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人文關懷缺失現(xiàn)象在新聞報道中越來越頻繁地出現(xiàn),新聞媒體作為重要的社會主體之一,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倡導社會先進文化,在報道中堅持以人為本的信念,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環(huán)境。
[關鍵詞]新聞報道;人文關懷;職業(yè)道德
[中圖分類號]G212.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6-0074-03
20世紀90年代以后,新聞傳播的人文關懷理念開始深入新聞人的意識之中,并逐漸成為新聞傳播主流中的一個亮點和新聞報道中不可忽視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實踐中,這種人文關懷精神的體現(xiàn)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然而,目前,雖然許多媒體提倡人文關懷,但新聞報道中廣泛存在的相當一部分人文關懷其實只是流于表面形式和只具有象征意味。人文關懷精神的缺失尤為突出地表現(xiàn)在對戰(zhàn)爭、疾病、災難、沖突、動亂、腐敗、犯罪、暴力、屠殺等負面報道中。
新聞媒體作為重要的社會主體之一,必須以強烈的責任意識和社會意識倡導社會先進文化,在報道中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體現(xiàn)出人文關懷,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創(chuàng)造良好的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
那么,何為人文關懷?所謂人文關懷,就是強調對人的關注,是對人的生存狀況與真實情感的關照。它的核心是尊重人、關懷人、強調人的價值,主張以人為本,關懷人的生存狀態(tài)和權益。通俗些說,就是良心、愛心、社會責任心的體現(xiàn)。
人文關懷的理念并不是自古就有的,而是隨著歷史的進步、社會的發(fā)展逐步產生的,是人類進入文明社會的一個標志。歐洲自文藝復興以來才開始關注人性,關注人類自身的發(fā)展。而今,人文關懷的理念已從文學延伸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并為絕大多數(shù)人所接受。越來越多的企業(yè)集團、知名品牌在其廣告中,絞盡腦汁表達以人為本,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由此可見在當今經(jīng)濟社會中,無論是源于人本性的回歸,還是出于對商業(yè)利潤的追求,以人為本都是大勢所趨。
新聞報道之所以需要提升人文關懷品質,源于社會文化心理的變化,也是新聞報道自身發(fā)展和客觀實際的需要。新聞傳播活動是人類社會特有的現(xiàn)象,新聞學說歸根結底是人學。新聞的傳者、受者都是人,其報道的信息也絕大多數(shù)是由人的活動引起的某種變動,其報道的目的也是服務人、引導人。在大眾傳播中,無論多么重大的題材、多么深刻的思想,都不能完全停留在理性范疇,而必須顧及人的情感、情緒,否則很難在受眾中引起共鳴。新聞的發(fā)展最終離不開對人的關注,因此,傳媒只有關注人,尤其是關注普通人,才能貼近受眾,培植興奮點,增強感染力。
一、呼吁媒體人文關懷的深層原因
(一)抵擋媒體逐利風潮的需要
新聞媒體具有經(jīng)濟、社會的雙重屬性,而媒體逐利風潮的形成實際上就是媒體對經(jīng)濟利益的追求陷于近乎狂熱的狀態(tài)。新聞媒體狂熱逐利的潮流愈演愈烈,其直接表現(xiàn)就是盲目追求發(fā)行量和收視率,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媒體往往強化新聞的娛樂性。
從1994年美國著名黑人體育和影視明星辛普森涉嫌謀殺他的白人妻子尼科爾案件,到1999年臺灣著名藝人白冰冰的女兒白曉燕遭綁架一案,都從不同側面反映出媒體為了追求最大經(jīng)濟利益而罔顧道德。正因為如此,強調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成為學界的呼喚,也是媒體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體現(xiàn)社會屬性的必然要求。
(二)遏制客觀主義的不良影響
新聞報道應該客觀公正,但絕對不是以有聞必錄式的客觀主義為原則,新聞報道的客觀性不僅要求新聞的內容要客觀,對客觀事物的報道要符合事物的本來面目,而且要求新聞報道的表達形式也要客觀,避免主觀臆斷。
