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要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較強的語文能力,就必須重視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課內學習是主陣地。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精講,應該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技巧:課后作業(yè)和課外語文活動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并對課堂教學起到促進作用。
[關鍵詞]課內精講 作業(yè)個性化課外增效 內外結合
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也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課外語文學習的天地十分廣闊,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樣,有利于學生發(fā)展興趣、發(fā)揮特長、健康成長。因此,教師應將課外語文學習納入整個語文教學的軌道,統(tǒng)籌安排,緊密配合,相互促進。
但是,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重視課內教學,忽視課外學習活動,認為課外學習影響課內學習,致使許多學生眼睛只盯住課本,知識面狹窄,能力低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何做好課堂內外教學的結合,筆者對此提出以下建議。
一、要樹立正確的教學觀
“語文學習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等”,從某種意義上說,對語文的興趣就是對生活的興趣,語文學習的內容可以說包羅萬象,具有很大的開放性,這就要求我們樹立大語文的思想,徹底破除“教育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課堂教學以教師講解為中心,教師講解以教材為中心,一切講解以應付考試為中心,課堂中以單一的教學方法為中心”的陳舊模式。語文教育應由以教為中心轉為以學為中心,由以傳授知識為中心轉為以培養(yǎng)能力為中心,由以教會為中心轉為以會學為中心,要解放學生的個性,使學生得到生動活潑的發(fā)展。
二、處理好課內學習與課外學習的關系
語文教學應以課內學習為核心,把課外學習作為課內學習的補充手段。在培養(yǎng)人才的學校整體活動中,課堂教學仍是主要途徑,因為它有科學的知識體系,專門的訓練序列。教師的集中指導,有利于知識的系統(tǒng)傳授,有利于教師主導作用的發(fā)揮,有利于發(fā)揮集體的作用,有利于教學效率的提高。這就決定了課內語文學習成為整個大語文學習的核心。
但是,課堂教學在發(fā)展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不足。由于課堂教學的課程和教材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難以迅速地傳遞時代發(fā)展所需要的新的科學技術知識;而在課堂上主要是教師傳授知識,難以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再加上課堂教學是分班教學,難以充分照顧學生的個性特征和因材施教。這些不足給培養(yǎng)人才帶來了局限性,而課外學習彌補了課堂教學的不足。主要表現(xiàn)在:在傳授的知識上作了補充;課外學習不僅擴充了學生的知識領域,增加了新的信息,而且增添了感性材料,學生把已學的理論運用于實踐,從而彌補了掌握知識的不完全性。在培養(yǎng)能力上作了補充;在豐富課外活動的實踐中鍛煉,提高了學生的能力,特別是組織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動手操作能力等。在因材施教、培養(yǎng)個性上作了補充;課外活動有自主、自愿等特點,因而使學生在原來課堂教學中難以發(fā)揮的特長,在課外活動中得以充分施展,培養(yǎng)各種興趣、愛好,為未來選擇職業(yè)奠定基礎。
總之,課內學習和課外學習是整個語文學習活動中緊密相連、不可分割的有機體,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關系,語文能力才提高得快,學習效果才好。
三、發(fā)揮課內學習對課外學習的指導作用
(一)在課堂上精講,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普通高中語文課堂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專列了一條“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指出“語文教學應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幫助他們樹立主體意識,根據各自的特點和需要,自覺調整學習心態(tài)和策略,探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和途徑”。語文學習需要個體的體驗與感悟,學生主動參與的程度越高,參與的積極性越大,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精講,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培養(yǎng)他們學習語文的能力。
1.要轉變教學中心。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實質上是以教師為中心,學生不是生動活潑的認識主體,而是被動地接受教育的客體,是“聽眾”和“書記員”。筆者認為要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地位,就應把以教師“教”為中心轉變?yōu)橐詫W生“學”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要充分發(fā)揮其主觀能動性,提高其學習積極性,把學習時間還給學生。要讓學生動手、動口、動腦,多讓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多讓學生質疑問難,多讓學生互相交流,多讓學生討論。教師不應該居高臨下地把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給學生;而應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學生一道去感知,去領會,去體驗。
2.要創(chuàng)新教學過程。教學過程是實現(xiàn)教學目的的途徑,教學過程的創(chuàng)新應以學生為主體,力求在每個環(huán)節(jié)中體現(xiàn)對學生學習的培養(yǎng)。具體要把握以下幾點:
