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十月革命勝利前,列寧著重批判了“伯恩施坦主義在俄國的變種”,從而避免了改良主義對俄國黨和俄國革命的影響,保證了俄國革命走向勝利。十月革命勝利后,列寧著重批判了西歐社會民主黨的社會沙文主義,從而避免了改良主義對東方國家共產黨及民族民主革命的影響,為東方國家民族民主革命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列寧對伯恩施坦主義的批判,對中國共產黨認知以改良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民主社會主義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關鍵詞:列寧;伯恩施坦主義;中國共產黨;影響
中圖分類號:A8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544(2010)02—0025—03
列寧對伯恩施坦主義的批判,以十月革命勝利為界。分為兩個階段。在這兩個階段,根據其面臨的革命目的的不同,列寧批判伯恩施坦主義的內容和形式均有所不同。
十月革命勝利前,列寧著重批判了“伯恩施坦主義在俄國的變種”,目的是保證俄國革命走向勝利,從而拉開世界革命的“序幕”。
第一,在建黨時期,列寧批判了經濟派的“自發(fā)論”和孟什維克的“自治制”,從而避免了伯恩施坦主義對俄國黨的影響,為俄國革命的勝利做好了思想準備和組織準備。
19世紀90年代,在剛剛成立的俄國黨內,經濟派一度占了優(yōu)勢。經濟派崇拜伯恩施坦改良主義,迷戀工人運動的自發(fā)性,醉心于進行經濟斗爭,反對進行政治斗爭。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主張將黨建設成為改良主義政黨。列寧明確指出,經濟派言論是伯恩施坦主義在俄國的變種,他說:“德國的伯恩施坦派,俄國的批評派(即經濟派——作者注),都成了一家弟兄,他們互相吹捧,彼此學習,一起攻擊‘教條式的’馬克思主義”。列寧揭露了經濟派崇拜改良主義和自發(fā)性的危害。為了避免經濟派思想的影響,列寧要求俄國社會民主工黨黨綱明確規(guī)定工人階級進行斗爭的目的“不僅是要爭取出賣勞動力的有利條件,而且是要消滅那種迫使窮人賣身給富人的社會制度”,黨員的日常工作“不能局限于經濟斗爭”,而是“積極地對工人階級進行政治教育,發(fā)展工人階級的政治意識。”在列寧思想的指導下,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1903年第二次代表大會上將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原則寫進了黨綱。同當時歐洲各國工人黨的黨綱相比,這是唯一表述了無產階級專政思想的黨綱,從而鼓舞了俄國無產階級為奪取政權而斗爭。
俄國社會民主工黨二大后,在黨的組織原則問題上。經濟派演變成孟什維克派同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克派相對抗。孟什維克崇拜西歐社會民主黨的“自治制”。宣稱黨是各個自治委員會的總和,黨的各個部分不應該服從整體,部分對于整體有自治權。列寧認為,孟什維克的觀點。是伯恩施坦主義傾向在黨的組織原則問題上的體現。西歐各國社會民主黨之所以組織松散以至瓦解,伯恩施坦主義的“自治制”是其根本原因。
針對孟什維克“自治制”的謬論,列寧提出“集中制”與其對抗。列寧認為,集中制必須是貫穿黨章的唯一原則。黨是組織的總和,是一個整體,它必須組織嚴密、紀律嚴格,成為由統(tǒng)一意志、統(tǒng)一行動和統(tǒng)一紀律團結起來的部隊。集中制原則不但有利于統(tǒng)一全黨的組織和思想,而且有利于俄國社會民主工黨由狹隘的、分散的小組成為正式的有組織的政黨。他說:集中制“正是為了用廣泛的黨的聯系來代替狹隘的小組聯系。……黨的聯系一定要以正式的。即所謂‘用官僚主義態(tài)度’(在自由散漫的知識分子看來)制定的章程為基礎,也只有嚴格遵守這個章程,才能保證我們擺脫小組的剛愎自用,擺脫小組的任意胡鬧,擺脫美其名為思想斗爭的自由‘過程:的小組爭吵?!?/p>
經過斗爭,布爾什維克黨按照列寧的建黨學說建立起來,這個黨完全不同于歐美社會民主黨,是以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以無產階級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為目標的新型政黨。
