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出土于甘肅臨夏的“彩陶王”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典型代表,陶器圖案異常精美,線條勻?qū)?,紋理繁復,構(gòu)圖精細,紋樣波浪起伏,渦旋流動,傳達出極其波瀾壯闊的美觀效果,表達了先民們對水的敬畏、歌頌和崇拜,反映了原始先民對藝術的追求,也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
[關鍵詞]甘肅臨夏;彩陶王;馬家窯文化
[中圖分類號]K876.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10)06-0026-02
“彩陶王”出土于甘肅省積石山縣安集鄉(xiāng)三坪村,現(xiàn)藏于中國歷史博物館,為國家級文物,原名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雙耳四鋬彩陶甕,被郭沫若先生譽為“彩陶王”。1950年4月,時任三坪村黨支部書記的戚永仁和其哥哥戚永年在雨水沖刷的坑洼里發(fā)現(xiàn)并挖掘保存了這件彩陶甕,1954年捐送國家。1990年4月10日,郵電部將“彩陶王”圖案印制成面額為30分的紀念郵票一枚,使它蜚聲海內(nèi)外。
一、“彩陶王”出土的地理環(huán)境
“彩陶王”出土的積石山縣安集鄉(xiāng)三坪村,地處黃河南岸二級臺地上,與著名的炳靈寺石窟隔河相望,面積66萬平方米。黃河南岸豐富的黃河水資源和肥沃的土壤適宜原始農(nóng)業(yè)的產(chǎn)生及發(fā)展。從考古資料來看,在未經(jīng)破壞的原始生態(tài)條件下,當?shù)貧夂虮痊F(xiàn)在溫暖濕潤,這一地區(qū)的原始農(nóng)業(yè)并不像現(xiàn)代農(nóng)業(yè)那樣遠遠落后于平原和沿海地區(qū)。文物主要分布在頭坪的舊莊大鍋,尕魯坪的上莊、尕塬、二坪的麻黃咀、高崖咀、坨子嶺,三坪的園地咀、犁地咀、城墻地。該區(qū)域是一處馬家窯類型、馬廠類型、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并存的文化遺址,遺址面積大,分布廣泛,內(nèi)涵豐富。尤以馬家窯類型為典型,出土文物有甕、罐、瓶、盆、缽等,還包括大量的石器、骨器等。2003年7月5日,三坪遺址被甘肅省人民政府批準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申報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彩陶王”的文物特征
馬家窯類型彩陶甕高49.3厘米,泥質(zhì)紅陶,黑彩,平口,短頸,闊肩,腹部漸收平底??谘靥幱袑ΨQ的四只小突鋬,腰腹部有雙耳。體型碩大,器外壁用黑彩繪出上中下三層紋飾。上層為草葉紋,中層為連續(xù)旋渦紋,下層為水波紋。上層的草葉紋和下層的水波紋,紋飾均窄。中層的旋渦紋紋飾最寬,為主體花紋。這件彩陶甕的周身共繪四個大旋渦紋,每個大旋渦紋都圍繞其中的一個點旋轉(zhuǎn)。四個大旋渦紋首尾相連,成為有機的連續(xù)體。每兩個大旋渦紋之間還飾有小旋渦紋?;y富有極強的動感和氣勢,波瀾壯闊,富麗流暢,造型古樸典雅、雄渾壯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葉茂林先生在他的專著《陶器鑒賞》一書中這樣描述這件彩陶甕:“制作十分精致,圖案異常精美,線條勻?qū)?,紋理繁復,構(gòu)圖精細,部局規(guī)整。紋樣波浪起伏,渦旋流動,表達了極其波瀾壯闊的美觀效果,十足的精彩。造型也很特色,口沿外四鉤形鈕,腹部雙耳,表面打磨光滑。屬于馬家窯文化馬家窯類型。這件可以稱作中國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之一,充分顯示了馬家窯彩陶的藝術造詣?!?/p>
三、“彩陶王”的文化內(nèi)涵
“彩陶王”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陶器是遍布于華夏大地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曾被廣泛運用于史前時代人們的社會生活。從當時的社會發(fā)展看,陶器貫穿于當時的巫術、宗教、祭祀、戰(zhàn)爭、飲食、音樂、舞蹈、墓葬、漁獵、紡織、手工業(yè)生產(chǎn)等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從文化個體的角度看,陶器不僅是當時人們?nèi)粘I钪械闹匾锲罚瑫r也貫穿于每一個人出生、成長、婚配、死亡這個過程的始終。陶器的出現(xiàn),標志著文明的創(chuàng)造和傳播,陶器藝術奠定了中國古代藝術的基礎,陶器文化開辟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之先河。
