一層白色顏料,然后在白色顏料層之上再進行彩繪,因為白色顏料層具有很強的粘附力,與陶體表面有很大的親合力,一般不容易剝落,其上的其他彩繪層也就自然而然地能夠長期保存。與此同時,涂飾這層白色顏料層也是彩繪工藝的需要,因為陶俑在制作泥胚時,雖然經過壓光、抹光處理,但是經過入窯燒制后,陶俑表面的滑澀程度、毛細孔的分布狀況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別。如果直接在陶俑表面施彩,這樣就會因陶體表面的不規(guī)整和吸水程度的差異,導致彩繪層面凹凸不平,從而影響彩繪的整體效果。如果先在表面涂飾一層白色顏料,就會使陶體變得滑澀相宜、吸水適度,然后就會運筆自如,效果良好。從出土陶俑表面殘留較多的白色顏料就可以看出其性質的穩(wěn)定性。
待俑體表面的白色顏料層稍微干燥后,就可以在白色顏料層上繪制其他部位的圖案了。顏色種類較少,以紅色為主,少量紫、黑和赭等。陶俑顏料層的厚度不一,在面部、手、胸部和雙臂內側厚度較大,其目的是為了著重塑造俑的面部表情和形態(tài)特征。通過彩繪既達到了求真寫實的目的,也彌補了陶塑環(huán)節(jié)上的某些不足,使之從個體觀察栩栩如生,從整體上看則莊重嚴整。顏料成分基本都是天然無機礦物原料,如朱砂、鉛白、赭石等,而白色顏料應是白堊成分。繪制圖案應是使用類似于軟毛筆的工具,而且筆尖較細。繪制圖案完全晾干后,整個立俑就制作完成。
6 結論
根據對出土立俑的表面觀察和在修復過程中對立俑內部結構的分析,可以看出立俑制法多為模制,少數(shù)部位結合手塑。制作前期的準備工序包括陶土的淘洗沉淀、范模的制作,陶俑分成頭、軀干上部、軀干下部、雙腿、手等部分,分別用模具制成后,在未干前用粘泥將它們全粘接在一起,經過對俑體面部、合范線、衣服褶皺和軀干上部孔洞和前臂前端孔洞進行細部修整后即成俑體初型。當俑體晾干后,再入窯以高溫焙燒,出窯后在俑體表面根據俑體形態(tài)特征涂飾彩繪即完成立俑的制作。
參考文獻:
[1] 袁仲一.秦始皇陵兵馬俑研究[M].北京:文物出版社,1990.
[2] 張炯炯.略論徐州西漢彩繪兵馬俑的雕塑藝術[J].雕塑,2001,(3):38-39.
[3] 王守功,崔大庸.山東發(fā)現(xiàn)大型兵馬俑坑[J].走向世界,2003,(1):66-69.
[4] 熊煜.秦漢陶俑發(fā)展的文化動因[J].中國陶瓷,2006,(12):56-57.
[5] 張玉,劉照建.徐州地區(qū)西漢陶俑的發(fā)現(xiàn)及初步研究[J].東南文化,2002,(11):44-47.
[6] 李文杰.中國古代制陶工藝的分期和類型[J].自然科學史研究,1996,(1):8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