第二,從1905年革命起至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為止,通過同取消派的斗爭,使布爾什維克黨掌握了革命的領導權。從而保證了俄國革命的勝利前途。取消派從改良主義的觀點出發(fā)。以不能預計武裝起義是否必然取得勝利為借口,主張無產階級放棄對革命的領導權,放棄武裝斗爭,只進行改良主義的合法斗爭。為了換取進行合法斗爭的機會,取消派不惜以取消黨的綱領、策略與組織為代價。故列寧稱其為“取消派”。
在革命的性質及革命的領導權問題上,列寧批駁了取消派的錯誤觀點,強調了無產階級必須保證在資產階級革命中的領導權。由于俄國的資產階級革命發(fā)生在帝國主義時代。俄國資產階級與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聯系在一起,已經失去了先進性。所以,俄國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必然表現出不徹底性。無產階級的階級地位必然使其成為徹底的民主主義者,無產階級必須保證在革命中的領導權,才能將革命進行到底。列寧要求“無產階級……不要把革命中的領導權讓給資產階級,相反地,要盡最大的努力參加革命。最堅決地為徹底的無產階級民主主義、為把革命進行到底而奮斗。”
在革命與改良的問題上,列寧強調,在俄國,社會民主黨人不能片面談改良,否則是極具危害性的。因為在“以議會形式粉飾門面的軍事專制”統(tǒng)治之下的俄國,資產階級與封建的、軍事的帝國主義國家聯系在一起,害怕失去自己的既得利益和特權。害怕徹底的人民運動,所以就產生了改良主義的幻想。取消派在工人隊伍中鼓吹的改良主義口號正是資產階級自由派分子所希望鼓吹的東西,其結果會導致無產階級革命斗志的削弱,將無產階級革命目的下降到追求改良的水平。鑒于此,列寧明確地指出:“革命的社會民主黨一方面絕不拒絕利用改良來發(fā)展革命的階級斗爭,另一方面絕不能把不徹底的資產階級改良主義口號‘變成自己的口號’。那樣做,就是完全照著伯恩施坦的樣子干,就是把社會民主黨變成‘民主社會改良黨’。”
通過同“伯恩施坦主義在俄國的變種”的斗爭,列寧在俄國建立了堅強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并通過黨領導俄國革命走向了勝利。建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在列寧看來,社會主義革命是全世界無產階級的共同事業(yè)。它的最終勝利“要求一切先進國家的工人彼此充分信任,結成最緊密的兄弟聯盟采取盡可能一致的革命行動”。因此,在世界革命的形勢下,各國無產階級“不應該從‘自己’國家的角度來推論。而應該從我參加準備、宣傳和促進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角度來推論”,這便是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根據這個思想,列寧號召西歐社會民主黨領導工人階級變帝國主義戰(zhàn)爭為國內戰(zhàn)爭,使本國政府在大戰(zhàn)中失敗,盡最大努力造成本國政府的困難而使其垮臺,從而為世界革命的勝利奠定基礎。但是,西歐社會民主黨并沒有響應列寧的號召。而是提出了“保衛(wèi)祖國”的口號,支持本國政府進行世界大戰(zhàn)。淪為了社會沙文主義者。列寧認為社會沙文主義是世界革命勝利的巨大障礙。在俄國革命勝利后,列寧著重批判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的伯恩施坦主義即社會沙文主義。目的是為了確保共產國際及其成員黨與社會沙文主義劃清界限,以無產階級國際主義原則推進世界社會主義革命并奪取勝利。