陶器是古代藝術的凝聚物,陶器發(fā)展到一定階段的產(chǎn)物——彩陶,以其精致、細膩的制作,嫻熟、精湛的工藝,精巧的構(gòu)思,完美的裝飾,在技術和藝術上登上了一個高峰,成為陶器中的瑰寶。中國彩陶起源于距今約7~8千年前的黃河流域,是古老農(nóng)業(yè)文明繁榮的體現(xiàn)。彩陶中的馬家窯類型彩陶最負盛名。無論在數(shù)量上還是在文化品味上,在整個新石器時代都絕無僅有,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被稱為“彩陶王”的國家一級文物——馬家窯類型彩陶甕,是彩陶最杰出的代表作品。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馬家窯文化說明,原始先民已經(jīng)進入農(nóng)業(yè)種植時代。從出土的文物看,隨著原始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原始先民制造了原始生產(chǎn)工具石鏟、石鋤、石斧、石鑿、石錛等,紡織工具有陶紡輪等;從有些墓中隨葬的豬、狗和羊的情況看,家畜飼養(yǎng)也有一定的規(guī)模。
馬家窯時期的制陶業(yè)也十分發(fā)達。它在仰韶文化的陶藝基礎上有了進一步的升華,并逐漸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地步。馬家窯文化的彩陶,器物主要有甕、罐、瓶、盆、缽等,色彩早期以純黑彩繪制花紋,中期使用純黑或黑紅相間的彩繪制花紋,晚期以黑紅兩彩并用繪制花紋,馬家窯文化制陶工具開始使用慢輪修胚并研究用慢輪繪制同心圓紋、平行紋、弦紋等紋飾。從陶質(zhì)看馬家窯彩陶以橙黃陶為主,半山、馬廠彩陶以紅陶為主。據(jù)測定,馬家窯彩陶的燒成溫度達到900~1050℃。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彩陶文化,反映了人們對自然界和人類本身的崇拜敬仰心理。馬家窯文化彩陶器型豐富多樣,紋飾非常精美,以旋渦紋、水波紋、同心圓紋等為主,彩陶上的圖案表達了當時各氏族部落有著共同的崇拜意識,也是先民們在生活中認識大自然的產(chǎn)物,所以,在彩陶上也大多繪制了黃河奔流不息、漩渦急流、波濤洶涌的自然景觀現(xiàn)象。如“彩陶王”上畫著的旋渦紋、水波紋,就是先民們對水的敬畏、歌頌和崇拜。先民們居住在背風向陽的臺階地上,十分艱難地生活著,他們離不開水,又不了解水,更不能駕馭水,認為水威力巨大、神秘莫測,且有靈氣,于是就產(chǎn)生了崇拜。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彩陶藝術,體現(xiàn)了原始先民對藝術的追求。馬家窯文化原始藝術主要體現(xiàn)在繁麗多姿的彩陶紋飾上。馬家窯彩陶紋飾藝術地再現(xiàn)了原始社會生活,如水波紋、 旋渦紋、網(wǎng)格紋、草葉紋等,反映了原始農(nóng)業(yè)和漁獵的生活。在寫實的基礎上,又有了審美藝術的升華,用幾何寫意表達形象,對稱和等分大量應用在彩陶的體形和紋飾中,如“彩陶王” 上層為花卉紋,中層為旋渦紋,下層為水波紋。工匠在繪大旋渦紋時,是繞彩陶甕腰腹部一周先定出四個等距點,然后再向所定之點引線使之成為四個很有規(guī)律的大旋渦紋,這說明當時已經(jīng)有了等分的數(shù)學概念。
以“彩陶王”為代表的馬家窯彩陶畫是中國畫的根。彩陶是一部色彩和泥土的文明史,馬家窯彩陶畫,在中國繪畫史乃至中國美術史上都有舉足輕重的位置。著名畫家、甘肅省馬家窯文化研究會會長王志安先生在《神奇輝煌的馬家窯彩陶及它對中國畫藝術的長遠影響》一文中說:“中國畫不同于其他畫種的最鮮明的特征是:以毛筆作為繪畫的主要工具,以黑色線條作為繪畫的骨架和基礎,以線作為繪畫的基本造型語言。中國畫的這些基本要素,從馬家窯彩陶畫上都可以看到。所以我認為馬家窯彩陶畫為形成中國畫的獨特民族風貌奠定了基礎;馬家窯彩陶畫是中國畫的根;她就是遠古的中國的畫?!?/p>
總之,“彩陶王”是史前彩陶的代表作品,在制作工藝和藝術水平上登上了一個高峰,不僅代表了中國彩陶藝術的最高成就,而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
[參考文獻]
[1]葉茂林.陶器鑒賞[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5.
[2]林少雄.洪荒燧影——甘肅彩陶的文化意蘊[M].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1999.
[3]郎樹德,賈建威.彩陶[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
[4]程金城.中國彩陶藝術論[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5]臨夏回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秘書處,臨夏回族自治州文化出版局編.臨夏彩陶[M].蘭州:甘肅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6]董克義.積石山史話[M].蘭州:甘肅文化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