如在2004年底發(fā)生的印尼海嘯這一世紀災難的報道中,新浪網(wǎng)長時間將標題為《海里的浮尸》、《印尼橫尸遍野》等過于直露的圖片懸掛于頁面中心位置。媒體如此“客觀”展示出的殘酷景象無情地沖擊著那些沒有親歷災難的人們的神經(jīng)系統(tǒng),不斷挑戰(zhàn)著受眾包括死難者家屬的心理承受能力。其實關于此次海嘯報道的切入點可以有很多。如質疑預警機制的缺失、呼吁全球賑災、災區(qū)重建家園等這些充滿人情關愛的角度,完全可以把注意力放在自然災難對人類的悲劇性的影響的客觀思考上,而不是對著一個個泡得腫脹的尸體一味自然主義地描寫。
(三)有利于平衡公眾知情權、話語權和個人隱私權、名譽權、肖像權
所謂知情權是指公民有知悉、獲取社會資訊及公共信息的權利和自由。公眾對知情權的渴求促使新聞媒體進一步深化改革,而滿足公眾的知情權同樣也是樹立媒體公信力的保證。隨著民主政治的發(fā)展,群眾表達意見相對自由,而群眾的呼聲得到重視后,也產生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比如西安劉亮爬上廣告牌的喊聲牽出寶馬彩票案,它同樣體現(xiàn)了新聞堅持以人為本、重視每一個生命個體的命運、倡導人文關懷的精神。
公眾的知情權與話語權有時候也會跟新聞當事人的隱私權產生矛盾。美國有這樣一個案例,15歲的少年格蘭特失蹤后,警方的結論是鄰居將其綁架并殺害。期間《明星論壇報》披露了這個鄰居曾經(jīng)對格蘭特進行猥褻和性侵犯的一些細節(jié),之后,他們又刊登了格蘭特去過同性戀咨詢中心的信息。許多人對這一做法感到不安,他們主張一個少年的個人生活不應當“被暴露”,況且對大眾進行青少年問題和性別認知教育可以有很多更好的途徑。
(四)有利于提升對弱勢群體的關注度
當代中國,弱勢群體的數(shù)量龐大,他們的存在關乎社會和諧、可持續(xù)發(fā)展等重要社會問題,新聞媒介在這一問題上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社會的需要,更是新聞工作者起碼的責任。由此,新聞媒介必須做到真誠地關注他們,并對其給予幫助。另一方面,還要積極探求減少弱勢群體數(shù)量、緩和社會矛盾的途徑,促進制度和社會結構調整,為維護弱勢群體正當?shù)臋嘁鎸で笾贫群头ㄒ?guī)上的保證。
二、怎樣在新聞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
人文關懷既要關心、貼近人的精神心理方面的問題,也要關心和滿足他們在這方面的需求。體現(xiàn)在新聞報道中,人文關懷是對人的生存狀況的關注,對人的尊嚴與符合人性的生活條件的肯定和對人類的明天的思考,其關懷的是人類的和諧發(fā)展,體現(xiàn)了對所有生命的尊重。具體來講,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報道中對人文關懷的體現(xiàn)主要表現(xiàn)在關注和規(guī)避兩個方面。
(一)關注民生、關注弱勢群體
關注民生就是關注普通老百姓的生存狀態(tài)和精神情感。電視新聞報道要體現(xiàn)人文關懷,就要求記者深入生活,感受百姓的喜怒哀樂,用樸實生動的鏡頭語言展現(xiàn)人格力量。面對社會弱勢群體的生活環(huán)境,對他們進行人文關懷是每一個新聞從業(yè)者義不容辭的責任。新聞媒介應該真正想讀者所想、急讀者所急,扎扎實實為社會最底層的老百姓辦事。如面對老人被人騙后的悲痛欲絕、農民因假化肥而顆粒無收的絕望、輟學兒童呆滯的目光、下崗工人的迷茫和無奈等,像這樣“講述咱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的報道,就會體現(xiàn)新聞從業(yè)者對弱勢群體和社會底層的關注和關心,使他們真正感受到媒體與社會的關愛。
(二)規(guī)避個人隱私,注意語言措辭
新聞報道中應設法避開一些不雅或不宜公開的畫面,明確被采訪對象的個人信息不被非法獲取和公開,個人私事和個人生活不受外界非法侵擾和干涉,體現(xiàn)出媒體對人的尊重和人文關懷。在案件類新聞報道中就與案件當事人換位思考,并給予他們必要的人文關懷,讓新聞報道在揭露違法犯罪、教育廣大群眾的同時,有效降低新聞對其家人可能產生的隱性情感傷害。 堅決不使用帶有歧視性的,甚至是漠視人的生命和人格尊嚴的措辭。2006年3月8日,北京衛(wèi)視《身邊》欄目播出了一期關于黑心商販制作、出售嚴重不符合衛(wèi)生標準的毛雞蛋的節(jié)目。當畫面上播放出城關執(zhí)法人員查處制售窩點時,臟亂的環(huán)境確實讓人觸目驚心,那里有12戶小商販,其中有炸毛雞蛋的、賣麻辣燙的、炸臭豆腐的,最后以一句“這12戶商販全是河南人”的畫外音結尾。顯然,這樣一句話對于這期輿論監(jiān)督類節(jié)目并沒有實際的說明意義,也與節(jié)目中所要報道的事實沒有必然的因果聯(lián)系,除了有畫蛇添足之感外,還有地域歧視之嫌。
(三)滿足受眾知情權,提升媒體公信力
媒體的責任在于提供給公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事實。電視新聞在傳播過程中實施人文關懷,應最大限度地尊重受眾的知情權,盡可能廣泛地把新聞傳遞給大眾,盡可能多地把客觀事實展現(xiàn)給社會。