第一。列寧指出,伯恩施坦主義、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是一脈相承的思想體系。西歐社會民主黨人在世界革命的關鍵時刻淪為社會沙文主義者,不是偶然的,而是長期信奉伯恩施坦主義的惡果。由于西歐社會民主黨長期沉迷于通過合法斗爭手段而獲得的成果,使得大多數社會民主黨的領袖逐步成為“為了眼前暫時的利益而忘記根本大計,只圖一時的成就而不顧后果,為了運動的現在而犧牲運動的未來”的機會主義者。隨著機會主義者在議會中作用的加強,他們日益陷入復雜的國家政治法律事務和程序中,醉心于對現有的秩序維護,從而逐漸與下層工人階級疏離’變成“資產階級化”的“工人貴族”。當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時,各國“資產階級化”的“工人貴族”不是從無產階級世界革命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而是從維護本國資產階級政府利益的角度去對待戰(zhàn)爭。進而淪為社會沙文主義者。列寧指出:“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的經濟基礎是同一個,那就是人數很少的特權工人階層和小資產階級的利益。這些人所捍衛(wèi)的是自己的特權地位,是從‘自己’國家的資產階級靠掠奪其他民族、靠它的大國優(yōu)越地位等等而攫取的利潤中分得一點油水的‘權利’。機會主義和社會沙文主義的思想政治內容是同一個,那就是用階級合作代替階級斗爭,放棄革命的斗爭手段,幫助‘自己的’政府擺脫困境,而不是利用它的困難推進革命??傊?,列寧認為,社會沙文主義的實質是伯恩施坦主義、機會主義在世界大戰(zhàn)時期的集中體現。
第二,列寧指出,必須重新認識各國社會民主黨內左右兩派斗爭的性質。社會民主黨右派在一戰(zhàn)時期淪為社會沙文主義者。證明他們已經背叛了革命,背叛了無產階級,徹底淪為無產階級的敵人。歐美革命之所以沒有爆發(fā),正是社會沙文主義者的叛變行為所導致的結果。鑒于此,列寧要求各國社會民主黨左派轉變觀念,重新認識同社會沙文主義者作斗爭的性質。進而轉變斗爭手段。也就是說,列寧認為,在一戰(zhàn)后,在帝國主義戰(zhàn)爭和無產階級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革命左派同社會沙文主義右派的斗爭。已由黨內的派別斗爭轉變成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敵我斗爭了。所以?!耙獮闊o產階級專政作準備,就不僅要加強反對改良主義和‘中派’傾向的斗爭。而且要改變這種斗爭的性質?!@種斗爭隨時都可能(而且經驗已經表明確實是在)用武器的批判代替批判的武器?!?/p>
第三,列寧強調,馬克思主義革命者從思想上、組織上與社會沙文主義決裂。是世界革命勝利的重要保障。共產國際是列寧推進各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同右派徹底決裂的重要載體。列寧要求各國社會民主黨左派從舊黨中分離出來。成立以“共產黨”為名稱的新型政黨,并加入共產國際。列寧指出更改黨的名稱并加入共產國際,并不只是一個簡單的形式問題,其實質是為了同淪為社會沙文主義者的各國社會民主黨右派分子劃清界限并徹底決裂。他說:“更改我們黨的名稱(它已成了新國際的名稱)的主要動機和原因,是要同舊的社會主義堅決劃清界限?!痹诩尤牍伯a國際的21條中,列寧強調道:“凡是愿意加入共產國際的黨。都要承認必須同改庭主義和‘中派’政策完全徹底地決裂。并在最廣大的黨員群眾中宣傳這一點。否則,就不可能執(zhí)行徹底的共產主義政策。共產國際無條件地、斷然地要求在最短期間內實行這種決裂?!?/p>
列寧對伯恩施坦主義的批判,對世界共產黨認知社會民主黨及民主社會主義起到了重要的啟蒙作用,亦是中國共產黨認知社會民主黨及民主社會主義的緣起。
首先,中俄兩國國情的相似性,使中國共產黨容易接受列寧及俄國共產黨的無產階級革命理論,不容易接受西方社會民主黨的改良主義理論。近代的俄國和中國都是落后的農業(yè)國,兩國不但存在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而且還存在著前資本主義的剝削方式,在中國還存在著殖民剝削方式。無產階級在人數上雖不占優(yōu)勢,但所受的壓迫和剝削程度遠遠超過西方發(fā)達國家的無產階級。中俄兩國都經歷了漫長的封建社會,都有高度集權的專制統(tǒng)治傳統(tǒng)。再則,中國地處亞洲,遠離西方資本主義文明,沒有經歷發(fā)達的資本主義階段,沒有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可供利用,民主社會主義思潮在中國的影響極小。毛澤東在20世紀50年代曾說:“中國也有過‘第二國際’——,江亢虎的社會民主黨。影響很小?!边@里所說的“江亢虎的社會民主黨”,指的是江亢虎1911年在上海建立的中國社會民主黨。但是,這個黨只存在了很短的時間。中國共產黨成立后,中國社會民主黨的影響力基本上已經不復存在。