導入課文應該誘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求知欲望是學習成功的保證。因此,教師在設計導語時應力求新穎、獨特,迅速把學生引入教學所需要的情境和氛圍。
分析課文應重過程、教方法?!敖處熆峙乱阎攸c放在培養(yǎng)探求真理的能力上,而不是放在內容,即某一特定的真理上?!惫P者認為應在老師的啟發(fā)引導下,讓學生自己理解課文,得出結論,即注重過程教學、教給學生方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這才是提高效率的必由之路。
設疑應提起學生的探究興趣。設疑在教學過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設疑的成功與否,關系到學生的興趣有無、參與程度及思維的狀況等。如果教師的設疑不能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學生的主體作用不能發(fā)揮,就無從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思維。
(二)設計個性化的語文作業(yè),鞏固課堂所學知識
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是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習慣與寫作能力,而教學中的練習,則是培養(yǎng)學生語文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通過練習,才能強化知識,鞏固所學的知識,才能把知識轉化為技能。在新課程標準下的作業(yè)設計要符合新課程的理念。時下比較受廣大語文教師青睞的有研究性作業(yè)、個性化作業(yè)和開放性作業(yè)。
1.個性化語文作業(yè)的特點。首先是要體現(xiàn)主體性,既指作業(yè)要從學生角度設計,從而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又指完成好作業(yè)能成為學生自覺自愿的行為。
其次是要體現(xiàn)開放性,主要是指教師在設計作業(yè)時不拘于課本的局限,鼓勵學生到生活中去發(fā)現(xiàn)、思考,促進其主動參與各種形式的閱讀活動和社會交際活動,通過多樣的文化傳播媒體去接觸大量生動活潑的語言材料。教師布置作業(yè)時,一般應留有余地,可以只定范圍和格式要求,由學生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自定內容、自定步調,按時完成,在學生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允許調整、改做自己感興趣的內容,突出自我設計、自主建構。
再次是要體現(xiàn)獨特性,對學生在不同年齡階段的差異、不同個體之間的差異,要區(qū)別對待,使我國傳統(tǒng)的因材施教原則真正落到實處,其關鍵是提倡作業(yè)的多樣化和作業(yè)方式的“自由選擇”。
2.個性化語文作業(yè)的類型。表述型作業(yè)。在交際中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首先要處理好作業(yè)形式和教學內容的關系,如圍繞教學內容對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說話訓練,可以采用復述、演說、口頭作文等形式,其次要處理好聽、說、寫之間的關系,要指導學生從聽中學說,從聽、說中練習寫,把聽、說、寫的訓練有機結合起來。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嘗試了“課前三分鐘演講”的訓練,結果表明,認真對待訓練的同學,不但口語表達能力增強了,而且語文成績也有了明顯的進步。
活動型作業(yè)。在實踐中深化學生的語言理解能力,教師要改變單一的知識鞏固型作業(yè),把知識的掌握寓于生動的情境表演與動手操作之中。例如學了《雷雨》,可以安排學生排演課本劇,使其對劇本有更深刻的理解。
探究型作業(yè)。在探索中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精神。教師要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挖掘自己的創(chuàng)造潛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如學習了《杜鵑枝上杜鵑啼》,可以布置尋找中國古典詩詞中有關杜鵑的描寫,進行專題研究。
(三)重視課外語文活動,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
語文課堂是學習語文的主陣地,課外語文活動則是課內教學的延伸,并對課堂教學起促進作用。課內語文教學有科學的知識系統(tǒng),專門的訓練序列,教師的集中指導,能比較迅速有效地探索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但往往是講多練少,知與行、理論與實踐容易脫節(jié),而語文活動則側重于用,偏重于做。實行課內外結合,課內學到的規(guī)律既可以指導課外語文活動,又在活動中被熟練地靈活運用,從而從整體上提高學習的效率,即所謂“得法于課內,增效于課外”,有利于做到知與行結合,學與用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有利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
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是語文學習的又一練兵場。校園中的德、智、體、美、勞活動,都是語文學習的大課堂。校園之聲廣播、春之聲讀書報告會、青春的旋律文藝晚會、書畫展覽、演講比賽等,每一項活動從設計到實施,最后到總結的過程,都浸透著語文學習的豐富內容。在這些語文活動中,語文教師不置身事外,學生便會融入其中,學生所獲也必增多。
社會實踐活動是語文學習的回歸?!罢Z文是生存在社會之中的,社會生活既是語文素材最大的來源地,又是語文賴以錘煉、發(fā)展的依托?!睂W生參加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可以向生活汲取語言和思想的材料,另一方面可以到生活中學習語言。推廣普通話和規(guī)范漢字、參觀考察、實地采訪、社會調查等,為學生提供了語言訓練的好機會,是經過許多學校的語文教學改革證明了的高效語文學習方法。
總之,課內語文學習和課外語文學習是語文教學不可或缺的兩翼。如果說目前的語文教學猶如一架前行的大車,那么,課內、課外就是這架大車的兩輪,只有兩輪同時驅動,這架大車才能平穩(wěn)前進;要是只驅動其中的任何一輪,這架負重的大車就只會在原地打轉,要前進一步,那是非常非常困難的。因此,我們在語文教學實踐中,必須注意課堂教學內外的結合。
(責編 黃鴻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