近兩年,媒體對于突發(fā)性社會公共事件的報道更加及時,并趨于公開化和透明化,這其中尤以各地發(fā)生的諸如火災、礦難、地震等災難性事件為代表。災難是冷酷殘忍的,但人是有情感、有理智的。在人的生命遇到傷害時,新聞報道中流溢出關切之情,體現(xiàn)出人文精神是一種對人的生命價值的張揚。2008年汶川地震的報道,完全不同以往,信息發(fā)布之快、內容之豐富和全面、展現(xiàn)人性的深刻性等,都是歷史上少見的。新聞媒體在第一時間組織策劃,深入現(xiàn)場采訪,發(fā)回了最新、最權威的消息,及時滿足了受眾的第一需要,消除了由于信息閉塞導致的群眾的恐慌心理,真正做到了信息發(fā)布的三個“第一”。在欄目和版面的編播上處處體現(xiàn)出了傳媒的人情味,做到了風格與內容的和諧統(tǒng)一。如平面媒體在版式、色彩、內容上進行及時調整,網(wǎng)絡黑白色調為逝者默哀。在整體上形成一股強大的輿論力量,不僅感染著更多人關注災區(qū),更鼓勵著全國人民團結一致抗震救災的決心和毅力。
(四)突出受眾本位意識,彰顯人性之美
人文關懷強調對人的尊重、理解、關愛和愛護,新聞報道必須倡導受眾本位的回歸,要以受眾為主體,盡量滿足受眾的各項需求。
人文關懷被人們譽為人類苦難的“溫柔撫摸者”,因此,災難新聞除了客觀地報道災難,理智科學地分析災難之外,新聞從業(yè)者還應力求把受眾的內心體驗放在心上,把深情的目光投注到災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上,讓受眾看到生命在災難中的真實情狀,以濃墨重彩彰顯生命在災難中的尊嚴與價值、無私與智慧等人性的光輝。
在汶川地震災害報道中,傳媒在及時報道救災進程的同時,大量的鏡頭和文字都集中在救災行動中的人、受難的人身上,閃現(xiàn)出人性的光芒。一個個動人的瞬間鏡頭,一篇篇感人的文字報道,留住了無數(shù)人的目光,真正產生了巨大的眾志成城的力量。關注災難中生命個體的生存狀態(tài)是媒體人文主義關懷理念的又一體現(xiàn)。
(五)提升媒體職業(yè)道德,真切感受群眾心聲
新聞傳媒在理論上是大眾的引導者和教育者,但在實踐中,由于受市場利益的驅使,經(jīng)常為了追求“賣點”濫用新聞資源,新聞傳播缺乏人文品位,對人文關懷缺乏理性思考,由此造成了傳播活動的急功近利,使新聞報道有失偏頗和膚淺。如時下很多電視節(jié)目在講述真情故事時喜歡找?guī)讉€經(jīng)過情感困惑或者人生磨難的主角,甚至特意要找一些“畸零人”(侏儒、殘疾人等),讓他們講述自己的故事。為了獲得更好的敘事和催情效果,節(jié)目組還常常會炮制一些“仿真畫面”,請人表演其講述的情節(jié)。越是講述者感到疼痛的東西,主持人越是要追著問;越是當事人不愿提及的往事,主持人越要渲染。同時,編導還會策劃、設計一些出乎人意料的環(huán)節(jié),讓當事人的心靈再受一次打擊,必要時還要他們飽受煎熬。只有當看到當事人已經(jīng)情不可遏地流下眼淚甚至痛哭時,編導和主持人們才肯放過,然后裝出自己也深受感動的樣子,陪著嘆息或流淚?,F(xiàn)場觀眾和電視機前的觀眾當然也已是淚花四溢、噓唏不已,痛苦也就變成了一種“感動”。
在面對災難的受害者時,記者更要有人文關懷意識,避免對受害者造成再次傷害。如果不顧災難親歷者的感受刨根問底以獲得獨家新聞,或通過肆無忌憚地抓拍殘酷、血腥的場景以達到煽情效果,或者局限于斷章取義地引用數(shù)據(jù),片面強調某個事實,類似的情緒化報道將無助于問題的建設性解決,弘揚人文關懷也必將成為空談。
因此,媒體只有不斷提升新聞記者的人文素質,真情關懷各類報道對象,真切感受廣大受眾的心聲,才能贏得受眾的尊重與信任。同時,記者只有具備了厚實的人文綜合素質,才能真正尊重、關心報道對象及受眾,公平、公正地反映報道對象的生存現(xiàn)狀。
總之,人文關懷是傳媒進步與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在新聞報道中體現(xiàn)人文關懷是現(xiàn)代文明的要求,是媒介所必須有的社會責任之一,也是媒體文明和成熟的重要標志,它將成為各類傳媒追求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王再承.新聞報道中的情感偏差[J] .新聞戰(zhàn)線,2003,(6).
[2]鄭保衛(wèi).權利、責任、道德、法律——兼論新聞媒體的屬性、職能及行為規(guī)范[J] .傳播論壇,2005,(4):43~47.
[3]洪偉.大眾傳媒與人格權保護[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
[4]廖夢君.現(xiàn)代傳媒的價值取向[M] .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
[5]謝文君.新聞報道如何體現(xiàn)人文關懷[J] .記者搖籃,20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