因此,中國共產黨既不存在處理與本國社會民主黨和民主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關系問題,也基本上不與西歐社會民主黨接觸,再加上中國共產黨成立時,是共產國際的一個支部:共產國際高度集中的思想體制和組織體制,作為共產國際一個支部的中國共產黨是無法抵制的。因此,俄國黨及共產國際對社會民主黨及民主社會主義所持的批判態(tài)度,被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全盤承襲??傊?,在對社會民主黨和民主社會主義缺乏接觸、了解和研究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全盤接受了列寧及共產國際對社會民主黨和民主社會主義所持的強烈批判的觀點。這對中國共產黨來說,產生了雙重影響。
一方面,中國共產黨對俄國黨建黨原則的承襲。使得年幼的中國共產黨在建黨問題上完全避免了社會民主黨改良主義思潮的影響,成為以無產階級革命為目標、以民主集中制為組織原則的革命性政黨。俄國革命的勝利,極大的鼓舞了中國具有初步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這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以俄國布爾什維克黨為榜樣,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熱烈希望中國走上俄國革命的道路。俄國黨的黨綱和黨章成為中國共產黨構建自身意識形態(tài)和組織原則的樣板。比如中共一大《綱領》宣布:“我們的黨定名為‘中國共產黨”,“我們黨承認蘇維埃管理制度,要把工人、農民和士兵組織起來,并以社會革命為自己政策的主要目的。中國共產黨徹底斷絕與資產階級的黃色知識分子及與其類似的其他黨派的任何聯系?!彼^“資產階級的黃色知識分子及與其類似的其他黨派”,就是指伯爾尼國際中的各社會民主黨。從中共一大綱領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確立了與俄國黨完全一致的建黨原則,徹底擯棄了西方社會民主黨以改良主義為核心的修正主義理論。這使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便是完全的革命性政黨,為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帶領下,通過新民主主義革命走上社會主義的道路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前提和組織前提。從這個方面來說。列寧及俄國黨對伯恩施坦修正主義的批判,對中國共產黨起到了重要的、積極的啟蒙作用。
另一方面,列寧及共產國際對社會民主黨及其理論的批判,很大程度上是以推進世界革命為目的的。這就使得其觀點帶有一定的空想成分和“左”的色彩。共產國際認為,社會民主黨的改良主義在客觀上起到了為資產階級統(tǒng)治服務、蒙蔽工人階級革命意識的作用,成為了共產黨推進世界革命的障礙,各國共產黨必須堅決與其決裂。列寧在《論第三國際的任務》中表示,世界革命之所以沒有爆發(fā)。并不是時機沒有成熟,而是因為西方社會民主黨淪為社會沙文主義者、背叛革命所致。因此“同社會沙文主義者團結一致。就是背叛革命,背叛無產階級,背叛社會主義。就是轉到資產階級方面去,因為這就是同‘本國’國內的資產階級‘團結一致’而反對國際革命無產階級的團結一致,……我們成立了第三國際,并已斬釘截鐵地與第二國際決裂,因為我們確信它已毫無希望,不可救藥,它在充當帝國主義的奴仆,充當資產階級影響、資產階級謊言和資產階級腐化墮落行為在工人運動中的傳播者?!辫b于列寧在共產國際中的崇高地位,此時列寧的觀點亦即共產國際的觀點。也代表了中國共產黨的觀點。長期以來,共產國際在世界革命框架下對社會民主黨及民主社會主義所進行的帶有“左”傾色彩的批判。成為中國共產黨實事求是地了解、研究社會民主黨及民主社會主義必須僭越的觀念前提。這種狀況,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隨著“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確立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破題,才得以改變。